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际战略的发展与主要成就_和平与发展论文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际战略的发展与主要成就_和平与发展论文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际战略的发展及主要成就,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国际论文,改革开放以来论文,成就论文,战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273(2008)08-0032-06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升,国际影响迅速扩大,国际交往日益密切,面临的挑战和压力越来越大,国际战略也随之丰富和发展。准确判断国际形势是中国国际战略确立和发展的现实依据。制定切实可行的外交方针,积极推动对外关系的良性发展,正确处理重大国际问题,努力缓解国际紧张局势,为中国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特别是周边环境是中国国际战略的首要任务。如何实现中国和平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国际战略面临的最大挑战。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提出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确立了新中国的国际战略,维护了国家主权、平等和独立,但他晚年对国际形势的分析和中国国际战略的定位存在偏差和不足,产生了消极的后果。“文革”结束后,百废待兴,党的路线方针要进行重大调整,需要对国际形势重新做出准确分析和科学判断。邓小平经过全面考察和深入思考,以极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转变了毛泽东时期对国际形势的基本看法。毛泽东晚年曾经认为,爆发新的世界大战的危险迫在眉睫,中国要立足于早打、大打、打核战争,并把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到战备当中去。经济建设实际上处于备战状态,无法正常进行。邓小平认为:国际形势总体上趋于缓和,新的世界大战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打不起来,我们可以利用这一难得的国际环境进行和平建设;时代的主题已由战争与革命转向了和平与发展。这一科学判断,一方面为我们党和国家把工作重心转到经济建设上来提供了重要依据,使中央认识到,在当时的国际环境下,完全可以而且也必须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到经济建设上来;另一方面也促使中国的国际战略发生了变化,即由毛泽东时代反对帝修反、支持和推动支援世界革命转向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为我国集中进行经济建设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和周边环境。这一科学判断,也为我们党制定正确的国际战略奠定了基础,提供了指导。党的十五大报告和十六大报告指出: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避免新的世界大战是可能的,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国际环境和良好周边环境是可以实现的。十六大报告还认为:“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1](p.19),我们应当抓住机遇加速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则进一步强调:“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之中。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2](p.46)三十年来,尽管国际风云变幻,其间出现了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以及“9·11”事件、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等国际危机,中国的对外关系,例如中美关系、中日关系也因种种因素而陷入过紧张局面,但中央领导从邓小平到江泽民和胡锦涛都没有改变对总体国际形势及其发展趋势的基本判断。事实证明,这个判断是科学、准确、符合实际的。正是这一科学判断保证了我们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保证了我国改革开放事业在艰难曲折中不断发展。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它朝着什么样的方向发展,对中国的国际环境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是人们所关注的。邓小平指出:“现在旧的格局在改变中,但实际上并没有结束,新的格局还没有形成”[3](p.353),“美苏垄断一切的情况正在变化”[3](p.353)。同时,他还预见到世界格局将向多极化方向发展,“世界格局将来是三极也好,四极也好,五极也好,苏联总还是多极中的一个,不管它怎么削弱,甚至有几个加盟共和国退出去。所谓多极,中国算一极。中国不要贬低自己,怎么样也算一极。”[3](p.353)事实证明,邓小平的判断是完全正确的。九十年代以来,随着世界两极格局的瓦解,世界多极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尽管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并力图称霸全球,但实际上很难做到,在伊拉克战争以后,其相对实力出现了下降的趋势。加速一体化的欧洲、积极谋求政治大国的日本、经济开始复苏的俄罗斯以及新兴工业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不断上升,中印等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使国际力量对比发生了深刻变化,朝着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的方向发展,正如党的十七大报告所指出的,“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2](p.46)。世界多极化的趋势实际上是对霸权主义和单边主义的一种制约,使少数大国无法独霸全球事务、为所欲为,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同时,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经济全球化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必然趋势,是世界经济在新科技革命推动下发展的必然结果,它给各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但也形成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如何看待经济全球化,是积极参与还是消极回避,这是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中央经过全面考察,对经济全球化进行了正确的分析与判断,采取了积极参与、稳步推进、防止其负面影响的方针,并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加速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经济全球化实际上是各国各地区经济以及政治、文化等方面相互联系的加强,任何国家和地区的发展都离不开其他国家和地区,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局面以及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这是防止冲突、维护和平的重要保障。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成为影响当今世界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我国国际战略确立的重要现实依据。

