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师的教学创新能力_创新论文

思想政治教师的教学创新能力_创新论文

思想政治教师的教学创新能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想政治论文,创新能力论文,教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常有教师抱怨思想政治课枯燥无味,学生不感兴趣,认为思想政治课缺乏活力和生命力;也有的教师在工作中难以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很少或基本没有成就感和幸福感。工作一段时间之后就产生职业倦怠,这多是由于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缺少创新所致。教师工作本身是一种创造性劳动,但在现实生活中,却有相当数量的教师,一直都在按照某种固定的程序,周而复始地从事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没有创新,没有进步,尽管也忙碌一生,最终却是碌碌无为,毫无建树。

教学创新能力,是指教师在具备一般教学能力的基础上,能更新教学内容,创造优质高效的新方法,建立符合教学规律的新理论的能力。这也是教师教学能力的最高境界。

一、教学创新能力的基本标志

教师的教学创新能力,集中体现在能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精神,敢于标新立异,别出心裁,进行创造性教学。其主要标志是:

(一)能更新和重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更新,是指教师在教学内容的某个方面能够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

(1)在教学过程中能选择新的视野,对原有教学内容进行再认识。教师对教学内容独辟蹊径的剖析,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例如,愚公移山的精神历来为人们所称道,某教师在教学“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这一内容时,却没有机械地按照课本的原始内涵去照本宣科,而是引导学生另眼相看“愚公移山”。如有的学生说“移山不如搬家”,也有学生说“要是愚公知道搬家,他就不是愚公而是智叟了”,还有学生说“我们既要有愚公自强不息的精神,也要有智叟随机应变的智慧”,等等。这丰富多彩并富有创意的见解,不正是创新的具体体现吗?

(2)修正、补充乃至重新组合教材,优化知识体系等。教师依据教学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合乎逻辑的更新和再造,往往更能激起学生的有意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在教学“量入为出,适度消费”有关知识时,照本宣科注定会枯燥乏味,适度的“标新立异”往往更能触动学生的心灵,引起师生思维上的共鸣。某教师就是通过这样一道探究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得出结论的:

材料一:西方一位经济学家曾以蜜蜂作比喻,说在蜜蜂的“社会”里,奢侈之风盛行时,各行各业都兴旺;当节俭之风代替奢侈之风后,“社会”反而衰落了。由此他得出结论——个人的奢侈会推动社会的繁荣。

材料二:我国有句古语,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

问题:你怎样看待这两种消费观念?试加以分析。

经过学生激烈的讨论,该教师依据课本知识引导学生得出如下结论:“这两段话都过于绝对,过度的奢侈和过度的节俭都不好。过于奢侈会使人太安逸、懒惰,过于节俭则不利于促进消费和推动社会生产的发展,所以要适度消费才好。”也许,不少教师分析到此就戛然而止了,但该教师却一反常态。他引导学生继续深入,经过层层分析又得出了下述结论:“这两段话都有一定的道理,并不能将它们放在同等条件下进行评判,因为他们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西方经济学家是从社会整体的角度来看奢侈对生产的好处,而我国古语则是从个人品德的角度来说奢侈对人的坏处。所以不能说谁对谁错。西方经济学家是从物质文明的角度说明奢侈对社会生产的好处,而我国古语则是从精神文明角度说明奢侈对人品德的不良影响。”经过这位教师如此深入浅出的艺术加工,教学内容不是更能触动学生的心灵,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吗?它不仅意味着教师对原有教学内容的理解更有创意、更为深刻,同时也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了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二)能创造新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所采取的方法或手段,是一切教学活动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一个具有创造意识、创造能力的教师,不仅要善于继承、借鉴前人或他人的先进教学经验和科研成果,而且要善于创新,以形成具有自己个性特点的教学方法。如在“公民依法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这一课的教学时,某教师设置情境让学生进行角色表演:“外国人”“未满18周岁的人”“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满18周岁,没有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中国人”“被判刑但没有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然后让其他同学判断这些角色中,哪些人具备选举的资格。表演的学生积极性很高,其他学生感到新颖,课堂气氛十分活跃。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本课的理解,还能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位富有创造性的教师,应该努力吸收现代教育科学的最新成果,并把它积极地运用到教学中,从而发现和创造出新的教学方法。新时期以来,广大教育同行以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创造才能为目标,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大胆改革,创造出多种多样各具特色的教学方法。诸如启发教学、目标教学、案例教学、图示教学、情境教学、反思教学等。可谓异彩纷呈,百花竞放,充分体现了广大教师的创新精神。但不管采用哪种教学方法,都要遵循规律、明确目标、主题鲜明,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能优化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由教学环节组成。教学环节是整体教学链条上的基本要素。教学环节之间的不同衔接和组合,会使教学活动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的教学创新能力还应体现为积极探求新的教学程序,研究教学诸因素的内在联系和课堂教学的普遍规律,以进一步优化课堂结构和教学过程。某教师在教学“商品”概念时,并不是机械地按照课本的逻辑顺序把有关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让学生每人准备一张废纸,然后将废纸加工为玩具交给商店出售或作为礼品送给同学。进而让学生通过前后对比,搞清自然物、劳动产品、商品和物品的区别,并总结归纳出正确的“商品”概念。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效地将“听”“看”“议”“练”等教学环节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新的教学序列,使教学过程表现为各个教学环节之间彼此有规律的、连贯的变化过程,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

