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的个人自由思想及其时代价值_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论文

论马克思的个人自由思想及其时代价值_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论文

论马克思的个性自由思想及其时代价值,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论文,思想论文,价值论文,自由论文,个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人的个性自由理想,是马克思个性发展观的一个重要问题。马克思以饱满的热情和远见卓识,对这一重要问题给予了科学揭示。他说:“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4页。)深入研究马克思这一思想,对于我们全面理解他的个性发展观,揭示其思想的时代价值,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马克思是带着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的哲学理想开始他的哲学创造的。早在《博士论文》中,他就提出了个人在本性上应当是自由的这一原则,这表明他已开始对个人问题进行初步探讨。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他认定“德国唯一实际可能的解放是以宣布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这个理论为立足点的解放”。(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6页。)人是人的最高本质是什么?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通过对劳动的对象化、劳动的异化这一人类之谜的揭示,将人是人的最高本质确定为“自由的自觉的活动”,(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 卷, 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6页。)站在更高的理想性的人的世界及人的发展的视角,预示了未来理想社会将是人的自由自觉本性的全面发展。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他进一步以人的自由发展为最高价值视角展望了人类发展的趋向。他说:“无产者,为了实现自己的个性,就应当消灭他们迄今面临的生存条件,消灭这个同时也是整个迄今为止的社会的生存条件,即消灭劳动。因此,他们也就同社会的各个人迄今借以表现为一个整体的那种形式即同国家处于直接的对立中,他们应当推翻国家,使自己的个性得以实现。 ”(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 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21页。)这一尚朦胧的理想, 到《共产党宣言》则明朗起来。在随后的《资本论》、《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以及《资本论》的最后手稿中,马克思对这一理想目标又作了进一步的理论升华和具体发挥。由此可见,马克思的人学视野里有着丰富的个性发展思想,他把人的个性自由作为个性发展和个性实现的最终目标,他对个性自由的沉思,体现了人的个性现实与人的个性理想的有机结合。

马克思是怎样论述个性自由这一思想的?这涉及到他对这一问题的论述方法。

首先,个性与社会性相统一的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在马克思看来,个人之所以称为个人,正因为每个个人在世界中都是唯一的、个别的存在方式,任何个人都是首先作为单个心理、生理的个体生命的独立存在,是个人作为自己的存在,是使个人与他人、个人与世界区别开来的存在。因此,人的自由,首先是个性的自由。但马克思所研究的个性,主要是指个人作为社会存在物的个性。个人的社会性,是指个人作为特定社会群体成员所具有的个性特征。在阶级社会里,它要受到阶级性制约。“在过去的各个历史时代,我们几乎到处都可以看到社会完全划分为各个不同的等级,看到社会地位分成多种多样的层次。……而且几乎在每一个阶级内部又有一些特殊的阶层”。(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2~273页。)到了资本主义的历史时代,人们的阶级性体现得更加明显、公开和露骨,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马克思还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资产者和无产者的个性作了阶级分析,认为资产者作为个人有一般人的个性,但他们作为资本家,其个性就是阶级性,他在生产中不仅占有一种纯粹个人地位,而且占有一种社会的地位。对于劳动者,其个性受资本压抑,他们仅仅为增值资本而生活,并且只有在统治阶级的利益需要他生活的时候才能生活。马克思还严厉痛斥资产者关于消灭私有财产就是消灭人的个性,把资产者阶级性等同于一切人的个性的胡说,明确指出:“你们所理解的个性,不外是资产者、资产阶级私有者。这样的个性确实应当被消灭。”(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8页。 )正是在马克思运用历史唯物主义人的个性与社会性相统一的方法中,为无产阶级确立了个性自由的最终目标。

