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思想政治工作的桥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想政治工作论文,桥梁论文,情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德育天地
人类生活表明,人的任何认识和动力都是在一定的情感推动下完成的。感人心者,莫先于情。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是有血有肉的,是有思想、有爱憎的人,要使它的工作对象的思想境界达到理想的彼岸,就离不开情感这座桥梁。
当前,我们正处在社会大变革之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冲击着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基础,同时,改革和发展又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和机遇,时代呼唤着顺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思想政治工作新格局的出现。当然,思想政治工作的全新格局涉及方面甚广,本文仅在情感方面作些探讨。原因是前一阶段,曾有议论,认为现在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了,经济发展了,思想政治工作被淡化了,人情淡薄了。这些错误观念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是不成立的。毫无疑问,经济体制改革引起思想道德革命,形势要求我们反思传统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与弊端,寻觅和重铸思想政治工作的新体系,实践证明我们的社会越是发展进步,就越是要重视思想政治工作。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正如江泽民同志在十四届二中全会上强调的“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至于是否人情淡薄了,以及情感在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尤其是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运用,是笔者的主要议题。
(一)
市场经济的发展对社会伦理道德的影响,已到了要求人们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更加注重“人情味”的地步。
首先,我们回顾一下历史发展过程,从中可以看出在伦理道德和思想政治工作中,人的作用和“人情味”逐步被重视。解放40多年以来,我们党和国家在革命和建设上进行了三次大的战略性转折,思想政治工作相应作了三次重大调整。第一次是1949年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胜利以后向社会主义建设过渡,思想政治工作经历了从大规模急风暴雨式的群众阶级斗争转到以和风细雨的、民主的说服教育的方式进行。第二次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思想政治工作经历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实事求是轨道上来。第三次是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和党的十四大决定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统一全党和全国人民思想,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思想政治工作又经历了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要求一切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激发每个人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可以说三次大的转变,思想政治工作对人的作用是从转化人到教育人到激励人(或者叫解放人)逐步演变,人的思想已经从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精神枷锁中解放出来,人的情感也逐步从“大棒”、“扭曲”中得到恢复自然,真、善、美越来越被人们所接受。所以说,“人情味”是越来越浓,而非淡薄。
其次,从当前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伦理道德的影响来看,进一步肯定人的独立人格,肯定人的自立、自强和自信、自尊价值,进一步要求思想政治工作从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出发。长期沿袭的道德伦理规范是主张这样一种价值,即注重道义、轻视利益,追求理想、鄙夷实际,强调共性,抹杀个性。这种价值在自然经济条件下,或许不无积极作用,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显然阻碍着生产力的发展。市场经济的大发展,对伦理道德的冲击最直接的有二点:一是既重义又重利,二是自愿平等的交换经济关系。由此社会道德规范和思想政治工作要求人们求“公”、求“平”、求“义”,鼓励激发个人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约束人们不公、不平、不义之行为。可以说,改革的深入,开放的扩大,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逐步把人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把人本身的作用发挥出来。
再次,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现状看,重视情感性教育,是顺应潮流,适应学生心理的需要。在今天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坚持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实事求是,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把传统与新潮融合升华,用真挚的情感去感动人,感化人,感染人,影响人,也就是用情感去打动人心,引起情感共鸣,从而达到思想政治工作的预期目的。当前,高校学生思想活跃,市场经济带来的价值观念,对学生思想道德问题上产生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两极分化。其积极因素如合理的利益观念、人生价值观、新型人才观念、进取精神等,需要给予激励和引导;对其消极因素,如狭隘的利己主义、金钱崇拜等现象,要帮助教育和疏导;对新旧思想观念撞击中出现的问题,要帮助化解矛盾,理顺情绪,提高学生对改革的承受力和参与感。要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感染力、吸引力和渗透力。
当然,我们应认识到在思想政治工作中要多一点“人情味”,重视情感的作用,但前提必须是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要克服片面强调“人情味”。
(二)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情感性教育的作用。
情感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和先导,是思想政治工作成败的关键因素,也是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目的的有效方法之一。“以情动人,以理服人”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要求。列宁说过:“没有对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能有对真理的追求”。高校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场所,最近李鹏同志强调:“目前,我国高校的改革和发展形势很好,高校党组织要因势利导,把高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要达到一个新水平,就需要在思想政治工作中重视情感的作用。
