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地震精细处理在西四采区的应用论文_ 邢大卫

三维地震精细处理在西四采区的应用论文_ 邢大卫

摘要:采用三维地震资料处理解释新技术、新方法,将原有的资料进行精细处理解释,从而提高地质成果精度,为矿井安全生产提供地质保障。

关键词:三维地震、精细、安全

潘二煤矿西四采区常规三维地震勘探分为三期。先期三维地震勘探为西四采区中部块段;二期三维地震勘探为紧邻先期块段的上下部两个块段。

近年来,随着地震资料处理、解释硬件软件的更新,地震资料分析、解释手段多样化,使三维地震资料解释精度进一步提高。以往三维地震资料处理、解释受计算机硬件、软件技术限制,对主采煤层及底板灰岩的解释精度不高,与满足煤矿安全生产要求存在差距。为充分利用已揭露的巷道及钻孔资料,采用三维地震资料处理解释新技术、新方法,将原有的资料进行精细处理解释。重点解释A组煤至奥灰段的断裂构造、陷落柱、溶洞等,标定C31组灰岩层位及奥陶系灰岩顶界面,利用多种属性解释技术,提高地震地质成果精度。

1、地质概况及地震地质条件

1.1地层。勘探区为全隐蔽式煤田,自上而下赋存有第四系、二叠系、石炭系、奥陶系。地层由老至新如下:奥陶系中下统马家沟组()、上石炭统太原组()、下二叠统山西组()、下二叠统下石盒子组()、上二叠统上石盒子组()、上二叠系统石千峰组()及第四系()。

1.2煤层。区内含煤地层为二叠统山西组、石盒子组,共划分为七个含煤段。第一含煤段:含煤2~3层,主采煤层1、3煤位于中、下部。本层厚度68~83m,平均厚度约73m。第二含煤段:含煤主要有11层,编号为4-1~9煤,大致以两层为一组分布于中、上部,本层厚度124~145m,平均厚约127m。第三含煤段:由灰色、深灰色泥岩、粉砂岩及灰白色砂岩组成。下部以砂岩为主,夹薄层砂岩,含煤3层,其中11-2煤为主采煤层。该段厚度86~120m,平均厚约97m。第四含煤段:由灰色、深灰色泥岩、粉砂岩及白色砂岩组成。下部以中砂岩、石英砂岩为主,全区发育。其上为紫红色含鲕状花斑泥岩,分布稳定,是淮南矿区主要煤、岩层对比标志层;中部以煤层的泥岩为主,煤层共发育4层,编号12~15煤,其中13-1煤为主采煤层,13-1与14煤之间常有极不稳定煤层,分布无规律;上部以泥岩为主,内有2~3层泥岩呈现紫红色、黄绿色花斑。本段厚度112~121m,平均厚约117m。第五含煤段:以灰绿、青灰色为主要特征。下部为砂岩、粉砂岩交替互层;上部以泥岩、粉砂岩为主,夹细砂岩。发育煤层3层,编号为16~17-1,均为不稳定煤层,仅17-1煤层大部分可采。本段厚度50~75m,平均厚约58m。第六含煤段:由灰色、灰绿色及青灰色泥岩、粉砂岩、砂岩组成。含煤4层,编号为18~21煤,均为不稳定薄煤层,常与炭质泥岩互为消长,仅18煤相对发育稳定。本段厚度85~117m,平均厚约105m。第七含煤段:主要为灰、深灰、青灰色泥岩、粉砂岩及中细砂岩组成。岩性变化大,砂岩成分复杂,分选及磨圆度中等,钙质胶结,缓波状层理,局部含泥质包体,中下部见菱铁矿结核。含极不稳定劣质煤4层,编号为22~25煤,常常尖灭或质变为炭质泥岩。本段厚度120~160m,平均厚约145m。

