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位势跃迁基本路径-基于一家制造型隐形冠军企业的探索性案例研究论文

企业位势跃迁基本路径
——基于一家制造型隐形冠军企业的探索性案例研究

安轶龙1,2,张英华3

(1.天津财经大学珠江学院,天津 301811;2.美国俄克拉荷马城市大学商学院,美国 俄克拉荷马城 73106;3.天津财经大学商学院,天津 300222)

摘 要: 文章以我国印后设备制造业的“隐形冠军”企业天津长荣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为案例研究对象,以企业位势理论为视角深入探讨了制造型高新技术企业向高位势跃迁的基本路径与动因,打开了制造型高新技术企业向高位势跃迁的“黑箱”,详细并深入解释了通过组织学习、不连续创新和政策型市场的组合来实现位势跃迁的基本路径。研究发现,长荣公司自“孕育期”发展过程中,在组织学习、不连续创新和政策型市场的共同作用之下,实现了企业高位势跃迁,进而迈入制造业服务化转型的新阶段。研究结论丰富了企业位势跃迁的相关理论体系,对我国其他制造型高新技术企业顺利实现高位势跃迁具有参考价值。

关键词: 位势跃迁;组织学习;不连续创新;政策型市场;企业位势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科技创新能力与主要科技创新指标稳步提升。据统计,截至2018年底,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到18.1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13万家。另据德勤《中美独角兽研究报告》显示,2017年我国独角兽企业数量达到98家,仅次于美国,居全球第二位。根据科技部火炬中心发布的《国家高新区瞪羚企业发展报告2017》显示,我国瞪羚企业数量达到2576家。上述发展成果的取得,企业、技术、政府三个层面均发挥了作用。据德国专利技术公司IPLytics发布的5G专利报告显示,中国企业申请的5G通讯系统SEPs(标准必要专利)件数全世界占比为34%,华为拥有其中的15%,位列企业第一。我国的通讯技术产业走过了“1G空白、2G跟随、3G参与、4G平行、5G领跑”的发展道路。现有研究成果表明,后来者通过抓住由技术、需求和制度或政策组成的“组合窗口”,可以实现其产业领先地位。显然,我国通讯技术产业已经抓住了其发展的“组合窗口”,实现了追赶。究其原因,通过对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可知,企业的不连续创新与组织学习及其国家及政策型市场(后文将对该概念详细讨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上述分析只是针对通讯技术产业,以华为为代表的企业实现了位势跃迁,在后续的发展中“后来者居上”。那么,在其他领域,尤其是在实体经济中占据重要位置的制造型企业是否也具有类似的发展路径?抑或是制造型企业能否借鉴信息通讯技术企业的发展经验,实现企业位势跃迁?这将是本研究主要解决的问题。

企业位势跃迁是指企业从较低位置向较高地位跃升的过程。该过程是动态性的、时间依赖的、不连续的,往往不能立即产生绩效,跃迁对于企业本身的竞争优势有直接影响。尤其是对于我国高新技术企业来讲,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发重要,企业能否实现位势跃迁关乎经济结构优化升级,重要性不言而喻。曾几何时,“引进—消化—吸收”成为我国高新技术企业成长发展的主要路径,但这种发展路径极易陷入受制于人的境地,“中兴事件”、“贵州华芯通”等相关事件就说明了这一点。为避免这种情况,绩优企业就会出现,它们积极利用政策型市场带来的发展机遇,跃迁至更高的位势,不断增强自身的竞争优势,继而涌现出诸如华为、海康威视、大疆科技等高位势企业。高位势企业的出现,除了本身技术优势之外,政策型市场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例如,美国为促进高科技企业的发展,政府实施了SBIR(小型企业创新研发)计划,该计划已实施了几十年,如今的苹果(Apple)、英特尔(Intel)等企业都得益于该项计划的实施。受此启发,巴西自1997年实施了PIPE计划(葡萄牙语中小企业创新的缩写)。类似的,日本实施的《中小企业振兴法法案》、《中小企业基本法》、CBPL法(创意商业促进法)。上述政策的具体内容具有共同的特征,都会涉及到诸如融资支持、人力资源、税务减免、科技奖励等方面,正是由于得到了所在国政府的长期全力支持,逐步形成了由政策支撑的特殊市场,本土高科技类企业得以迅速成长壮大,本研究将其称之为政策型市场。企业能否跃迁至高位势,如前所述,组织学习、不连续创新与政策型市场支持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文献梳理发现,现有的关于高新技术企业位势跃迁方面的研究为本研究提供了有意义的启示和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是仍有以下三点亟需完善:一是从研究对象来看,现有研究多关注的是阿里巴巴、腾讯、小米等著名互联网企业,少有关注制造型企业;二是从研究内容来看,现有研究对于组织学习、不连续创新及政策型市场支持与企业位势跃迁之间的关联研究并未涉及;三是从研究方法来看,现有研究中采用案例研究探讨企业位势跃迁路径的文献还不多。

