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从独立工业化向债务工业化的过渡_耐用消费品论文

巴西从独立工业化向债务工业化的过渡_耐用消费品论文

巴西从自主工业化向负债工业化的转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巴西论文,自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要 自19世纪后期开始,巴西借助“咖啡繁荣”迈开了工业化的步伐。在巴西工业化的第一阶段(19世纪末叶至20世纪30年代)和第二阶段(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投资资金主要来自国内的积累,其工业化的推动力来自国内经济的发展。但从50年代后期库比契克政府开始,巴西在其工业化的第三阶段转而采取以借贷外债作为投资资金的战略,走上了“负债工业化”的道路。外国资本和技术成为巴西工业化的主要推动力。由于单纯追求发展速度,借贷规模失控,使巴西在出现“经济奇迹”后不久,发生了严重的经济滑坡和债务危机,成了发展中国家内通膨率最高、外债负担最重的国家。巴西工业化的经验教训,对发展中国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关键词 巴西 自主工业化 负债工业化

巴西是发展中国家中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本世纪以来,巴西的国民经济增长率和人均国内产值增长率均居世界前列。推动巴西发展的因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巴西几届政府实施的工业化政策。“工业化是变革巴西经济的唯一道路。”“没有工业化,巴西经济发展是不可能的。”〔1〕

但是,在经历高速增长、特别是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的“巴西经济奇迹”之后,巴西经济却在70年代后期陷于停滞,至80年代进一步恶化,出现了本世纪以来最严重的衰退和债务危机。对此,曾有不少文章就巴西经济滑坡的国内外原因作过分析,但对巴西在工业化道路方面是否出现过影响后来发展的重大变化却注意不够,本文将对此试作分析。众所周知,工业化是现代化的核心,从某种意义上讲,现代化实质上就是工业化。因此,巴西在推行工业化方面的经验教训,对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巴西工业化进程

巴西的资本主义近代工业起始于19世纪中期。在此之前长达300 多年的整个殖民地时代,巴西经济的重心是生产某种农产品或为欧洲开掘贵重金属。以这些产品为标志,巴西经济经历了所谓的巴西木周期、蔗糖周期、黄金周期等等。尽管上述产品的生产、运输、交易具有商业的某些特点,适应了欧洲资本原始积累的需要,但这些生产仍然不是资本主义生产,其原因在于这些生产的基础是奴隶制度和大土地占有制度。有些欧美学者曾以巴西产品与欧洲市场的紧密联系为由,认为在巴西很早就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这种认识是片面的。仅以巴西与世界市场的经济联系而论,这种联系也是通过葡萄牙王室及与王室有联系的商人进行的。其本质是在宗主国的贸易禁制政策指挥下对巴西资源的掠夺,其后果是严重地阻碍了巴西当地的资本积累,推迟了巴西资本主义的产生。因此,“当1822年巴西宣布独立时,巴西并没有重要的国内商业,创办制造业也被葡萄牙的重商主义政策所禁止,实际上所有的工业制成品都是进口的。”〔2〕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 在巴西也慢慢出现了一些本地的食品和手工制品的生产、运输和交易部门,与此同时也产生了管理机构和人员,这些都有利于工业和城市的产生和发展。当然,在殖民地时代后期直到19世纪上半叶的巴西帝国时代,广泛采取的仍旧是与自由劳动格格不入的奴隶制劳动,因此仍然严重地阻碍着资本主义工业的出现,只是到了19世纪中叶,由于咖啡种植业的兴起和繁荣,才为巴西资本主义近代工业的产生准备了基本条件。这些基本条件是:

第一,咖啡种植业通过出口创造了大量的财富,有利于国内资本的积累,为发展工业提供了资金条件。咖啡虽然早在18世纪被引进巴西,但直到19世纪中叶才得到迅速发展。 当时, 巴西咖啡的年均产量已达300万袋,向世界提供的咖啡已占世界咖啡总产量的40%左右。 巴西成为世界市场上最大的咖啡供应国。30年代以后,咖啡已成为占巴西外贸第一位的出口货物,为巴西换回大量外汇。由于咖啡出口量逐年大增,从1861年起,巴西外贸连年出超,国内财政状况逐步好转。“当时,国民收入的提高,大部分来自咖啡业。与此同时,国内储蓄大增,已经可以向兴办产业投资了,而银行业的出现,也是发展工业的有利因素。”〔3〕这样,在咖啡种植业的基础上, 初步形成了巴西的资本市场和金融部门,为工业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资金条件。