其次,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马克思对个性发展价值目标的论述,是在对资本主义制度下人的个性的两重性矛盾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未来新社会作出的一种预测。这种预测是以资本主义现实个性发展的趋势为依据的,因而它是一种科学的抽象方法。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现实活动对人的个性发展的二重性分析,抽象出资本主义现实活动中出现的以物的依赖为基础的个人独立性特征。而后把他对个性发展的人学研究的逻辑自觉与无产阶级现实运动结合起来,使个性发展视野开放式发散,在思维中再现了人的个性发展的美好前景,实现了他对个性自由认识的理性具体,使其成为“多样性的统一”、“多种规定性的综合”的具体真理。正是这种辩证思维的方法,使马克思找到了解决个性自由发展的科学基础。

再次,实践对象化方法。要说明人的个性发展的终极意义的发展趋向,就要回答个性是什么的问题。对此,麦克斯·施蒂纳把它说成是“唯一者”的唯一的独自性。马克思对这一晦涩又荒谬的定义作了深刻批判。在他看来,科学分析人的个性,必须以人的现实存在为前提。对于现实中人的个性,既不能用“直观的形式去理解”,也不能仅仅只是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其能动方面,而应把它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从主体方面去理解”。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就是从实践出发去理解。正是因为现实中的个人的实践活动,本质上是一种能动的创造性活动,所以这种活动是一种对象化活动,每个人将目的对象化,创造一个人类需要的对象世界,将人的个性充分地展示出来,但是人的个性的这种对象化又都不是唯一的,独自的,它本身是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现实关系制约的。需要指出的是,马克思指出个人所处的现实关系,并不是为了使人们放弃人的个性而完全屈从这种关系,恰恰相反,马克思的学说作为一种革命学说,主张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因而认识现实关系的目的恰恰在于改变这种条件和关系,以适应人的生存发展要求。社会条件和现实关系的改变,也就意味着人自身的个性在某种程度上的自由。既然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结果是建立“自由人联合体”,因此,这种联合体的每一个个体的个性都将是自由的。这样,实现个性自由发展,就成为马克思个性发展思想的最后落脚点,这就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科学分析人的个性发展的对象化方法。

最后,以个性自由发展为价值导向的社会批判方法。批判性是马克思人的个性发展观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是一个重要方法。马克思是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未来新世界的,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在指出资本主义对人性发展创造了诸多有利条件的同时,就资本主义条件下对人的个性发展的压抑和束缚展开了分析批判。如何实现人的个性发展,马克思认为消灭私有制是首要前提,他指出,未来社会“真正的财富就是所有个人的发达的生产力。”(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22页。)又说, “无产者只有废除自己的现存的占有方式,从而废除全部现存的占有方式,才能取得社会生产力”。(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3页。)正是通过武器的批判,通过改变世界,马克思提出了个性自由的口号,来实现人的个性的解放。可见,马克思在对人的个性自由的价值追求过程中,始终贯穿着批判现实社会和揭示社会未来状态的最根本、最核心的方法。

总之,历史唯物主义方法、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对象化方法、社会批判方法是马克思关注个性发展终极理想的四种基本方法。历史唯物主义方法是认识个性自由的前提,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是认识个性自由的线索,对象化方法是认识个性自由的基础,社会批判方法是认识个性自由的灵魂。他们之间的有机结合,共同组成一个统一的“四位一体”的方法论体系。

分析马克思个性自由思想的方法论特征固然是必要的,但它并不能完全体现这一终极关怀的基本内容。那么,马克思个性发展观的终极目标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首先,个性自由的基本规定。马克思认为,人的个性是与“个人的行动或活动”相联系的,是现实的个人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特异性。人的行动或活动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其中,自主性是人的活动的最为本质的特征,它代表了个人对于影响和制约它存在和发展的各种主客观因素的独立认识、把握和控制能力,所以马克思常把个人的行动或活动称为“个人自主活动”。(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23页。)而每个个人活动的自主性、 能动性和创造性,构成了人的个性的基本内涵,第一,个性是一种自主性,自主性表明人的个性发展不受外界干扰,自我决定、自我调节、自我控制的特性,表明人是自己的主人。马克思特别强调对人的个性必须同“个人行为”联系起来加以考察,认为人的个性必须以“人格”为前提,以个人行为的自主性为前提,所谓“人格”正是指“有意志和意识的”行为主体,(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74页。)只有具有自己独立“人格”的人, 对自己行为具有自主性的个人,才能成为“有个性的人”,离开个人行为的自主性去谈论“个性”,只能是可怜的自我欺骗。第二,人的个性是一种能动性。能动性即指个人通过自己有意识的活动表现出来的对外部世界的独特把握。马克思指出,人通过劳动使其自身的自然中沉睡着的潜力充分发挥出来,这种潜于人体内的能力素质是人的个性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在每个人体内的自然积淀和文化积淀,并且在其中蕴含着无限丰富的多方面发展的可能性。第三,个性是一种独创性。独创性是个性发展的最高体现,在马克思看来,个性的独创性包括个人活动的“唯一性”和个人发展的自律性。马克思以人自身的发展为尺度去分析人的活动,提出了个性发展的三阶段的思想,把个性自由作为个性发展的最终目标。可以看出,马克思的个性自由思想,既基于对个性内涵的把握,又着眼于个性发展的未来。