综上,本研究基于组织学习、不连续创新和政策型市场共同作用的视角,探讨高科技制造型企业位势跃迁的基本路径,这不仅对解释高科技企业跃迁至高位势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而且对指导相关企业保持竞争优势也具有深远的实践意义。本研究以天津长荣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荣公司)向高位势跃迁过程为案例研究对象,廓清高科技企业向高位势跃迁的基本路径,构建制造型高新技术企业制造业服务化演化模型。具体研究目标包括:一是识别企业向高位势跃迁过程中的关键因素;二是分析这些关键因素是如何作用于企业的;三是基于案例发现和理论模型总结出一条企业高位势跃迁的基本路径。

实验药品:实验用水为去离子水,p H值为7.0,离子组成仅为H+和OH-;载气为高纯度氮气(纯度99.999%);六水合氯化铝、氯化钠、无水硫酸钙、无水硫酸镁、十八水合硫酸铝、硫酸钠等分析纯以及质量分数为38%的盐酸。

二、文献综述与分析框架

1.企业位势跃迁

企业位势的概念源于物理学中的位势理论,即处于社会网络中的企业总会位于某一位置,拥有对资源的吸引能力,相对处于高位势的企业对资源的吸引能力要强于低位势的企业,因此高位势企业会具有最终的资源优势。换言之,势能越大的企业对于外界环境资源的吸引力也随之越大,并且由于势差的存在,资源会从低位向高位流动,最终处于高位势企业由于具备了强大的资源整合与调控能力,从而可以成为产业或行业的领导者。根据已有研究,将企业位势维度细分为技术位势与市场位势,它们共同影响企业位势的高低。技术位势指的是企业能够在技术上处于优势地位,具有竞争优势,称之为技术高位势,而市场位势是指企业处于价值链上的位置,将市场集中度高、市场份额大的企业称之为市场高位势。总之,要将技术位势与市场位势综合考量之后才能确定为企业迈入高位势阶段。

