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论语·学而》(第六篇)看家庭教育和个人成长论文

从《论语·学而》(第六篇)看家庭教育和个人成长论文

从《论语·学而》(第六篇)看家庭教育和个人成长

郭建林

(辽宁师范大学 文学院,辽宁 大连 116081)

【摘 要】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包括再传弟子编写,主要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主要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本文主要从《论语·学而》篇来浅谈其中所蕴含的家庭教育与个人成长,也涉及了《论语》中的其他相关的篇章。

【关键词】 论语;学而;家庭教育;个人成长

《论语·学而》第六篇,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段话意思就是,孔子说:“一个人,在家应该孝顺长辈,出门要尊重兄长,为人处事要有信用;广泛地与众人友爱,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做了还有余力,就要用来学习各种文化知识。”这一段被放置在《弟子规》之首。从孔子的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个人成长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入则孝,出则悌”。这句话说的就是家庭教育。在中国人的观念里,一个人的价值观主要来源于家庭教育。以前,我们对一个孩子的评价,总会说“家教好”“有教养”,但是现在的我们评价一个孩子,总会用成人社会的成功标准,比如英语会几门、奥数比赛几等奖等等,很少再用“教养”来判断评价一个孩子。实际上,家庭教育是一个人成长和成功的基本。俗话说“做事先做人”,这里的做人本质上说的就是家庭教育在我们个人身上所反映出来的做人的道德约束和行事准则。事实上,在中国的传统教育中家庭教育处于首要位置,除了孔子的“入则孝,出则悌”等之外,古代文学的其他作品里也提出了许多关于家庭教育的内容。比如,《三字经》中“养不教,父之过”“苟不教,性乃迁。”对于子女的教育,父母要负首要责任。至于该如何教育孩子,我们经常会提到“言传身教(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第五伦传》)”,也是我们从现实实践中得出的结论。又比如,《孟子·梁惠王上》中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意思是说,在赡养孝敬自己的父母时,也应该记得其他老人,在抚育自己的孩子时,也应该记得其他的孩子。这种推己及人的教育方式,也是中国传统家庭教育一直以来传承的理念。再比如,韩非子有一个著名的论断“慈母多败子”,这儿的“慈”并不是慈爱,而是溺爱,他所传达出来的意思是,母亲的溺爱会使她的孩子多数是败家子,这样的情况有很多。比如刘禅、隋炀帝等等。可见,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是多么的至关重要。家庭教育的意义,在于让孩子拥有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和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在教育时既要言传也要身教,既要慈爱也要威严,既要正人也要正己。

外伶仃岛隶属于珠海市担杆镇,面积4.23 km2,常驻人口1 018人,距珠海市区27.5海里,海岛气候宜人,是珠海众多海岛中有名的旅游渡假区。外伶仃岛垃圾处理方式包含就地处置和异地处置,对于我国偏远小型海岛的垃圾处理方式具有代表性。

MDOS操作平台要求台站及时上传制作报表所需的观测数据、元数据,接收到疑误信息后,及时查明原因,进行数据处理、反馈。实践工作发现,雨量异常是比较常见的疑误信息,本文总结出常见雨量疑误信息的处理方法,供同行参考。

新的课程改革提出: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所以在今后的数学教学中,老师应逐步向新的教学方法迈进,把数学知识实践到生活中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提高学生学习热情,活跃课堂气氛,用创新的学习方法,扩展学生思维方式方法,把学习的知识更好的应用到生活中。

第二阶段,“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做人言行要谨慎要讲信用,广泛地与人为善对人友爱,亲近有仁德的人。言语谨慎、信守承诺、与人为善等等,这些都属于社会教育。首先,做人言行要谨慎要讲信用,这是孔子一直以来就主张的做人的原则。比如,孔子在《论语·为政》中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意思是说,一个不讲信用的人,他的为人处世,就像牛车没有輗,马车没有軏一样,该如何处事呢?这说明做人是做事的根基。做人如此,治国也是如此。比如,《论语·子贡问政》篇,“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孔子把人民对统治者的信任放在了治国的根本位置上,可见讲信用对国对民都是一样重要的。其次,泛爱众,广泛地与人为善,以和为贵。在和为贵的同时,还要“和而不同”,强调在人际交往中和谐友善而不必苟同,表达了对人与人和谐关系的追求。“和”是世间万物之间的和谐,“同”是单纯的同一。孔子又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孔子认为君子能吸取别人好的思想,改正其不正确的思想,尽力做到公平正直,不随从别人,这叫“和而不同”,而小人只知道附和别人,从不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这叫“同而不和”。这也是孔子主张“亲仁德”的部分原因。

孔子还提出了“仁者爱人”。仁不仅是孔子思想体系中的核心概念,也是整个儒家思想体系中的核心理论,更是最高层次的人际交往要求。比如,孔子在《论语·学而》中有句话“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意思是说,孝悌是仁的出发点。那如何才能做到仁呢?孔子《论语·雍也》中提到“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就是说,“为仁”的方法在于从自己做起,只有这样才能够推己及人。孔子在《论语·颜渊》中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岂由人乎哉?”孔子认为要对自己有要求有规范,才能做到“仁”,所以要达到“仁”是不能依靠别人,而是做好自己。而“仁”的核心内涵就是爱人,即关爱他人。这是孔子“仁”的思想认识中的一大飞跃,也是民本思想中的最基本的观点,对后世的影响非常深远。

