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广东高技能人才培养成功案例论文

浅谈广东高技能人才培养成功案例论文

浅谈广东高技能人才培养成功案例

●刘立月

摘 要: 企业的竞争,关键是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的竞争,企业的发展离不开高技能的人才。高技能人才是企业的财富,更是社会的财富。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需要有系统的人才培养机制来支持。

关键词: 高技能人才 公共实训基地 高技能人才培养校企合作 成功案例

一、目前我国高技能人才培养现状

目前我国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大致可以归纳为三种:一是企业培养,二是院校培养,三是校企合作培养。企业培养和校企合作培养都是注重实用型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而院校培养模式如果不注意社会需求和实训基地的建设,往往存在三大不足:一是专业建设没有立足地区经济发展;二是课程设置与社会发展脱节;三是技能教育未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1) 光栅轨迹:光栅轨迹是一种广泛使用于CCOS的抛光轨迹。如图3(a)所示,这种轨迹包括很多条扫描线,在抛光进行过程中,抛光磨头以恒定的步进尺寸在部件表面上来回移动,直至通过整个加工表面。

全国政协主席汪洋曾说:“广东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转入科学发展轨道的关键时期。”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兴产业作为知识密集型产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需要高素质的劳动者,而高素质劳动者能力的提升,需要有系统的人才培养机制来支持。据相关机构研究分析:“中国高技能人才4791万人,仅占就业人员总数的6.2%;技能人才在就业人口中的占比也仅为21%。预计到2020年,中国企业高技能人才缺口将达2200万人。以广东为例,高技能人才求人倍率(即企业用工需求总量与求职总量之比)高达2.0,远高于1.05的国际常态水平。”

二、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构想

(一)建设与当地经济相适应的公共实训基地

公共实训基地将“实现资源共享和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社会效益最大化”作为运作的基点,将“产学合作,科教结合,面向市场,适应社会,加强实践,注重创新”作为服务的宗旨,充分发挥政府、院校和行业企业各方的优势。

1.承担各类型高技能人才的专业技能培训任务。公共实训基地面向各类职业院校、职业培训机构和企业开放,提供中、高级以上的职业技能实训。培训对象的层次定位在:从事企业生产一线的高技能型应用型人才;技工院校高级班的技能训练,提高高级班毕业学生的动手能力;职业院校、培训机构实训师资的培训,提升师资技能和教学水平。培训内容将通过参与实际项目的开发过程,锻炼、培养一批现代制造业实践能力强的技能人才,提升技能人才的层次,以满足岗位培训的要求。

1.新型校企合作模式。校企合作不应停留在浅层次的合作,应该是:“企业与院校相互渗透,院校针对企业的发展需要设定科研攻关和经济研究方向,并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工艺技能、物化产品和经营决策,提高整体效益。企业可向院校投资,实现‘教学—科研—开发’三位一体,建立利益共享关系,实现校企双赢。”院校则在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技术、营销、管理、培训咨询服务等过程中同时获得当地经济发展、企业需求等相关信息,充实课堂教学内容,真正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学校培养与企业培训、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用人标准的有机结合。

学院与世界照明企业三大巨头之一的德国西门子独资公司欧司朗(中国)有限公司,从1995年9月开始按德国“双元制”模式合作培养学生。合作初期,欧司朗公司德国总部培训部主任费兹先生专程从德国来到佛山市就有关培训工作进行指导。按照德国机电一体化(装配钳工方向)专业的培训计划,结合我国技工教育的实际,校企双方经过认真和充分协商,确定了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学院组织有关教师与公司相关技术人员一起,针对教学与公司实际,编写了该专业适用教材:《专业计算基础》《专业制图》《材料技术》《机械仪器技术基础》《加工检测技术》《电工技术》《钳工实习》《车工实习》《铣工实习》《电工实习》等十本教材。学生第一学年主要在学院学习理论方面的内容,如:专业理论、专业制图、专业计算、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等课程,第一学年20%的时间在学院的实训场室进行车工、钳工的基本操作技能训练。第二学年30%的时间在学院继续学习理论课程,而70%的时间则到公司培训车间实地进行车、铣、刨、钻、焊、钳、维修电工等工种的基本技能以及气动、PLC等操作技能训练。第三学年同样30%的时间在学院学习理论课程,70%的时间直接到公司生产岗位进行实际生产学习,并要求在不同生产岗位上轮岗。学生的三年学习期间,要按照德国工商行会标准和形式经历中间考试和毕业考试各一次。实行教考分离,整个考试过程由考试委员会负责组织实施。考试委员会由公司、学院双方协商组建。监考、阅卷评分等工作则委托第三方进行,学院、公司双方均不参与。理论考试内容涵盖了学生三年中学过的所有知识。操作考试内容则由德国公司总部提供的图纸,要求独自一人完成车工、铣工、钳工装配等多个工序,制作出一个能够运作的小机械,此外还加考电工、气动控制部分,整个考试过程历时一周。通过考核的学生都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并有较强的动手操作和独立操作的能力。

一方面,可以把企业零部件的粗加工放在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进行,让在校学生有机会直接参与到生产实践中。既可拓宽学生的视野,又使学生的学习具有针对性。实习不再是纯粹的消耗性实习,而是与产品直接挂钩,从而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自豪感。让学生体会到能真正学到本领,自然也就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兴趣,学习不再成为负担,学生自然就会主动学习,形成良性循环。另外,在生产实习中向学生灌输现代化管理的理念,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在实际场景中学习,能较早地接受企业的职业环境、管理、文化等熏陶,一毕业就能很快地融入到企业中,成为企业生产的主力军。