本研究选择天津长荣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其原因在于该案例的最佳实践体现了样本选取的如下3个原则:一是案例样本选择兼顾了重要性与代表性的原则。长荣公司是国内专门从事智能印刷设备制造的领军企业,能够代表该行业中的高新技术企业实现向高位势跃迁的实践。目前,该企业已经成为亚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印后设备① 印后设备是指对印刷半成品进行进一步加工处理,使之在装订、外观、平整度、防伪、包装等方面得到加强或美化的一大类设备。 制造商。因此,选择该企业作为研究样本,体现了案例选取的重要性与代表性原则。二是遵循理论抽样原则。案例研究方法对案例的选择是基于填补已有理论空白或发展新理论的需要,而非统计抽样的需要。已有文献虽然认为组织学习、不连续创新、政策型市场与企业位势跃迁路径密切相关,但是更多的是关注互联网企业(阿里巴巴、腾讯等),而对于智能制造型企业关注较少,特别是对行业内“隐形冠军”企业探讨的更少。本研究以长荣公司向高位势跃迁为研究对象,试图打开智能制造型企业如何通过组织学习、不连续创新与政策型市场向高位势跃迁的“黑箱”,这有助于完善企业位势跃迁理论;三是兼顾理论目标与案例对象的一致性原则。长荣股份向高位势跃迁的过程,与其组织学习能力强、不连续创新能力强和充分利用政策型市场有着重要关系,通过查阅一手二手资料,这方面历史数据较为完整。再者,长荣公司如何利用组织学习、不连续创新和政策型市场促进企业向高位势跃迁,这与构建高新技术企业位势跃迁路径模型的理论目标一致;最后,长荣公司是高端装备制造类行业自主创新的典范企业,其行业和信息透明度较高,有利于案例数据资料收集,因此,选取这样一个企业进行案例研究是恰当的。

2.企业位势跃迁的驱动因素

蔡西阳等(2008)认为企业位势的提升受到企业规模、企业整合资源的能力、企业所在的外部环境和企业与资源的距离四方面因素的影响。在后续研究中,蔡西阳等(2009)构建了企业位势的数学表达式,分别涉及到四个变量,即企业环境、企业素质、企业规模、市场导向。苗振林(2012)以铁路建筑企业为研究对象,认为企业位势由三个构成元素构成,分别是企业规模、企业素质和市场导向。根据张保仓等(2107)的研究成果显示,企业位势跃迁的驱动因素主要包括企业规模、企业素质、市场导向。通过上述文献的梳理,不难发现,关于企业位势跃迁的驱动因素多数学者在认识上趋同,但是需要指出的是,上述文献中的研究对象均为传统企业,并未涉及到高新技术企业。继而,本研究认为,关于高新技术企业位势跃迁的驱动因素还需进一步进行探讨。

3.企业位势跃迁的实现路径

关于企业位势跃迁实现路径的研究成果较少。吴名(2016)认为,基于嵌入性视角下的高新技术企业位势跃迁路径有如下三条,第一条是凝聚子群路径;第二条是提高网络中心度路径;第三条是占据结构洞路径,并以腾讯微信、阿里金融和华为手机为案例进行了验证。张保仓等(2017)认为,企业位势转化路径分为以下四条,第一条是非核心企业向弱核心企业的转化;第二条是非核心企业向次核心企业的转化;第三条是弱核心企业向核心企业的转化;第四条是次核心企业向核心企业的转化。其并未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分析。经过上述文献的梳理,目前学界对于企业位势的实现路径的研究,处于对已有理论(例如上述列举的文献引用的是社会网络理论)进行验证阶段,还未解决高新技术企业位势是“如何”实现跃迁的,这就需要应用案例研究法来解决此类问题,后文中将进行详细探讨。

