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史观社会发展理论中的人文关怀取向_决定论论文

唯物史观社会发展理论中的人文关怀取向_决定论论文

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发展理论中的人文关怀取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历史唯物主义论文,取向论文,社会发展论文,人文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45[2003]03-0052-03

人文关怀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维度。它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史观所表现 的对人类生存处境和命运发展的深切眷恋和关注,以及由此出发而对人类历史进行的哲 学审视。社会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同它的社会 本质论一样,也必然将自己目光聚焦在人类生存和发展问题上,或者说从人类生存处境 和命运发展的角度审视社会发展问题,从而表现出强烈的人文关怀取向。

一、立足于人的生存方式及交往活动揭示社会有机体的生成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视人类社会为有机统一的整体。列宁指出:“马克思和恩格斯称 之为辩证方法(它与形而上学方法相反)的,不是别的,正是社会学中的科学方法,这个 方法把社会看作处在不断发展中的活的机体”,“辩证法要求我们把社会看作活动着和 发展着的活的机体”。(注:《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1卷,第135页、139页。)从思 想史上看,视人类社会为有机统一整体的思想,不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发明。空想社会 主义者圣西门曾已初步提出了这一思想,他的门徒在《圣西门学说释义》中明确指出: “社会是一种有机体”,并要求分析“这个有机体的各个器官”。后来,孔德和斯宾塞 则创立了较为系统、完整的社会有机体理论,他们在同生物有机体比较的基础上阐述了 自己的社会有机体理论。上述思想家们开视社会为“一个有机整体”思想理论之先河, 有其合理性。但是,他们都存在共同的缺陷,这就是,他们都站在社会达尔文主义的立 场上对社会和生物机体进行简单、庸俗的类比,认为社会发展只是“动物进化普遍系统 的一部分”。以生物进化的内在规律和机制,解释社会有机体生成的根源。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实践是人的生存方式。从这一观念出发,它认为,社会有 机体是在人类实践活动的基础上生成的不断自我更新的有机体。在历史唯物主义看来, 社会有机体不同于生物有机体,它不是形成于物种规定的本能活动,而是形成于人的实 践。人的实践活动通过生产工具的使用,执行其身体器官的功能,由于人的实践活动通 过生产工具的使用,使得个体器官功能不会随着他的消灭而消亡,因而能够不断被复制 ,能够在不同个体之间转换,工具因此而成为个人之间相互联系的中介。一个人掌握了 他人制造的工具,也就等于掌握了他的能力;他把工具作为活动手段,实际上是把他人 的能力作为自己活动的手段,这样就形成了社会联系,使用工具的活动使人们联合成为 一个有机的整体,即社会有机体。

历史唯物主义不仅认为社会有机体根源于作为人类生存基本方式的实践活动,而且认 为它直接形成于人的交往活动之中——即社会有机体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交往就是 人们之间的交互作用。正是多种以工具、语言等为中介的人们之间的交往形成了社会有 机体。人们之间的交往必须借助于一定的规范才能进行,交往规范化、制度化形成了交 往秩序和结构,从而形成了社会制度体系。人们之间的经济交往、政治交往和精神交往 及其规范化,构成社会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制度。这是一个在人类实践活 动中的逐层整合的总协调过程,就是在这种总体协调的过程中形成了有机的社会统一整 体。

二、从人的实践活动的内在构成中把握社会历史的必然性及其发展动力

如何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与动力问题,始终是社会历史观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 马克思主义之前,在历史必然性问题上,存在着决定论和非决定论的对立。非决定论夸 大历史事件中偶然性因素的作用,完全否定历史的必然性。它认为,人的知、情、意是 绝对自由、不可捉摸的,由此支配的人的活动所构成的历史事件,就不可能具有重复性 的特点,因而,历史只是各种偶然事件的堆砌,无规律可循。历史决定论则肯定历史存 在着必然性。由于受到17、18世纪自然观的机械决定论影响,这时的历史决定论占统治 地位的是机械决定论。它认为,一切现象都不是没有原因的,新形成的结果又成为后一 现象的决定性原因,因果关系具有普遍性和决定性的意义,而且这种因果关系都可以采 用一定的函数关系表达,它是线性的。同样,社会运动也不存在偶然的作用,历史是机 械的发展过程。与此相对应,机械决定论从历史构成的纯物的方面探求历史发展的动力 ,而非决定论则把历史发展的原因完全归结为抽象的人的意志作用。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坚持辩证的历史决定论,它认为,历史的必然性不是外在于人的 实践活动的先验的、预设的东西,而是人类实践活动的综合性的基本趋势。这表明马克 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从人的实践活动出发理解社会历史发展,在人与自然、人与人的相互 作用过程中揭示和把握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把人与世界的关系还给人自身,扬弃了用 外在于人的力量说明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的决定论和非决定论。就此,马克思曾明确地 指出:历史不是把人当作达到自己目的的工具来利用的某种特殊的人格,历史不过是追 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从一定意义上讲,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及其相互关系,实 质上就是作为生产力主体的人的力量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生产过程也不过是人 的生命运动过程和人的本质的展现过程。所谓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讲的不过是由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而形成的不同历史阶段的特定经济制度,能 激发作为生产力主体的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与此相应,它必 然要求在政治上层建筑中有自己权力意志的代表和结构,在观念上层建筑中体现自己的 愿望、理想和情感。这同时又形成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而要改变 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上层建筑,以及不适合生产力状况的生产关系,也都必须通过人 的实践活动,阶级社会的阶级斗争、社会革命、社会改革,就是人的这种实践活动的具 体表现。可见,社会生活条件及其它的运动都是按人的主体性原则建构的,它的运动规 律并不是独立于现实的人之外的神秘规律,而本身就是现实的人的发展规律。

