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和分析不同年龄小儿脑瘫经过临床康复护理治疗后的效果论文_罗蓓

湖南省妇幼保健院 湖南长沙 410008

摘要:目的 探讨和分析不同年龄小儿脑瘫经过临床康复护理治疗后的效果。方法 对2012年8月~2014年8月本院康复科收治的60例小儿脑瘫患者全部应用运动疗法、作业疗法、语言疗法、药物治疗等综合性康复护理手段。结果 本组60例患者中,治愈11例,显效26例,有效16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88.3%。结论 采用康复护理及家长协同康复训练治疗小儿瘫效果显著。提高了患儿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小儿脑瘫;康复护理;效果评价;生活质量

脑瘫,又称脑性瘫痪(cerebralpalsy),是指出生前至生后1个月内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以脑的非进行性病变为基础.形成永久的、不可逆但可以变化的运动和姿势异常[1]。其致病因素有早产、产伤、窒息、核黄疸、宫内感染、环境污染、高龄产妇等,其中产时和新生儿时期的因素是导致脑瘫的主要因素[2-3]常合并有智力障碍、癫痫、感知觉障碍、交流障碍、行为异常及其他异常,我国统计资料表明,脑瘫的发病率高达4%[4]。如果小儿脑瘫不能及时进行诊治,有可能造成lbJL终身残疾。鉴于此,本研究对本院脑康复科2012年8月~2014年8月收治60例脑瘫患儿的康复护理资料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本科2012年8月~2014年8月收治60例脑瘫患儿临床资料,所有患儿均符合全国脑瘫研讨会指定的诊断分型标准[5],其中,男32例,女28例,年龄≤半岁15例,半岁--1岁23例,1-2岁22例;痉挛型8例,手足徐动型4例,肌张力低下型6例,共济失调型7例,混合型5例,强直型3例,震颤型4例。伴语言障碍3例,听力障碍4例,视力障碍3例,口面功能障碍2例,精神发育迟滞者5例,有癫痫发作者6例。

1.2护理方法

1.2.1心理康复护理

(1)家长的心理护理:医护人员要科学引导,多与患儿家长沟通,帮助家长克服不良心理反应,消除患儿家长的悲观情绪和焦虑心理,讲解小儿脑瘫的相关知识,介绍小儿的神经发育特点。患儿年龄越小,脑的可塑性越大,治疗效果越好(6个月干预为早期,3个月干预为超早期),鼓励家长树立康复治疗的信心。(2)患儿的心理护理:脑瘫患儿由于肢体运动、语言表达障碍,常出现情绪障碍、行为异常及性格变异等,1岁以内的脑瘫患儿常表现为烦躁、易受惊吓、凝视或斜视等异于正常婴儿的表现。家属和护理人员,特别是母亲.通过安抚性的动作加以引导患儿。使患儿的心理有一个良性的生活状态,配合治疗[6]。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患儿,制定相应的心理护理方案,给予正确的心理疏导,克服智能缺陷,以适应社会,快乐生活。

I.2.2进食护理

(1)充足营养:婴儿期鼓励母乳喂养,如果母乳不足,应采用合理的混合喂养或人工喂养,幼儿期应及时添加辅食,以保证各种营养补充,需要供给高热量、高蛋白及富含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2)进食体位:患儿取半坐位.患儿的头部放在护理者的胳膊上,头稍前驱,背部伸直,双侧肩膀内收,髋关节屈曲成直角,略分开,膝关节屈曲后略高于髋关节,足底有所支撑。(3)进食训练:脑瘫患儿进食用汤匙。最好选用边圆、平浅、柄长且粗的较易握拿。如果患儿的握拿能力不够好,可以加一个套子能将汤匙套在患儿手上,协助其正确握拿,为了帮助患儿进食,可以先帮助患儿控制肩膀,协助其肩部外旋。使大拇指外转,将食物送入口中[7]。进食时在矫正异常姿势的同时,要对张口、吸吮、咀嚼、咽下等动作进行协调,对有吞咽困难的患儿喂养时要耐心,给易于咽下的食物,每一勺食物不宜过多,必要时可用手指向下清扫食管帮助吞咽,若勺子被咬住,不要用力拉出,应等患儿自行放松。