二、教学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培养创新精神

在教学工作中循规蹈矩、墨守成规、照本宣科,是束缚教师创造力发挥的桎梏。教师须有创新的精神,才会有创造性的行动,也才会取得创造性的成果。有的教师对“创新”充满神秘感,把“创新”看成可望而不可即的东西。一谈“创新”,就把它与科学家的创造发明联系起来。这是对“创新”的误解。实际上,我们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有了新的发现或新的认识,对知识进行重组,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现实工作中等,都是“创新”的实际表现。

树立创新精神,对一个人创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至关重要。只要有创造的精神,处处、时时、人人都可能有所“创新”。每位教师都应善于发现并开发自己的创造力,以创新的方式和手段,高效地处理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二)发展创造性思维

1.敢于冲破习惯性思维

习惯性思维是创造的大敌。《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正是靠创造性思维,靠出奇制胜的大智和置生死于度外的大勇,才得以化险为夷,转危为安;而司马懿正是由于习惯性思维的支配才坐失良机。教学过程中,教师面对各种复杂的情况,要勇于冲破思维定式的影响,善于逆向思考,别出心裁,随机应变,敢越雷池,才能取得创新性的成果。

大家都知道“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作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必须是劳动产品,二必须用于交换。某教师在教学这一问题时,却别出心裁地向学生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某人在原始森林里捡到一块天然金刚石,拿到市场上出售,获得500美元。这块天然金刚石是不是商品?稀有物品的价格是否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然后启发学生得出下述结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哲学的研究是以客观存在的大量事实为依据的,尽管这块金刚石也以商品的形式出现,但它改变不了“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这一本质;由于稀有物品不能通过生产改变其供求关系,所以其价格也不是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的,这同样也改变不了价值规律本身。

2.勇于和善于质疑

质疑是创新的种子。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同样,教师在教学领域应善于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见解,善于在不疑之处质疑,才能激发创造活力。

例如,在教学“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时,我们先设计这样的材料: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写过一篇《多收了三五斗》的小说。小说中提到:秋后,粮食获得了丰收,农民纷纷把粮食运到市场上去卖,每斗卖5块钱,到第二年6月青黄不接的时候,陈米已经不多,新米又未上市,每斗卖到15块钱。同样的1斗米,价格为什么相差这么多?围绕材料可以设计这样一些问题:①价格为什么会发生变化?即价格与价值背离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供求不平衡)②供求不平衡会引起价格怎样变化?(即说明价格与供求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关系)③价格的变化有什么特点?(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④价格为什么只能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价格由价值决定)⑤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不是违背价值规律?⑥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怎样理解等价交换?(不是每次交换都等价,等价是一个较长时间的平均数)⑦若价格长期固定不变,合理不合理?(价格由价值决定,受供求关系的影响)⑧稀有物品的价格为什么只涨不跌?(“供”无法波动)