4.组织学习

组织学习是指一个组织通过学习行为适应环境的变化。当企业面临内部和外部环境变化时,企业通过观察、评估环境刺激带来的变化,并通过学习、获取、创造和分享来重组企业的知识并在成员之间进行分配知识、修正企业的策略与方法。组织学习对于企业成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Fiol等(1985)认为,企业可以通过持续的组织学习提高企业的效力和效率。De Geus(1988)认为,组织学习是企业可持续竞争力的主要来源。Stata(1989)认为,组织学习是企业绩效的重要驱动因素之一。Helleloid等(1994)认为,企业可以通过持续的组织学习提高企业的竞争力。Hsu等(2008)认为,组织学习可以提升跨国企业国际化与绩效。作为高新技术企业,其关键在于技术优势。依据Lin等(2009)和Yang等(2011)的研究,在高新技术产业中,组织学习具体的方式有两种,分别为探索式学习(例如研发等活动)与利用式学习(例如制造、销售等活动)。通过对研发的投入,企业有机会创造属于自己的技术,开发属于自己的产品,并在这个过程中进行探索性学习。两种学习方式的目的不同,利用式学习旨在改进和扩展现有的技术或能力。它的特点是程序化学习,在不改变企业活动性质的前提下,增加企业现有的知识和能力。探索式学习旨在探索和实验新的技术或创业机会。这种非常规化的学习方式能够改变公司的常规运行方案和尝试运行新的替代方案。一旦成功,探索式学习方式可以提高企业的创新绩效。两种学习方式相比,探索式学习方式具有更多的实验性、长期性和高度不确定性的特点。通常情况下,两种学习方式在应用情境中应保持平衡。例如,我国的通讯设备、光电设备、安防监控、交通装备等行业之所以能够迅速迈入世界领先行列,企业的不断“学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全面深化改革不断走向深入,国家不再全额供养地方科研院所,大量单位转制为国有科技型企业,这就不可避免的要直面市场竞争。难以融资、体制机制僵化、人才队伍更迭严重等问题更是加剧了地方科研院所的困难。具体到改革过程中,需要进行法人治理结构的单位正面临着理事会对单位的实际把控问题。行业性质的研究单位随着产业转移和更新转型压力更大,有一定规模的科研单位因二级法人单位业务、财务独立而难以有效集聚资源,完全按照政府部门的模式管理又导致科研单位体制机制僵化,致使盈收无法合法分配,这些问题有的是现实发展所致,有的是历史遗留问题。

5.不连续创新

2015年以来长荣公司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三个领域:印刷设备自动化、云印刷网络平台、投融资平台。2016年4月,长荣公司与深圳劲嘉股份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同组建“智能包装印刷研究院”,主要面向智能化升级服务。据长荣公司CEO蔡连成介绍说,长荣公司已经能为包装印刷业带来全面的解决方案,从凹印到数字喷码,再到模切、烫印、糊盒及检品,基本覆盖了纸盒包装的整个生产流程,再加上荣彩智能管理系统和智能物流系统,将帮助包装印刷企业打造智能化工厂。长荣公司提供的智慧工厂解决方案已初现端倪。长荣公司的向高位势发展主要体现主要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企业具有强大的技术研发团队及自主创新能力,设立天津大学长荣研究院、组建姚建铨院士工作站、企业已获得国际领先水平成果1项,国际先进水平成果17项,国家重点新产品1项,截至2018年12月31日,其拥有专利641项。二是其具有强有力的市场销售和售后服务能力,据长荣公司2018年度报告显示,2018年销售额达13亿元,其中装备业务实现收入8.20亿元。在国内烟包、酒包领域具有强大的品牌影响力和良好的市场信誉。产品服务于全球七十余个国家和地区,2018年实现海外销售收入2.76亿元,为企业国际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三是成熟稳定的高端装备精益制造能力。企业已形成核心装备制造与信息技术、智慧工厂及“智慧印厂”为方向的行业整体解决方案,企业通过了代表行业最高标准的欧洲GS(安全性已认证或德国安全认证)标准认证体系。四是日臻完善的国际合作及市场开拓能力。截至目前,已与德国海德堡、意大利赛鲁迪等行业内国际巨头企业实现了合作,已成为海德堡单一最大股东,与意大利赛鲁迪公司签署永久性技术许可协议。其五是进行面向未来的产业布局和提升生态圈构筑能力。与全球模切刀具加工能力最强的德国马尔巴赫集团共同投资设立马尔巴贺长荣(天津)精密模具有限公司,项目建设稳步推进,具有业内较强实力的激光钣金和智能化生产工厂长荣激光试生产,具备高端装备核心零部件制造技术和能力的天津北瀛项目进入试运营阶段。综上,长荣公司目前已经成为行业内亚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印后设备制造商,成为行业内名副其实的“隐形冠军”企业。

