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盟政治地理基础_政治论文

东盟政治地理基础_政治论文

东盟政治地理基础,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东盟论文,地理论文,政治论文,基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法分类号 D501

在亚太经济迅猛发展过程中,东北亚和东盟的经济增长为世人所注目。区域经济的飞速发展明显地改变了原来世界格局中形成的地缘结构。东盟各国在经济的政治策略的驱动下,正在形成相对稳定的地区结构。这一结构不可避免地继承了它固有的地缘特征——文化汇融的优势、政治上开放的姿态和力量平衡,以及贸易经济的活力。这些地缘特征潜在的不稳定性也对该地区政治力量的生存战略构成有力的挑战。

一、东盟的地理结构、性质和目标

由马亚西亚联邦、印度尼西亚共和国、泰王国、菲律宾共和国、新加坡共和国和文莱达鲁萨兰国组成的东南亚国家联盟,总国土面积(陆地面积)为305.2万余平方公里,总人口为2.9亿人。东盟6国地处亚洲东南部,东濒太平洋,西南临印度洋,北面是亚洲大陆。从地缘关系来看,东盟地区位于南亚古代文明核心区与东亚文化区的汇融地带,从大陆边缘自然延伸入海,并形成扼控太平洋与印度洋、大洋洲与亚洲大陆之间联系的地缘控制区。该地区在泰国西部由那加山——阿拉干山脉及掸邦高原与恒河流域相对隔离;在北部由云贵高原——掸邦高原和中国相隔,这些地带由于茂密的热带丛林和破碎的地貌形态阻滞了地区间有效的交流。菲律宾、印度尼西亚、东部马来西亚、文莱则和中国及印支半岛隔海相望,这些不连续分布的陆块距离大陆核心地区最近处也在数千公里以上,同时也使东盟地区形成的地缘控制区面积数倍于它的总国土面积。从海权论角度来看,这一地区曾经是西方海权国家争夺的焦点地区。从麦哲伦试图征服菲律宾到本世纪美国军事力量在这一地区的渗透,使这一地区成为极不稳定的区域。近现代以来,这些地区被西方国家一方面作为殖民地进行残酷的殖民掠夺,另一方面作为遏制陆权国家或非西方体系力量影响的基地。这些基地为西方国家在这一地区赢得了政治地位和经济利益。

一般来讲,主要有两个来源的种族影响这一地区:恒河流域种族和北方江河流域种族。当古代印度文明受到西方强大冲击之后,人们普遍倾向于将近现代印度归融到西方文化体系之中,但在其临近的印支半岛中西部却保存了古代印度文化的某些成分。伴随江河流域民族在历史时期一次次地向南迁徙扩散,导致北方人种沿河谷低地向印支半岛迁移,并形成诸多地域性民族。依靠大陆地缘的自然扩散,使这两大源地对整个东南亚地区构成明显的影响。这种最基本的地缘关系一直影响到现在。

因此,从地理结构来看,东盟缺乏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基本统一的大陆空间,它受来自外部多角力量的影响明显,具有开放的地理结构特征。众多的海岛组成的国家和地区一方面扩大了其地缘影响,另一方面地缘破碎为海权国家力量的长期渗入提供了空间。民族、宗教和政治的多元性使得东盟一体化的基础首先选择了经济。

但是,由于东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整体经济基础的落后,在这一由众多海岛组成的区域,特别是缺乏统一而又先进的民族文化基础的区域,要想从经济一体化中谋求共同发展,必须首先寻求到区域政治的某种协调,走政治协调促进经济协调发展,再以经济协调巩固区域政治的一体化道路。所以东盟这一地区性联盟的性质正如曼谷宣言所表明的是一种地区性的经济合作。这可以说是东盟最初表明的一种一体化形式或目标,同样也表明了它的经济的政治姿态。另一方面东盟的政治属性也是很明显的,至少在冷战格局结束前带着极为明显的政治倾向。事实上,东盟各成员国所表明的共同的地区及国际姿态,东盟一体化进程中所采取的政治性措施更能说明东盟的政治属性。从上述意义来看,与其说东盟是一个地区经济合作组织,不如说它是一个经济的政治组织。