国际形势总体上朝着对我们有利的方向发展,但也存在诸多不利因素。对此,我们始终保持着清醒的认识。冷战结束后,邓小平强调,冷战思维依然存在,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主要根源。90年代以来,党的历次代表大会和中央领导的相关重要讲话都坚持了邓小平的科学分析,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加以丰富和发展,反复强调: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还在损害着发展中国家的利益,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利用“人权”等问题干涉他国内政的现象还很严重;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因民族、宗教、领土等因素而引发的局部冲突时起时伏,世界仍不安宁。

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是时代发展的潮流,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世界仍不安宁,这是我们对三十年来国际形势及其发展趋势的一个总体判断。实践证明,这个总体判断是完全正确的。对国际形势的正确判断不仅使我们能够利用有利的国际形势,抓住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集中精力进行经济建设,大力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而且为我们确立正确的外交方针和国际战略提供了可靠的现实依据。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坚持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毛泽东所确立的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新时期,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时代的主题。在这种形势下,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和稳定的周边环境就成为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国际战略的首要任务。因此,我国的外交政策更加注重维护世界和平,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也进一步发展完善为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我们“要坚持邓小平的外交思想,始终不渝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4](p.40)党的代表大会和中央领导的有关讲话全面论述了这一政策,并强调指出,要全面贯彻落实这一政策,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第一,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我们反复强调,要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发展同所有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尊重别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干涉别国内政,也坚决反对任何国家和势力侵犯我国主权和领土完整、干涉我国内政。

第二,坚持平等互利的原则。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各国的交往越来越密切,矛盾和利益冲突也会越来越多,如何通过平等互利实现共赢就成为各国共同的目标和愿望,也是贯彻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为此,我们要坚持平等互利的原则,扩大同各方利益的汇合点,同世界各国和地区广泛开展贸易往来、经济技术合作和科学文化交流,促进共同发展。

第三,妥善处理国家间关系中存在的历史遗留问题和现实利益问题。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同周边一些国家存在着领土、领海的争端,如何处理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国及各相关国家。有些问题通过平等协商的办法得到了妥善处理,例如中国同蒙古、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巴基斯坦等国较好地解决了边界问题,但也有些问题至今仍然存在较大的分歧,难以化解。如果各方固守己见,不仅会恶化相互关系,而且也会极大影响地区的稳定与繁荣。鉴于此,我们提出并始终坚持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主张。尽管这一主张的实现存在很大的难度,但毕竟体现了中国和平与合作的诚意,有助于维护地区的和平,促进地区的发展。最近,中日签订了关于合作开发东海油气田的协议就是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一个有益尝试。

第四,坚持超越意识形态发展国家间关系。长期以来,意识形态是阻碍国家间关系发展的一个很大障碍。冷战首先是东西方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的对抗,同时在社会主义国家内部、中苏及相关国家之间也存在意识形态分歧。在国际关系中过分看重意识形态,甚至将其置于国家现实利益之上,会严重影响国家间正常关系的发展。在深刻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邓小平强调,在对外关系中不要以意识形态画线,要努力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此后,党的历次代表大会和中央领导的相关讲话都坚持了这一基本看法,反复强调:国与国之间应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相互尊重,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友好相处,应尊重世界多样性,我们不把自己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强加于人,也决不允许别国把他们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强加于我们。本着这一原则,我们恢复了同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的友好关系,积极促进了同发达国家的交往,保持了同伊斯兰国家的传统友谊。

第五,必须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其他各种危害世界和平的行为。我们反复强调,中国决不称霸,也反对任何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以及任何“分化”和“西化”中国的阴谋。同时,我们也主张,要坚决反对破坏地区稳定和世界和平的各种行为,其中包括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特别是恐怖主义、民族分裂主义和宗教极端势力带来的威胁。

三十年以来,不管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中国政府和人民始终高举和平、发展、合作旗帜,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恪守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

面对世界多极化的趋势和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我国始终坚持以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指导,积极开展全方位的多边外交。其基本立足点,一是广交善结,不断拓展我国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二是保持各种国际力量之间的相互平衡、相互制约,从而维护我国国际环境的和平与稳定。鉴于历史的经验教训,我国坚持不同任何大国或国家集团结盟,不搞军事集团。多边主义和多边外交是制约单边主义和单边外交的有效手段,它可以促进国际关系的民主化和国际秩序的正常化。