第二,为了适应咖啡种植业的加工、运输而修建的一些基础设施为发展工业提供了良好条件。比如,“由咖啡种植园主和外国资本为咖啡业而修建的铁路、发电站及其他的基础设施,产生了能在当地生产制造零配件的需求,需求的多样化,对刺激工业化起了很重要的作用……。”〔4〕

第三,由于咖啡种植业广泛采用以移民为主的雇佣劳动,带来了国内对工业品的需求增加, 促进了巴西国内消费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1850年,巴西议会决定禁止奴隶买卖。为解决劳力来源,巴西政府向国外寻求移民。在19世纪60年代又开始采取了与移民签订工资合同的办法,大大加快了进入巴西的移民数量。到1870 年, 进入巴西的移民已达25万人。1871—1889年间,有近64万人迁入巴西。此后,随着废奴运动的胜利,更多的欧洲移民进入巴西。在19世纪最后十多年间,移民数达130万。 由于在咖啡主要产区圣保罗盛行的移民垦殖制能使移民得到一定的工资报酬,从而提高了居民的购买力,促进了巴西国内市场的出现,推动着巴西民族工业的发展。此外,欧洲移民的到来,又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众多具有一定技能的劳力。他们的生活习惯、消费方式不同,对工业品的多样化有更高的要求。

总之,正是由于咖啡种植业为工业的产生和发展准备了上述种种条件。19世纪下半期巴西工业发展很快,至19世纪末叶出现了巴西工业的第一个高潮。

如果按照一些巴西学者的看法,把19世纪末叶作为巴西工业化的起始阶段的话〔5〕,巴西工业化的进程大体可划分以下三个基本阶段,即19世纪末叶到20世纪30年代的第一阶段;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中期的第二阶段;50年代中期以后的第三阶段。

第一阶段是巴西非耐用消费品工业兴起和初步发展阶段,其特点是建立轻工、食品和其他生产非耐用消费品的企业,产品如纺织品、皮革制品、家具、食品饮料等。

关于这一阶段的情况,美国研究巴西经济的专家斯·罗博克有如下叙述:“在19世纪80年代,工业发展变得重要起来,并在以后几十年中继续得到发展。特别是棉纺织工业生产,在1885年到1905年之间增长了十倍以上,而且在随后的十年中几乎又翻了一番。其他轻工业,例如服装、制鞋和食品,在这个工业化早期阶段中也同样迅速地发展起来了。”据统计,19世纪80年代巴西新增企业达400多家。到1889 年巴西已拥有636家工厂,资本总额达2,000多万英镑,雇佣工人有54,000多人。与此同时,基础设施得到发展。1870—1889年间, 铁路通车长度从745公里增加到9,583公里。1883年,巴西建成第一座发电站。截止到1889年,巴西境内架设的电报线也已达18,000公里。

在巴西工业发展不久,就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这次大战不仅破坏了一般的贸易往来,也阻碍了外国工业品对巴西的输出。当时欧洲列强忙于战事,放松了对巴西的经济渗透,而参战各方对巴西盛产的咖啡、糖肉、皮革以及橡胶、矿产品又有大量的需求,因而刺激了巴西工业生产的发展。大战期间,巴西新设企业5,936 家。 到大战结束不久的1920年,巴西工业企业的数目已达13,336家,雇佣工人27.5万人。在这些企业中,食品工业占40.2%,纺织工业占27.6%,服装工业占8.2 %,化学工业占7.9%,其他工业占16.1%。虽然从工业结构看, 仍以轻工业为主,但巴西工业无疑得到了很大发展。据统计,到1928年,巴西已有31,745家企业。与此同时,工业的布局也扩大了。以住,工业集中于当时的首都里约热内卢,到1920年圣保罗的工业生产已占全国的33%,超过里约热内卢而成了巴西工业的中心。不仅在圣保罗、里约热内卢,而且在内地的米纳斯吉拉斯州,新建了一些技术先进、规模较大的企业。当然,直到这时,巴西的工业发展仍没有改变巴西的经济结构,巴西仍是一个以农产品为主的初级产品出口国,但巴西毕竟已建立起自己的非耐用消费品工业的基础,为进一步的工业化准备了条件。

