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效审计发展给国家审计风险带来的变化_审计风险论文

绩效审计发展给国家审计风险带来的变化_审计风险论文

绩效审计开展带来的国家审计风险变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绩效论文,风险论文,国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使国家审计风险问题突显

一直以来,一提到审计风险问题往往想到的就是社会审计,对国家审计风险问题的研究较少。国家审计风险问题的淡化一方面是由于民众民主意识淡薄,认为行政体制下的审计监督仅仅是一种政府行政行为,加之政府审计侧重合规合法监督,其审计结果可利用的价值有限,所以社会各界对其关注程度较低。另一方面,政府审计的主要内容是传统的财务审计,技术含量低,操作简便易行,并且相当规范,因而不确定性因素相对较少,产生风险的可能性较小。而绩效审计彻底改变了上述两种情况,使国家审计风险问题突显。

政府绩效审计是审计人员采用现代技术方法,客观、系统地对政府部门及企事业单位的项目、活动和功能就其实现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三E)的程度进行独立的评价,提出改进意见,改善公共责任,提高政府工作效率,为有关方面决策提供信息的过程。它注重在合法合规的基础上对“三E”指标进行评价,针对不同的项目,其具体的评价内容、方式和标准都是不一样的,存在着大量的不确定因素,同时绩效审计之所以开展,就是为了满足公民了解政府支出效益的需要和为政府决策及为管理者提供有用信息,因而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实际审计结果与民众期望之间的差距将使审计风险问题突显。

2.使国家审计风险范围扩大

国家审计风险范围的扩大产生于绩效审计在审计对象、范围和审计方法等方面与传统的财务审计所体现出的不同。

传统财务审计,其审计范围仅仅局限在被审计单位的有相关经济资料的经济活动领域。而在绩效审计中,由于政府部门各种资源的运用具有很广的辐射性,政府、公营部门的绩效表现为不可见的间接社会效益,其绩效难以获取审计证据,因而绩效审计对象超出了原有的财政财务收支活动的范围,扩展到了影响绩效的管理决策等各个方面,既包括会计资料及其所反映的财政财务收支活动,也包括其他经济资料及其所反映的各项管理决策活动。审计对象和范围的扩大,加之审计人员对其它领域相关知识的了解有限,审计风险产生的范围也随之扩大。

绩效审计由于其本身的复杂性,且没有严格的审计准则可供遵循,其审计方法比财务审计多得多,具体包括采访、调查、基本数据处理、抽样、因素分析、系统分析、逻辑分析等,一方面在不同情况下根据审计目的、审计对象的特点以及审计人员所掌握资料的性质、内容所确定采用的方法是否恰当,另一方面这些审计技术和方法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由于易受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加之审计人员素质的局限,都给审计风险的产生埋下了更多的潜在因素。此外绩效审计对后续审计的重视,绩效评价标准的多样性都使国家审计风险的范围进一步扩大。

3.使国家审计风险重心偏移

国家审计风险重心是指各种风险表现形式中最易发生和引起关注的内容,在以财务审计为主的阶段更多的集中体现为误拒和误受的检查风险,而在绩效审计广泛开展后却相应地发生了偏移。绩效审计注重对政府部门各项行政行为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进行评价,并为被审计单位加强管理和作出正确决策提供有用信息,在我国不断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特殊时期,这就很容易一方面使审计偏离其作为一项技术性工作的本质,滑向评价政策本身的好坏与优劣。另一方面使民众在意识形态上把审计与政府行政的成败挂上钩,产生错觉认为审计应为政策的失败承担主要责任,从而不可避免的产生一定的政治风险和道德风险。这将是绩效审计开展后国家审计风险的重心所在。

标签:;  ;  ;  ;  ;  

绩效审计发展给国家审计风险带来的变化_审计风险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