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轨中的匈牙利农业,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匈牙利论文,农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农业生产部门曾是匈牙利人最引以自豪的部门之一。卓有成效的农业经济体制改革曾使匈牙利农业取得巨大的发展,在十几年内,跻身于世界农业最发达国家之列。农业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匈牙利人民的生活水平,使之人均农副产品的消费量据世界前列。但是,自1990年经济转轨以来,农业成为受冲击最大的生产部门,大规模的所有制改造使原有的社会化生产组织解体,大片土地撂荒,单产、总产量大幅度下降,人民生活水平降低。据估计,农业倒退了至少30年。匈牙利农业转轨及其带来一系列影响十分值得研究。
一、创造性的农业社会化生产体系使匈牙利农业获得成功
据1984年匈牙利贸易展览会上提供的资料,匈牙利的农场占世界可耕地面积的0.15%,产品占世界农业总产量的0.7%, 其土地产出效率为世界平均水平的5倍。当时,匈牙利人均占有家禽只数, 居世界第一位;人均占有生猪头数,居世界第二位;人均占有蛋类个数,居世界第二位;畜牧业占欧洲第三位,人均肉类产量,可与荷兰、丹麦媲美;玉米每公顷产量,居世界第六位,小麦每公顷产量,居世界前十名,人均占有小麦,居世界第四位。人均农作物产值达420美元,仅次于丹麦,据世界第二。
高水平的农业生产使匈牙利人民的人均食品消费也是高水平的。80年代中期匈牙利人均年消费谷类112.7公斤,肉类74公斤,蔬菜83.1公 斤,糖38公斤,奶制品174.4公斤,蛋315公斤,鱼2.7公斤。80 年代末期,这些指标又有所提高。
匈牙利农业的迅速发展是其农业改革的成果。在改革中匈牙利人创造了具有匈牙利特色的以国营农场和农业合作化为基础的现代化的农业社会化生产经营管理组织。经过1968年开始的改革,匈牙利农业中的所有制结构是国营农场、农业生产合作社为主,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国营农场和农业生产合作社占全国农业总产值的70%左右,个体农业、农业生产合作社社员家庭自留地副业和职工家庭副业产值约占农业总产值的30%左右。
匈牙利国营农场的规模较大,全国有国营农场约130个, 每个国营农场占有耕地7000多公顷。农业生产合作社是集体公有制的农村经济组织,全国有农业生产合作社1300多个,平均占有耕地4100公顷。
从70年代开始,匈牙利形成了农业社会化的生产体系——农工综合体和农业工业化生产体系。农工综合体由国营农场、农业生产合作社和农产品加工企业组成,实现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农业工业化生产体系是集管理、监测、开发于一体的专业化技术推广组织。
农业工业化生产体系是由在农业生产、管理、科技开发方面实力雄厚的国营农场首先创造的,是一种民办的农业技术推广组织。生产体系的创办者即主体单位的主要责任是向成员单位提供各种服务:(1)进行农业技术指导。主体单位派出技术人员对各成员单位的土壤、气候等自然资源条件进行调查研究,指导成员单位因地制宜地安排生产;(2)提供生产资料。成员单位的良种、机械、化肥、农药由主体单位提供,成员单位自己采购的生产资料必须符合主体单位的技术要求。(3)培训技术力量。主体单位负责成员单位的技术人员培训,并组织经验交流和出国考察等。
生产体系是自愿结合的,成员单位自由参加,也可自由退出。每个生产体系由各成员单位派出代表组成管理委员会,实行民主管理。主体单位的主要任务是负责向成员单位推广技术,成员单位向主体单位按照加入体系的土地面积交纳活动基金。主体单位与成员单位之间的关系有两种形式:(1)合同制。主体单位与成员单位签订合同。主体单位保证成员单位增产,如成员单位按照主体单位的指导生产,其产量比前三年的平均产量增加,则主体单位可提取增产部分的5—6%作为报酬;如主体单位提供的方法落后或未履行合同规定的义务,造成减产,主体单位要负责赔偿成员单位的损失。(2)联合企业制。主体单位与成员单位紧密联合,有共同的生产资料,共同的生产计划,在生产上实现联合,经济来往只计算成本。