第二阶段是巴西建立生产资料工业的重要阶段,其特点是国家大量投资于原材料生产,重视能源建设,兴办交通等基础设施,并借助国家资本创办国营企业,迈开了发展重工业的步伐。如在交通方面,修建了新的铁路和铺面公路;在能源建设方面,修建了象保罗·阿丰索水电站那样的大型电站;在原材料供应方面,建成了多西河谷公司以向钢铁工业供应矿砂;此外还建立了国营制碱公司等大型工业原料生产企业;在机械工业方面,组建了国家发动机公司,该公司初期修理和制造飞机发动机,以后则开始大量制造卡车。在发展重工业方面最具代表性的是巴西第一个现代化钢铁联合企业—沃尔塔雷东达钢铁厂的建立。巴西在本世纪30年代曾在米纳斯州建立了采用木炭炼钢法的贝尔戈米内依拉钢厂,但产量很小,巴西仍依赖进口钢铁。因此,当时的巴西总统瓦加斯在一次演说中明确指出:“我国经济最根本的问题在于钢铁。对于巴西来说,钢铁时代意味着它的经济繁荣。”〔6〕1941年, 瓦加斯趁第二次世界大战进口减少的有利条件,开始兴办了沃尔塔雷东达钢铁厂,为钢铁工业这一关键经济部门的发展奠定了雄厚基础。到50年代初期,巴西政府又组建了巴西石油总公司。

从以上大型企业的创建可以看出,从30年代到50年代,巴西的工业化逐步过渡到新阶段,即从生产非耐用消费品阶段进入到了建立生产资料工业以及制造机器设备的阶段。在这一转变过程中,由于政府对国营的生产资料企业的鼓励政策,加上私营中间货产业(如水泥工厂)的发展,以及国内非耐用消费品工业的急剧扩展,巴西整体工业化开始加速。这种加速不仅表现在产量的提高、企业的增加上,更表现在机械化水平、企业规模以及工业部门的多样化方面。直到50年代中期,巴西工业化的进程是正常的、符合国情的。它不仅在工业化的阶段性方面与先进的资本主义工业化国家的发展程序相似,更重要的是巴西工业化的推动力尤其是所需资金主要来自国内。但是,也正是在50年代中期,巴西在依靠内部储蓄还是依赖外部资金发展工业方面发生了变化,从而导致巴西工业化出现了重要转折。

从自主工业化到负债工业化

巴西工业化道路的转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即以内部积累为主、外资为辅来发展工业,还是主要依靠外资来进行负债工业化。

从上述巴西工业化进程看,其第一、第二阶段是以内部积累为主要资金来源的,工业化的推动力主要来自国内经济的发展。

这里,我们首先对第一阶段的情况加以分析。如前所述,在第一阶段之前即19世纪中期到末期,巴西出现了“咖啡繁荣”。咖啡种植业的资金积累为巴西工业的产生和发展准备了资金条件。当时,巴西的经济由咖啡种植园主所控制。随着咖啡出口量的逐年增加,咖啡种植园主们大发横财,带来巴西国内的储蓄增加。“一方面,咖啡、棉花、橡胶的生产和出口增加了;另一方面,非洲奴隶的输入却减少了。结果,巴西的对外贸易从1861年起开始出超。在1850—1870年期间,国内商业周转额增加一倍多。”〔7〕由于当时巴西政府已明令禁止买卖奴隶, 咖啡庄园主们便把用于购买奴隶的资金转而投入工商活动,国内资本成了巴西工业初期发展的主要来源。这一时期巴西庄园主的资金投入非常重要,而庄园主的代表人物毛阿的言行则表明了这一投向。巴西工业的早期发展阶段亦被巴西史籍称为“毛阿时代”。毛阿的真名是伊里内乌·埃文热里斯达·德索扎,因被巴西帝国封为毛阿男爵而被惯称为毛阿。此人曾是葡萄牙商人的代理,后来又与英国商人合资经商,之后则自办产业。“1878年,毛阿就说过:‘我的思想是,应该把不义贸易中取得的资本集中起来,投入创建一批能使国家生产力得到发展的产业’。”为此,他发起组建投资公司修建铁路、港口、工厂以及设立银行等。相似的经营活动也在巴西其他中心城市甚至内地展开。这样,巴西最初的一批纺织厂、制帽厂、陶瓷厂、制鞋厂、玻璃厂、肥皂厂、啤酒厂终于建立起来了〔8〕。可见, 巴西工业化第一阶段的资金主要来自象毛阿这样的从庄园主中产生的资本家。“大庄园主靠生产咖啡和甘蔗所积累起来的财富,是巴西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来源之一。”〔9〕换言之, 巴西“早期工业化的主要推动力是以移民的自由劳动力为基础的咖啡繁荣。”〔10〕

