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体育“肉连响”的传承与发展研究论文

民俗体育“肉连响”的传承与发展研究论文

民俗体育“肉连响”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申建喜

(太原科技大学体育学院 山西太原 030024)

摘 要: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实地调研等研究方法对鄂西利川市一带,土家族民俗体育“肉连响”活动的源起及特征、文化内涵、发展现状等进行挖掘整理。主要结论:“肉连响”有多种起源解释之说;其呈现出浓厚的地域性与民族性,习俗性与娱神性、娱乐性与竞技性,简易性与多样性等特征;所展示的价值为文化传承、精神教化、审美和助推经济发展等多元价值;面对其难以传承发展的困境,提出了加强传承意识、优化传承机制、打造旅游品牌,促进草根传播等发展策略。

关键词: 肉连响 民俗体育 特征 传承

1 土家族“肉连响”活动的形成与发展

1.1 “肉连响”的起源之说

鄂西地区居住着大量土家族人民,他们之间保存着很多“原生态”的民俗活动,其中就包括深受他们喜爱的民间舞蹈——“肉连响”。“肉连响”是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市土生土长的舞蹈品种,经久流传于当地民间,并于2008年收录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2]。《恩施州记》中记载:“肉连响”又名多叫莲香或肉莲湘,是一种集舞蹈和打击乐于一体的动作表演,但由于动作难度大、要求高而使得习艺者较少。关于“肉连响”的起源民间流传有4种:其一,巴人武舞说。鄂西地区的土家族是古代巴人后裔,在远古战争频发的年代里,巫鬼文化、武舞技艺和尚武精神充斥着整个社会,巴人的武舞威猛粗犷,与“肉连响”颇为相像,故“肉连响”被认为可能是巴人武舞的继承和演进。其二,脱胎自“泥神道”。据传民国年间,在利川人口相对密集的地方,经常有人无论阴晴冷暖,均以赤臂光膀、蓬头垢面,全身涂泥的形象,念着锣鼓引子,同时双手拍打身体各个部位发出有节奏的声响,来引起过往行人关注,以乞讨求助,被人们惯称为“泥神道”。由于他们连贯的动作使得表演时犹如手里晃动着湖中盛产的莲湘,因此也被叫做“肉连响”。解放前“肉连响”一直被当地苦难人群用作乞讨的手段,可见它的诞生充满苦难。其三,“肉连响”起源被认为与城隍神仙有关,据传有着“泥菩萨化缘”而沿街演舞的传说,此内容后文有专述。其四,拍胸舞说。“肉连响”也曾被认为起源于南方少数民族的拍胸舞,其舞姿中的拍胸动作等形式与“肉连响”中的部分动作相似,且均备刚柔并济之韵味。在这4种起源说法中,第二种被认可的程度最为广泛。

1.2 “肉连响”的技术特征

“肉连响”舞蹈动作奔放阳刚、欢快流畅、粗犷豪放,极具视听觉冲击力。其传统多为男性多人共舞,但也可独舞。舞时不分季节裸露上身,仅穿一条短裤或短裙,表演时舞者用手掌拍击自身裸露的各个身体部位发出具有节奏和韵律的响声,并伴有嘴里发出的律动之音,边唱边跳。舞蹈的伴奏以鼓为主,节奏由缓至急,动作由慢至快,在领舞的引领下所有表演者伴随着鼓声,忘情地表演,尽显民俗传统和原始风貌[1-3]

“肉连响”这种独具魅力的舞姿起初并无伴唱,是纯粹的动作,表演者依据动作节奏,利用舌音和手指拍打肢体的声效来完成表演。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舞蹈形式的丰富,才加入了鼓、手铃、环铃等乐器来使演出达到尽善尽美的效果。“肉连响”感官享受丰富,唱腔以当地的传统语言和地方曲调为主,较为完整地保留了土家族所特有的民族风情,极具民族代表性。

1.3 “肉连响”的发展

解放前,“肉连响”仅仅被行乞者作为一种吸引施舍的手段而存在,而其实现艺术表演形式的转化,要追溯到解放后。20世纪80年代,被称为“吴裁判”的传统艺人吴修富,在偶然的机遇下接触到了泥神道,并被其所蕴含的传统艺术所深深吸引。他通过细心学习和模仿,并将其与类似的民俗艺术跳丧舞、竹莲湘等相结合,再搭配上“莲花落”,才使之演化为如今的“肉连响”。并经过长期的努力推广,使其逐渐成为土家族乡民欢庆丰收和活跃市场的一种形式[1,4]