本次目的层为13-1、11-2、8、4-1、1煤及标定C31组灰岩层位及奥陶系灰岩顶界面。

1.2构造。淮南煤田位于华北板块的南缘,整个煤田为一走向近东西的对称构造盆地。本区勘探区位于西四采区背斜的南北两翼,构造较为复杂。下部背斜南翼采区地层走向北西向,倾向南西。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断层走向多以北西向发育,斜切地层走向,主要发育断层有F5、 F5-1断层组,倾向南西。上部背斜北翼采区地层走向近东西向,断层较为发育,多为近东西走向,主要发育断层有F1-3、F1、F1-4等主要断层。

2、地震地质条件

本区地表比较平坦。一般海拔为21~22m左右,地表多为粘土或砂质粘土,对地震施工比较有利。

全区盖层为松散冲积层,主要煤层与顶、底板相比物性差异大,故煤层与顶板、底板分界面都是良好的反射界面,可形成较强的反射波,主要可采煤层有13-1、11-2、8、4煤层等厚煤层,属稳定或较稳定煤层。

3、资料精细处理

3.1本次三维处理叠前采用了折射波静校正、地表一致性振幅补偿、三维地表一致性反褶积、三维DMO处理技术、三维一步法偏移技术、叠前时间偏移,最大限度的提高了资料的分辨率,剖面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

3.2精细处理前后对比,精细处理后数据得到以下改善:波形特征活跃,频率较高,连续性较好;背、向斜收敛较好,褶曲形态反映明显,角度不整合清晰;断点收敛好,上下盘反应清楚;太灰反射波连续性得到改善,基本可追踪解释。

4、资料精细解释

地震资料精细解释,总结了前期成果经验,利用精细处理的数据体,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纠正错误、发觉没有解释出来的细微构造及地质异常体,提高勘探的分辨能力和解释精度。

在工作站上,充分利用人机联作交互解释系统,从三维数据体入手,以联井剖面为基础,对主干剖面解释。建立主要煤层反射波与钻探地质分层的对应关系,确定构造、追踪拾取层位数据快捷准确。对数据体进行精细解释,提取多种地震属性,以切片技术为手段,进行构造及岩性解释。为构造图的绘制提供基础。

5、资料处理结果及二次解释成果与前期成果对比

精细处理解释控制了煤系地层的起伏形态和次一级波幅5m以上的褶曲发育情况;查明了测区内主要煤层中发育的落差5m以上的断层,对断层的展布状况和分布规律作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对落差3-5m的断层进行了组合解释。总之,本次精细解释成果发掘了潜在的细微构造及地质异常,提高了勘探的分辨力。

精细资料解释重点针对A组煤及下伏太灰与奥灰的构造。在资料解释完成后与首次资料解释的成果图进行了对比。精细资料解释共组合断层47条,与原报告相比,保留断层有23条,保留修改断层10条,新发现断层14条。按性质分,扭转断层1条,逆断层19条,正断层27条;按可靠程度分,可靠断层26条,较可靠断层21条。按落差分类,落差大于100m的断层1条,落差50-100m的断层1条,落差21-50 m的断层8条,落差11-20m的断层8条,落差6-10m的断层10条,落差小于等于5m的断层19条。

6、结语

本次资料精细处理使用了高版本处理软件,经反复测试分析选取了合适的处理流程和参数,取得了较好的三维数据体;资料精细解释,采用人机联作解释相结合的方法,以垂直时间剖面为主,多种地震属性分析技术等方法为辅,总结前期地质成果,仔细分析巷道资料,深度挖掘了潜在的地震地质信息,提高地震的分辨能力和精度,为矿井安全生产和巷道布局提供了较为可靠的地质依据。

参考文献:

[1]李录明,李正文等,《地震勘探原理、方法及解释》,北京地质出版社,2007

论文作者: 邢大卫

论文发表刊物:《科学与技术》2020年第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29

标签:;  ;  ;  ;  ;  ;  ;  ;  

三维地震精细处理在西四采区的应用论文_ 邢大卫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