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股市开始进入蓝筹股时代_蓝筹股论文

中国股市开始进入蓝筹股时代_蓝筹股论文

中国股市开始进入蓝筹股时代,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蓝筹股论文,中国论文,股市论文,时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证券市场经过十余年发展,开始涌现出一批具有相当规模、业绩优良稳定、治理严格规范、回报较为丰厚和竞争力较强的上市公司。它们经历了市场检验,初步树立起中国蓝筹股形象,成为股市的中坚力量。修改后的《证券法》进一步规范相关法律条例,对恶意操纵市场行为进行严惩,为净化市场环境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为中国股市在规范中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中国股市逐步加快规范管理与结构调整的步伐

(一)调整上市公司结构已经初见轮廓。

1.注重证券市场优化资源配置作用,加大优质企业上市公司比重。

一是我国开始实施优质资产的非国有股份制企业上市的措施,其中用友软件、民生银行等民营企业股票在二级市场的上市,以及目前正在讨论中有关恢复高新技术企业在深圳市场发行的方案,将会逐渐加大优质民营企业在股市总体机构的比重,使得业绩优良、成长性较佳的上市公司股票成为证券市场的中竖力量。二是中石化、宝钢股份、华能国际等大盘蓝筹股的上市,使得股市中蓝筹股队伍所占比重在不断加大。三是水仙电器、深中浩、深金田等个股的先后退市,逐步完善了股市中的退出机制。

2.新一轮国资体制改革,有利于“国退民进”战略在证券市场上的实施,为上市公司股权结构改善和优化创造了条件。

上市公司质量是整个市场的基石,我国上市公司存在不规范之处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股权结构不合理,非流通股占据总股本比例的60%以上,国有股“一股独大”现象十分突出。2003年3月十届人大一次会议之后,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开始正式启动:制定国有资产营运战略方针、结构调整方向和投资发展规划,编制国有资产经营预算;选派和更换国有资产营运主体的董事、监事和财务总监;考核国有资产营运主体的营运业绩,决定国有资产营运主体的设立、分立、合并、变更等重大事项,从而推动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进程。其根本就在于逐步解决“国有股减持”这个中国股市存在的“老大难”问题,通过改变国有上市公司“一股独大”的格局,达到有利于“国退民进”战略在证券市场上的实施,为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改善和优化创造有利条件。

(二)规避违规资金隐患,促进合法资金流入。

1.严格控制信贷资金流入股市,切断非法坐庄机构资金来源。

2001年中国人民银行出台了有关阻止违规资金流入股市的五项措施,一方面,切断了通过二级市场炒作而达到短期暴富目的的主力庄家暗箱资金的来源,降低整个市场系统性风险,使投资股市中长线的理性投资资金在对蓝筹股投资过程中得到满意回报,逐步强化投资者的蓝筹股意识;另一方面,也为防范整个金融体系风险建筑了一道坚实的防线。

2.社保基金、保险资金将直接进入二级市场,强化蓝筹股意识。

2003年4月,有关社会保障基金和保险资金直接进入二级市场的准备工作已经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其中保险公司可以独资或合资设立基金管理公司,也可参与开放式基金设立,由此可见,证券管理层超常规发展机构投资者的步伐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中国证券市场未来格局将发生重大的、积极的变化。截至2002年底,全国社保基金资产规模已达1240亿元,较2001年底增长1倍。与此同时,社保基金保值增值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关注。根据《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管理暂行办法》规定,社保基金用于股市投资的比例最高为40%,这意味着全国社保基金入市限额在目前可达490亿元。据估计,除社保基金外,包括地方社保基金在内其它可投资的各类社保基金约有1700亿元。因此,目前国内可用于证券投资的各类社保资金总额约有2000多亿元,占到深沪流通市场的13%,远远超过国内目前公募基金的规模,允许全国社保基金入市的最大效应就在于带动更大范围内的社保基金入市。2003年5月,保监会公布的保险业经营数据显示,保险业投资额为3318亿元,超过了银行存款3264亿元,而且近期投资额增长速度明显超过银行存款增速,这说明长期以来银行存款一统天下的局面得到改变,而今后在各项管理条例逐步完善之后,保险资金投资证券市场将也会成为资金运用的主流。社保基金和保险资金在资本市场运作特点是:在保障资金安全前提下,追求稳健的收益。这就决定了社保基金和保险资金一旦入市,他们选择的首要目标是收益稳定的蓝筹股和高成长性的科技股,一般而言不会介入投机性较强的股票。