二、地区力量的保守性和开放性

破碎的国土、重要的地缘位置、脆弱的地区力量构成东盟地区结构的基础。以西方文明成果为代表的近现代具有全球意义的文化,带有海洋文化的特征、自由开放的姿态和明显的个体意识。只有近现代以来的文明进步,或者说只有在主动地和平吸取西方文明成果之后,立足东亚传统的整体意识,东盟才可能实现一个一体化的自主地区。以发达的海上交通和有效的海权控制手段为特征的海洋文化有助于弥补破碎国土形成的破碎地缘结构,个体意识则可能转化为地区的自主意识。东盟所处重要的海上交通位置和优越的地缘位置既带有充满活力的开放特征又具有吸取各大文化体系之长处的优势,因此东盟不仅需要巩固自主的地位,而且必须保持开放的姿态。

但是,破碎的国土、复杂的地缘关系可能使强烈的自主意识趋向保守,尤其是在缺乏充实而又统一的基础的地区。我们可以看出,地区力量的基础是土著力量,无论是从土著民族、土著文化来看,这一基础的统一性是很脆弱的,单纯的马来民族或马来文化远不能涵盖除马来半岛、印度尼西亚部分岛屿以外广大地区的土著民族或文化。一般来讲,分散的海岛环境容易造成两种人文现象:一是形成具有明显地域特色的海岛文化,一个或邻近几个海岛形成一个由相同民族、语言和宗教构成的文化区域;二是易于形成海岛政治实体化,较大的海岛政治实体化,较大的海岛及其邻近地区易于形成地缘力量的中心。因此,地区力量的基础不可避免地带有保守性,这是由文化体系与政治实体之间存在的排它性所决定的。

东盟在其推行经济一体化的前期就力图改善社会一体化状况,几乎所有岛屿国家和地区都采取了一些扶持土著的政策,并限制异族,以期寻求建立地区内部关系的共同基础。这一目标一方面有助于推动东盟一体化进程,并使其地缘组织的特征更加明显,另一方面则阻滞了地区蕴藏的经济活力,产生新的社会问题和经济不均衡发展。新加坡、文莱经济发展就体现了东盟蕴藏的经济活力和发展的不均衡性。

三、东盟的地缘力量构成

在冷战格局中,当太平洋西岸的主要岛弧和东南亚海岛国家,以及中南半岛纳入西方体系以后,印支半岛便成为两极力量争夺的集点。以越南为核心提出的“印支联邦”力图在整个半岛地区建立新的结构,这种军事一体化结构显然难以实现。而东盟经济一体化的地区结构则达到了某些政治目的。西方在东盟力量的渗入以及对台湾、港澳和韩国的军事占领使中国在冷战时期不得不在地缘关系密切的东盟国家采取一些地缘策略,以期达到防卫和巩固独立的目的。历史上中国与东盟的地缘关系一直处于一种和平和自然交流状态,中国未曾对这一地区进行过象西方海权力量那样的军事扩张和殖民活动。因此,西方力量的渗入或者说两极力量的争夺,是东盟和印支半岛不稳定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中国由于其民族文化特征,则始终是一种地区和平力量。两极力量渗入的结果使东盟在1971年11月外长会议上确立了“和平、自由和中立区”的政治姿态。

一俟冷战结束,东盟立足经济一体化目标,其“和平、自由和中立区”的政治姿态为东盟带来了非凡的经济利润。冷战格局中获得的政治协调,现在开始直接协调经济,在东盟形成了诸多经济增长点,如新加坡及邻近地区、马来半岛、泰国南部地区、文莱等。它们构成亚洲东部除东亚国家以外另一个活力中心。

可以看出,冷战格局后的地缘关系的内容主要表现为经济关系和文化交流。东盟的经济一体化进程进入新的阶段。东盟经济增长极的形成无疑受益于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以及土著文化的汇融。在新的增长地区,上世纪末到本世纪上半叶迁入的华入均占相当的比例,整个马来半岛地区华人(含新加坡)占近45%,文莱华人则占20%,华人大部分从事工商业,其务实、勤奋的作风为东盟的发展注入了活力,并促进了与东亚地区经济文化的联系。经济的地缘关系也加重了日本对东盟的经济影响。西亚地区对东盟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伊斯兰商业文化的传播实现的,为这一地区注入了另一种血液。

很明显,经济手段并不是万能的,美国在这一地区军事力量的存在和经济的不均衡发展均可能导致新的地缘问题。东盟作为一个具有地缘意义的组织正在不断发展,其影响的地缘空间也有拓展的趋势,它预示着在西太平洋地区将产生一个新的力量增长极,并可能活化东印度洋地区的经济。因此东盟经济增长为地区力量的更新和巩固,为排除外部政治力量的渗入,也为印度洋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机遇。