在为人处事上,孔子还在《论语·卫灵公》中提出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观点。这就对人际交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自己不喜欢的,也不要强加给别人。也就是说自己做不到的,就没有资格要求别人必须做到。也就是说,人应该有宽广的胸怀,要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对万事万物要有敬畏之心。

最后,“而亲仁”,意思是说亲近有道德的人。这是孔子在主张人际交往中的方法论。“亲仁”,亲近仁人志士,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敬畏之心、追求贤德之心和对有道德的人的尊崇。孔子在这方面也提出了不少观点。比如,《论语·述而》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又比如,《论语·里仁》中“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不仅如此,孔子还对君子提出了五大标准。其一,《论语·季氏》中“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即衰,戒之在得。”其二,《论语·颜渊》中“君子不忧不惧”。《论语·宪问》中“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这是孔子对君子提出的最低标准。其三,君子的核心标准是心中有天下,肩上能扛事。比如《论语·宪问》中,孔子说:“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论语·里仁》中“君子怀德,小人怀士。君子怀刑,小人怀惠。”意思是说,君子心中经常想着仁爱之事,常思考道德的规范,而小人则常思考自己的利益,常计较自己的得失。其四,君子的做事标准是言行合一。比如,《论语·公冶长》中,孔子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里仁》中,孔子提出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孔子一生周游列国阅人无数,因此很重视一个人的言行,尤其是一个人行为的付出。其五,君子的做人标准是周而不比、和而不同。在《论语·为政》中,孔子说:“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周”是指对人包容,团结他人。“比”是指互相依附、相互勾结。也就是说,作为君子,经常会用仁义考虑大多数人,而小人常常用自己的私利来拉拢别人。这与孔子的“泛爱众”“和为贵”“亲仁德”本质上一致的。孔子对君子的内涵和标准的阐述,内容丰富,对我们自身品行的塑造和道德水平的提高有很大的作用,历久弥新,影响深远,这也是孔子为什么主张“亲仁”的目的。

第三阶段,“行以余力,则以学文”。做到“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这些行为才能去学习文化知识,这属于知识教育方面。《论语集注》(朱熹,商务印书馆版本)里讲到这一点,“未有余力而学文,则文灭其质;有余力而不学文 ,则质胜而野”,意思是说,如果你还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你自己的品德还没有修炼好,你还要无所顾忌地去学习,可能你的书本知识还不少,知识很渊博,但是你在为人处事方面有问题,你学到的学问反而遮盖了你的本质。假如你确实有多余的精力,但你不学习,那么你因为没有知识,就缺乏一定的审美能力,就会表现的无知、滑稽。对于有多余的精力却而不求知的损害,朱熹评价说:“愚谓力行而不学文,则无以考圣贤之成法,识事理之当然,而所得或处于私意,非但失之于野而已。”这句话所传达出来的意思是说,如果你只是一门心思地去锻炼自己的品格、去磨炼自己的行为,但是不懂得学习的话,你就没有机会知道历来的圣贤的体会,不会知道事物的千变万化,你的行为举止难免有狭隘之处。因为你没有学习和积累,你不知道相同境遇下的前人是怎么做的,更不知道从哪儿来汲取有关经验。只能凭自己的本能来做,无意识中你就形成了一种狭隘的行为,更不用说博采众长、为我所用了。

在知识教育方面,孔子也提出了许多理论。如他把学习者分为三个层次,《论语·雍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即知之者、好之者、乐知者三个层次。又如《论语·季氏》篇第十六,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有人把这句话翻译为,天生就懂得的人最聪明,通过学习而懂得的人次一等,遇到困难才去学习的人又次一等,遇到困难还不去学习,就是下等的愚民。这段话从天赋和学习态度又把学习分为四个层次。“生而知之者”这里的“生”不是“出生”“天生”,没有天生就有知识的人,而是产生、生成,从自己的大脑或心里“产生出来”,是自己生成,从心里生成。“学而知之”,指接受现实的知识,学习现实的知识。“困而学之”中的“困”,并不是困难,而是陷于艰难痛苦之中,遭受挫折磨难为“困”,意思是说从遭受的痛苦、挫折中学习知识,又次一等。“困而学之”的知识,就是我们所说的“教训”“经验”。“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民在这里不是指百姓,民的本意是无知,后来指代奴隶。孔子在这里用的是“民”的本义,但不是指百姓。不是说老百姓是困而不学的下等人,而是说困而不学是无知,是不从挫折中吸取教训,这是最下等的。孔子的这段话道出了学习的根本问题。而且,好之者其实就是生而知之者,因为好的本义是产生,知之者就是学而知之者,乐之者就是最佳的学习状态。孔子的这些学习的智慧,在今天依然适用。

总而言之,孔子的《论语·述而》篇这段话包含了一个人成长的关键因素。家庭教育是基础,社会教育是关键,知识教育是重点,这三者在一个人的成人陈才成长过程中缺一不可。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

[2]朱熹.论语集注[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

[3]饶莉.泛爱众而亲仁[J].开封:开封教育学报,2015.

[4]梁平.孔子的仁学思想及其现实意义[J].牡丹江: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

中图分类号: I206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7-0125(2019)25-0227-02

作者简介: 郭建林,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读。

标签:;  ;  ;  ;  ;  

从《论语·学而》(第六篇)看家庭教育和个人成长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