1.2.3日常生活护理

护理人员还需要了解患儿脑瘫的类型,熟悉其功能障碍的特点。运用正确方法指导及帮助患儿克服肢体活动障碍,完成穿衣、脱衣、进食、洗漱、如厕、洗浴等日常生活。日常生活护理要注意治疗性体位的保持,包括睡眠体位、跪位体位、站立体位、行走体位、抱位体位。护理人员需掌握各型脑瘫不同治疗性体位的要点与技巧。应采取一切可行的方法来提高患儿生活自理能力和技巧,让患儿通过在他人指导下反复练习、模仿和逐步学习,最大程度地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改善其感知、认知能力,培养其学习与社会交往能力

1.2.4语言康复护理

目的是提高患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8]。脑瘫患儿的语言训练应尽早开始,一般训练方式采取一对一与集体训练相结合,专业训练与家庭训练相结合的方法,护理人员应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使患儿在任何时间、任何环境下逐步确立语言表达的意识,具体包括日常生活交流能力的训练、呼吸训练、嘴的运动训练等,训练频率越高,时间越长,效果会越好。

1.2.5肢体康复护理

采取推、拿、揉、拍、扣、捏、抹等为主的推拿按摩手法,疏通经络,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以随症施术为主,综合应用Bobath、Vojta及上田法。注意整体按摩与局部按摩相结合,头颈部重于醒脑开窍提神,四肢躯干重于缓解肌张力,提高肌力,纠正异常姿势,上肢侧重于松解肌群,同时固定关节做前臂的外展外旋动作,下肢侧重于松解内收肌群,做曲膝分髋动作.按摩时间为每个穴位2min,共20~30min,每日1次,20d为1个疗程。

1.2.6药物治疗

给予脑活素、胞二磷胆碱、脑复康、神经节苷酯等药物静脉输入,10~15d,共3~6个疗程,有癫痫发作者给予抗癫痫治疗。

1.3疗效判断标准

痊愈:瘫痪肢体功能基本恢复,与同龄儿的智力运动语言能力无差异。显效:瘫痪肢体部分恢复,智力明显提高,生活能力大幅度提高。有效:瘫痪肢体功能部分恢复智力有一定提高,生活能力有所改善。无效:症状和体征无改变同。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研究结果显示,各年龄组间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x2=7.927,P=0.039<0.05)。见表1。

3讨论

根据不同病因、受累部位和程度,小儿脑瘫的临床表现有很大差异,主要表现为:肌张力异常高或痉挛、不随意运动和共济失调、智力低下、语言障碍、生长发育迟缓,另外可伴有视力、听力障碍、流延、吞咽困难、有的伴有癫痫等。脑瘫是一种终生性残疾,是当今世界上疑难杂症之一。本观察结果显示,年龄越小,治疗效果越好。因为年龄小,脑损伤处于恢复阶段,异常姿势和运动模式尚未固定,早期治疗可以使受损伤脑组织功能得到恢复。减少细胞死亡,及时促进神经细胞的轴突和树突建立联系。恢复兴奋传递,起到代偿作用。功能训练可提高相对无效或新形成的轴突和树突功能,在治疗过程中尤为重要。脑瘫的康复治疗需要很长时间,甚至终身,因此,家长的全力配合很关键。教会家长康复训练,不仅使患儿家庭减少了经济负担。更重要的是使脑瘫患儿提高了生存能力和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李树春.小儿脑性瘫痪[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4.

【2】付德学.围产期卫生保健与大脑瘫痪[J].国外医学:社会学分册,20O5,8(1):38-40.

【3】任绍玲.小儿脑性瘫痪的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10,16(1):62—63.

【4】田小平。赵旭,传统康复疗法治疗小儿脑瘫的概况[J].甘肃中医,2011,19(1):76.

【5】林庆.小儿脑性瘫痪的定义、诊断条件及分型Ⅲ.中华儿科杂志,2009.43(4);1262.

【6】王春,赵油。张琴,等.小儿脑瘫康复护理及疗效评价[J].中医药导报,2009,15(5):70—71.

【7】李林.小儿脑性瘫痪的摄食动作训练Ⅲ.现代康复,2009,5(8):74—75.

【8】陈辉丽.小儿脑瘫的康复护理体会[J].河北中医,2009,31(11):1739.

论文作者:罗蓓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10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2

标签:;  ;  ;  ;  ;  ;  ;  ;  

探讨和分析不同年龄小儿脑瘫经过临床康复护理治疗后的效果论文_罗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