四、东盟地区格局和力量平衡

经济增长及其对东盟政治实力的影响改变着东盟的国际地位,并深刻地吸引着印支半岛的其他国家。新的增长极的形成改变着东盟内部的地区格局,也为经济力量的介入提供了新的机遇。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北部海岛和泰国南部地区构成东盟经济增长的核心地区,并已经形成若干局部联系密切的一体化区域,主要有(1)以新加坡为“锚地”、马来西亚新山州和印尼的廖内群岛构成的“新柔廖”经济三角区;(2)苏门答腊北部和马来西亚北部穆斯林地区和泰国南部穆斯林地区构成的“北部三角经济区”;(3)在东盟北部海岛地区由菲律宾的棉兰老岛、印尼的苏拉威西岛、加里曼丹岛北部的马来西亚两个州和文莱正在发展成为“东部经济三角区”。自80年代以来,新柔廖经济三角区发展迅猛,并推动和影响着北部经济三角区和东部经济三角区的发展。

在东盟经济增长的核心地区,民族和资源空间一直是极为敏感的问题,如何选择一个极具融合力量的形式最终实现区域持续稳定地发展是其面临的挑战。单一的民族经济形式或单一的宗教区域经济形式,亦或制造牢固的贸易壁垒均可能导致经济的迟滞发展。因此立足东盟整体经济实力增长,积极主动地发挥内部经济增长的各种潜力,摆脱传统力量保守性束缚,吸纳外部经济增长的成果,以经济手段排除各种地缘关系的障碍,建立一个多元的现代化经济区域是东盟未来发展的趋势。

经济的政治策略使得各种地缘关系显得更为重要,全球性经济时代或经济集团化和区域化使得地缘关系临近的区域联系更加密切。从宏观来看,东亚、南亚和澳洲与东盟的经济交往日益深刻,尤其是东亚与东盟的经济关系日益密切。互惠互利的经济关系才是维持发展和避免经济政治化的基点,实际上地域间很难保持均衡发展。于是,在新的经济发展时期力量的不平衡很难完全消除。特别是在与发达国家的交往中,必须采取一方面积极交往,一方面快速消化慎重引进的策略,避免被纳入发达国家的经济政治体系。从地缘关系来看,东盟与东亚大陆、南亚国家的联系同样蕴藏着巨大的经济潜力,依托新的经济增长中心,一方面拥有丰富的资源供应地,另一方面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

在东盟经济受惠于亚洲传统文明和西方文明成果融合的基础上,东盟不应成为西方扩张或控制全球的前哨之一。目前美国在东亚太平洋地区派驻的军队有11万之众。其中在东盟地区有近千人,它构成东盟不稳定的政治背景。东盟应当采取合理的地区姿态和合理的亚洲姿态,力求避免强烈的地区主义倾向。历史证明无论是大和民族沙文主义、印支扩张倾向,亦或大马来民族主义、华人沙文主义均会导致地缘冲突和亚洲的不稳定,从而使西方谋取政治经济利益。东盟显然不会成为某一传统文化的现代翻版,尽管在局部地区表现为西方或东方文化传统为主导的文化,但从没有任何国家象东盟一样东西方文化的主要传统得到相对均衡的发展。东盟也显然不会成为以单一民族为基础的地区,它应该成为一个和平的民族融合的充满活力的区域。

忽视东盟经济一体化对亚洲乃至世界可能产生的巨大作用,不利于维持亚洲地缘关系的平衡。所有与东盟地缘关系密切的国家和地区应在互惠互利、和平共处和共同发展的基础上推动东盟经济的发展,这有助于整个亚洲南部环海地区经济的整体增长。我们可以看出,东亚经济增长极同东盟的经济增长极存在一定程度的“共鸣”现象,这体现了东亚对东盟的深刻影响,从经济产业结构来看,马来半岛增长三角(包括新加坡)构成东亚增长极电子工业的基础部门,这一格局是由马来半岛的地缘位置、民族构成促成的。所以在东盟未来经济增长中,东亚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显然,在东盟“东部经济三角区”的构建中,东亚同样将起重要的作用。总之,在东盟经济增长的三角地区,可以看到地缘位置、华人和现代文明成果所起的重要作用。

致谢:本文在成稿过程中得到李吉均先生的悉心指导和审阅,在此致以衷心感谢。

标签:;  ;  ;  ;  ;  ;  

东盟政治地理基础_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