另外,历史发展规律的实现也离不开人的自觉选择。在历史发展总的趋势范围内,具 体的历史变化总有多种可能性。在历史总的趋势提供的多种可能性面前,哪种可能性能 变为现实,具体历史进程表现为何种趋势,其时间持续的长短和空间延伸规模的大小, 都与特定时代、特定条件下的人的选择密切相关,特别是在历史关键时刻,人的选择尤 为重要。中国革命和建设就曾遇到过许多紧急关头,“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一再摆在 中国人民面前。由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的正确选择和伟大实践,终于取得 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邓小平同志根据对社会发展规 律的深刻把握及对时代主题变化和国内主要矛盾的科学判断,作出对原有社会主义模式 进行改革的选择,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

三、以社会主体即人的发展程度作为衡量社会进步的基本标准

探讨社会历史发展问题,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到社会进步问题。承认和坚持社会历史进 步论,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但这并非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专利,一 般说来,当历史上哲学家们所属的阶级处于上升时期,这个阶级的利益与社会利益相一 致时,他们一般就都肯定社会进步。18世纪的法国启蒙思想家孔德塞就热情地宣传过社 会进步的观念。他在《人类精神进步史梗概》中,阐述了人类能在奔向终极完善的道路 上不断进步、人类能够完善自身的进步观。伏尔泰也是相信社会进步的启蒙思想家,他 宣称,中世纪是野蛮和迷信的时代,只有理性才是人类唯一的朋友。这种社会进步观有 力地驳斥了罗马天主教的“末世论”。“在19世纪,不列颠的历史学家们几乎毫无例外 地把历史看作是进步这一原则的表现:他们反映了处在异常迅速发展中的那个社会的意 识形态。那时,对于不列颠的历史学家来说,历史是有充分意义的,因为他们同历史走 着同一条道路。”(注:E·卡尔:《什么是历史》,1962年伦敦版,第37页。)到了19 世纪德国古典哲学家那里,他们也没有放弃社会进步的理念。但是,在确立社会进步的 标志和基础时,都把目光聚焦在某种超越人类的精神实体、某种不变的人性或人的某些 精神活动上。如黑格尔把社会进步归结为“绝对精神”的自我展开。费尔巴哈把社会进 步归结为人的自然属性的变迁过程等。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历史的主体是人,历史是人们自己的活动创造的,因 此,不能用某种超越于人的东西来衡量社会进步的程度,而必须从人本身出发来考察社 会进步,并且必须从“现实的人”的活动的自由自觉程度出发来考察社会进步。马克思 认为,所谓现实的人,就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现实的人”的活 动的自由自觉程度也就是人的解放程度。人的解放就其一般意义而言,包括人从自然力 和社会关系中获得自由两个方面的含义。人们在没有认识及掌握自然力和社会关系以及 思想观念的发展规律的时候,就意味着人还没有从它们那里解放出来,人的行动就是盲 目的,而不是自觉的,就是受动的,而不是自由的,由此出发,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把 社会存在划分为两种不同的状态,即“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在“必然王国”状 态中,人被物化的社会关系支配,即人受物的支配。在“自由王国”状态中,人支配自 己的社会关系,即人支配物。另外,马克思同时从人的发展程度的角度出发,把社会进 步的历程概括为三个大的阶段。第一阶段他称之为“人的依赖关系”占统治地位的阶段 。马克思指出:“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发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中 ,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注:《马克思恩格斯 全集》第46卷,第109页,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二阶段,他称之为是“以物的依赖 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阶段。马克思指出:“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 是第二大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全面关系、多方面的需 求以及全面的能力体系”(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第109页,人民出版社, 1979年。),在这种状态中,人的社会化程度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全面发达的社会分 工,使人的生产能力得到片面而高度的发展;全面的商品和货币交换关系,使不同社会 个体之间能够借助于商品和货币进行能力交换;在物的相互依赖的关系中创造出普遍的 社会需求体系,在个体能力高度而片面和分工协作中造就出全面的社会能力体系。但是 人格的资本化是这一阶段人的发展的重大缺陷。第三阶段,他称之为“个人全面而自由 发展”的阶段,这是人的发展的最高阶段,也是社会发展的最高形态。这个阶段的最根 本特征是造成了“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 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第109页,人民出版社,19 79年。)这是一个“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是一个“ 自由人的联合体”。这个社会就是共产主义社会。在这个社会里,每个人的才能和个性 都得到全面而充分的发展,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成为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社会有机体生成、社会发展规律与动力、社会进步的衡量标准问题等,是历史观必须 直面并从理论上予以解答的主要问题,对这些问题的解答从而也就构成了一种历史观的 基本内容。综上分析,可以发现,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直面这些问题,建构自己历史 观的社会发展理论体系时表现出一种全新的哲学维度:这就是在坚持科学原则的前提下 ,表现出强烈的人文关怀取向。深刻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社会发展理论的这 一取向,对于当前中华民族全身心投入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活动必将发挥积极的 效应。

标签:;  ;  ;  ;  ;  ;  ;  

唯物史观社会发展理论中的人文关怀取向_决定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