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国潮,从人回到才归论文

21世纪,有什么比人才更重要?久久思考,没有答案。没想到当年黎叔的一句台词,却成了今天撼不动的金科玉律。海归,在推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是一支有着重要作用的人才队伍,也是一支一代代都被赋予重要使命的人才队伍。

辽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张思宁说,在没有电视,甚至连听广播都没有普及的时代,“嚼舌根”是非常普遍的事情,当然,也有程度上的差别,这与性格有关。人活着,总需要一点存在感,但有些人为了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完全不顾他人感受,像上述案例中的张阿姨一样,她为了找存在感,总是搬弄是非,但往往这种行为只能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回国潮,从人回到才归

文|本刊记者 季昕

70年海归使命总与时代交织辉映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急需各类人才来加快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与此同时,当时在海外的留学人员、专家学者也纷纷要求回国参与建设。1950年,《致全美中国留学生的一封公开信》更是吹响了留学人员回国的集结号。自此,我国迎来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留学人员回国潮。据统计,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约有2500多名专家学者回国参与建设,其中许多人是我国众多学科的开创者和奠基人,还有相当一部分人承担起社会责任,成为政策的制定者和决策人。那个年代的海归使命,也许正如当时流行在他们中的一首歌的歌词:“不要迟疑,不要犹豫,回国去,回国去。祖国建设需要你,组织起来回国去,快回去,快回去。”

小儿年纪偏小,其难以理解护理人员的语言。护理人员则可以让患儿家长配合,指导家长给予患儿充分的抚触,减少患儿的哭闹情绪。或者,护理人员可以给予患儿玩具,与患儿游戏促使其注意力分散,使得患者能积极地配合医生操作。如果患儿年龄偏大,护理人员可以积极地引导患儿诉说自己的情绪,并适当地给予安抚。

改革开放后,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数量不断增多,但很多人在完成学业后出于种种原因选择继续留在国外工作生活。直到小平同志南巡时再次发出殷切期望:要做出贡献,还是回国好。这句话深深触动了许多人。随后,“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十二字留学工作方针给留学人员回国注入了充沛动力,新一轮的回国潮再次开启,这个特殊群体更被赋予了新的概念。2002年,在人民网总结“五年成就‘100 词’”的专栏中,“海归”一词颇为醒目,它被这样诠释:海归是相对在国内学习、工作的本土人才而言的,指有国外学习和工作经验的留学归国人员。自此,“海归”一词开始被广泛使用。即便那个时候的中国依然不富足,但“争口气”是那时很多人留学的决心,“留学报国”是更多人深植心底的初心和使命。

兰州大学近年来通过探索和实践以事业平台留才的新机制,已吸引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形成了西部的人才绿洲,很多被引进的人才都是看中了这里的事业平台和踏实稳健的学术氛围。详见P58

“哦,拜托,你不记得我了?”克里斯蒂娜边做三明治边问艾尔,“前几天我们还一起上数学课,况且我也不是个安静的人。”

完成学业的学子们回来了,各学科领军人才回来了,蜚声中外的大师也回来了,他们将国外先进的理念、技术带回来,推动国内的研究发展,提升中国的国防实力和国际地位,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大飞机等重大科技成果举世瞩目;量子调控、铁基超导、合成生物学领域步入世界领先行列……这每一项成果的背后,都有着海归人才的身影,南仁东、施一公、潘建伟、黄大年、薛其坤……

到了人才竞争全球化的今天,能吸引、培养、留住、用好人才,决定了其所在地的发展速度和创新高度。近年来,很多新兴城市对海归人才的吸引力有所上升,然而其中不乏是被各类“送钱”“送户口”“秒批落户”的花式优惠所吸引。2017年,武汉发布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工程,点燃了全国 “抢人大战”的导火索,一时间,“黄金”“美玉”“金镶玉”等极具“含金量”的政策计划是你方唱罢我登场。然而在各地争夺人才资源的同时,我们更应该思考,抢人才不是目的,让人才留在当地发挥作用才应是各地争夺人才资源的初心。各地在制定各类激励性引才政策的同时,也要真正想想如何留才,人才所渴望的不只是薪酬待遇,他们更期望有能让自己“生长”得更好的环境和土壤。

据教育部统计,从1978年到2018年底,已有超过365万人在完成学业后选择回国发展,占已完成学业群体的84.46%。“走,回国去”,已成为大部分留学人员在完成学业后的不二之选,据《2018 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显示,对国内经济发展的肯定与信心已成为留学人员选择回国的主要动因之一,中国对人才的吸引力愈发增强。

从“引”到“吸”人才政策加速“磁场效应”

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留学人员工作发表了许多重要论述,从提出新时期十六字留学人员工作方针丰富和发展了“发挥作用”的新内涵,到强调本土人才与海外人才并用并重,再到号召海归参与乡村振兴,我们都可以看出,党和国家始终对留学人才寄予厚望。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提出“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战略目标下,留学人员再次听到祖国发出的深切召唤和诚挚邀请,竞相以多种形式为国服务,将个人梦想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交织相融,新中国也迎来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回国潮。

