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观:社会与自然协调可持续发展观_生态环境论文

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观:社会与自然协调可持续发展观_生态环境论文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观:社会、自然协调持续发展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展观论文,社会论文,马克思主义论文,自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有人说马克思主义不重视生态问题,没有可持续发展观。这是不对的。实际上马克思主义非常重视生态问题,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观是包含有社会和自然协调持续发展的思想的。但过去许多人确实只注重阶级斗争的社会发展观,或只注重社会经济的发展,忽视了生态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只是到这方面问题暴露得相当严重时才注意起来。现在重视研究这方面的问题,已显得十分必要。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观,把生产力看得非常重要,认为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发展。但生产力不仅包括科学技术,包括人和生产工具,而且包括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生产对象和劳动资料主要是大自然、自然资源。

我过去曾提出过,要克服过去生产力两因素、三因素的简单化理解。生产力是一个有复杂层次结构的系统。有社会力和自然力之分,自然力中包括太阳能、风力、水力、畜力、森林、矿藏、各种资源等等。社会力包括人的力量、工具的力量、包括体力、智力、特别是已经成为第一生产力的科学技术的力量。

马克思主义把社会生产看成是社会生存的基础。但马克思指出:“一切生产,都是个人在一定的社会形态内,并籍此社会形态进行的对自然的利用”,“在生产中,社会成员利用自然生产物使适于人的需要(生产它,改造它)”(《政治经济学批判》第150—151页)。离开了大自然,人类社会生产怎么进行?破坏了自然环境,也就破坏了人类社会生产的整体。

马克思在他的名著《资本论》中指出:“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的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201—202页)生产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和过程,所以调整、协调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是生产劳动中首先的重要的问题。

他还指出:“劳动生产率是同自然条件相联系的。这些自然条件都可以归结为人本身的自然(如人种等等)和人的周围的自然。外界自然条件在经济上可分为两大类:生活资料的自然富源,例如土壤的肥力,渔产丰富的水等等;劳动资料的自然富源,如奔腾的瀑布、可以航行的河流、森林、金属、煤炭等等。在文化初期,第一类自然富源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在较高的发展阶段,第二类自然富源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同上书,第560页)所以, 保护好自然富源对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我们切不可忽视了。

马克思还指出:大工业把巨大的自然力和自然科学并入生产过程,并使得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他说:大生产,应用机器的大规模协作,使自然力,即风力、水力、蒸汽、电力大规模地从属于直接的生产过程,使自然力变成社会劳动的因素。也就是说,社会化的工业大生产已把大自然与社会生产劳动溶为一体了。

但是人类社会的进步,大工业的发展,也在破坏着大自然,造成生态环境的恶化。这个问题在马恩时代已经引起了他们的高度重视。

恩格斯曾尖锐地指出:但是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步结果又取消了。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想得到耕地,把森林都砍完了,但是他们梦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成为荒芜不毛之地,因为他们使这些地方失去森林,也失去了积聚和贮存水分的中心。阿尔卑斯山的意大利人,在山南坡砍光了在北坡被十分细心地保护的松林,他们没有预料到,这样一来,他们把他们区域里的高山牧畜业的基础给摧毁了;他们更没有预料到,他们这样做,竟使山泉在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内枯竭了,而在雨季又使更加凶猛的洪水倾泻到平原上。……因此我们必须时时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民族一样,决不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统治,是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动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的规律。

恩格斯提出:我们应学会更加正确地理解自然规律,学会认识我们对自然界的惯常行程的干涉所引起的比较近的或比较远的影响,认识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致。

用东方古老思维的语言来说,就是“天人相应”、“天人合一”。

用今天系统科学的语言来说,就是人和大自然是一个系统整体,人与自然要协调持续发展。

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尼罗河本来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但现在许多地方已成沙漠和不毛之地。大漠中的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是人类破坏自然和森林受到惩罚的象征。两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也曾是人类文明发源地,但由于毁林种地,过份灌溉,最后也没落了,过去的伊甸园、尼尼微、巴比伦等辉煌古城早已被黄沙淹没。印度河流域过去是印度文明的发祥地,如今沃野良田已成不毛之地,变为65万平方公里的沙漠。拉丁美洲玛雅文明的消亡据说也是与战乱和生态的破坏有关。我国黄河流域,丝绸之路的沧桑巨变也说明了这一点。历史是一面镜子。今天我们应从中吸取教训。