作为一门独特的民间艺术形式,自1986年起,每届湖北省民运会都有“肉连响”的表演,并数次获奖。2005年吴修富当着亿万观众教节目主持人崔永元跳“肉连响”的一幕被众多观众所熟知。此后在2007年的全国民运会上,“肉连响”获得了金奖,并于2008年被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吴修富也于2009年被授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光荣称号。之后,吴修富经常被邀到全国各地、以及当地的学校和单位传授技艺,其学生已达700多人。

宗教信仰是土家民族文化的主要载体与表现形式,“肉连响”的舞蹈形式,还可以从当地的一些佛学典籍中找到相关的印证。传说每年农历五月二十三,城隍爷要到民间巡查,为了避免扰民,便用泥土来掩饰自己,扮成扫街的小鬼,满街跳舞欢唱。后来形成习俗,人们在这一天也扮作小鬼、赤裸上身于大街上欢蹦跳跃,由此才逐渐发展出“泥神道”,而这也就是“肉连响”的原始版本[2]。可见,“肉连响”起初是作为沟通神意的途径才得以提倡和推广,通过对神灵的祭祀、万物的敬仰之心,使百姓们获取心理慰藉,并且不断培养着乡民们的忠诚和凝聚力。

2 “肉连响”民俗体育文化的多视角透析

2.1 “肉连响”民俗体育文化的特征

鄂西“肉连响”活动是一项古朴的原生态民俗体育活动。作为“活态文化”的传承,它是族群文化的具体体现,是土家历史文化的“储存器”和传承载体,实录了古代土家族先民的发展与创造史,在历史的更替过程中担负着土家文化衍承重任。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肉连响”活动能够展现历史记忆,强化人们对传统文化及族群、民族文化的认可度,极具传承当地传统少数民族文化的价值。

金际珍最喜欢的绣品是自己亲手绣的一样嫁妆——一对长达一米的枕巾。本来还有帘幔等,但都在大逃荒时期弄丢或变卖了,现在只剩下枕巾了。在枕巾的表面,金际珍绣了古代民间嫁娶的场景:新娘坐在四人抬的大花轿里,新郎胸前戴着大花,骑着高头大马,有人打灯、有人打伞、有人抬礼盒、有人放炮仗……老人绣得非常细致,连小人儿脸上的表情都活灵活现。

作为“草根体育”,遗传形成的地域性体态特征决定了“肉连响”必然会呈现出鲜明浓厚的地域风格和民族特色。首先,这种体育舞蹈所具备的含胸顶跨下沉的特点,与土家族人民所居住的四面环山、河溪环绕的山地环境和生产方式是分不开的;其次,舞蹈过程中大量的侧身肩部向前的动作,则是从山民们履险攀援的特殊步伐和穿行林蟒的姿态中提炼而出的。

2.1.2 习俗性与娱神性的体现

“肉连响”的发展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如今已成为了具有符号化、仪式化的社会活动,同时由于其以身体活动为主要表演形式的特性,使得其成为了湖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竞赛的表演项目,并被纳入了民俗体育文化的范畴。作为全国大环境下传统民俗体育复苏和生存的范本,我们有必要对其文化特征和价值内涵进行深入的探析,并解锁其发展困境,优化创新其发展路径。

2.1.3 娱乐性与竞技性的交融

2.2.3 审美价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涵是随着改革与发展的推进而不断深化和丰富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1]

2.2.1 文化传承价值

2.2 “肉连响”民俗体育的价值

随着时代的变迁,“肉连响”这种民俗活动的功利性逐渐超过其神圣性,因此娱神性不断减弱,而“娱人性”不断增强。由于这种活动符合大众休闲、娱乐的需要,且社区男女老幼皆可参与其中,因此成为了人们用来强身健体、娱乐身心的宝贵资源。“肉连响”除具有促进健康、增添娱乐的功效外,也蕴含竞技性。例如,表演者们通过提升表演中的技巧和难度,体现出自身所具备的高超技艺与体能,从而获得更多观看者的认可和赞扬,这无疑是“肉连响”活动过程中体育精神的表现。

2.1.1 地域性与民族性的结合

2.2.2 精神教化价值

其次,当地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意识相对淡薄,加之受周边强势文化,如现代体育和学校体育的冲击和挑战,出现文化认同危机,昔日古朴的民俗民风在年轻一代不断衰减和淡漠,喜欢“肉连响”的年轻人越来越少,致使“肉连响”的传承日渐衰微。

基于BP神经网络和支持向量机的降水量空间插值对比研究——以甘肃省为例 李纯斌,刘永峰,吴 静,等Ⅳ(12)