夜里下了一场薄雪,树梢上还旖旎着一层白,像给树镶上了一道银边,空气还有些冷,阳光懒洋洋的,有些不作为的意思。

(二)校企合作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必由之路

佛山市南海技师学院(以下称“学院”)是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学院位于佛山高新区占地426亩建筑面积达17万m2,学院实训中心主要由智能生产系、装备制造系和汽车工程系实训场馆组成。学院为智能生产系、装备制造系、汽车工程系的实训室建设先后投入1.08亿元,拥有设备1063台套,场地面积达25220m2,拥有实训工位1700多个,构成一个设备先进、场地充裕、工位充足的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

黎院长这种轻描淡写的处理,胡成锁很不满意,他原本想怎么也得教训教训那小子才对吧,结果就这么轻易让那小子过关了。胡成锁越想越不是滋味,他于是就想,在这所孤儿院里,总不能容许那小子偷偷干了那小美人吧?总得要有人来管一管才行。

2.校企合作成功案例。学院在技能人才培养上注重校企合作和国际合作,先后引入德国“双元制”模式与国际标准接轨的培养模式。正如德国前总理科尔在接见参加国际奥林匹克技能竞赛夺标选手时指出:“以你们在国际奥林匹克技能竞赛中的优异成绩证明了我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质量”。

另一方面,利用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设备门类齐全和相对集中的优势,开展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的专项培训,为企业的技能人才培训和提升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3.承办各类型职业技能竞赛。秉持以赛促学、以赛促训、以赛促培的理念,发挥技能竞赛对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学院利用国家级公共实训基地的优势,每年都积极承办各种类型职业技能竞赛,通过技能竞赛促进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对理论和实操两门考核成绩合格的学员发放相应工种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如2018年分别承办了数控车工、汽车维修工、焊工、电工、育婴员、美容师、中式烹调师、中式面点师等工种高级工的职业技能竞赛,合计参加竞赛人数2410人,通过竞赛获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三级共有1747人。企业把技能竞赛作为提高企业从业人员业务技能水平,促进本职工作的有力手段,通过竞赛提升员工爱岗敬业精神及技能、质量和标准意识。

2.承担职业技能鉴定考核工作。学院职业技能鉴定所,始建于1992年,是佛山市最早设立的职业技能鉴定所(佛山市第一职业技能鉴定所)。依托学院雄厚的办学实力。多年来,学院职业技能鉴定所承担技术含量高、社会紧缺和代表未来产业发展方向的中、高级以上技能人才的职业技能鉴定。成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实训、职业技术技能培训、鉴定考核和高新技术推广应用的重要基地。学院2018年受理了18个工种的职业技能鉴定,合计8818人,社会鉴定7275人,校内学生鉴定1543人。合格率为70%。

“双元制”教育模式的优点是:“一方面保持了传统的‘师傅带徒弟式’学习技能方法的直接性和有效性,同时又克服了传统的‘师傅带徒弟式’学习技能方法的随意性、理论知识缺乏的不足;另一方面学校与企业紧密结合克服了学校闭门办学所造成的与企业要求脱节的弊端。使学生一毕业便能直接上岗工作。”培养目标以职业能力为本位注重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核心能力;课程设置以职业活动为核心,课程结构具有鲜明的职业活动色彩;课程内容突出实用性,课程编排体现综合性,课程比例注重实践性;教学过程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学质量以规范严格的考核做保证。

至今已连续招生20届学生共培养了600多名专业技能人才。已毕业的学生都是留在佛山欧司朗照明有限公司工作。他们当中绝大部分已成为了该公司生产一线的管理和技术骨干。据公司反馈的毕业生工作成长信息显示,有1名高级工程师兼项目负责人、2名培训讲师、2名工程师、3名助理工程师、9名技术员、7名各类管理人员、7名工段长、12名作业班班长、151名机线主机长、2名统计员、1名生产调度员,有3名毕业生因工作成绩突出被送往德国公司总部进行提升培训学习。以上数据说明了采用“双元制”合作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强,很快就成为企业的骨干力量,给企业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基础。我院与外资企业长期合作,按“双元制”模式合作培养优秀学生取得的成果受到了企业和社会极大的关注。

走校企合作之路,是技工院校及时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变化及相应岗位对人才知识、能力以及素质要求变化的保证,它将技工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与瞬息万变的经济产业市场紧密相连。通过校企合作,院校拥有敏锐的市场嗅觉,更快了解到社会用人的信息及技能人才的需求情况,及时根据市场信号进行自身调整,使学生的整个培养过程,完全跟着企业需求的变化走,毕业时顺利走上工作岗位,成为企业的适用人才。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推进、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以及5G网络的即将铺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如火如荼,市场需求也日新月异。高校市场,作为未来高端消费市场的前身,其中大部分都是“00后”以及“90后”消费群体。数据显示,高校在校大学生约2 400万人,但规模如此庞大的消费群体,在需求与消费上都存在一定共性,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得到如下的大学生校园需求特征分析。

总之,利用好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这个平台,走校企结合之路,才能实现院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的零距离接触,为社会培养出更多适用的高技能人才。

1.1 基本资料 2017年7月至2018年6月期间来广东省妇幼保健院产前诊断科进行介入性产前诊断或宫内治疗的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的孕妇,孕妇来源包括广州市及广东省各地转诊病人。

参考文献:

[1] 吴言.公共实训基地:运作基点和服务宗旨[J] .职业技术教育,2008(10):56-58

[2] 陈弘,徐静.广东技工院校校企合作现状分析与对策探究[J] .中国培训 2014(11):111-112

[3] 易钜全,纪敖顺.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在我校的实施[J] .中国培训,2004(03):86-87

中图分类号: F2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4914(2019)06-256-02

(作者单位:佛山市南海技师学院 广东佛山 528000)

(责编:玉山)

标签:;  ;  ;  ;  ;  

浅谈广东高技能人才培养成功案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