马克思恩格斯也指出:要正确解决人与自然关系问题,要调节好这种关系,要正确地进行调节,单靠认识是不够的,还需要对我们现有的生产方式及社会制度实行改革。即从过去忽视社会环境、生态建设,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转变到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社会生产和环境保护协调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上来。不仅要认识到,还必须从生产方式、社会制度,包括法律制度上来保证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

我们不能再走资本主义工业化的老路,先污染后治理。如果我们都像英美国家那样生产、生活,那么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将在一代人的时间内全部耗尽!人类需要20个地球才能满足生存的需要!但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人类社会将会毁于自己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危机。

马克思和恩格斯把社会主义社会看成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人和自然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我们现在离这一点还有很大距离。

现代系统科学的社会系统观,社会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地理环境协调持续发展的社会发展观,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观是一致的,而且现代系统工程技术,特别是社会生态系统工程技术深化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观,使我们获得了一种控制、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强大工具,使社会与自然的协调持续发展成为可能。

最近江泽民主席强调,人口、资源、环境这三方面的工作,是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系统工程。各级党委和政府都要加强领导,协调各有关部门,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搞好这项系统工程。

全球性的生态环境的破坏已经引起了世人的关注和忧虑。社会生态环境的破坏已发展到危及全人类自身生存发展的危机关头。所以争取人类进步基金会认为:21世纪面临的问题和挑战,要求人们不要把各种问题分割开来解决,今年讨论人口问题,明年讨论环境问题,后年讨论粮食问题……因为所有这些问题都是相互联系的。因此重要的是要转变人的思想观念,树立系统整体观,确立社会协调持续发展的社会进化观。也就是要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观。我们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也包括以马克思主义这方面的科学思想为指导来建设国家。

我们不能空谈马克思主义理论。我想联系我国实际谈谈我们的生态建设问题,对我国地理环境问题作一历史的、发展的简要分析。

去年我国长江、松花江、嫩江发生了百年少遇的特大洪水。过去十年一次的大洪水现在是二、三年一次,局部小洪水几乎年年有。黄河流域遇大雨则涝,遇少雨则旱。 黄河断流已从七十年代平均每年九天, 135公里;八十年代平均每年11天,179公里;发展到现在126天,296公里。淮河水灾和污染虽已有所控制,但任务仍很艰巨。其他河流湖泊的整治工作也很繁重。

国土水旱灾害的治理是历代政府的大事。解放后我们也做了许多工作。去年全国抗洪抢险在江泽民主席领导下,全国军民万众一心,团结奋战,取得了伟大胜利。经验教训也是深刻的,坏事可以变好事,可使我国的经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但需要认真总结历史经验,制订出切实可行的科学规划和得力措施。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顾此失彼,治表不治本,是成效不大的。所以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从长计议,要用系统工程制订总体规划,并使计划立足于科学的基础上。要想从根本上治理水旱灾害,就要从根本上弄清水旱灾害造成的根本原因,才能对症下药。气候的反常是一个重要原因,自然气象的变化人类现在还难以完全控制,但利用可起调节作用的森林来保护人类是可以做到的;污染、破坏大气、水域、土壤的行为人类是可以控制的。这方面人类的认识是有一个过程的,需要认真总结历史经验,大力宣传教育。

黄河原来并不黄,也不叫黄河,有些地方清澈见底。到春秋战国时开始不清,汉代开始发黄,唐代才叫黄河。主要原因是森林植被破坏和环境污染造成的。三百万年前黄河高原不是黄土高原,而是茂密的森林和气候湿润的大草原,森林覆盖率超过50%,林木聚水形成黄河,至今已有160万年历史。茂密的森林,充足的水源才孕育产生了中华民族, 才有汉唐经济、政治、文化的大发展,使中国当时成为世界经济文化的中心。黄河破坏有其人为原因:春秋战国几百年战乱及三国两晋南北朝几百年战乱,加上其它改朝换代中的动乱,造成生态环境大破坏;秦、汉、隋、唐、宋、元、明、清几代经济大发展,人口增长,对森林、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发,使土地荒漠化,黄河变黄,水旱灾害增加。昔日繁华的丝绸之路现已成为漫漫沙漠。八年抗战、解放战争、十年文革内乱的破坏也很严重。解放后虽也抓了植树造林,但力度不够,许多地方砍伐多于栽培。开荒种地,以粮为纲;以钢为纲,大炼钢铁,也毁了不少。这二十年经济大发展,许多人也忽视了生态环境的保护。人口膨胀也是一个重要因素。黄土高原依旧是沟壑纵横的贫脊土地,荒山秃岭仍然相当多。黄河流域每年冲掉泥沙10多亿吨,国际专家谈黄河水土流失是大动脉出血。过去民谚说“黄河百害,唯富一套”。河套地区原来是米粮川,但现在河套南岸已是一片无边无际的库布齐沙漠。黄河流域如再不加大力度治理,再过几十年几百年就是一片荒漠。罗布泊本世纪初还是一片汪洋,水草茂盛,老百姓在湖上划船撒网捕鱼。但现在已是一片沙漠,也只几十年时间。