二、中国股市已经拉开蓝筹股时代的序幕

(一)股市与宏观经济之间良性互动的关系开始显现。

1.上市公司业绩与宏观经济出现共振。

(1)经济景气指数上升。我国2002年GDP增长达到8%,2003年一季度继续承接上一年不断攀升的趋势再创新高,GDP同比增长9.9%,比上年同期加快2.3个百分点,是自1996年一季度以来同期增长最快的季度。2003年一季度货币信贷呈现加速增长态势,货币信贷增长与经济增长的趋势基本一致,有力地支持了国民经济发展。3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19.4万亿元,同比增长18.5%;狭义货币M[,1]余额7.1万亿元,同比增长20.1%。

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大需求中,消费需求保持平稳,净出口需求下降,投资是拉动当前经济快速增长的首要因素。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态势非常强劲,2003年一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7.8%,比上年同期加快8.2个百分点,当前固定资产投资持续高增长的主要原因是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着对投资增长的拉动力度。此外,工业经济持续增长、效益好转带动了工业投资。2002年以来,工业品价格回升、企业利润增加,激活了企业投资动力,工资投资明显加快。2003年一季度,工业投资同比增长50%。从2002年初开始各项经济指标逐步上升,印证了自2002年下半年以来关于我国宏观经济开始新一轮增长周期这一结论的正确性。

(2)上市公司整体业绩好转。2003年一季度公布季报的上市公司为1216家,从统计结果同比指标分析:沪深A股上市公司整体主营业务收入增长40%,净利润增长97%,加权平均每股收益0.0525元,比2002年的0.0298元增长了76%,净资产收益率2.07%,较2002年的1.16%增长了78%。此外,在主营业务收入最大的100家中,主营业务收入占总体收入的比重为61%,而2002年为53%;净利润占总体利润的比重为61%,而2002年为43%。

种种迹象表明,我国经济开始步入新一轮高增长期。这是连续5年坚持扩大内需,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效应的逐步释放,是新的经济增长点逐步形成和微观经济活力不断增强的必然结果,也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积极效应的进一步显现。虽然近期遇到了突发的“非典”疫情,但对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是有限的,无碍宏观经济稳定发展的大局。同时,我国一批新的主导产业正在形成,诸如以汽车、房产、机械、城建等领域为代表的一批高增长产业群,它们有可能持续10年,甚至20年、30年,拉动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可以预见,这些优势产业中的优秀企业长期投资价值将日益显现,上市公司业绩与宏观经济共振,奠定了2003年崇尚蓝筹股概念所引发的股市上升行情的基础。

2.蓝筹股板块已经成为市场追逐热点。

自2001年6月14日大盘指数从历史最高位2245点一直单边下探到2003年1月6日的1311点才开始止跌起稳,整体跌幅超过40%。虽然国有股减持方案的悬而未决、海归派的“推倒重来”论对股指下行起到一定的催化作用,但根本原因是股市泡沫成分过大、投机炒作风气弥漫所致。进行短线炒作的违规资金在市场规范过程中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是市场发展的必然规律,在股市泡沫被充分挤压之后,崇尚优良业绩和成长性的理性化投资理念将逐步被广大市场投资者、特别是机构投资者所认同。

从2003年前4个月大盘走势来看:股指从1月6日1311点这个两年以来最低点上涨到4月16日1649点的阶段性高点,整体涨幅达到23.16%,其中个股平均涨幅为16.49%,在2002年报和2003年第一季度季报中,业绩提高幅度较快的汽车股、钢铁股、银行股的平均涨幅分别为90%、60%和40%,大盘蓝筹股无疑占据上风。从汽车、银行、钢铁三大主流板块投资价值上看:汽车板块成长性最好;金融类上市公司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随着各项业务领域的不断拓宽,也为其今后高速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从沪深两市市盈率角度看:钢铁板块市盈率最低,后市投资机会仍然较大。钢铁绩优上市公司的市盈率基本在20倍以下,钢铁板块股票价格却是所有上市公司中最低的一个板块,普遍为4~9元,甚至不少钢铁股价格仅为其每股净资产的2倍左右。因此,相对于其较高净资产和较低市盈率而言,钢铁板块的价格明显被低估,存在着价值再发现的机会。

与上述三个主流板块对比,则是以ST板块为首的绩差股股价却连创两年以来的新低(数量占据沪深两市股票总数的1/3以上)。蓝筹股和绩差股的走势反差如此之大,正是市场中摒弃短期投机思路、注重上市公司资产质量的成熟理性投资思路开始显现的必然结果。

