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渗透生命教育浅见论文_张贤海

语文教学渗透生命教育浅见论文_张贤海

湖北省巴东县沿渡河镇民族中心小学 444308

生命是什么?生,就是无中生有,就是创造,就是事物的存在。命,就是期限,就是过程。生命,就是一段有限的存在,一个无中生有然后复归于无的过程,具有不断自我更新、繁殖后代以及对外界产生反应的能力。生命教育是以生命为核心,以教育为手段,倡导认识生命、尊重生命、享受生命、超越生命的一种提升生命质量、获得生命价值的教育活动。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加强青少年生命教育是全社会尤其是广大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

一、在阅读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语文文本就是我们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和情感体验的很好载体。情景交融的诗歌,富含哲理的散文,主题鲜明的小说节选,哀婉动人的戏剧,都蕴含着浓郁的感情因素,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例如《鲁滨孙漂流记》中的鲁滨孙,孤身一人流落到一个荒无人烟的小岛。他同大自然展开了28年顽强的斗争,终于脱险,返回了家乡。这篇文章意在引导孩子形成顽强生存、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在教学中,首先让学生阅读文本,了解鲁滨孙在孤岛上遇到了哪些困难。然后走进文本,说说如果自己是鲁滨孙,会有什么想法,会怎么做。当孩子们议论纷纷、各抒己见之后,引导孩子继续阅读文本,把写鲁滨孙解决困难的相关句子找出来深入体会。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如:“因此我开始尽量安慰我自己,把当前的好处和坏处加以比较,使自己能知足安命,并按照商业簿记上‘借方’和‘贷方’的格式,把我的幸与不幸、好处与坏处公正地排列出来……”这段话是鲁滨孙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的集中表现。他之所以能孤身荒岛28年,跟他这种生活态度有密切关系。他把好处和坏处对照起来看,使自己能理智地面对现实,从绝望中看到希望的火花,从而得到内心的安慰,获得坚持下去的勇气和决心。这种生存的勇气和经验,对于孩子们来说,怎么能不是一个很好的启示。

二、在作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作文训练,说到底是生命与生命之间表达和沟通的训练”,我们要将生命教育融入写作教学中,重构生命化的写作教学。小学生写作应该是用他们最鲜活、最富于激情和个性的生命语言来表达自己的生活、情感、观念等的一种活动。生命体验的主要内容应是围绕其周围熟悉的人、事及环境等手段获得生活内容。

例如小学语文“学活生存,自我保护”主题,作文要求写一件自己经历的或者从其他渠道了解到的自我保护的事情。刚刚接触这个题目,孩子们似乎没有什么可写的。我说了一个我在南门广场亲眼所见的关于自我保护的故事,孩子们的兴趣来了,叽叽喳喳说开了。我把孩子们分成几组,分别说说:自己遇见过类似的事情没有?遇见了这样的事情时,自己是什么样的心理活动,是怎样处理的?事情过后,想到了些什么?听的同学还可以说说:你能帮助你的伙伴想到哪些自我保护的方法?曾经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往事浮现眼前,孩子们滔滔不绝地说起来。

在作文中,有的孩子把自己在现场时的恐惧心理生动地描写下来,有的孩子把自己面临危险时如何对付坏人的心理活动描写得栩栩如生,有的孩子着重语言描写,通过自己的巧妙语言使自己化险为夷……

通过这次习作训练,孩子们既学会了把一件事情写具体,也学会了在遇到危险时如何自我保护。可见,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围绕自身生命,体验自我生命的存在,关注自我生命与他人生命,由此感悟生命的珍贵,达到珍爱生命的教育目的。

三、在资源运用中渗透生命教育

《地震中的父与子》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机发生大地震时,一位年轻的父亲在废墟中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救出儿子和儿子同伴的传奇而感人的故事。文中主要抓住了主人公的语言以及人物的神态进行了描写。但是仅仅通过语言文字,不能深切地感受阿曼达等14个孩子在地下之所以能坚持是对于父亲的信任、是对于生命的热爱。

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时,我们这里有震感,孩子们在老师的指挥下也曾汇集在操场,那情景也许孩子们记忆犹新。但是在喧闹的环境里,孩子们并没有深刻体会到地震的恐怖,没有体会到地震给生命带来的巨大威胁。于是,我用课件创设情境,课件上是父亲“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是血迹”这段文字的情景再现,是“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的情景再现。

这两个课件调动了孩子们的情感,认识到在危险来临之时,生命是多么的脆弱。

在教学即将结束时,我再次播放汶川大地震的相关课件,让学生再一次体会到生命的脆弱、体会到生命的可贵,“珍爱生命”再一次浸入学生心田。

总之,加强青少年生命教育是一个社会工程,仅靠教师的力量是难以完成的。家庭要切实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学校应当注重知识与能力的培养,社会需要优化教育环境,营造一种和谐向上的社会氛围,引领孩子什么事情都得依靠自己,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应该从尊重开始抓好孩子的个性发展和能力培养,使之成为社会的合格人才。

论文作者:张贤海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9年2月总第29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9

标签:;  ;  ;  ;  ;  ;  ;  ;  

语文教学渗透生命教育浅见论文_张贤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