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的科技第一生产力思想_邓小平南方谈话论文

邓小平的科技第一生产力思想_邓小平南方谈话论文

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科学技术论文,第一生产力论文,思想论文,邓小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要 本文系统探讨了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指出科学技术对生产力的推动作用,在自然经济条件下表现为算术的累加作用;在传统工业生产条件下,表现为几何倍增作用;在高科技条件下,表现为函数指数作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科技是生产力的学说,对于促进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有深远意义。

邓小平同志是当代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他创造性地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①的思想,揭示了科学技术对当代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经济进步的第一位的变革作用,从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学说,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的观点。马克思指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②,“社会的劳动生产力,首先是科学力量”③。马克思、恩格斯生活在19世纪,当时,原子能、微电子、相对论都还没有应用,他们就对科学技术的作用作出这样深刻的论断,这正是他们的伟大之处。多年来,马克思主义这一重要思想并没有在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中得到充分论述和发挥。1978年,邓小平同志《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引用了马克思“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的话,并指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历来的观点。”④1988年9月5日,邓小平在会见捷克斯洛伐克总统胡萨克时说:“马克思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事实证明这话讲得很对。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⑤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学说。1992年初,他视察南方发表重要讲话,又明确指出:“我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⑥这些调整科学技术的话,都是基于对科学技术本质的认识而讲的。

邓小平同志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不是简单地重申或复述马克思、恩格斯有关生产力的理论,而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研究和探讨了生产力发展所具有的新的规律性。在19世纪中期以前,科学技术对社会生产虽然具有一定的影响,有一定的联系,但是这种影响并不大,联系也不紧密。就整体来说,科学技术在此期间对生产力发展所起的作用,基本上表现为下述这种情形:

生产力=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科学技术

自19世纪后半期以来,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随着资本主义工业的建立,科学技术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人们为了发展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开始重视提高生产力系统科学技术的有机构成,并致力于科技成果向商品的转化,科技成果转化为商品的周期,由19世纪的70年缩短为20世纪上半叶的20年。科技进步因素在发达国家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中比重由19世纪以前的分量甚小,上升到本世纪初的5%至20%,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上升为30%至40%。科学技术在此期间对生产力发展所起的作用,基本表现为下述这种情形:

生产力=(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科学技术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尤其是近20年来出现的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开发技术为代表的高技术群以及相应的高技术产业,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科学技术在此期间对生产力的发展所起的作用,已明显地呈现为下述这种情形:

生产力=(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高科技]

从上述三个公式中,我们可以看出科学技术对生产力的推动作用,呈现为不可逆的正向加大的趋势。在自然经济手工生产条件下,表现为算术的累加作用;在传统工业生产条件下,表现为几何的倍增作用;在高科技生产条件下,表现为函数的指数作用。

邓小平同志一直在关注着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高科技的动向和发展。1978年在全国科学大会上,他就指出,现代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产生了而且正在继续产生着一系列新兴科学技术。一些新兴的工业,如高分子合成工业、原子能工业、电子计算机工业、半导体工业、宇航工业、激光工业等,都是建立在新兴科学基础上的。他说:“当代的自然科学正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应用于生产,使社会物质生产的各个领域面貌一新。特别是由于电子计算机、控制论和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正在迅速提高生产自动化的程度。同样数量的劳动力,在同样的劳动时间里,可以生产出比过去多几十倍、几百倍的产品。”⑦1984年10月7日,他亲自主持我国第一个高能加速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国家实验室的奠基典礼。1986年3月,他对王大珩、王淦昌、杨家墀、陈芳允四位老科学家关于跟踪世界高科技发展的建议批示,“这个建议十分重要”,发展我国高科技“宜速决断,不可拖延。”在他的亲自过问和关心下,同年11月,党中央、国务院批转了《高科技研究发展计划(863)纲要》。中央认为,当代世界的新技术革命,将对人类社会的经济生活产生重大影响。在几个重要的高科技领域跟踪世界水平,这对我国在本世纪末、下世纪初的经济和科学技术持续发展,对国防实力的增强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1988年10月24日,邓小平同志到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国家实验室参观时说:“世界上一些国家都在制订高科技发展计划,中国也制订了高科技发展计划。下一个世纪是高科技发展的世纪。”“过去也好,今天也好,将来也好,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大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⑧在高科技领域,中国不能落后。尽管我们现在穷,但如果我们不参与,不加入高科技发展的行列,那么就很难再赶上世界的发展。这些话充分显示了邓小平同志在发展高科技问题上的远见卓识。

1991年4月,时刻关心着我国高科技发展的邓小平同志为863计划工作会议题词:“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再次指明了我国高科技发展的方向。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发表重要谈话,又对发展高科技作出了重要指示。他说:“近一、二十年来,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得多快啊!高科技领域的一个突破,带动一批产业的发展。我们自己这几年,离开科学技术能增长的这么快吗?要提倡科学,靠科学才有希望。”他还语重心长地对广大知识分子说:“对我们的国家要爱,要让我们的国家发达起来。”⑨

