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团队研发课题为导向的“智慧”课堂教学模式探究-以《经济法基础》课程为例论文

基于团队研发课题为导向的“智慧”课堂教学模式探究-以《经济法基础》课程为例论文

基于团队研发课题为导向的“智慧”课堂教学模式探究*
——以《经济法基础》课程为例

张竞(台州科技职业学院)

摘要: 基于团队研发课题为导向的“智慧”课堂教学模式的探讨课题,在方向上顺应现代教育改革的新趋势,在满足企业人才需求的前提下,可以针对性较高的提高师资队伍水平,对于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会计人才,实现建设“实用型人才培养之乡”的高职院校的宏伟目标具有理论指导和实践意义。目前团队合作的学习形式,在日常教学中普遍存在,但是一般由于无法真正全员调动起学生积极参与的状态,存在大量学生在各小组内零存在感的现象,使得团队学习效果不佳,目标被打折的现象。本文旨在阐述建设学生团队协作的模式,进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参与度的有效策略,让学生在经济法基础这么课程中,真正实现合作学习,相互启迪,共同深度探讨,从而达到获得优秀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 团队研发;经济法基础;课堂教学

基于团队研发课题为导向的“智慧”课堂教学模式,是对于美国教学学家布拉梅尔德的改造主义教育哲学理论的进一步研究和探索式应用。改造主义一贯主张于通过推动教育,进而实现推动社会的变化,而理想的社会是在教育的改造后呈现的。*

美国教育家布拉梅尔德提出,衡量人和教育理论适当与否的标准,最终要看该理论是否适合它自己时代的需要。教育要秉承对文化承担传递和修改的双重使命,在日新月异的时代,职业的架构变化非常巨大,而反馈到教育的修改作用更为突出和重要。因此,我们可以总结为,教育是彻底改造社会文化的核心奠基石。布拉梅尔明确的指出“社会一致”的学习活动由四个阶段构成,缺少一个环节都不可行,分别是:(1)通过证据的学习;(2)通过交流的学习;(3)通过同意的学习;(4)通过行动的学习。因此在展开探讨《经济法基础》这门学科的教学活动时,我们发现现有的大部分教师采用分小组学习的教学方式,这个教学方式是秉承协作学习的思路,旨在加强学生间的交流讨论,引发深度思考与探索,提高学生综合应对复杂实际案例的能力,真正做到融会贯通。同时,《经济法基础》这门学科的知识,不仅仅需要学生理解,更加需要学生实现掌握和应用。因此往往教学中穿插很多实景案例。当然,教师在案例的选择时,案例务必具备以下四个特点:(1)真实性;(2)代表性;(3)层次性;(4)时效性。

教学过程中,结合案例内容的学习能否达到目标教学效果,取决于团队内成员是否全员积极的参与目标达成的活动中,这也是教学组织中核心问题之一。

3.3.2 日照因素分析 在考虑降雨等对椒江径流补充的同时,探讨椒江径流蒸散发的影响.采用椒江流域及周边气象站点的日照数据,表征其1995年、2000年、2005年、2010年及2015年径流水体的蒸发强度,具体统计见图7.

一、现在高等院校生课堂经济法基础学科学习现状调查

(1)学习目标的解读不深刻,不明确;

1.设计思路:科学的以案例教学法为主要指导方法,结合行动导向教学的其他方法进行教学

2.设立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将每一位组员的努力与小组的整体表现精准的反馈出来

一方面是教师设计的小组任务不具有实际性和探讨性,内容局限于课本讲授内容,没有深度拓展,并不需要小组成员调动多方面的知识储备,因此没有疑问解读弧线,不会产生网络信息搜索、学生间积极讨论等现象,造成了组内成绩最优并且最先结题的同学独立完成全员任务的现象。

60年弹指一挥间,中国氮肥工业背负着光荣与梦想前行。新时代下中国氮肥工业如何应对行业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如何在技术水平提升、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全面发力?立足中国、植根农业的氮肥工业,路在何方?

