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改革与校园文学发展_文学论文

语文课程改革与校园文学发展_文学论文

语文课程改革与校园文学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课程改革论文,语文论文,校园文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校园文学的兴衰与语文课程改革关系较为密切。撇开社会的、政治的因素不谈,单就学校语文教育而论,校园文学与语文课程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语文课程对文学的重视程度影响着校园文学发展——当语文课程重视文学教育,校园文学才具有合法性的依据;二是语文教育对课外语文学习的重视程度影响着校园文学的发展——当语文教育重视课外活动,校园文学才拥有属于自己的时空。可是,长期以来,校园文学没有争到所应得的地位。其原因主要有二:其一,狭隘的教学观念和淡漠的课程意识使我们的语文教育画地为牢,自设雷池。建国以来,我们的教学理论沿袭的是苏联的“大教学、小课程”的模式,在学科教育中,缺乏大课程的宏观视野,在这一观念的主导下,“三中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成为主宰教学实践的法则,以致非中心的教育活动统统退居边缘甚至退隐;其二,应试教育特别是应试教育中的知识再现性的标准化考试钳制着语文教育,以致与知识掌握、标准考试关系不大的一切活动统统让位甚至淡出。在这一大背景下,要想让校园文学走上正席,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恐怕勉为其难。当然,也有搞得成功的学校和由此而取得成就的教师,但大多如峭壁上的花朵,枷锁下的芭蕾,或者在两难选择中学到庖丁的绝技。所幸的是,这种状况正在改变,新世纪课程改革用大课程观来理解语文教育,课外语文学习与课内语文学习共同构成语文课程的双翼,成为语文教育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其重要性毫不亚于课堂语文教学。这样,校园文学活动作为语文课程重要组成部分必将受到重视,而且,当校园文学进入到语文课程的视野,校园文学研究也理应纳入语文课程研究的范畴。可以自信地说,在新世纪语文课程改革中,校园文学正从语文课程的边缘卓然走进语文课程的行列,这表征着校园文学的发展与研究的春天的到来。鉴于此,我们开展“素质教育与校园文学”课题的研究就有了重要意义。下面就校园文学活动与语文课程改革的关系以及校园文学对语文课程的价值功能谈几点认识和期望。

一、语文学科中的文学教育与校园文学

语文学科与文学具有与生俱来的天然联系,甚至可以说,文学是语文学科的主要内涵。这本来是个不争的事实和常识,但较长时间内我们却步人了误区。上世纪50年代,中学语文实行过“汉语”和“文学”分科,编写了《汉语》和《文学》两套教材,由两位教师分别任教。虽然这次改革实验因特殊的原因而不到两年的时间就中止了,但由于它的酝酿时间较长,影响相当广泛。特别是“文学课”内容比较丰富,教法比较新颖,颇受师生欢迎。在审视1957~1958年反右、大跃进之中和之后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的现状,更是唤起了人们对“文学课”的怀念,于是有人主张加强语文课的“文学教学”。针对这种倾向,又有人提出了“不要把语文课上成文学课”,并长期形成对语文课文学教学的一种“棒喝”。现在反思一下,这一提法隐含着不少问题,甚至把语文教学推进了另一误区。首先,它只破不立,既然“语文课不能上成文学课”,那么,应该上成什么课呢,语焉不详;其次,全盘否定。语文不等于文学,语文课也不等于文学欣赏课,这本是没有疑问的,但是,“不要把语文课上成文学课”论者实际上是全盘否定了语文课中的文学课,渐渐给人们以一种错误的导向,似乎语文与文学不相干,语文课要与文学课保持距离。这样一种全盘否定的观念,容易并实际上把语文教学导入了无所适从的尴尬境地。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课要么上成政治课,要么上成工具课,就是不能上成文学课。把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课完全上成文学课是不可取的,但语文课中长期缺乏文学性,其苦果我们已经有所“品尝”了,这就是语文没了生气,没了情趣,没了生活,没了内涵,一句话,没有生命和灵魂,以致教师不爱教,学生不爱学。更为严重的后果是语文课程育人乏力,价值缺损,学生人文素养下滑。可以说,缺乏文学的语文课就仿佛一个人患了贫血症,必然苍白无力。新世纪基础教育语文课程改革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加强并凸显了人文教育。语文学科加强人文教育的最好途径是什么,这值得我们深入研究,但几套课标实验教材(人教版、苏教版、语文版)都不约而同地把着力点放在了“文学教育”上。语文课程及语文教材改革的这一动向,既印证了我们以前开展校园文学活动大路子对头,也预示着校园文学活动及其文学社团的发展迎来了历史性的机遇。

这里可能有一种误解,既然必修课语文教材的文学性已经很强了,课堂的文学教育已经很充分了,再在课外开展校园文学活动还有那样的必要吗?事实上,教材和课堂教学对文学教育的加强,并非意味着可以替代课外的文学教育与活动,相反,恰恰表明了课外文学教育与活动更加重要。这是因为:其一,文学教育的目标不可能仅在课内得以完全实现,必须通过课外的文学教育与活动来强化、拓展和提升;其二,文学教育方法方式是丰富多样的,而课堂教学时间和空间的有限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文学教育的充分开展,必须借助课外的时空并从中寻求更为宽广的途径,收到养成之功;其三,人文教育和文学教育都是诉诸心灵的,而且它绝对是不能强迫的,应是自由自在的,或者说它是一个精神徜徉、情感激荡和心灵放飞的过程。从这一点上看,课外文学活动或校园文学正好契合人文教育和文学教育的本真,与人文教育和文学教育的品性相得。而这些课外文学教育的优势是课堂教学无法企及的,因而是无可替代、不能或缺的。