长江,唐代诗人李白诗曰:“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也即唐代长江三峡还是森林茂密,猿猴很多。南宋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移,又造成长江流域生态环境逐渐破坏。现在三峡地区山上森林不多了,猿声也早已听不到了。长江水开始变黄,灾害增多。长江流域五十年代前植被面积为20%以上,八十年代来已减至不足5%!植被严重破坏造成水土流失。 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专家学者开始提出警惕长江变为第二条黄河问题。近二十年来,流入长江的泥沙增加了约40%,每年5—6亿吨。长江下游河道、支流开始变黑发臭。中上游垃圾污染也相当严重,重庆段垃圾厚达一米,人可站在水面垃圾上。武汉段日清垃圾70吨。奉节县江岸垃圾成山,每堆一万多吨,不断卷入水中,不仅污染河水,而且堵塞河道。长江的三个急转弯处,要有湖泊作缓冲调节。万里长江,险在洞庭。但洞庭湖已淤积抬高10多米,已成悬湖,面积从1949年的4350平方公里缩小到现在2600平方公里,小了1/2左右,冬陆夏水,枯水几条线,洪水一大片。武汉段已无大湖可起缓冲调节作用,东湖面积小而且浅,还在不断填湖围小,称为百湖之市的武汉现在只剩下30来个小糊,减少近2/3,所以每次洪水来成为武汉头等急事。湖北千湖之省,湖泊已减少到8百多个小湖,蓄洪能力降低。鄱阳湖也在游离,面积在缩小, 调节能力降低。巢湖、太湖的问题也很严重。长江流域如再不很好治理,再过几十年几百年就可能会变成黄河流域那样,土壤退化,沟壑纵横。

松花江、嫩江拐弯处大赉缺少大的蓄洪调节湖泊。由于大小兴安岭长期过量砍伐,森林火灾,江河治理放松,近年灾害、污染也日益增多。八十年代,专家曾提出东北森林危机的紧急报告。本世纪初,东北森林面积覆盖率为70%,现在已下降到30%,即我们已失去了大半个兴安岭,还剩下小半个了。九十年代,专家提出松花江水质堪忧的意见,每天有1200多个大单位向松花江排放工业污水, 哈尔滨每天接纳污水400万吨。

我国现在水土流失面积已占国土总面积的1/6,荒漠化已占总面积27.3%,建国来全国共有66.7万公顷耕地沧为沙地,有235.3 万公顷草地变为沙漠,退化草地1.05亿公顷,人均耕地只有世界人均耕地的1 /3,有666个县区人均耕地已低于联合国粮食组织确定的0.8亩警戒线。 森林覆盖率只有13.92%,而世界平均森林覆盖率为25%, 人均占有森林面积我国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6。人均水资源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全国一半城市面临缺水问题,但水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农业仅为30—40%,发达国家达70—80%,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为50%,发达国家达80%以上。我国水域污染面积已达河流的2/3,地下水的1/2。海域污染也很严重。自1980年来我国海域共发生赤潮3百余次。 渤海湾污染已到临界点,胶州湾海域污染也很严重,十几位海洋专家呼吁救救黄海明珠……

我国今后一个时期环境治理的任务将是相当艰巨的,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并作好准备,有计划有步骤地治理。

治水最简单易行的办法就是加高加固河堤,筑水坝建水库。但这是治表不治本,而且导致河床越来越高。黄河已成悬河,开封、新乡段已高出地面20—30米,更加危险。长江有些地段也高出地面10多米。三门峡水库因泥沙大量淤积而使库容量严重受损。治水应以疏导为主,同时固堤。应当形成制度,每年坚持清淤,挖起的淤泥还可肥田。同时加高加固堤岸,险段要用钢筋水泥永久性工程。要充分利用天然湖泊河流的蓄洪分洪作用,治好河湖水渠,同时修建水库、水闸、雨季蓄水,旱季放水。还要发动群众,特别在农村,家家户户建小型蓄水池,屋顶积水装置。

