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与现代国家建设的良性互动关系论文

中国共产党与现代国家建设的良性互动关系论文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

编者按: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之年,历史与未来在这里交汇。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刻,思考与总结70年来中国共产党建设现代国家的成功经验,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为此,《南京大学学报》编辑部与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2019年7月联合举办了“中国共产党与新中国现代国家建设”小型研讨会,与会学者从多维角度分析了中国共产党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现代国家建设的内在关系与深层逻辑,本组笔谈是此次研讨会的一个成果展示。陈金龙从政党与现代国家建设的互动关系角度提出,中国共产党的理念、追求、能力决定现代国家走向,与此同时,现代国家从运行法则和规律出发对当代中国政党建设提出诉求,以促进政党执政理念的变革与执政能力的提高。王建华认为,总结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方略有利于深刻理解中国道路的成功经验,并从这一视角分析了中国共产党治理国家的逻辑起点、逻辑指向、行动方案、实践路线以及纠偏机制。陈周旺归纳出了“组织化驱动模式”这一中国国家建设的组织化特征,并以此来分析中国国家建设与政党建设的互动进程,认为在“组织化驱动模式”下,中国国家建设与政党建设成为一个互动的进程,体制上相互借鉴,治理功能上相辅相成,能力建设上相互促进。唐皇凤则突破了“政党中心主义”的分析范式,提出现代国家的内在规定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决定执政党建设的制度空间、基本进程和路径选择,并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本质属性、中国式现代国家建设的路径选择、国家治理的理性化等三个层面深入剖析了这一问题。

中国共产党与现代国家建设的良性互动关系

陈金龙

(华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广州 510631)

以往我国学术界研究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多,研究国家与政党关系的少。其实,要真正理解国家与社会的关系,离不开政党因素的引入,结合政党才能诠释当代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实际情形。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被确立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之后,学术界对现代国家建设的关注增多。中国共产党是现代国家建设的主导者,现代国家建设对当代中国政党建设也提出了新的诉求,讨论现代国家建设不能忽略政党因素。基于中国实践讨论政党与现代国家建设关系,要考虑三个方面的特殊因素:

其一,现代国家是中国共产党主导建立起来的。英国等西方国家是先有现代国家,后有政党制度,政党制度是在议会运行过程中逐渐产生的。中国则是先有政党制度的基础,后有现代国家的建立,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赢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结束分裂割据状况,实现国家统一,现代国家得以建立起来。中国共产党是现代国家建立的主要承担者,现代国家因政党而建立,由此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在现代国家建设过程中的主导地位。

其二,中国共产党是使命型政党,担负现代国家建设的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掌握现代国家建设的领导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不久,经历1952年底到1953年初的新税制改革之后,开始强调国家建设过程中向党中央报告制度和党领导一切。1953年12月,毛泽东在听取卫生部副部长贺诚等汇报时指出:“党必须领导一切,领导我们的各种工作。”(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2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第205页。 这一理念写进了党的十九大报告,在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2)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20页。 党领导一切自然包括对现代国家建设的领导,主导现代国家建设既是中国共产党的使命所在,也是实现党的领导的内在要求。

综合来看,“粮食银行”破解了农民储粮、卖粮难题,也减轻了运营主体的资金压力,是多赢之举,其重点在于规范运作与健康经营。各地面对这一新生事物唯有超前谋划,通过政策扶持、完善监管以及各方的支持,规避一切可能出现的风险,才能引导其走上规范化道路,实现良性发展,造福广大农民。