其次,个性自由的具体表现。作为个性自由基本规定的具体表现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个人自由地实现或满足自身各方面的需要。人的需要总是表现为个人需要,这种个人需要会因不同个体的本身具体情况差异而表现出不同的情况。要实现人的个性自由,就必须了解人的需要的多层次、多方面的具体构成。但人的需要是变化的,它要随生活条件和社会关系的变化而不断变化。所以,个性自由就是要充分肯定个体需要的多种性,并在满足需要的过程中予以保证。第二,人的各方面能力的自由拓展。人的个性自由发展,相应地要求人的能力能够得到自由拓展。正如人的需要具有个性多样化的情况一样,人们在自身能力的拓展方面也会由于个体情况的差异而表现出各种不同的要求和趋向,这种差异又因具体条件和社会关系的不同表现出差异性。个性自由理应包括人的各种能力的自由拓展。

再次,个性自由的实现条件。马克思不仅把自由个性作为人的个性发展的价值目标,而且为了使这个目标不致于落空,提出了实现这一目标的条件和措施。在政治权利方面,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自己的政权,而争得民主,是关键的一步。在经济政策上,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政治统治以后,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夺到资产阶级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这是实现人的个性发展的关键所在。在文化教育方面,对一切儿童实行公共的和免费的教育,把教育与物质生产结合起来。

马克思的个性自由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首先,马克思的个性自由思想超越了资产阶级抽象的个性论,确立了现实的具体人的个性发展的方向。这种超越体现在:一是超越了资产阶级把个性与社会性对立起来,孤立看待个性自由的观点,把人的个性自由与社会性统一起来;二是超越了资产阶级个性自由的超历史性,强调了个性自由的社会历史性;三是超越了资产阶级把自身的个性和自由强加给一切人身上的超阶级性,强调了个性和自由的阶级性以及消灭资产阶级个性、自由的必然性;四是批判了资产阶级绝对个性自由观,强调了个性自由的实践基础。其次,马克思的个性自由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人的个性发展的深层规律。马克思认为人的个性发展与社会发展是相一致的,既然社会发展呈现出历史的规律性,那么作为人的个性来说,它的发展也必然同样具有规律性。为此,马克思提出了个性发展和个性实现的三阶段说,为人的个性发展和个性实现勾勒出清晰的轮廓。再次,马克思的个性自由思想,提供了研究个性发展问题的科学方法论。马克思的个性自由思想,贯穿着“四位一体”的个性研究方法,使得马克思的个性自由思想成为一种具有扎实方法论基础的科学。这一方法论,给我们的启示:一是把对个性自由的认识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和方法上来,这是正确解决个性问题的前提;二是要从现实的人出发去研究个性发展的现实条件;三是要用批判的态度和方法审视各种个性观,实现对个性发展问题认识的突破。