二、语文素养与校园文学

语文素养在新课标中出现频率很高,在新课标中的“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中有这样一段话:“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各个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可是,什么是语文素养?洋洋5万言的课标没有具体解释,但也有学者从三个维度加以细化申说:“课程标准所提的‘语文素养’包括: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维观念。”(巢宗琪:《关于语文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的对话》,《语文建设》2002年第7期)目前,对什么是语文素养尚无定论,有待探讨。我认为,语文素养主要内涵是这样三个方面: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母语文化的涵养;在母语文化中养成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简言之,即语文基础、文化积淀以及在母语文化中养育的做人品格。从新课标对“语文素养”的特别关注来看,新世纪的校园文学活动的视野和内涵应该有所提升与拓展。我觉得,校园文学活动应特别关注学生母语文化的涵养,也就是说,应突出校园文学活动的文化性,使之成为文化活动,不能仅仅局限和拘泥于文学。语文教学要有大语文的视野,搞校园文学也要有大文学的观念。学语文的根本旨趣是学文化,是接续一个民族的血脉,是承续民族精神,关注文学不是目的,只是起点,旨在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文学教育既是语文教育的内容,亦是语文教育的方法。我认为,校园文学活动和学校文学社团的宗旨不是培养作家,也不仅仅是培养文学的欣赏者和爱好者,它真正的旨趣应该定位在人的素养的提高上,是用文学和文学活动来提升人的文化品位,深固人的文化的根脉。就语文学科中的文学教育而论,就是培养能够诗意地感受生活、深刻地理解生活、热情地拥抱生活、勇毅地创造生活的人。

三、新课程对语文学习特点和方法的关注与校园文学活动的展开

首先,语文学习具有其他学科无可比拟的生活实践性、自主探究性和综合运用性特点,正是这样的学习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要特别注重学生的课外活动。目前的三套课程标准语文实验教材(人教版、苏教版、语文版)不仅重视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而且创造性地编入了较多的综合性学习课题,这些课题大多需要在课外完成,有的需要通过文学社团活动来完成,也有的需要通过文学社团来组织完成才会更为有效而便捷。我们常常说,语文功夫在课外,大概是课外的语文学习更符合语文学习的特点。由此看来,校园文学社团活动作为语文课外活动的重要形式,应充分发挥实践性强、自主性强、综合性强的优势,为高效的语文学习开辟路径。其次,语文新课程讲求语文学习的感悟和体验,倡导“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提倡学生“自主组织文学活动,在办刊、演出、讨论等活动过程中,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语文新课程对语文学习的这些倡导与要求,都可以通过校园文学活动得以实施或实现。当前,学生不爱读书,不能静下心来读几部大书(大部头名著),不能好好地读一本文学刊物,是语文学习的通病。相当多的学生对文学的一点了解,也不是源自于阅读文本,而是凭借观看影视。对此,我们应该引起足够重视。影视当然有它的优势可言,但它永远代替不了对原汁原味的语言文字的解读,语言的音韵美、深刻性、模糊性以及由此而创设的无穷想象空间是任何声像无法替代的。让校园文学活动燃起学生的读书热情,可能比通过课堂教学的指令更为有效。通过文学社团或文学活动来组织学生认认真真地读几部名著,读一两本纯正的文学刊物,乃是利在当前、受益终生的善举。

四、语文课程意识、语文资源视野与校园文学活动

在以往的教学中,课内与课外有严格的分野,“课内为主,课外为辅,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成为大家认同的看法。但在语文新课程中课内与课外的界限相对模糊。这种界限的模糊性恰恰表明了课内与课外结合的紧密性和课外向课内渗透的可能性。在新课程中,语文教师要有课程意识,也就是说,教师要把课外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纳入课程视野,成为语文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新课程中,语文课本不是教学的惟一依据,只是一种教学媒体;课堂不是语文教学的限定场所,只是提供一种时空。由此看来,学生的课外阅读以及校园文学活动也是一种语文教学形式,是课堂教学的时空转换而没有本质区别。况且,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开展校园文学活动,也就是开发语文课程资源的活动,反过来说,校园文学活动是一种载体,它承载着语文教育丰富多样的内涵与形式,甚至有时校园文学活动就是课堂语文教育的实践形式。校园文学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品,而是实施大语文教育的一种途径和依托。当然,这有赖于教师有清醒的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的能力,教师一旦有了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能力,我们就有理由相信,校园文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也就是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过程。

我相信,校园文学会伴随着新世纪的课程改革的深化而发展,广大师生会在新课程与校园文学的发展中实现自我更新和文化创新。

标签:;  ;  ;  ;  ;  ;  

语文课程改革与校园文学发展_文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