会计研究方法的六次变革_会计论文

会计研究方法的六次变革_会计论文

会计研究方法的六大转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会计论文,方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现代科学史证明:科学方法论是科学研究中新思想、新理论的生长点,新的思维方式的出现往往与新理论的产生同时并进。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体制的深刻变化,科学技术的日益创新,自然科学思维方式的影响和渗透,会计研究方法开始发生重大转变,这对会计理论的创新,将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会计理论体系构成的思维方式转变

我国传统的会计理论体系是由基本原理和具体方法构成的。这种体系形成的思维方式是从意识形态的层次和政治经济学的范畴演绎出会计的规范性概念,由此组成基本原理以及对会计业务的具体处理方法。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两权的分离,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建立,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都发生了新的变化。特别是会计信息已由为宏观服务的单一目标转向同时为宏观与微观服务的双重目标。在这一背景下,会计理论体系的形成既不能从意识形态中推演出理论体系的主体部分,也不能就事论事的形成具体方法,而应从整体结构和内容上重新界定和勾画会计理论体系,即从我国的经济环境出发建立一个具有首尾一贯性和统一性的会计概念结构,并由此演绎出规范会计实务的具体政策和作法。比如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就把我国会计概念结构和理论体系勾画出来,从而把我国会计的基本观点即关于会计的确认、记录、报告在准则中充分地、首尾一致地表达出来,成为贯彻始终的指导原则。这显示了我国会计理论体系构成的思维方式已经发生明显的转变。

二、传统演绎法朝着可观察、可检验的演绎法转化

传统演绎法的推导程序为:前提命题(假设)——逻辑演绎推理——推导结论——验证——具体问题。

可观察、可检验的演绎法的推导程序为:前提命题(假说)——逻辑、演绎推理——推导结论——转换为可检验的实践命题——观察、检验——修正、完善推导结论——验证——具体问题。

传统演绎法朝着可观察、可检验的演绎法转化的原因在于:现实实践中,涌现出许多亟待解决的会计问题。例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中,如何计量和反映物价变动对企业单位的成本和收益的影响;如何处理原始成本计价与其他计价方法之间的关系等,这些问题的解决不仅要求概念上的可定义性,而且要求可操作性、可计量性,而传统的演绎法模式只能满足概念上可定义性的特点,不能满足理论概念可操作性、可计量性的特点。这就使会计研究停留在定性化的泛泛讨论阶段,无法深入到定量化的可操作阶段,这就影响了会计理论的深入发展。这些问题的解决要求研究人员在采用演绎化时,根据由初始条件构成的前提,演绎出能够用具体事实加以论证和检验的实践命题。然后将这些命题用实践和观察的结果加以对比和分析,以检验理论或假说的现实意义和实际意义。

可观察、可检验的演绎法的优点在于:它使会计研究不以理论的提出而告结束,而是需要研究者对提出的理论或假说作进一步的实践检验,设计一套可供操作的实施计划、方案或措施,以获得经验数据,使理论方案得到进一步完善,这也是确保会计理论发挥解释和预见功能,以及人们认可理论的重要条件,从而导致了传统演绎法朝着可观察、可检验的演绎法转化。

三、传统实证法朝着规范——实践研究法转变

传统的实证法作为构建会计理论的一种方法,是根据实际效用或实在的因果关系来选择会计概念、原则、准则和各种程序。它的基本模式是:对现实提出一些假说或假定,然后通过经验或实际证据来证明,进而取舍有关的会计原则、准则和程序,直至整个会计理论体系。由于西方国家会计学界长期重功利,讲实用,所以实证法对一些会计理论概念、准则或程序都产生一定的影响。

规范——实践研究方法模式是研究者根据已有的知识,对会计实践和理论发展中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进而提出解答问题的假说。这一假说具有可检验性,可以转换成能够度量和进行统计分析的变量关系。通过对假说的实践检验、修正,逐渐使假说演进成为人们确认的会计理论。

这两种方法的共同特点都是对假说进行现实检验,但规范——实践研究方法较之实证法属于较高层次的现实检验。首先,实证法只承认存在的有用事实,以有用事实为基本标准来检验假说,而对某一特定集团有用的会计信息对另一利益集团未必有用。因此这种检验标准实质上是以利益为导向并由此制约的社会需求为标准。而规范——实践研究方法是以社会需求为确立课题的出发点,也是形成会计理论的最终归宿。规范——实践研究方法的检验是双重标准的检验,即思想模拟检验和社会实践检验。思想模拟检验是运用形象思维、直觉、逻辑思维的方式把从会计实务事实和现象中抽象出的理性客体纯化为理想客体,使其既保证本质特征,又具有逻辑上的简单性,从而保持思维过程的逻辑性。社会实践检验要按照这一理论所给定的变量相关模型和参照系数,对假说概念予以具体化并形成一系列可检验的度量指标,从而把理论性假说转变为可实验性、可观察性假说。这样既保持了假说的逻辑推理正确性,又促使抽象的、定性的、探索性假说向具体的可变量的理论转化。其次,实证法只是单纯强调实际对假说的检验确认过程,而忽视人的能动的认识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在会计研究方法上的作用,因而它难已走出对现行会计实务的描述和解释的圈子。而规范实践研究方法主要依靠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强调对研究对象进行发散性思维,因而它在坚持现实检验的基础上突出了人的呢动的认识活动,强调了认识活动所遵循的思维规律,并且具有在不同的认识阶段转换认识方法和探索手段的内在结构调节机能。这一方法更具有构建并规范现行会计实务的规范性理论功能,它内在的优势势必导致传统实证法朝着规范——实践研究法的转变。