新时期,我国更加重视联合国在处理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积极参与联合国的各项活动,包括在联合国安理会内对重大国际问题的讨论和决定,以及联合国的维和行动和各项人道主义援助。同时,我国也积极参与其他国际和地区性组织的活动。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升,国际影响不断扩大。

我国努力发展同发达国家的关系。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同发达国家在资金、技术、市场等方面以及文化等领域的联系越来越密切,经济上的互补、战略上的相互依存越来越明显,重大国际问题包括国际危机与冲突的处理也越来越需要各国之间的合作。因此,我国高度重视发展同发达国家的关系,加强了相互间的战略对话,增进了互信,深化了合作,妥善处理了一些重要的分歧,推动了相互关系长期稳定健康发展。值得一提的是,尽管中美、中欧、中日之间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分歧,也出现过这样或那样的风波和曲折,但总体上保持了相对稳定的发展。

我国与邻国的关系及周边的国际环境错综复杂,既存在历史遗留的领土、领海争端,又存在现实利益的矛盾。处理好与周边各国的关系,争取一个和平稳定的周边环境,对我国的发展至关重要。因此,我们贯彻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加强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和务实合作,积极开展区域合作,共同营造和平稳定、平等互信、合作共赢的地区环境。我国同俄罗斯建立并努力推进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取得了多方面的显著成效;同俄罗斯及中亚几个国家一起发起成立了上海合作组织,为确保地区的安全与稳定、促进地区的发展与繁荣做出了积极贡献;同东盟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签订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相关协议,为地区合作开辟了广阔的空间;积极促成了朝核问题的“六方会谈”,为维护朝鲜半岛及东北亚的和平作出了重要贡献;同印度等南亚国家的关系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可以说,我国现在的周边环境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好的。

我国一贯高度重视并不断加强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不断深化传统友谊,扩大务实合作,并在双边和多边合作中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在国际舞台上和地区事务中努力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正当要求和共同利益。近年来,我国进一步发展中非关系,加大了对非洲国家的直接和间接的援助,使中非传统友谊得到了大大加强。

政党外交是我国整体外交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早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就提出,党与党之间要建立新型的关系,即新的、健康的友好关系。在此基础上,我们党提出了建立和发展新型党际关系的“四项原则”,并在党的十五大上形成了完整的表述:要坚持在独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部事务原则的基础上,同一切愿与我党交往的各国政党发展新型的党际交流和合作关系,促进国家关系的发展。在这一方针的指导下,我们不仅恢复并进一步发展了同各国共产党的关系,而且突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积极发展同社会党、社会民主党及其它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不同政党的关系。迄今为止,我们党同世界各国各种类型的数百个政党建立了较为稳固的联系,政党外交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活跃局面,有力地促进了国家关系的发展。

总之,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指导下,我国积极开展全方位的多边外交,并取得了巨大成就,为我国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和周边环境,保障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顺利发展。同时,这也为我国的经济建设、科技进步、社会发展开阔了国际视野,拓展了国际资源,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与此同时,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贯彻执行,也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各国的合作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当代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2](p.47)2008年6月,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人民日报社时指出,中国同世界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国际上的事情会对中国的发展产生影响,而中国自身的发展也会对世界产生深刻的影响。这既是对中国与世界关系现状的高度概括,也是对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与世界关系发展变化的一个总结。中国的发展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国内问题,而且是一个涉及世界方方面面的重大国际问题。中国的快速发展为世界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为世界各国提供了物美价廉的产品,同时中国也成为最有发展潜力的广阔市场,因而受到了世界各国的普遍欢迎。中国改革开放以更加开明、开放、透明、合作的姿态出现在世界舞台上,也深受世界各国的广泛认同。中国以负责任大国的姿态积极参与联合国及其他国际和地区事务,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得到了各国的高度评价。然而,对中国的快速发展也存在着种种疑虑、乃至抵制。老的霸权国担心中国的崛起会危及其霸权地位,一些坚持冷战思维的西方国家担心社会主义中国的崛起会对西方的政治制度、价值观念造成巨大的冲击,遏制中国发展的种种谋划和推行价值观外交的种种做法从未间断;周边国家害怕中国的崛起会侵犯邻国的利益、威胁邻国的安全;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对中国的崛起会给他们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持怀疑的态度。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威胁论”以及中国的发展会造成世界能源、粮食紧缺、导致环境污染更加严重等论调到处泛滥。如何面对和正确处理这些问题是直接关系到中国能否顺利发展的重大问题。对此,我们需要冷静思考,深入研究,确立正确的战略方针和相应的对策。