有意识地挖掘政治、经济现象及其内在联系,才能增加教学设疑的针对性,教学效果才会更佳。

3.展开想象的翅膀

想象是创新的前提。由于想象体现了创造性思维的特征,当智慧插上想象的翅膀,就会迸射出思维的火花。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为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教学是一种创造性劳动,更需要教师借助想象的翅膀,真正成为教学领域的探索者、创造者。

现实的情况却非常令人担忧。连教师对新颖的想象力都失去了判断和赏识能力,“雪化了,变成了春天”竟然被语文教师判定为病句,课堂上思维活跃的学生往往被教师和同学当作“异己分子”。想象力已成了边缘化的教育目标。与此相反,西方教育却将想象力的发展放到了神圣不容侵犯的重要位置。1968年,美国内华达州一位叫伊迪丝的3岁小女孩告诉妈妈,她已经认识礼品盒上“OPEN”的第一个字母“O”,这位妈妈很吃惊,问她是怎么认识的。伊迪丝告诉妈妈是她的幼儿园老师薇拉小姐教的。母亲一纸诉状把薇拉小姐所在的劳拉三世幼儿园告上了法庭,理由是该幼儿园剥夺了伊迪丝的想象力。因为她的女儿在认识“O”之前,能把“O”说成太阳、足球、鸟蛋之类的圆形东西,然而自从劳拉三世幼儿园教她识读了26个字母,伊迪丝便失去了这种能力。她要求该幼儿园对这种后果负责,赔偿伊迪丝精神伤残费1000万美元。最后的结果出人意料:伊迪丝的母亲胜诉了。

在创新成为人类赖以进行生存竞争的不可或缺的素质时,依然采用一种循规蹈矩的生存姿态,则无异于一种自我溃败。要想改变上述现状,就必须为想象力插上腾飞的翅膀,让知识借助想象力,得到超凡能力的升华。

(三)形成创造个性

创造,是在过去的知识与文化积累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师创造能力的发展,应以不断吸收前人或他人的成功经验为基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没有继承,就没有发展;没有借鉴,就没有创新。只有博采众长,补己之短,逐步完善智能结构,在此基础上才能引发创造的灵感,发展自己的创造个性。当然,在学习借鉴他人的经验和成果时,切忌不加思考地机械模仿或亦步亦趋,而应有“举一反三”“闻一知十”的能力,才能在学习借鉴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进而形成独具特色的创造个性。

例如:一只小猪、一只绵羊和一头奶牛,被关在同一个畜栏里。有一次,牧人捉住小猪,小猪大声号叫,并且猛烈地反抗起来。绵羊和奶牛非常讨厌小猪的惨叫,说:“他常常捉我们,我们也没有大呼小叫。”小猪听了回答说:“立场不同、所处环境不同,很难了解对方的感受。捉你们和捉我完全是两回事。他捉你们,只是要你们的毛和乳汁,但是捉住我,却是要我的命呢!”此例常被用来说明“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不同的认识”。但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举一反三,引导学生从其他角度分析这一事例。如:在人际交往中要多换位思考、多考虑、理解别人的感受;把这一寓言和谚语“饱汉不知饿汉饥”对应起来;和诗词“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对应起来;和鲁迅的名言“‘喜怒哀乐,人之情也’,然而穷人决无开交易所折本的懊恼,煤油大王那会知道北京捡煤渣老婆子身受的酸辛,饥区的灾民,大约总不去种兰花,像阔人的老太爷一样,贾府上的焦大,也不爱林妹妹的”结合起来,并能从这一寓言概括上升到“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理论高度等。

(四)参与创造实践

实践长才干。参与创造性教育教学实践,是提高教师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就是创造性的教学实践,是造就创造性教师的摇篮,是培养教育实践家的圣地。前苏联杰出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从事长达30多年的创造性教育实践,创立了举世闻名的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理论。我国创造教育的先行者陶行知先生,在丰富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体现我国教育特色的创造教育理论。正在全国展开的轰轰烈烈的教学改革试验,为我们教学创新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理想的平台,但愿我们广大思想政治教师都能积极投身于这场教育教学改革中,并在这场改革中有所创新、有所进步、有所建树。

标签:;  

思想政治教师的教学创新能力_创新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