(2)政党提供现代国家建设需要的制度设计。现代国家建设的重要任务是国家制度的建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确立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构出来的,这些制度保证了现代国家的基本运行,奠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制度的基本框架。改革开放后根本制度的完善、基本制度的拓展、具体制度的创新,也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通过改革实现的。同时,中国共产党通过对人大、政府、司法机关的领导,通过党委制、党组制、党管干部等制度安排,实现了对现代国家建设的控制和管理,政党制度为现代国家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3)政党提供现代国家建设需要的基本能力。现代国家治理需要动员能力、整合能力、提取能力、濡化能力、保障能力,这些能力的获得有赖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执政能力的高低决定国家治理能力的强弱。现代国家建设需要广泛的政治动员,才能集中力量办大事、办成事,中国共产党有革命时期政治动员的经验积累,因而有效实行了现代国家建设过程中的政治动员。现代国家建设需要党派、民族、群体、阶层的整合,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形成的政治威望、建立的社会基础,为实现社会整合创造了条件。现代国家的正常运转需要集聚多方面的资源,借助中国共产党的权威、组织体系,才能向社会提取各种资源,以满足现代国家运行的需求。现代国家意识形态要为人民接受和认可,需要借助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平台、资源和方法。现代国家的领土边界是清晰的,领土的空间维度具有稳定性和确定性,国家领土主权、国家安全的保障,也需要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支撑。

现代国家建设有其法则和规律,国家从运行法则和规律出发对当代中国政党建设提出诉求,以促进政党执政理念的变革与执政能力的提高。

(4)政党塑造现代国家的精神气质。国家的精神气质是立国建国的精神基础,是构成国家形象的重要因素,现代国家的精神气质来源于中国共产党的精神积淀和精神谱系,政党精神塑造现代国家精神气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倡导的独立自主、万众一心、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成为国家建设的精神力量,政党精神转化为国家精神气质。1957年3月,毛泽东在江苏、安徽两省及南京军区党员干部会议上发表讲话时说:“现在要提倡艰苦奋斗。我们要保持过去革命战争时期的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革命热情,那么一种拼命精神,把革命工作做到底。我们从前干革命,就是有一种拼命精神。”(4)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3卷,第121页。 这些精神气质是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传统,也是现代国家建设需要的精神气质。

其三,当代中国是社会主义的中国,国家性质要求政党主导现代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在国家意志、制度取向、治理理念等方面有别于资本主义国家。1957年3月,毛泽东在主持最高国务会议第十一次(扩大)会议的大会讨论时说:“人们承认邦有道,这个好。‘邦有道’,‘邦’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道’无非是社会主义,辩证法。”(3)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3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第89页。 确保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使国家能代表、保障和实现人民利益,以彰显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上述特殊因素决定当代中国是政党国家,政党的理念、追求、能力决定现代国家走向,政党主导现代国家建设。具体来说,政党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以“尖锐湿疣”这种疾病为例,有些不正规医院除了将患者所患其他疾病诊断为尖锐湿疣外,还会告诉患者这种疾病易复发,要通过各种高科技手段持续跟踪治疗。实际上,尖锐湿疣在规范治疗后,通常患者3~6个月不复发,即被视为痊愈,无需过度治疗。

在土木工程建筑结构的设计过程中,良好的选址非常重要,其不仅具有关键性的作用,而且也是整个建筑工程的重要基础。一般来说,如果土木工程建筑的选址合格、稳定,那么就能够为之后的工程建设打下扎实的建设基础,从而充分地提高整个工程的安全系数。但是,在现实情况中,某些施工单位在选址的过程中,却没有专业性的指导,导致选址不合理。这样不仅会直接影响到工程施工的安全性,还会为建筑物的使用带来安全隐患,相应的,土木工程的建设质量也会受到影响。

(1)政党提供现代国家建设需要的基本理念。现代国家建设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人民主体、人民中心,这一价值取向来源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现代国家建设的基本追求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一追求来源于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现代国家发展的基本理念,如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来源于中国共产党发展观念的变革;现代国家建设的目标,即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到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到21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来源于中国共产党的战略部署。