6.政策型市场

本文在前述研究中提出“政策型市场”这一概念,主要是针对政府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而颁布的培育高科技企业发展成长的相关鼓励性政策及规划,这主要与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方式相关。例如,为应对全球经济危机,欧盟在2008年推出的EEPR(欧洲经济复苏计划),该项计划有两大支柱,一是启动总额达2000亿欧元的预算刺激计划,以提振需求,刺激信心;二是制定全面计划以指导“明智”的投资计划,即鼓励投资于清洁技术、低碳产业、中小企业、基础设施建设以创造就业和节约能源。在具体的落实过程中,该项计划以PPP项目形式出现,欧盟内有超过50%的中小企业受到资助,支持欧洲未来工厂、节能建筑、绿色汽车等产业发展。该概念认为,在政策鼓励发展起来的全新市场创造了为企业向高位势跃迁的市场机会窗口,根据不连续创新理论,后发企业或新兴企业在政策的鼓励之下不再局限于既有市场或产业,而是创造出新的市场需求。根据“政策型市场”的内涵,其以经济发展需求驱动为载体,以不连续创新为手段,辅之以要素驱动和资源驱动,共同作用于后发企业或新兴企业,为其创造市场,助其向高位势跃迁。

7.理论分析框架

从上述理论回顾中可以看出,高新技术企业在位势跃迁过程中,分别涉及到组织学习、不连续创新和政策型市场等主要维度,但是相关研究成果并未将上述三者同时与企业位势跃迁联系起来,已有的成果更多的是仅考虑某一个维度。本研究将进一步揭示高新技术企业是如何依靠组织学习、不连续创新和政策型市场的共同作用实现向高位势跃迁的。为更准确地表征高科技企业向高位势跃迁过程中所处的阶段,本研究借鉴Adizes的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简言之,其将企业生命周期分为10个阶段,分别是孕育期、婴儿期、学步期、青春期、壮年期、稳定期、贵族期、官僚早期、官僚期和死亡期(如图1所示),稳定期位于企业生命周期曲线的波峰处,本研究认为,从孕育期至稳定期属于企业向高位势跃迁的基本路径(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本研究所指的企业的高位势,并非特指企业已经处于了“稳定期”,而是向“稳定期”进发的过程。)受此启发,结合已有文献,本研究的分析框架如图2所示。

图1 企业生命周期示意图

图2 本文分析框架

三、研究设计与数据收集

1.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探索性单案例研究方法。主要是基于以下几点:一是本研究旨在回答高科技制造型企业在向高位势跃迁过程中,是“如何”实现跃迁的,属于回答“如何”问题的范畴,且为了呈现一个动态的跃迁过程,所以适合运用案例研究方法;二是本研究探讨了基于组织学习、不连续创新、政策型市场共同作用下,企业是如何向高位势跃迁的,而这些都是现有文献尚未系统研究的内容,所以应采用探索性案例研究方法;三是本研究旨在深入系统的探索案例企业向高位势跃迁的基本路径,对数据丰富性要求较高,所以采用单案例的研究方法。

2.研究样本

现有大量的研究针对“社工+义工”合作模式路径提出了一系列可行性的路径:政府体制转轨、政策法规建设、社工自身队伍建设、义工管理制度、民间组织培育、建立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等。在新常态下,社工与义工联动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而社会资本视角有利于探讨以社区为本的“社工+义工”联动模式治理的新路径。