遵循邓小平同志发展高科技的思想,我国这几年在高科技领域里的发展很快。“科技攻关”计划、“863”计划和“火炬”计划先后开始实施,国家和地方先后上马了一系列高科技项目,相继建立不少高新技术开发区,为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推动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动力,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会引起生产力的深刻变化和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尤其是近20年,是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的时期。在这一时期,科学技术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出现了一系列新的趋势和特点:(1)科技进步因素在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中的比重继续上升,已占到决定性的地位。在80年代,发达国家这一比重已达到60%至80%。本世纪初,外延因素(劳力、资本)占75%,集约因素(技术、技能、管理)占25%,到60年代,这两类因素的关系正好颠倒过来。(2)科技成果转化为商品的周期进一步缩短。有人作过统计,这一周期在40年代为50年,50年代为40年,60年代为20年,70年代为10年,进入80年代以来越来越短,如今一旦在实验室取得成果,一、二年就有可能实现产业化。(3)科学、技术、生产三者之间呈更加紧密的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一体化关系。(4)科学技术的渗透使生产力的构成要素进一步发生质变。(5)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相互交融、渗透、综合,软科学日益深入到生产管理和决策之中。(6)使产业结构发生革命性的变化。新兴产业不断壮大,传统产业相对缩小或改组。(7)人与自然走向协调发展。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这些趋势和特点,决定了它在生产力发展中起着越来越关键的作用,概括起来说,集中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1)渗透作用。现代科学技术已广泛渗透到第一、二、三各个产业和各个产业内部的门类中,没有任何一个产业部门可以脱离科学技术而得到发展。(2)主导作用。所有新兴产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都是基于现代科学技术的成就而建立起来的。没有高新技术就没有高新技术产业。(3)推动作用。现在各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取决于科学技术进步,越是经济发达的国家,这一趋势越是明显。现代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已经起着决定性作用。

邓小平同志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包含着十分丰富的内容,渗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体制改革、对外开放、精神文明建设、国防建设等各个方面。李瑞环同志说,小平同志关于科学技术的重要性特别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内容是很丰富的,其基本点,是否可以概括为以下六个方面:第一,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第二,中国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必须从科学和教育入手;第三,四个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第四,中国必须发展高科技,实现高科技产业化;第五,包括科技人员在内的知识分子是主要从事脑力劳动的劳动者,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第六,为了最大限度地解放科技生产力,必须相应地改革经济体制和科技体制。邓小平同志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所包含的这六个基本点,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和关于生产力的学说,揭示了科学技术对当代生产力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第一位的变革作用,对于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其伟大意义在于,这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指导思想,依靠科技进步是我国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缩短与发达国家间的差距,进而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关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这是我们党早已确定的基本路线。从总体意义上说,党的基本路线指明了,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科学技术是富国之源。

我国的经济建设,必须实现转轨变型:由粗放型变成效益型,由外延式扩大再生产转变为内涵式提高生产效益。一句话,要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要看到,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第一个翻番主要是靠投入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实现的,这条路不能再走下去了。我国的资源总量虽然不少,但人均数量并不丰裕,人均能源只及世界平均数的1/2,耕地1/3,淡水1/4,森林1/5,不允许我们靠拼资源发展经济,只能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路子去发展经济,实现第二步和第三步战略目标。

我国现行的产业结构基本上是一体两翼的模式。农业和大中企业,大都是传统产业,这是我国经济的主体,是财政的主要来源。要发挥农业和大中企业的主体作用,必须采用新技术加速进行改造。一翼是乡镇企业,其产值在很多地方已成半壁江山,在全国工业产值中已占1/3以上。乡镇企业的继续发展,必须以科学技术为依托和支撑,转到依靠科学技术进步的轨道上来。另一翼是高新技术产业,目前还很纤弱,其产业只占国民生产总值的5%左右。高新技术产业必须有个大发展,使其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一翼,才能在当前国际经济激烈竞争中,使我国经济立于不败之地。只有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我国的高科技产业才有可能获得大的发展。总之,只有充分发挥科学技术这个第一生产力的伟大作用,我国一体两翼的国民经济才有可能实现腾飞,奔向现代化。

邓小平同志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生产力还比较落后的东方大国,如何面对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形势,尽快把科技和经济搞上去,迎头赶上发达国家;对于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意识,全面贯彻“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方针,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二步战略目标;对于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对于建设好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特别是下个世纪是高科技发展的世纪,能否真正贯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把我国的国民经济搞上去,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关系到社会主义能否最终战胜资本主义。我们应当从这样的高度深刻理解邓小平同志提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伟大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注释:

①⑤⑥⑧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74页、第274页、第377页、第279页、第377-378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11页

③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第3分册,第369页

④⑦《邓小平文选》(1975-1982),第84页、第84页

标签:;  ;  ;  ;  ;  

邓小平的科技第一生产力思想_邓小平南方谈话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