“肉连响”是展示土家族艺术创造力的民俗体育活动,带有很强的地域特征和独特的文化审美价值。它具有很强的舞台表演性,现场气氛热烈、互动性极强,无不渗透着审美体验和审美情趣;其极具感染力的象征性和原生态性,能使观众受到美的熏陶;其古朴原始的艺术风格和表演气氛使人赏心悦目,流连忘返;它是中国民间舞蹈的先河和根源所在,是最早融节奏音乐,鼓点和舞蹈为一体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被誉为中国民间舞蹈中的“东方迪斯科”[5]

2.2.4 助推经济发展价值

作为极具当地民族文化特性的“肉连响”是独一无二的,这种特性使其成为旅游业关注的热点,并成为利川市开发和发展旅游事业的重要资源,展现出了丰富的经济价值。每次适逢“肉连响”活动的表演和竞赛,都会吸引众多的游客慕名而来,如此庞大的社会群体蜂拥而至,必将产生可观的物质消费,从而推进当地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发展,促进当地区域经济的转型。

雷区 FAR:基于比例因子,对凸包H进行相似转换所形成的区域为雷区FAR F。如果s和t是凸包H外的两个任意节点,且满足式(1):

3 “肉连响”活动的传承困境

“肉连响”活动最然具有丰富的价值功能,但同其它传统民俗体育文化一样,也在不断遭受着现代文明和时代发展的冲击,面临着难以传承和发展的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3点。

首先,生态环境改变的冲击。山地文化是土家族主要的文化形式,而城乡经济一体化以及农民“被城市化”,使得民俗体育生存和传承的天然屏障、生存土壤变得越来越贫瘠,土家体育文化的地方性逐步减弱,发展步履维艰。

教化功能是民俗体育价值的体现,其来源于漫长岁月中的积淀。“肉连响”活动可通过与周围人的频繁互动增加区域内部的凝聚力,对规范乡民尤其是青少年遵循传统社会行为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肉连响”运动是在乡民们自发、自觉、自主的意识下发展起来的,这一主动的传承意识不断深化着乡民的民族情感。

在早发现、早治疗的前提下,单纯的细菌性下痢治愈率较高,如果治疗太晚,仔猪很可能因为脱水或继发感染而死亡。

最后,专业人才匮乏。伴随着当地经济欠发达导致的外出打工潮,以及传承人的社会经济地位的低下,使得现代年轻人缺乏传承和发展“肉连响”的兴趣和热情;同时伴随着老艺人吴修富进入高龄化,“肉连响”民俗文化的传承面临着断层。

4 “肉连响”活动的传承路径优化

4.1 提高村民及政府保护和传承“肉连响”活动的意识和行动

民俗体育传承的主体是乡民,在新常态下,只有重建乡民对乡土传统体育的文化信心和认同感,新时期农村的建设才会上升到一种“文化自觉”的层面。首先,加强传承保护工作的宣传,提高民众的文化认同与自觉,使每一个村民都意识到保护和传承先祖遗留的优秀文化遗产义不容辞、刻不容缓。其次,要加强作为村落核心力量的精英族群在“肉连响”继承和发展中的作用,以他们为核心,共同商榷“肉连响”今后如何开展的问题[6]。最后,各级地方政府有责任运用网络,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加大对“肉连响”民俗体育成就和相关信息的宣传力度和广度,增强“肉连响”民俗体育的影响力。同时通过各种传统节日、祭祀活动,以及不定期举办不同形式的体育文化活动,开展“肉连响”体育大赛,使“肉连响”走进社区、走进校园。通过这样多层次、全范围的推广活动,转变乡民的保护意识由被动为主动,从而形成政民协力,共促传承的良好发展形势。

[18]Laufer,B&Nation,P.(1999).A vocabulary-size test of controlled productive ability Language testing,16,33-51.

4.2 构建鄂西“肉连响”民俗体育的传承机制

鄂西地方政府应将“肉连响”活动的保护工作列入地方文化发展纲要中,使得根系鄂西民众利益的“肉连响”传承落到实处,并将工作推向深入。(1)学术界应通过深度田野调查等方式,着重对其文化遗产进行挖掘整理、保存、提炼和展示,切实加强“肉连响”民俗体育文化理论研究。(2)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和管理机制。原生态“肉连响”民俗体育作为单个文化的发展势单力薄,只有融入整体地域性文化的发展轨道,纳入地域文化改革的蓝图,才不会被强势文化所融合。因此需要当地政府在创建都市文化的同时,重视民俗文化,并切实制定长期、全面的保护发展规划。(3)注重培养专业人才。地方文化部门和相关民间体育组织,可通过开办各种培训班,聘请民间老艺人采取“传帮带”的教学方式,来发挥民间草根智慧,培养有组织能力及热情的传承人才;同时,通过加大财政投入和吸纳社会资本,扶持和资助传承人,扩大传承范围。(4)地方政府应鼓励和发动老艺人与乡民,在不改变传统文化根本元素的基础上,加强对“肉连响”活动的改造与创新,扩大其生存空间。