四、由个别分析向系统分析转化

随着系统论、信息论、结构功能论的不断被引入社会科学各个领域,对会计的研究对象产生重大的思维方式革新,即从系统观念出发,从部分与整体、结构与功能、控制与反馈之间的相互作用中,加以综合研究,取代了传统的“工具论”、“技术论”所具有的只考虑会计对象中的因果联系、线性关系的个别分析。从而深化了对原有对象的认识深度。如将会计的性质定义为信息系统,会计的各项活动都体现为对信息的某种联系,如取得原始凭证,是信息的获取;原始凭证的审核,是信息的特征提取和确认;设置会计帐户,是信息的分类判别;进行复式记帐、填制记帐凭证和登记会计帐簿,是变数据为信息并进行传递和贮存;成本计算,是对成本信息的进一步变换和处理;帐务检查和核对,是会计内部信息的反馈和控制;编制并报送会计报表,是以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的显示和输出;会计分悟,则是对会计信息的再变换、再显示和再输出,对整个帐务处理程序即财务信息的输入、转化、控制、反馈、输出、再转化、再控制、再反馈的信息系统过程。采用信息系统分析相对个别分析而言,显示其系统的层次性、立体感、整体功能和效应的非累加性。

从系统观念出发,从部分与整体、结构与功能之间的相互作用中,进行综合研究,还能够拓展会计研究对象的范围。比如在分析各国社会环境对各国会计惯例影响时,将社会环境划分为教育、社会文化、经济、政治立法等4个因素,由于各国这些因素的内含构成不同,发展的特色不同,发展的程度不同,从而形成各国会计惯例的不同特点。但有些国家的环境比较接近,差异程度较小,另一些国家的环境相差很大,差异程度较大。按照一定的差异标准将100多个国家浓缩为几种会计模式,加以比较、剖析各个会计模式的基本特征,显示其差异及其协调性的问题,从而构成了国际会计这一新学科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这一新学科的产生,明显的揭示,在对会计研究对象的研究方法上由个别分析向综合分析转化的趋势。

五、由偏重定性分析方法到重视定量分析方法的转变

现代科学发展表明:在复杂的组织系统中许多变量之间并不存在线性比例关系,大多数情况是呈非线性的,而人们要认识会计对象的这些非线性的比例关系必须采用统计方法,即通过大量事实或随机现象的统计中,找出事物现象的整体规律,把握事物发展趋势和可能结果,并且把统计规律看作是对象所具有的偶然性、不确定性、多面性和模糊性的一种“必然性”,用统计必然性代替定性结论的必然性,是现代科学观念发生深刻转变的一个重要标志。统计规律可使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规律产生新的认识,以此深化人们对会计研究对象的辩证认识。例如大型企业能够形成规模经济、降低生产经营成本、交易成本,但却带来城市污染、交通堵塞、人口居住拥挤等问题,降低社会效益、经济生态效益。采用统计方法可揭示企业规模大小与正负效益的比例关系,是拓展社会会计的重要方法。显然客观事物之间存在着大量的非线性关系,他们的不断揭示,导致了统计方法的大量采用。这一情形连同前述的某些转化共同推动了由偏重定性分析到重视定量分析方法的转化。

六、由偏重研究对象的思维方式过渡到重视依托主体的思维方式的转变

随着企业管理主体行为对会计研究对象的作用日益明显,即主体行为得到与否与会计处理程序、会计披露信息的程度与质量有着重要关系,会计研究人员不再仅仅强调对象本质性的内在必然性,强调本原与非本原的关系,强调会计实务结构的分析、研究,而是注意到引起这些事实的人的行为、动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注意到制约和影响会计人员的意识、观念、偏好、感情等因素,注意到会计人员通过会计活动和由此产生的信息,对管理意图的影响,这就将包括计量行为、判断行为、决策行为在内的思维活动也纳入到研究范围。从而在主体与对象的联系上,强调思维主体的能动和主导作用,由此,显示出在研究方法上由偏重研究对象的思维方式过渡到重视依托主体的思维方式的转变。

标签:;  ;  ;  ;  

会计研究方法的六次变革_会计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