情感是开启心灵之锁的钥匙。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心理状态,具有复杂的心理功能,也是人们意识活动的重要动力之一。思想政治工作者与自己的工作对象之间思想感情上融洽,就会产生相互理解、友谊、支持、帮助等诸多“感情效应”。俗话说,只有将心比心才能“以心换心”,推心置腹,感情深厚,就会增加信任,引起共鸣。高校党组织和思想政治工作者与大学生之间感情融洽,就会使大学生对党产生强烈的信赖感,增强大学生的归属心理,发挥激励、鼓舞作用。有情才能激发人们的同情感、亲近心,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因此,思想政治工作者要重视情感性教育,尊重学生希望被理解的心理,与他们平等相处,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在教育中注重情感的交流,要把思想工作做到学生的宿舍、教室及活动场所。努力激发学生的健康心理,让他们敞开关闭的心扉,允许他们倾诉、宣泄,用情感转化非正常心理和现象,用激情启发他们树立信心,增强成功的勇气,迎接人生的挑战。
情感有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注意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和情感氛围,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础。古人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可见“人和”历来都被人重视。在社会主义社会的今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完全平等的、同志式的关系,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有着完全一样的人格价值和人格尊严,这就决定了思想政治工作要在和谐的人际关系中才能收到效果。缺乏一定的感情基础或者感情基础不好,你讲的道理再对,他还是不愿听,不入耳,更不入脑,甚至造成反感,产生逆反心理,思想政治工作就不能收到成效。由此可以看出,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在和谐的人际关系中进行,而和谐的人际关系还是要靠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的情感沟通,亲近、深厚的情感必然产生密切的人际关系。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深入到群众中去,深入到学生中去,让学生把思想政治工作者看成是自己人、知心人。这样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共同见解就会增多,相互间的心会贴得更近,在人的内心世界就会架起感情的桥梁。
情感对于人们的认识过程有着重要影响。
人的一般性情感都针对着一定的事物而发生的,一个人的情感愈能涉及有关事物的本质,就愈富于深刻性。例如,当前在爱国主义教育中,你的爱国情感越深,就越能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各种理论和实践认识深刻。人的情感不但产生于各种认识过程,而且会反过来对各种认识过程产生一定的影响。情理相融,融情于理,理中带情,情随理存。心理学认为,人们在认识事物时,只有当理智和感情完全融洽一致的时候,判断才可能正确,认知才能深刻。对大学生进行爱党、爱祖国、爱科学等方面的教育,只有把情和理贯通,才能使学生增强爱国强国之心,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对大学生来说,爱国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行动;爱党是一种信念,更是一种信仰;爱科学是本职,更是一种社会的需要,还有爱人民、爱自己、爱家人等等,既是朴素的感情,更是每个人的源动力。思想政治工作者如果能从爱字出发,从情字入手,没有什么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不能解决。
(三)
情感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运用。
一般意义上讲,在解决思想问题过程中,如果能抓住人们的感情需求,思想政治工作就会收到好的效果。情感在思想政治工作的运用,就是要根据不同情况、不同问题,因人而异因势利导。笔者作为一个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者,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是把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作为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遵循的原则。尊重人是做好人的思想工作的前提。尊重人,首先要尊重对方的人格,尤其是对犯有错误的学生更是如此。你尊重学生,学生也会尊重你,双方都会产生心理上的满足,这样就便于交往、深谈。其次是尊重对方的意见,当他人倾述自己的意见时,要认真地听,不要急于评论,即使是错误想法也要耐心让人说完话。实践中,本人曾碰到这样一位学生,入学后由于多种因素思想上、心理上不适应,她找了南京几个地方咨询都未能如愿,最后找到笔者家中,一开口就唠唠叨叨地讲了3个多小时,最后她说了一句,“今天总算把话讲完了”。这例子实际上是说明我们做思想工作时要给对方有个渲泄的机会。理解人是解决问题的前提。理解人是心理相容的一种表现,人人都希望被别人理解,理解是爱心的关键,思想政治工作者如能够理解被教育者的心情,即就等于找到了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关心人是为了帮助人。关心人,就是针对人的合理需要,通过精神和物质上的帮助,来激发、鼓励人的积极进取精神,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重要的是精神上的关心,有些学生由于看不惯社会上的不良行为,产生心理障碍,这就更需要政治思想工作者去关心、疏导,以避免走进误区。
二是运用情感激励。以情感人,以情激励人,以情调动人的积极因素、主观能动性,是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思想政治工作者要认真研究情感的内部规律,运用积极的情感去激励人、鼓舞人,去振奋人的精神。思想政治工作者要突出真诚。真实和诚恳是思想政治工作的生命力所在。只有真诚,才能打动人心。情感来自真诚。真诚是做人的根本,更是思想政治工作者应有的基本品质。真诚的情感所产生的吸引力、说服力、向心力是很大的。据南京地区几所高校对大学生的调查,有32%的学生认为师生关系缺少真诚,有60.9%的学生要求加强师生感情交流,可见学生的意见是很重要的。
三是增强情感教育的感化力。思想政治工作要以情感人,还要以情感化人、转变人。当今市场经济中一些社会腐败现象冲击着学校,学生中出现一些金钱至上、享乐主义、请客送礼等错误倾向,有的弃学经商,有的甚至发展到偷盗行为,对这些错误思想和错误行为,一般要通过做思想工作去让学生认识错误。这时候,既要在思想政治工作中表现原则性,对错误思想行为开展批评,又要把情感性和原则性统一起来。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情感性和原则性是相互包含、相互作用、不可分割的。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没有无原则性情感,也没有不讲情感的原则。思想政治工作具有教育人、培养人、改造人的作用。对一般学生中的思想倾向和错误行为要尽量在感化的基础上转变,要在感情上给予温暖,在理智上给予开导。就是对个别违纪行为的,也要教育、感化、挽救他们。
情感的作用是无限的,情感的运用是无所不在的。重要的是我们在思想政治工作中要重视情感和情感性教育,优化情感环境,努力提高自己,带动学生,通过情感这座桥梁,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