上海作为全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创新发展的先行者,始终坚持以人才推动城市发展。从成立全国第一个管理和服务留学人员的工作部门,到率先出台专门鼓励海外留学人员工作创业的文件,上海通过一个个先行先试,成为海归人才的汇聚之地。详见P54

70年间,为引进培养一批具有全球视野的高层次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从中央到地方都相继设立实施了一系列人才政策和计划,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仅国家各部委的人才计划就有20多项,其中包括早期具有示范性延揽海外高层次人才的“百人计划”“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千人计划”等。2010年,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颁布的《国家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纲要(2010-2020年)》,更是针对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使用的突破性举措,不仅为有志回国的海外人才指明了方向,也显示出人才在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发展中的战略地位。

创业,是属于新时代青年群体的标签,也是对新时代海归的最好诠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带来了新的机遇,各类政策也提供了充足的支持。

据《海归数据报告(十九大以来)》显示,自中共十九大以来,在各地相继出台的各类海归人才政策中,一线及新一线城市政策、针对性强的政策受关注度较高;不少地方和部门探索的兼顾长期与短期、刚性与柔性结合的引才方式效果显著。这些政策发挥着大小不等的作用,中国对人才的吸引力已呈现出“磁场效应”。详见P43

从图5可以看出,混凝土试件的相对动弹性模量在冻融循环作用次数增加的情况下逐渐减小。在冻融循环20次、60次、100次后试件的相对动弹性模量分别下降了0.94%、2.65%、7.19%。由图5中的整体变化趋势我们可以看出:冻融初期,由于混凝土试件中本身存在部分缺陷,在冻融循环作用下内部微裂纹进行了少量扩展,相对动弹性模量下降速度相稳定,损伤不大,因而在该阶段混凝土试件的相对动弹性模量下降的速度缓慢;冻融循环次数增加,冻融影响作用也愈加强烈,在老裂缝不断扩展的同时开始出现新的裂缝,混凝土试件的损伤程度增大,相对动弹性模量的下降速度随之加快[14]。

与此同时,为更好地吸引留学人员回国工作,建立发挥其作用的社会运行机制,营造发挥其才智的工作环境,各级政府陆续就科研经费资助、生活待遇等一系列具体问题出台了相应政策规定,一大批学有所成的留学人员陆续回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以创新引领国家发展。

活动助推引才创业成新时代海归标签

好的政策也需要好的推广,国家各级部门和地方每年都会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招才引智活动,如“春晖计划”、“春晖杯”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大赛(以下简称“春晖杯”创业大赛)、“赤子计划”、“海智计划”、北京“科博会”、广州“海交会”、大连“海创周”、山东“海洽会”、南京“留交会”等,这些活动主要围绕海内外前沿学术思想、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对接、展览展示、推介发布、人才招聘、实地考察等主题展开,为留学人才搭建与国内沟通交流的平台,是留学人才了解国内政策、就业创业环境和市场需求的有效渠道。其中很多活动已形成品牌,且成效显著,如教育部和科技部每年定期举办的“春晖杯”创业大赛,据统计,已有超过448名入围项目的参赛留学人员顺利走上回国创业道路,截至2018年底,运行良好且具有代表性的“春晖杯”落户企业超过634家,覆盖了全国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76个城市。大赛不仅为留学人员回国创业搭建平台、提供支持,也成为很多地方引进人才时重要的参考指标。

中共十八大以来,国家对人才工作高度重视,2016年3月,中共中央印发《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从人才评价机制、流动机制、激励机制等方面提出了方向性和指导性意见。随后,各地方和部门相继落实,大力推进改革,为各类人才引进、培养、激励和服务打造出一条完整的政策链条,全社会营造起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浓厚氛围。

人社部近年来积极构建留学人员回国工作、创业、为国服务三位一体的政策体系,实施留学人员回国创业支持计划,成立中国留学人员回国服务联盟、中国留学人员回国创业专家指导委员会,在助力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工作方面发挥了独特而关键的作用。详见P52

伴随着我国创新创业扶持政策和服务链条的日益完善,各类高新区、各地留学人员创业园、科技企业孵化器等都已做好准备,让更多的创新创业创造在这里开花。

处理试验结果的目的在于确定各试验因素的优水平及试验范围内的优组合。正交表的选择一般是根据因素和水平的多少及试验工作量的大小而定,依据正交表的综合可比性,利用极差分析法可以非常直观简便地分析试验结果,确定因素的主次和最优组合[11-12]。

武汉的东湖边有个创新创业者青睐的乐土——中国光谷,斗鱼、卷皮、宁美、盛天……越来越多的企业在这里崛起,越来越多的海归人才在这里聚集,光谷的名片已越来越响亮,各类政策、各方人才都在助推着光谷从中国走向世界。详见P61

从鼓励人回到强调才归,国家对人才的期待从未衰减,只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才的使用机制逐渐演变得愈加灵活,包括之前被热议的海归“归海”,其实也只是人才流动发展过程中的一环,在全球人才循环流动的同时,也有更多的海外优秀人才流动到中国,如此形成的人才环流正促推着我国的全球化发展。我们期待着,越来越多的海归人才、海外人才加入中国发展的大潮,将更多的热情与能量融进这片沃土。

标签:;  ;  ;  

回国潮,从人回到才归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