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改革中的误区与思考_课程改革论文

课程改革中的误区与思考_课程改革论文

课程改革中的误区及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课程改革论文,误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否定传统,刻意求新

在教学中,一些教师由于对课改的内蕴把握不准,理解偏颇,片面地认为新的课程改革就是对以前教育、教学方式的否定。因此,在教学中别出心裁,刻意追求全新,对以前教学中的方法、手段一概排斥,另辟蹊径。课堂教学中怪招频出,环节紊乱,导致新颖有余,效果甚微。

思考:这次课改声势之大、影响之深是前所未有的,确实在教育界形成了振聋发聩的强冲击波。它的实施对教师的思想理念、教学方式等方面都有全新的改观,这是毋庸置疑的。但课程改革的实质是倡导全面、和谐地发展教育,改变课程孤立、封闭、僵化,过于注重知识传授、机械训练,忽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倾向,并非是对传统教学的全盘否定,应该是在继承中改革。近年来,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尽管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但成效还是显而易见的,特别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上积累总结的一些经验和方法,其效果是非常不错的。如,以任书玉、查振坤为代表总结的儿歌、猜谜识字法,在阅读教学中以霍懋征、李吉林为代表创设的“大量阅读、引读”“情境教学法”,以及目前在陕西宝鸡地区开设的“快乐教育”实验中,广大教师总结的“创设乐学氛围,激趣导学”等教学经验,都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显示出非凡的生命力。因此,我们在课改中,既要有全新的理念,又要继承发展,使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在新课程理念下继续改进,更趋完善,切忌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二、过分强调“人文性”,忽视“工具性”

这次课程改革倡导全面、和谐地发展教育,改变原来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培养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简言之,就是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但是,一些教师对此理念把握不准,表现在教学中无所适从。理论好讲,课怎么上?“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关系如何处理?部分教师采取极端的方法,在教学法中涉及基础知识的内容便轻描淡写地绕道而过,少讲或不讲;对思想教育的内涵却一挖再挖,大讲特讲。有的甚至脱开教材内容,引经据典、天南海北地让学生去联系,去生发,空谈感受,乱发议论。如,我们在听完某教师《难忘的启蒙》这节课后,问几名学生”启蒙”的含义是什么,他们均回答不上来,更不要说对课文中词句的品析和写法的感悟。

思考:语文是传承文化的载体,是人与人交流思想的工具。如果说以前我们的语文教育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是一种失误的话,那么我们现在抛开知识技能的传授、过程方法的掌握而空泛地谈培养学生思想道德观念、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取向则更是错上加错。我们知道,语文教育的基本属性决定了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即听说读写能力。而语文的重要特点是寓思想感情于语言文字之中,其“工具性”和“人文性”本来就是相辅相成的。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使其个性得以张扬,能力得以发展,必须以知识为基础。没有知识,何来能力?没有能力,谈何创新。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要引导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品析词句,感悟语言,亲历发现知识的过程,领悟技能形成的方法,体验情感价值的变化,并在进一步探究学习中激活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三、忽视指导,放任自流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基本理念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教学中,部分教师由于对“主体”与“自主学习”缺乏正确认识,误认为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学习就是放任不管,让学生自由学习。部分教师怕别人说自己观念滞后、教法陈旧,上课时,不提要求地让学生去读、去想、去自学,而放弃自己“授业、解惑”的作用,还美其名曰:自己是真正把学习的自主权交给了学生。部分教师怕有“满堂灌”“老教法”之嫌,上课时该讲的不讲,该导的不导,即使对学生回答不完整,甚至错误的问题也不置可否,不加明晰,给学生造成错觉。殊不知,由于学生认知水平、理解程度及自控能力等方面的因素,很多关键的、要求使学生必须掌握、理解的知识技能,由于缺乏教师必要的指导而形成空白,今后还得补“课”。

思考:在教学研究活动中,我们做过这样一项调研:选择同一个班级的学生,选择同一个课题的教学内容,让数名教师独立研究教材,独立备课,然后分别上课,其教学效果大相径庭。这充分说明了教师“主导”作用的重要。当然,这里包含了教师的品格、智慧和能力,更重要的是课堂教学艺术。在教学中,我们要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正确处理好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引导的关系。教师既不要夸夸其谈、一统课堂,也不能一味地以“自主”为借口,一切放任学生而不加指导。怎样做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呢?笔者以为首先教师要做好“角色”转换,从站在讲台上的传授者变为与学生共同学习的参与者。要关心爱护学生,随时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想状态,营造融洽、宽松的学习氛围,把自己看作是学生的伙伴,与他们无拘无束地交流,并尽可能为每个学生提供张扬个性、展示自我的机会,使他们在品尝成功的同时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其次,教师要当好课堂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要调控时间和节奏,做到讲练结合,张弛有度。该讲的一定讲,该“导”的必须导。要充分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科学地设计教法,优化教学过程,“讲”在关键处,“导”在迷茫处。再次,教师的指导必须与学生自主学习有机地结合。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得如何,关键在教师的“导”,课堂上一切活动的设计都应兼顾学生的“学情”和教学实际。安排学生自学的活动时,教师应提出明确的要求,要围绕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适时设计一些习题或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发挥的议题,燃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引发学生的思考和争论,从而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提高自学质量。

标签:;  

课程改革中的误区与思考_课程改革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