再者是小组分配需要充分考虑到学生能力的差异性与互补性,但是操作起来比较困难,落地性差。学生的学习力包括阅读能力、计算能力、实践能力和演讲能力。往往经济法基础课程的案例设计的小所需能力较为单一,不能够充分调动不同能力的同学之间的协同合作。

(3)考核评价机制过于简约;

小组内部成绩统一平均化的现象,会造成部分学生不劳而获的心理产生。

2.任务认领

第三,对康复性地方的解析需要进一步与体验研究相结合。并非所有的康复性地方都具有健康的特质,自然环境也可能引致特定人群的压力。Conradson(2005)指出地方促进健康的机制归根结底是人类在地方的行为和感受发挥了作用,地方与健康不存在直接的联系。因此,为理解这种模糊性,在后续研究中,需要更加关注个体在流动中对环境和空间的主观体验与感受(Milligan,Gatrell& Bingley,2004),采用关系视角,探讨个体与地方的社会—自然互动所引致的生理、心理结果(Conradson,2005),从而全面认识地方与健康的关系。

二、构建科学高效的团队协作进而提升学生参与度的高等院校经济法基础学科课堂教学的教学模式

(一)课前准备

经济法基础这门课程的案例课题作品需要最终交流反馈的闭环环节。采用的方法包括抢答、练习测试、杰出小组评选等。组间的竞赛过程,由全体师生共同监督和跟踪评议,结合目标条件,评出优胜组,并对表现突出的个体学生加以鼓励,记分到平时分成绩簿中,科学的影响学生的总评成绩。

在《经济法基础》这门学科的日常学习中,让学生变成课堂的第一能动者,即经济法基础课堂上案例的主人,才能真正实现全员积极参与分析和讨论的状态。科学的分配团队结构让学生保持彼此超越的主观能动性,而分组的原则是“组内不同,组间相似”,每组是由4-6人组成,并且组员的分配是根据心理、校内外表现等方面的差异而建立的相对差异化的小集体,利用加权平均法则,给每一个参考因子加以合理系数,从而保证《经济法基础》学科的课题在实力均衡的小组间分配。这种原则既有助于提高学生理解的深度、推理的广度和质量,以及正在巧妙利用长时间记忆曲线,实现知识全面掌握的精确性;也能够增强组员参与课题研究的积极性。

①泵送过程中,受料斗内应有足够的混凝土,以防止吸入空气产生阻塞,并且要有专人看管受料斗,防止大的骨料或杂物进入泵车内,造成管道堵塞。

组员依赖小组长而生存的现象普遍存在。小组任务几乎就是由小组长,或小组中少数组员共同完成,其结果只能体现小组总体作业水平,不能体现组内每个个体的水平。

分组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协同合作的方式,更高效更科学地完成任务。教师需要让每位组员认领身份牌,常使用的身份牌有:领导者、综合资料收集者、报告整理者、演讲者。团队课题任务的设计要紧扣教学目标,而课题的完成过程就是教学目标的实现过程。

(4)学习能力弱的学生日趋边缘化的现象愈演愈烈;学习成绩中等偏下的学生由于自卑于浅薄的知识面,参与度降低,甚至不参与小组讨论,成为每组内的沉默者。

(二)课中教学过程的设计指导方法和评测机制

在布置每个小组的课题时,教师不能明确告知每个学生在团队活动中个人目标和个人职责,学生无法真正区分个人目标和团队目标,无法真正担当起个人的职责,不能实现教师期待的团队协作的学习状态。

案例教学法是指,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实景案例,让学生以团队的形式参与,进行分析和研讨,进而提出解决方案的教学过程。这种教学法可以为学生提供实际问题情景和仿真的经验,从而是法律以生动的立体模型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能够激发学生深度思考和实践性学习。科学安排团队案例课题教学的三个核心步骤是:

(1)案例的选择。经济法基础的案例要尽可能的切合实际,并且兼有针对性和典型性。案例可以从教师所了解的企业经济生活中所得,也可以描述设定为学生的亲生经历。例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教师可布置每个团队小组为单位,课前通过网络收集或者亲身经历等方式,搜及有关“消费侵权”的经典案例,各小组经过一周的精心准备,将“三聚氰胺奶粉事件”“超市购买到过期食品退换货及赔偿案例”和“迪士尼禁止自带食品入园”等多个实际经典案例通过PPT演讲形式呈现,进而运用法律知识给予解读,让学生真切体会到大学书本知识可以升级为生活主权捍卫武器的能动感,引发学生产生对学习对自我成长的价值肯定,真正实现学习主动性的提高。