其一,现代国家是主权在民的国家,要求政党尊重和敬畏人民及人民的权利。现代国家的权力来自人民,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保障人民的各项权利,才能赢得人民的认可和支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历史开启新的一页,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人民的时代”(5)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第270页。 ,这是人民地位的历史性变化。人民成为国家主人的重要表现,就是人民权利的保障和实现。人民权利包括财产权等基础性权利、政治权利和社会权利,现代国家要求保障人民权利,确认人民之间的身份平等。政党在主导国家建设过程中,除通过法律规定保障人民权利外,还要提供人民政治参与的途径。195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对人民的基本权利作出具体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岁的公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宗教信仰、居住和迁徙的自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劳动、休息、受教育的权利。(6)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5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第539-541页。 通过宪法规定确认人民权利,表明了人民权利的神圣性。为表达对人民的敬畏,习近平总书记用“伟大的创造精神”“伟大的奋斗精神”“伟大的团结精神”“伟大的梦想精神”来形容人民、赞美人民,建构了“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的人民形象。(7) 习近平:《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年3月21日。

其二,现代国家是民主国家,要求政党民主执政。民主是现代国家治理的本质特征,也是现代国家运行的基础,现代国家依赖民主程序建构政治合法性。中国共产党在主导现代国家建设过程中,注重民主的培育和成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在不具备召开人民代表大会的条件下,中国共产党主张召开人民代表会议,以实现人民的民主权利。在中国共产党七届三中全会上,毛泽东强调:“人民政府的一切重要工作都应交人民代表会议讨论,并作出决定。必须使出席人民代表会议的代表们有充分的发言权,任何压制人民代表发言的行动都是错误的。”(8)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3册,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143-144页。 这是民主的实践,也是民主执政的表现。为促进党内民主的发展,中国共产党强调集体领导,集体领导的实质是民主领导。为培育和推动人民民主的成长,中国共产党提出通过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通过人民民主激发人民参与现代国家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数据层用于实现各部门、各系统数据的集中存储、管理、分析与挖掘,找出不同数据之间的相关性,为应用提供数据服务,为管理提供决策支持[9]。数据仓库是数据层的核心,是建设智慧图书馆信息系统、实现业务信息互联互通的关键。数据仓库主要包括数据仓库技术、联机分析处理技术(OLAP)和数据挖掘技术等三方面的内容[8]。

其三,现代国家是法治国家,要求政党依法执政。法治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也是现代国家治理的基本方式,国家治理的法治化要求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党自身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确立法治思维,以法治方式化解各种矛盾和问题,进而推进法治国家建设。因此,现代国家建设对于当代中国政党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实现当代中国政党与现代国家建设的良性互动,还需要解决如下一些问题:一是政党自身的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要求政党有高超的制度设计能力与制度执行能力,能驾驭各种复杂矛盾和问题,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对政党现代化提出了诉求。为此,政党执政理念的变革、组织结构的优化、决策与执行机制的完善、组织资源效能的充分发挥是不可缺少的,政党自身现代化是实现政党与现代国家建设良性互动的前提性条件。二是政党与现代国家职能边界的厘定。当代中国既要做到党领导一切,实现党对国家事务的领导,又不能挤压现代国家成长空间,导致国家功能的萎缩,如何保持政党与国家之间的张力,找到二者之间的平衡点,既有利于实现党的领导,又有利于现代国家建设,需要在实践上进一步探索。党对现代国家建设的领导,主要是政治领导。毛泽东曾说:“我们是依靠政治来领导,离开了政治就谈不上领导。”(9)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2卷,第205页。 党对现代国家建设的领导,主要是政治引领和政治领导,是国家建设顶层设计、宏观层面的领导。三是既要借鉴国际社会的经验和做法,遵循现代国家建设的一般法则,又要考虑中国的历史传统、国情党情,不能简单照搬域外的经验和做法。如西方国家倡导的党政分开,并不适应中国的国情,如果一味强调党政分开会弱化党的领导,使党的领导边缘化、空心化。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是基于中国国情的创造。

标签:;  ;  ;  ;  ;  

中国共产党与现代国家建设的良性互动关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