匈牙利的农业工业化生产体系有种植业和畜牧业两种。国家对生产体系的建立给予支持和监督。国家的农业研究机构和农业院校的研究具有世界先进水平,他们不断培育农作物和牲畜的优良品种,并引进世界最新的农业科研成果,为生产体系作技术后盾。80年代中期,匈牙利全国有种植业生产体系21个,畜牧业生产体系19个,果树蔬菜生产体系33个。农业工业化的生产体系使匈牙利农业迅速走上现代化的道路,农业实现了机械化、化学化和良种化。小麦、玉米、甜菜等农作物实现了从耕种到收获全部生产过程的机械化,普遍实现了直升飞机和农用飞机喷洒农药。畜牧业也实现了机械化。
合作社成员的家庭副业实际上也纳入了社会化的生产体系。合作社向从事家庭副业的社员提供低价良种、化肥、农药或仔畜、饲料等生产资料;提供各种技术指导;提供农机服务;帮助销售农副产品。在生产合作社的扶持下,社员的家庭副业一般规模较大,成为匈牙利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业工业化生产体系的形成,使匈牙利全国的农场、合作社和个人的粮食、果菜、畜牧生产都纳入了现代化的生产体系,全国各地的农民都能及时掌握最新的农业技术,使用最好的种子、化肥、机械或牲畜家禽的良种、饲料和饲养设备。实现了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一条龙;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正是由于实行了农业的社会化大生产,才使匈牙利这个昔日的“三百万乞丐国家”一跃进入世界农业最先进的国家行列。
二、经济转轨的最大代价是破坏了农业社会化的生产体系
1990年,伴随着政治剧变,匈牙利农业也面临着深刻变革。民主论坛、独立小农党、基督教民主人民党三党联合执政之后,推行了经济全面私有化政策。作为私有化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决定尽快实现对农业生产资料的私有化。自1991年开始,国会先后通过了与农业私有化有关的《补偿法》、《合作社法》、《过渡法》。这些法律旨在尽快彻底的改变农业的所有制关系,建立以私有化为基础的农业生产体系。
根据《补偿法》的规定,在1947年以后由于实行国有化和农业合作化而财产被没收或受到损失的公民可以得到赔偿。政府向原财产所有者或其继承者发放的“补偿券”可以用于购买国有企业资产或换取土地。至1993年6月就有11万人用补偿券换取了1100 万金克朗(衡量土地优劣的标准单位,每个金克朗价值1000福林,约12美元)。根据《合作社法》和《过渡法》,政府要求在1992年底以前解散全部农业生产合作社,对国营农场实行私有化。加速农业私有化的政策使原有的卓有成效的农业社会化生产体系遭到了彻底的破坏。
以国营农场和农业生产合作社为基础的生产体系被彻底破坏了。土地、机械设备被重新分配、归还或拍卖。1992年,农场和合作社忙于财产登记、估价、分配、归还等,顾不上组织生产。农业合作化的解散造成了农业生产的混乱。虽然结果是只有1/10的社员退社,多数农民认为农业合作化仍有存在的必要,并重新组成农业生产合作社,但要恢复社会化的生产体系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农业的所有制改造使土地等生产资料分散化,也极大地影响了农业生产。由于用补偿券获得土地的人大部分居住在城市里,甚至在国外,自己无力或不愿意管理土地,有人只是将土地作为不动产,因而他们只愿出租土地或任其荒芜。农民因租种土地使产品成本提高,也不愿租土地种。由此造成了大片土地的荒芜。据匈牙利《人民自由报》1993 年8月4日报道,在可耕地中已有50多万公顷撂荒,几乎占农业可耕地的1/6。1994年撂荒的土地又有所增加。另一方面,农业就业人口锐减。与 1989年相比,农业就业人数减少60万,其中至少30万已改行做其它工作。
近几年,天公不做美,匈牙利连遭旱灾。但导致农业大幅度减产的主要原因是生产关系的急剧改变,生产组织的破坏和生产资料的分散使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大大降低。
造成农业减产的还有以下原因:
(1)匈联合政府对农业发展不重视。 在农业所有制急剧变化的同时,又从农业抽走了大量资金。对农业的补贴1991年减少了一半,1992年全部取消。在减少投入和补贴后,又增加了税收和贷款利率,农业贷款利率达30%,加剧了农业的困难。