解决缺水问题最简易的办法是打井找地下水。但这也是治表不治本的办法。我国地下水开采量已达900多亿立方米以上,总量只有2900 亿立方米,资源有限,过量抽取地下水造成地面下沉,海咸水倒灌。现在我国北京、天津、上海、太原、西安、武汉、沈阳等大城市地面下沉已很严重,一些中小城市也已开始出现这种情况,甘肃有些地方地下水位每年以0.5—1米速度下降,五十年代挖1—2米就见水, 现在要打到100米才见水。草木须根吸不到水份而大面积枯死。光抽地下水不是根本解决办法。要开源节流,提高水的利用率,解决污水处理,回收利用,地下水回灌等问题。

南水北调,工程浩大,也有利有弊。我国过去南北运河的调节水量能力并不大。原苏联北水南调工程,不仅没有产生应有的效果,反因破坏了原有的生态系统而造成新的严重问题和后果。我国南水北调问题需认真研究,科学规划。

我认为国土水旱灾害治理最根本、最好的办法是植树造林,保护生态环境。

森林是个宝,是大自然的调节器。它能调节空气,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1公顷阔叶林一天可吸收1吨二氧化碳,放出700 公斤氧气);调节气温、温度(夏季可降温3—4度,冬季可升温15—20%);还可降低噪音26%;又能制造葡萄糖、蛋白质,形成木材、果实、各种经济资源、保护动植物种类。而且有保持水土,调节水份的重要作用,一个10万亩面积的林地相当于建一个200万立方米的水库。 黄土高原森林覆盖率每增加1%,每平方公里就可增加拦洪量14—130立方米,年减少泥沙1万多吨。凡植树造林的地方,只有1—5%的雨水流失。 而林木被砍伐的地方则有95—99%的水要流失,还会冲走大量泥沙。森林还有杀菌消毒作用,混浊水流经森林可变得清澈透明,细菌含量减少90%左右。1公顷松柏每天能分泌60斤杀菌素。1公顷阔叶林一年能吸尘土50—70吨。

不仅河流上游要种水源林,而且中、下游也要种,全国都要广种林木草花。山东济南原是有名泉城,素称名泉七十二,现在还有几个泉?江南名泉还有几个有泉水?北京为什么缺水?吕梁山、太行山为什么经济不发达,生活贫困?所以不仅上游要种树造林,中下游一样也要植树造林。

所谓“青山秃,洪水怒”,“治水必治山,治山必兴林”。人称森林是绿色金子,其价值大大超过黄色金子。但有些人却为得到一点黄色金子或黑色金子而不惜毁掉绿色金子!不保护生态环境,乱砍乱伐森林,就是自毁家财、自毁家园。这些年来,党和国家领导人,从邓小平同志到江泽民总书记,身体力行,年年植树造林,群众中也涌现了不少植树治沙模范,三北防护林已初具规模。但从全国范围来说,力度还是不够,三北防护林覆盖率也只8.26%。从近年水旱灾害看,需要在全国范围内加大力度植树造林,各省、市、县、乡、村、镇都要订出植树造林规划,把荒山秃岭、江河湖泊绿化起来,严格执行森林保护法、水土保护法。

从以色列、阿联酋的经验看,在5年、10年、20 年内大变面貌是有可能的。以色列2/3以上土地是沙漠,全年七个月无雨。阿联酋也是大面积沙漠。靠植树造林,滴灌技术,以色列已建立起高科技高产出的现代农业。阿联酋仅用不到30年时间把沙漠变成了沃野绿洲,有的地方林木覆盖率达70%。我国陕北榆林地区,库布齐沙漠恩格贝地区治沙治水的经验都是非常可贵的。

还要注意保护耕地,严禁乱占耕地。城市建设要精心规划,绿化美化,建成山水花园式城镇。大气、水域、环境的污染,垃圾处理,废物回收利用等问题,都需要认真抓起来。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有限资源要珍惜利用。铺张浪费,大手大脚,向大自然无止休地索取,是要受到大自然惩罚的!现在我们每年要浪费多少纸张、木材?黄色书籍,各种质量低劣的小报、杂志、一次性木筷……应该精打细算了。

最近中央举行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江泽民主席指出: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控制人口增长,保护自然资源,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这是根据我国国情和长远发展的战略目标而确定的基本国策。我们必须深刻领会江泽民主席的讲话,认真贯彻中央制定的基本国策。

标签:;  ;  ;  

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观:社会与自然协调可持续发展观_生态环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