中国政府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实际上已经从根本上表明了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决心和一贯立场。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面对世界政治舞台的风云突变,邓小平纵览全局,高瞻远瞩,提出了“冷静观察、稳住阵脚、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战略方针。这既是当时我们处理重大国际问题的战略方针,又是我国正确处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保证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顺利发展的指导思想。这一方针的重点是“韬光养晦”,其根本用意是从基本国情和力量对比的实际出发,立足于埋头苦干,不断增强综合国力,避免过分张扬,避免成为敌对势力和不友好力量的主要遏制目标和各种矛盾的交汇点,避免带头挑战现有的国际秩序和美国的霸权地位而引火烧身。在这一战略方针的指导下,我们不仅在历史重大转折关头坚定信心,顶住巨大的国际压力,坚定不移地推进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事业;而且在长达三十年的历史进程中,我们专心致力于国内的发展,全面推进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同时妥善处理了国际关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努力营造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和周边环境,积极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贡献,使中国日益强大,成为世界公认的负责任的大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继续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邓小平的国际战略思想,又明确提出了坚持和平发展的战略方针。

2003年12月10日,温家宝总理在哈佛大学发表了题为《把目光投向中国》的演讲,代表中国政府阐述了中国坚持和平发展的立场。同年12月26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再次强调要坚持和平的发展道路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2004年3月14日,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记者招待会上,重申了中国和平发展的要义。由此,中国和平发展的问题引起海内外的广泛关注。

党的十七大把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作为一个完整的方针确立下来,重申:中国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这是中国政府和人民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自身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和平发展道路顺应了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的世界发展潮流,即在世界的和平、发展、合作的大环境中实现自身的发展,也通过自身的发展来促进世界的和平、发展与合作。为了实现中国的和平发展,我们将始终不渝地维护世界和平。

2005年4月,胡锦涛总书记在雅加达亚非峰会上,提出了建立和谐世界的主张,指出:我们要“推动不同文明友好相处、平等对话、发展繁荣,共同构建一个和谐世界”。[5]此后,胡锦涛、温家宝等中央领导同志在不同场合多次论及这一主张。2006年4月,胡锦涛总书记又指出:“面对当今纷繁复杂的世界,我们应更加重视和谐,强调和谐,促进和谐。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6]党的十七大则把建设和谐世界作为一个长远的战略目标提出来,强调“各国人民携手努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2](p.46)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建设和谐世界的核心和主要目标是实现世界的持久和平和共同繁荣。和平与繁荣是关系到各国人民切身利益和长远利益的两大根本问题,也是建设和谐世界的两大核心内容。和平是和谐的基本前提。各国只有和平共处,各国人民只有友好往来,并通过和平方式解决彼此之间的矛盾和冲突,逐步在地区及全球范围减少和消灭战争、战乱、武装冲突、恐怖袭击以及各种暴力犯罪活动,真正实现地区和世界的和平,世界才进入“和谐”的境界。和平与发展密切联系在一起。只有世界经济持续稳定、均衡协调发展,逐渐消灭南北过度差距,努力消灭贫穷落后现象,使各国人民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人民安居乐业、丰衣足食,享受起码的教育、医疗、社会保险权利,也就是说真正实现世界的共同繁荣,而不仅仅是少数发达国家的繁荣,地区和世界才能安定,世界和平才能持久。

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是一个美好的理想和奋斗目标,但其实现需要中国和各国人民长期的、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为此,就需要各国共同遵循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恪守国际法和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在国际关系中弘扬民主、和睦、协作、共赢精神。各国应该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共同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应该本着相互合作、优势互补的原则,共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应该本着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多样性的原则,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要坚持相互信任、加强合作,坚持用和平方式而不是战争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稳定;要相互帮助、协力推进,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是长远的战略目标,而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既是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也是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的必由之路。

综上所述,中国国际战略的逐步发展、完善并最终形成,是改革开放事业最重要的成就之一。这一战略以对国际形势及其发展趋势的准确判断为现实依据,以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核心,以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为长远战略目标,以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为基本实现途径,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科学体系,成为中国外交和发展对外关系的长期指导方针。这一战略与毛泽东确立的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不断创新。邓小平改变了对世界战争与和平的传统看法,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标志着新时期中国国际战略探索的开始,而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和谐世界主张的正式提出,标志着这一战略的基本形成。

标签:;  ;  ;  ;  ;  ;  ;  ;  ;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际战略的发展与主要成就_和平与发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