(2)案例的课堂组织安排。这里有两个重点维度需要以恰当的形式呈现出来。一是,学生展示案例的方式,例如,学生角色扮演,小品演绎,视频剪辑,新闻网络视频或者是PPT剪辑的动画。展示案例的过程需要简明扼要,能够让学生快速理解案例题;二是案例的探讨方式,例如班内每两组分配到同一个案例的正反论题,有组内深度探讨和研读,也有组间的知识碰撞和考量。这里的全班教学过程,教师要将自己放在中立的场控角色,同时认真倾听学生的观点,并实施给予点拨。从而真正实现互动性教学和行之有效的启迪效果。

(2)任务的设计不够科学,不适用于团队学习的情境;

1.课前分组

梦想给人带来美丽,带来激情,而信念则让人感动、让人震撼。信念不仅是一份动力,一份责任,更是一种执著、一种坚持和一种使命;信念促使我们将点点滴滴的平凡和琐碎积聚成宏伟的蓝图与不朽的丰碑,信念促使我们朝着第 20卷、第 30卷,以至无限卷的前方一路前行,一路奋斗与攀登。

同时也要重视弱势学生的转化,当某团队或某组员点滴进步时,教师和小组成员应及时给予表扬、肯定和鼓励,从而真正实现全体学生在协同合作的过程中全面成长,均获得良好的学习过程。

一个历史性的人类必然误入迷途之中,从而其路程是有迷误的;这种迷误本质上是与此在的敞开状态相适合的。迷误通过使人迷失道路而彻底支配着人。但使人迷失道路的迷误同时也一道提供出一种可能性,这是一种人能够从绽出地持存(Ek-sistiert)中获得的可能性,那就是:人通过经验迷误本身,并且在此-在(Da-sein)的神秘那里不出差错,人就可能不让自己误入迷途。[3]197

三、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1)教学过程中,受班级人数过多的影响,许多案例在团队研究呈现的过程中受到时间限制影响,无法实现每位同学呈现自己的感悟,对个人体会谈的较少,也降低了每个个体的满意程度。建议进行小班化教学,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案例分析的陈述过程是一个竞技辩论的过程,需要营造一种自由并激烈竞争的氛围,常规教室往往空间有限、固定桌椅,导致情景氛围不强;同时因为隔音效果不佳,团队呈现课题成功的演讲和辩论也因此音量不能过高。建议学院建立自有特色的沙盘实训基地,为实景案例提供良好的教学场所,也为学院开展社会培训创造条件。

(3)团队研究课堂的能力需要经过持续型的场景案例探索方能得以真正提升,由于课堂学时有限,建议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组建实践性强的第二课堂活动,使团队合作的模式常态化和生活化,真正培养打造出应用型的新时代大学生。

针对大部分学生,学习是枯燥的,而针对一小部分学生却是知识的海洋和乐园。寓教于乐的方式就是让更多的学生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感受文化的魅力,让自己从心出发爱上学习。

参考文献

[1]潘先银.论现代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云南高教研究,2000(l8):97-100+103.

[2]琚春华.基于移动学习的教学与实践相融合的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2(9):107-110.

[3]何克抗.E-learning与高校教学的深化改革(上)[J].中国电化教育,2002(3):11-14.

[4]郑晓青.基于岗位工作任务的“基础会计”课程改革[J].技术与教育,2013,13(1):49-52.

[5]金平.高校拓展训练式体育课教学模式的探索实践[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6):256.

[6]黄晶.高职院校职业核心能力课程的开设与分析探讨[J].滨州职业学院学报,2012(4):45-48.

[7]刘贵富,田贵才.信息环境下高校立体化教学资源建设研究[J].黑龙江高校教育,2005(8):138-140.

[8]皮连生.教育心理学(第3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课题项目: 本文是台州市2018年度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课题名称:高职会计专业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探究-基于实践教学视角(课题编号:gg18024)的研究成果。

标签:;  ;  ;  ;  

基于团队研发课题为导向的“智慧”课堂教学模式探究-以《经济法基础》课程为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