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药并举治疗中风后失语52例临床观察论文_孙悦玲

针药并举治疗中风后失语52例临床观察论文_孙悦玲

孙悦玲 (辽宁省沈阳市中医院内五病房 110004)

【摘要】目的 观察针药并用治疗中风后失语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04例中风后失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配合语言康复训练,治疗组采用针刺联合中药治疗,进行临床观察。结果 治疗后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 针刺结合中药治疗中风后失语临床疗效较好,对于改善临床症状及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很大帮助。

【中图分类号】R74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33-0052-02

失语症是由于脑损害所致的语言交流能力障碍,即后天获得性的对各种语言符号(口语、文字、手语等)的表达及认识能力的受损或丧失。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中风在我国的发病率逐渐增高, 而在中风患者中伴发失语症的为21--38%[1],中风后失语严重影响中风患者的生存质量。

笔者采用针药并举治疗中风后失语症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1月——2012年6月我科门诊及住院确诊患者104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2例,男29例,女23例,年龄:40—70岁,平均年龄62.8岁,病程最短15 d,最长 3个月;治疗组52例,男28例,女24例,年龄:41—72岁,平均年龄63.2岁,病程最短15d,最长4个月。两组患者一般情况经x2检验,P>0.05,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2.1 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 1996 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制定的《中风病诊断疗效评定标准》[2]

(试行)。

1.2.2 西医诊断标准

符合1995 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标准,并经脑CT或MRI诊断为脑梗死或脑出血者,确定有单发病灶[3]。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以上诊断标准的患者;②小学以上文化程度;③生命体征稳定;④年龄:35—70岁。

1.4 排除标准

①不符合诊断标准者;②严重的听力和视力障碍者;③心、肺、肝、肾、脑功能衰竭者;④有严重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者。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采用常规治疗配合语言康复训练。常规治疗:给予扩血管药物及对症治疗,每日一次,15日为一疗程;语言康复训练:根据不同的失语类型,分别采用构音肌训练,对镜训练,衔接性训练,复述性训练,听语、指图、指物、指字训练,读写训练,手势法等训练促进患者功能康复,每日1次,15日为一疗程。

2.2 治疗组 给予中药联合针刺治疗:中药汤剂给予地黄饮子加减,地黄25g,巴戟天10g,山茱萸10g,石斛10g,肉苁蓉15g,五味子15g,肉桂10g,茯苓10g,麦冬10g,菖蒲10g,远志10g,蒺藜10g,泽泻10g,胆南星10g。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伴口眼歪斜肢体麻木或拘挛者,加地龙、僵蚕以疏风散寒;伴耳鸣目眩、腰酸膝软者,加枸杞、白芍以滋补肝肾;伴少气懒言、脉弱喜卧者,加太子参、炙甘草以益气扶正。水煎服,每剂取汁300ml,每次100ml,日2次口服,15日为一个疗程。针灸取穴:金津、玉液、百会、哑门、通里、廉泉;伴口角流涎等者加颊车、地仓;伴耳鸣、腰膝酸软者加肾俞、太溪;伴少气懒言者加气海、足三里。操作方法:金津、玉液点刺放血。百会平刺0.5—0.8寸,哑门直刺或向下斜刺 0.5—0.8寸,通里直刺 0.3—0.5寸,廉泉或夹廉泉向舌根斜刺 0.5—0.8 寸。除金津、玉液,其他穴位得气后留针30min,每日1次,15日为一个疗程。

3 疗效评定标准及结果

3.1 观察指标

治疗前后均按《汉语失语症检查法》[4]检查评分,记录谈话、听理解、复述、命名4项语言功能得分。

3.2 疗效标准

恢复 治疗后得分达总分的90%以上。

显效 治疗前达总分50%以上,治疗后进步10%以上;治疗前总分在50%以下,治疗后进步20%以上。

有效 总分有进步,但未达以上两项成绩,且至少一方面达显效条件;言语功能进步1级以上(按失语症严重程度分级法)。

无效 治疗后总分无明显变化,各方面言语功能均无显著改变。

3.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x2检验。

3.4 治疗结果 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n(%)]

组别n恢复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

治疗组525(9.62)24(46.15)19(36.54)4(7.69)48(92.31)

对照组524(7.69)16(30.77)24(46.15)8(15.38)44(84.62)

治疗后两组比较,P<0.05,有显著性差异,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4 讨论

中风失语是中风病的主要症状之一,中风后失语多属中医学喑痱、舌强、不语等范畴。本病是经络不通,气血阻滞,经筋失养后而致舌强失语,多与心、肝、脾、肾有关。中医对治疗中风失语症疗效显著。

地黄饮子出自《宣明论方》,本方主治中风失语。《成方便读》:“夫中风一证,有真中,有类中。真中者,真为风邪所中也。类中者,不离阴虚、阳虚两条。如肾中真阳虚者,多痰多湿;真阴虚者,多火多热。阳虚者,多暴脱之证;阴虚者,多火盛之证。其神昏不语,击仆偏枯等证,与真中风似是而实非,学者不得不详审而施治也。此方所云少阴气厥不至,气者,阳也,其为肾脏阳虚无疑矣。故方中以熟地、巴戟、山萸、苁蓉之类,大补肾脏之不足,而以桂、附之辛热,协四味以温养真阳。但真阳下虚,必有浮阳上僭,故以石斛、麦冬清之。火载痰升,故以茯苓渗之。然痰火上浮,必多堵塞窍道,菖蒲、远志能交通上下而宣窍辟邪。五味以收其耗散之气,使正有攸归。薄荷以搜其不尽之邪,使风无留着。用姜、枣者,和其营卫,匡正除邪耳。”综观全方,标本兼顾,上下并治,而以治本治下为主。诸药合用,使下元得以补养,浮阳得以摄纳,水火相济,痰化窍开,则喑痱可愈,配合针刺效果更佳。

针刺治疗中风后失语疗效显著,百会总督一身之阳,针刺百会、哑门穴可平肝潜阳,醒脑开窍;针刺通里可宣通心气,清心开窍;针刺廉泉可祛风痰,和气血,开舌窍[5]。金津、玉液可改善舌脉气血循环,诸穴合用能活血通络,益气活血,故临床疗效显著。

通过本次研究,针药并举治疗中风后失语临床疗效较好,对于改善临床症状及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很大帮助。

参考文献

[1] Pedersen PM,Vinter K,Olsen TS.Aphasia after stroke: type,severity and prognoeis.The Copenhagen aphasia study[J].Cerebrooasc.Dis,2004,17(1) : 35-43.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9(1):55-56.

[3] 黄如训,梁秀龄.临床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261-262..

[4] 高素荣.失语症[M].第2版.北京:北京大学医学院出版社,2006:3.

[5]田迎春.针灸治疗中风后失语疗效观察.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J]. 2006,15(8):1049.

论文作者:孙悦玲

论文发表刊物:《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33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1-8

标签:;  ;  ;  ;  ;  ;  ;  ;  

针药并举治疗中风后失语52例临床观察论文_孙悦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