巴西工业化第二阶段投资资金仍然主要来自国内的积累。这一阶段所处的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是巴西历史上的重要时期。1930年,巴西爆发“圣保罗革命”,代表新兴工商业资产阶级利益的瓦加斯上台执政。他采取了一系列促进民族工业发展的措施,为工业化的发展开辟了广阔前景。但是,当时国内经济结构以出口农产品为主,瓦加斯自然仍借助于本国的出口农业为工业化的发展提供资金。瓦加斯执政期间,发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战争时期出口收入增加了,但消费品和生产资料的进口却受到限制,这就使巴西积累了大量的外汇储备。“巴西积累了大量的外汇,而其国内工业又被保护着避免国外竞争的影响,这就使其工业加速发展具备了条件。”〔11〕从1940年到1947年,巴西工业的年均增长率高达6.5%,可见,从30年代到50年代中期, 巴西工业化的资金仍然主要来自国内储蓄。直到那时,巴西工业化的主要推进力是本国公私企业,基础是非耐用消费品工业和初期的生产资料工业。”〔12〕

50年代后期,巴西工业化进入第三阶段。当时巴西政治舞台发生了重大变化,即从1956年开始,主张高速发展的库比契克上台执政。巴西学者认为“从库比契克政府开始,巴西工业发展一反传统的进程,脱离了自主发展的轨道。在以后的军政权时代,则最终堕入了依附外力的模式。”〔13〕所谓脱离自主发展的轨道,简而言之,就是从库比契克时代起,巴西工业化的资金来源不再以国内储蓄为主,转而采取了以借贷外国资本作为投资资金的战略,外国资本和技术成了巴西工业的主要推动力。统计数字表明,也就是从这个时期起,巴西的外债开始大幅度上升。自30年代至50年代中,巴西虽然已开始组建重工业,但就其工业化总体水平看,尚处于非耐用消费品生产阶段,巴西有限的出口已可维持有限的进口。因此直到库比契克上台前,巴西外债数额少,变化小,国家负债压力不大。正如巴西学者所说:“由于30年代以来的工业化,使我们走上了自己的发展道路。”

但从1956年库比契克政府开始,巴西外债逐年大幅度增长。在库比契克执政的前一年即1955年,巴西外债只有14亿美元。一年后,就增至26.9亿美元。到库比契克离任的1959年,巴西外债总额已高达33.9亿美元〔14〕。针对这种情况,巴西学者总结道:“在五十年代中期,巴西工业化出现了新的决定性转折。伴随着国际分工的新趋势,外国资本向巴西及与巴西有相同特点的外围国家转移,在这些国家兴办耐用消费品及精密机械等新产业。在那里,外国资本第一次担当了这些国家工业化的开路先锋角色。”〔15〕从这层意义上看,库比契克政府制定的加速工业化发展的政府《目标纲要(1956—1961年)》,不仅代表了巴西工业化的一个新阶段,而且表现了对巴西工业化进程的新导向,即巴西开始走上了“负债工业化(IndebtedIndustrialization)”的道路。 这是巴西工业化在其第三阶段之初所发生的重大变化。因为如前所述,直到50年代中期,巴西工业化的主要推进力是本国公私企业。巴西工业化发展到这一时期,已迎来了工业产值开始超过农业产值的有利时机。对于下一阶段工业扩展所需的资金已有可能在这一阶段逐步积累的基础上得到解决。而在这一时期修建的大量基础设施,也可以在下一步的工业化中发挥巨大作用。但是,正是在这个时期库比契克采取了以外国资本为投资资金的战略,巴西工业的主要推动力变成了外资和外国技术。库比契克的《目标纲要》突出了汽车、电器等耐用消费品的生产。这标志着巴西工业化从库比契克时代起,已经进入了耐用消费品生产阶段。

对照发达工业国实现工业化所经历的传统程序,巴西工业化在50年中期发生的变化值得人们深思。概括地说,发达工业国工业化的第一阶段是在18世纪至19世纪初,主要生产非耐用消费品,如纺织品、食品等轻工产品;第二阶段是19世纪中、后期,开始逐步生产中间产品,建立生产资料工业;第三阶段则是从19世纪到20世纪之交开始,主要生产耐用消费品和技术型资本货。在这些国家,从生产中间产品过渡到生产耐用消费品经历了相当长的时间。而巴西则是在刚刚开始建立自己的中间产品工业的时候,就过早地转入生产耐用消费品。这就使得巴西的工业化缺乏坚实的基础工业、生产资料工业和中间产品工业,更缺乏投资资金和技术,因为当时巴西国内还不具备这种财政和技术力量。因此,从实际情况看,从库比契克政府开始,巴西已经自觉或不自觉地采用了外债工业化的战略。其原因除了以上所讲,还有以下两点:

第一,50年代发展经济学有关投资资本的理论对巴西的影响。

在巴西,早在其工业化的第一阶段,特别是共和国成立以后,就一直存在着如何实现工业化的争论。一部分人主张采取保护主义政策、增强本国民族资本的办法促进工业化。他们认为巴西需要增加财富、巩固进步、提高生产,“但不能靠增加进口,也不能使我们自己象附庸国那样事事都得仰赖外国、听从外国。”由于这种意见逐步形成了广泛的公众舆论,推动着巴西几届政府特别是瓦加斯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民族工业的政策。

但到50年代,由于受到发展经济学有关理论的影响,巴西国内的争论又趋活跃。当时,拉美发展经济学代表人物普雷维什关于生产率归根到底是投资问题的思想已被普遍接受,但如何取得投资,人们看法相左。被称为民族评论集团的一派意见,仍主张立足国内,采取国有化政策,限制外国资本向巴西渗透;被称为卖国集团的一派意见,则强调外资是实现巴西工业化的一个基本条件。由于这一时期美国经济学家纳克斯等发展经济学学者关于落后国家本国储蓄不足、应以外资补充的理论已在拉美产生广泛影响,后一种意见逐渐占了上风。库比契克大力引进外资的政策就是这一理论的实践。

第二,库比契克政府在不具备相应财力情况下追求高速发展。

库比契克本人深受发展主义影响,上任后决心采取“跃进步伐”,要在五年任期内使巴西经济进入“黄金时代”。库比契克积极推进巴西工业化的态度是积极的,如他在宣誓就职的第二天就立即设立全国发展委员会,反映了他对发展问题的热情。但是,正如罗博克所指出的,库比契克政府的“突出之点是关心在较短的时期内达到高增长率”。为了完成《目标纲要》,为了在三年内在荒原上建起超现代化的新首都,库比契克政府在财力困难的情况下,实行巨额预算赤字、大量发行货币,造成通膨率逐年大增。面对资金不足的严重困难,只好“推行高度刺激的办法来吸引外国投资者。”使得“二十世纪大量外资流入巴西的情况最初出现在库比契克时期”。

这里应当指出,利用外资不失为加快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借债规模必须适当,一般不应超过国际公认的偿债率警戒线(为20%,即外债还本付息占同期出口总额的20%以下)。由于库比契克时代巴西外债过快增长,至1960年,巴西偿债率已达23%。1967年以后,则经常达到50%以上,因此在库比契克的其快速发展运动之后,便给巴西留下了很多难题:一是通货膨胀居高不下,二是国际收支不断恶化。更严重的是使外资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巴西经济。据80年代初的统计,外资占汽车制造业纯资产的95.8%,烟草工业的95.5%,电子工业的67.8%,制药工业的67.19%,造船业的51.5%,飞机制造业的50.6%。可见,尽管世界上有的小国采取负债工业后取得成功。但象巴西这样的大国采取依赖外资、负债发展的战略凶多吉少。可惜后来巴西的军政权并没有接受库比契克的教训,片面的追求发展速度,为此不惜超需求借贷外资。这不仅使库比契克时代遗留的难题重现,而且愈演愈烈,巴西已成为发展中国家内通膨率最高、外债负担最重的国家。从这层意义上讲,巴西在80年代出现经济滑坡的原因,固然存在于军政权时代的政策之中,但更应追溯到巴西工业化进程在库比契克时代所出现的重大变化。

注释:

〔1〕〔巴西〕路易斯·佩雷拉:《巴西的发展和危机》,1979 年圣保罗版,第100页。

〔2〕〔4〕〔6〕〔10〕〔11〕〔美〕斯·罗博克:《巴西发展探讨》,1977年里约热内卢版,第42、43、48、43、46页。

〔3〕〔巴西〕米内塞亚·布埃斯库:《巴西经济演进》,1974 年里约热内卢版,第139页。

〔5〕〔8〕〔12〕〔13〕〔15〕〔巴西〕杜阿尔特·佩雷拉:《巴西工业化阶段》,载《巴西面面观丛书》,1984年圣保罗版,第2 卷第460、472、457、462页。

〔7〕〔9〕苏联科学院历史所:《巴西史纲》, 辽宁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251、247页。

〔14〕巴西地理统计局:《巴西历史统计》,1990年圣保罗19 版,第589页。

标签:;  ;  ;  ;  ;  ;  ;  ;  

巴西从独立工业化向债务工业化的过渡_耐用消费品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