4.3 结合利川等自然景观优势,打造利川民俗体育旅游品牌

民俗体育形成于鄂西民间,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将地方民俗传统体育融入旅游产业的开发之中,不仅有助于激活地方旅游发展的动力,还可以实现经济效益和文化传承的共赢。在鄂西“肉连响”这一传统体育与旅游业相结合的过程中,其品牌的创建应注意以下方面:(1)利用特殊的人文地理环境,如恩施大峡谷、利川腾龙洞,佛宝山大峡谷等著名的自然人文景观,来开展以“肉连响”等民俗体育为主题的特色旅游,积极兴办和拓展鄂西利川民间民俗采风、宗教探访等体育旅游活动;(2)依托鄂西利川自然景观的优势,加强对“肉连响”民俗活动的开发和包装,在注重文化特色的基础上追求适度创新,使其人文资源与自然资源能有机结合,打造出以“肉连响”为代表的鄂西民俗体育系列旅游品牌。保护与传承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为此,对“肉连响”的品牌包装要合理适度,既要满足市场需求,还要保护它的真实性和原生态性,才能实现良性可持续发展。

4.4 促进民俗化与生活化是肉连响文化传承发展的现实出路

首先,在不改变独特土家族体育本质特色基础之上对其改造更新,并融入现代体育元素,从而让“肉连响”运动走进校园,纳入中小学校教育体系,引入体育课堂,从而让学校体育为其领航;其次,重视“肉连响”在民族运动会上的开展以及全国大赛上的表演,促进推广、增大其影响力,实现教育价值与社会传播的交往与沟通。此外,还可以根据《全民健身条例》等政策法规的要求,让“肉连响”活动推向城市,走进社区,让其扎根城市民众日常活动之中,以实现有效的普及和推广。

创新专业师资队伍培养机制,制定鼓励专业教师积极参与企业实践的聘用和考核等激励政策,采用“外引内培”相结合的方式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双师队伍。

5 结语

历史的流逝,社会的变迁,对鄂西“肉连响”活动的自我完善与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只有舞出大山,走向公众的视野和世界的舞台,才能更大程度的彰显出其社会经济、文化认同、劳动力素质等方面的多元化附属价值。然而困境、挑战与机遇并存,针对鄂西“肉连响”民俗体育目前的生存状态,其传承任重而道远,只有全社会协力共治,激发人们的文化认同及民族认同,土家“肉连响”活动才不会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焕发出新的魅力与光彩。

如我在《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一课的教学中,物体的沉浮和它们的大小、轻重有关吗?这一问题的提出,我先引用猜一猜的方法,然后让学生在推理的基础上进行实验,最后学生通过亲手实验,将实验的结果与猜测进行比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

参考文献

[1] 百度百科.肉连响[EB/OL].http://baike.baidu.com/item/肉连响.

[2] 曾鸣.民俗竞技文化复兴探析——以鄂西“肉连响”为例[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5(1):99-101.

[3] 左尚鸿.巴人军舞遗风与"泥神道"传承——鄂西土家族民间传统舞蹈肉连响发展探源[J].寻根,2007(6):93-101.

[4] 余水清,王德磊,马庆娟.民族传统体育的现代流变特点与规律探析——湖北恩施州民族传统体育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9,45(6):104-108.

[5] 王松.拍响生命的绝唱——从土家族舞蹈“肉连响”所想到的[J].文教资料,2007(24):141-142.

[6] 郭琼珠.社会转型期村落传统体育的生存、保护与发展[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122-128.

Abstract: Using the methods of documentation and field research to investigate the origin characteristic, cultural connotation, and development status of the "Rou Lian Xiang", a folk-custom sports in Hubei province.The conclusion is: there are different legends on its origin.The cultural identity of it are localization and national,customary and mythological, entertainment and competitive, simplicity and diversity.It demonstrates the value of cultural heritage, spirit education, aesthetic and promoting economic development.But it face the dilemma of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the coping strategy are raising the awareness of inheritance, improve the inheritance mechanism, and forging tourism brand.

Key Words: "Roulianxiang"; Folk Sports; Characteristic; Inheritance

中图分类号: G85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2813(2019)10(c)-0209-04

DOI: 10.16655/j.cnki.2095-2813.2019.30.209

①课题来源: 太原科技大学校青年基金课题(课题编号:20153018)。

作者简介: 申建喜(1980—),男,汉族,山西大同人,博士在读,讲师,研究方向:一般训练学。

标签:;  ;  ;  ;  ;  

民俗体育“肉连响”的传承与发展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