(2)匈牙利农产品出口市场急剧萎缩。 经互会的瓦解使匈丧失了传统的农产品市场。过去向经互会国家出口占匈外贸出口的一半多,现在,原以这一地区为出口市场的中等质量的农副产品严重滞销。而匈牙利新的贸易伙伴欧共体国家农产品自给率已接近100%, 向欧共体以外的发达国家出口农产品又被禁止,使匈农产品出口受到严重影响。
(3)国内市场萎缩。由于物价上涨,失业人口增加等原因, 匈牙利70%的居民生活水平下降,使消费品市场萎缩。在居民总消费需求下降12%的情况下,食品消费下降了30%。例如,剧变前的1989年匈全国人均肉类消费量81公斤,而据最近的一次抽样调查结果表明,每天吃一餐肉的占17%,吃两餐肉的占5%,被调查者中58%每周吃3—5餐肉,1%的人根本吃不起肉。连年的通货膨胀使农业所需的工业产品价格上涨了205%,而消费水平下降造成市场萎缩,抑制农产品价格上涨, 扩大了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损害了农业生产者的利益。
由于各方面的打击,匈牙利农业生产急剧下降。不仅耕种面积大幅度减少,单产也大幅度减少。剧变前,玉米每公顷产粮最高达7吨, 而1992、1993年每公顷平均产量不到4吨;小麦1990年每公顷平均产量5吨,1993年下降到3.5吨。 据匈全国农业合作社及生产者联合会的资料,与1989年相比,农业下降了33%。畜牧业也大幅度下降,据估计,40%的养猪户放弃了饲养,30%以上的养牛户放弃了饲养。生猪存栏数下降了近400万头,牛、羊、家禽的情况大体相当。
与土地私有化相联系的是森林也被重新分配了。“森林遭到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严重的破坏,保护森林已成为不可能的事情。”原来占森林总面积约90%以上的国有森林已减少到50—60%。目前森林所有者约12.6万人之众,对其根本无法监督,若对每片森林检查一遍要用18—30年,森林被滥伐是无法及时发现的。森林掌握在不懂森林经营的人手中,而同时却有700多名林业工程师失业。
匈牙利农业的衰退最主要的原因是在经济转轨中不顾客观经济规律,为了达到某种政治目的,不惜破坏业已形成的社会生产力。匈牙利原有的农业生产组织不仅是一种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实现形式,而且是现代化的社会化农业生产的基础。生产社会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匈牙利农业迅速发展的根本原因。政治剧变后,匈牙利政府强行解散农业生产合作社并对国营农场实行私有化,同时也破坏了农业社会化生产的基础。正如一些匈牙利经济学家指出的,匈牙利农业的衰退“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当前的农业状况主要应由过去三年所奉行的农业政策负责,也就是说,由作决定的政府负责。……政府从意识形态——政治目标出发干预农业经济发展过程,把经营良好的企业性的经济组织逐步解散。”
匈牙利90%的农户重新组织农业生产合作社,说明农业生产合作社这种生产组织还是受到广大农户欢迎的。强行解散生产合作社并不符合广大农户利益的。但是,解散农业合作社带来的土地分散化等问题是无法弥补的,重新组织起来的生产合作社在短时期内是无法恢复原有的生产社会化水平的。
农业经济转轨是整个经济转轨的组成部分。农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最重要的基础产业。农业的状况和整个经济状况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城市经济转轨中出现的失业、物价上涨、生活水平下降使农产品市场萎缩,打击农副产品生产者的积极性,促使农业衰退;而农业衰退会从根本上带动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使通货膨胀进一步发展。最近,有些西方国家的研究机构和报刊认为,匈牙利可能会成为下一个墨西哥,金融可能会崩溃。这种危急情况的出现,难道与农业的困境没有一点联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