(二)投资蓝筹股是机构博弈时代的主题。

1.庄股时代已经成为过去。

虽然中国股市只有短短十几年历史,但所经历过的风风雨雨的确令人深思。“庄家”这个令多少股民顶礼膜拜的股市上帝,在日趋透明的证券市场中,确无法再创“庄股奇迹”。2002年开始施行的季报制度使上市公司每年必须四次向社会公众公布财务状况、经营状况和股东变化状况等基本面变化的情况;而出现业绩有可能亏损、业绩增长或下降预期超过50%以上的几种情况,必须在公布业绩之前的一个月内,通过证监会指定媒体向社会公众予以说明;2003年以后因业绩较差导致退市风险较大的ST类股票还要标注“*”予以警示。这些规范上市公司信息制度的新措施大大加强了市场的透明度,为广大投资者树立崇尚投资蓝筹股的投资理念起到引导作用。也预示着以制造虚假题材,短线投机的庄股时代正在逐渐淡出历史舞台。

2.中国股市已经进入机构博弈的时代。

随着股市规模的不断扩大,更多具有资金实力的机构加入股市博弈的队伍中来,其中规模发展最快的机构当属证券投资基金,从1998年开始入市的基金兴华等5只封闭基金(仅有100亿元的资金规模),到2003年4月已经发展到54只封闭基金和18只开放基金,净资产总额达到1200多亿元,占据股市流通市值的10%,已经成为市场中最具资金规模的投资主体。随着市场监管力度的加强,抑制了股市各种黑幕滋生蔓延,使坐庄机构很难发挥以往的优势。作为证券投资基金,由于具有很强的研发实力,对宏观经济的研究判断和行业发展前景分析有独到之处,因此在这方面与中小散户相比就具有很大优势。

正是这种以价值为主题的理性投资理念催发了2003年上半年蓝筹股行情,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各大券商和短线投资机构成为了本次蓝筹股行情的最大输家。今年上半年几乎所有大牛股都出现在封闭式基金和开放式基金重仓持有的汽车、石化、金融、钢铁和能源电力等蓝筹股板块上。截至2003年5月28日,沪市综合指数与2002年收盘指数相比,累计上涨14.30%,而各家基金持有的前10大重仓股中,涨幅最大的一汽轿车接近100%,涨幅最小的深圳机场也达到10.18%,这些基金重仓股目前平均涨幅42.35%,是同期大盘涨幅的1.96倍。而一些券商却业绩不佳,10只券商超级重仓股的累计涨幅为-13.90%。

2003年证券投资基金在与各大券商首次回合的博弈中占据了上风,但是作为具有数百亿注册资本的实力机构群体,券商不可能没有意识到市场发展趋势的重大转变。在今后中国股市各类机构投资者的博弈中,对于蓝筹股板块的追捧将成为新的主流思潮,这将对中国股市逐步走向成熟并与国际接轨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QFII促进投资理念的转变。

2003年5月26日中国证监会公布首批获QFII资格机构,瑞士银行和野村证券捷足先登。这表明市场期待已久的QFII制度进入正式实施阶段,标志着A股市场向国际化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有利于改善国内股市的资金结构。从外资投资偏好看,他们注重选择业绩稳定、成长性好、可预期的行业股票进行投资。瑞银华宝执行董事兼中国区研究部主管张化桥表示:境外投资者在中国证券市场将获得“一定的机会”,四类A股上市公司将获得QFII的格外关注,其中包括自然垄断领域的上市公司,如机场、港口、高速公路和广电类公司;有中国特色的公司,如酒类及具有劳动力成本优势的纺织品公司;民族品牌公司;资源类公司,包括煤矿、铁矿及旅游资源类公司等。此外,许多境外机构独立操作,在国外直接下达指令给国内经纪商,坚持自己的投资理念,受本国市场氛围影响较小。随着外资参与程度的加深,一方面有助于培养市场注重基本面分析和长期投资的理念;另一方面有助于推动上市公司建立符合国际标准的公司治理机构和信息披露制度,QFII制度的实施将会加速中国股市走向蓝筹股时代的进程。从境外市场看,2003年4月以来,香港恒生指数的强劲走势是和H股(国内企业在香港股市上市公司的股票称为H股)的大幅上扬息息相关的,国企股中当属钢铁、石化、航空、电力等板块;马钢、鞍钢新轧、重庆钢铁三大中资钢铁股最高涨幅分别高达106%、70%、106%;中石油、中海油、中石化三大石化股表现出鲜有的强势,尤其是中石油在世界著名投资大师巴菲特5月初再次增持后,股价一个多月内飚升30%。摩根大通5月中旬增持十几只国企股,其投资行为充分显示出主流外资的投资趋势。根据港交所的最新统计,截至6月6日,近六成国企H股中均有外资“进驻”,而且外资持有比例均超过5%。业界人士认为,境外机构在香港股市如此大规模投资H股实属罕见,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在中国宏观经济稳步发展的背景下,H股已凸现相当的投资价值。预计在QFII制度全面实施之后,强化投资蓝筹股这一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投资理念将会在中国股市大放异彩。

标签:;  ;  ;  ;  ;  

中国股市开始进入蓝筹股时代_蓝筹股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