马克思的个性自由思想,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而且还有着重要的实践价值。首先,为客观总结中国人民争取个性解放和个性发展历史过程的历史经验提供了科学依据。将马克思的个性自由思想放到中国人民争取自我解放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来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它对总结和反思一些历史经验,是非常有益的。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为什么能很快为人们普遍接受?原因在于马克思个性自由观强调的是个性与社会性的有机统一。而恰恰是这一点,既符合我国传统思想文化,也符合我国反帝反封建斗争的现实需要。但是,在以后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人们对马克思主义个性自由观出现了认识上的偏差,在强调个人活动的群体性、阶级解放和社会革命整体性的同时,却把人的个性的自由和解放给忽略了,这种倾向在建国以后很严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党总结经验教训,重新肯定了人的个性自由思想,并通过各种改革,为人的个性解放创造条件。20世纪中国发展的历程可以看出,民主革命的胜利,标志着中国人民政治上的解放,但此后却没有顺利转入发展经济,现在我们进行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无疑是为人的经济解放创造条件。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以及人们经济上的解放,人们必将对包括政治民主改革、思想文化改革等更深刻更广泛的社会变革,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其次,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个性塑造提供了科学原则。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是资源配置的手段,目的是实现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从哲学的角度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也是一场人的个性发展的革命,即将现实的中国人塑造成有个性特色的人。在这方面,马克思的个性自由观为我们提供了市场经济建设中有关个性塑造问题的理论源头,有着重要的方法启迪意义。为此,必须坚持两个原则:一是自主原则。市场经济内在地包含平等独立的自主原则。但中国现实的人的情况,却距市场经济要求相距甚远,这严重阻碍了有个性人的形成,不仅从根本上制约中国市场经济的培育与发展,而且反过来会影响个性的塑造与形成。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内含着人的个性问题,“个性”的解放必然带来创造潜能的发挥,最终引发生产力发展。需要指出的是,这个原则与“个人本位”是有区别的,它内蕴于集体主义之中。二是超越原则。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个性塑造,应着眼于未来发展的趋势,但这是以对现实人采取批判的态度进行审视为前提的。我国市场经济建设中的个性塑造问题,应实现对不利个性发展状况的超越,从这个意义上说,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能力人塑造的问题,这不失为一种可贵的探索。再次,为客观辩证地认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人的个性发展提供了科学方法。将马克思的个性自由观用于分析改革开放以来的人的个性发展状况,我们便会发现,改革开放在带来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领域巨大变化的同时,对人的个性发展也起到了重大推动作用。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改革开放加快了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分化和重组,推动了劳动力的大规模转移,有利于劳动力的自主择业、自由流动,个人的才能受到重视,为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劳动技能的增强以及人的能力的进一步开发创造了条件;二是改革开放改变了过去个体的、血缘的、地域的、阶级的、民族的狭隘性,丰富了人们的社会关系,形成了健康向上的社会交往和社会活动,有利于人的个性的全面发挥;三是改革开放提高了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使人们的工作日缩短、闲暇时间增加,拥有了更多的自由时间去发展自己的特长和兴趣,开发自己的潜能,不断开辟全面发展个性的各种渠道;四是改革开放对以思想道德和教育科学文化为主要内容、以培养“四有”新人为主要目标的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视,使人们向着有丰富个性的社会主义新人目标不断前进;五是改革开放为人们自觉抵制和批判西方错误个性观念的影响提供了锐利武器。20世纪80年代以来,现代西方人学思潮通过各种渠道和不同方式在我国广泛流传。这些思潮中的个性观对人们的个性思想观念产生了不同程度影响。对此,我们一方面应该看到它们这些思想确有一些合理因素,如突出个性存在及存在的多样性、变化性,这些能促进我们不断解放思想,在当前全局性的“两个根本转变”面前调整自我,把个性发展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有机结合起来。但另一方面,它们也有着致命的错误。如抽象的人生观,过分突出个性导致人的个性发展两重性割裂,这种错误思想在实践上的危害突出表现为在市场经济建设中,只看到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和社会利益的矛盾,看不到三者的统一,导致拜金主义,利己主义。因此,我们必须以马克思的个性自由观为指导,清除这些错误思想影响,促进自己个性的全面自由发展。

标签:;  ;  ;  ;  ;  ;  ;  ;  

论马克思的个人自由思想及其时代价值_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