3.数据收集与分析策略

本研究遵循标准的案例研究流程:文献综述→草案设计→数据收集→数据分析,并在数据收集与分析阶段采用循环反复的方法。具体流程为:第一步为文献综述阶段。收集与研读相关文献资料,确认研究问题和探索性研究性质。通过文献研究,发现高新技术企业向高位势跃迁的关键要素,并且探讨伴随着这些要素企业是跃迁至高位势的路径,这些都属于重要的理论研究问题,但是,已有研究成果在考虑影响要素时,往往只是考虑某一个方面或是强调某一方面的绝对重要性,由此,本研究设定同时从“组织学习、不连续创新和政策型市场三个维度考虑企业向高位势跃迁的基本路径”为研究问题,以揭示高新技术企业位势跃迁的路径模型为研究目标。第二步进入案例研究设计与数据收集阶段。在数据收集方法方面,以访谈和内容分析法为主,因为长荣公司为上市企业,其披露的各种报告成为非常可信的数据,以此形成了访谈、披露的各种报告和新闻报道、行业协会文件档案的证据三角形,使研究结论更为准确和可信,可以提高研究的信度和效度。第三步是通过文献研究和案例数据收集,确定本研究数据分析阶段的逻辑是:首先,基于组织学习、不连续创新和政策型市场的视角,沿着长荣公司成长发展的时间脉络,梳理该企业逐渐向高位势跃迁的事实,识别出该企业跃迁过程中的促进因素,其次,分析该企业如何通过组织学习、不连续创新和政策型市场实现企业成功转型。最后,探讨在组织学习、不连续创新和政策型市场三者共同作用下,长荣公司向高位势跃迁的基本路径。基于此,案例对数据分析与理论视角不断对焦,从而达到理论饱和点。

四、案例描述

天津长荣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自1995年成立以来,目前已发展成为国内印刷装备制造的领军企业,该企业作为亚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印后设备制造商,2011年,其股票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挂牌上市(股票代码:300195),目前该企业已形成四大主营业务:印刷装备制造业务、高端印刷包装业务、云印刷业务以及产业投资及金融业务,企业总资产超百亿元,是印后设备“隐形冠军”企业。

长荣公司成立20多年以来,如今发展成为行业内的“隐形冠军”企业,其优秀的组织学习能力、不连续创新能力和对政策型市场的熟练把控能力,推动其成为行业内翘楚。其案例分析如下:

1..1995--2007年

长荣公司创立于1995年,那时只是一家只有十几人的小厂,其主要产品为名片机,创始人李莉毅然放弃名片机制造,转向烫金印后设备制造,购买二手国外进口设备,在缺乏技术力量支持的情况下,与北京宝岛包装印刷有限公司合作,将国外设备改造成为烫金机。这一举措的成功,奠定了企业发展的坚实基础。成立第二年,成功研制圆压平全息烫金技术。经过4年的发展,1999年,公司销售收入达到2000万元,并在天津北辰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资建设双川道工厂一期项目,到2000年,在天津市北辰科技园区建设了双源道工厂,2001年通过了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2001年与台湾有恒机械工业有限公司合作建成有恒集团印刷包装设备培训中心,自2004年起连续四年被评为天津市先进技术型企业,2004年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2006年该企业商标“有恒”被天津市认定为著名商标,企业被中国包装联合会评定为“中国包装龙头企业”,企业研发中心被天津市认定为“企业技术中心”,2007年产品MK全自动系列模烫机被天津市质量技术监督局评为“天津市名牌产品”。截至2007年年末,企业拥有研发技术人员占比30%,截至2007年10月,实现销售收入近2.2亿元。此时的长荣公司已经发展成为国内领先的印后设备制造企业,产品已经遍及全国并远销欧美亚太地区。

表1 长荣公司位势跃迁的主要动因之一:组织学习

2.2008--2015年

长荣公司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酝酿上市,到2011年3月29日,在深交所成功登陆创业板。创业板更多注重企业的高成长性、高新技术。之所以能够登陆创业板,长荣公司最大的一个亮点就是技术创新,其所有产品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截至2009年,长荣公司拥有已授权专利21项,受理中专利27项),从成立之初的烫金机技术改造到自主研制,使其印后设备已经在国内享有很高的知名度。2009年,该企业被评定为天津市专利试点单位,其研制的两款印刷机械先后通过天津市市级产品鉴定,鉴定结论为:国内首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11年通过引进以色列纸电池技术,长荣科技开始纸电池的研发和生产。同年,“有恒”商标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2012年12月24日,长荣公司发布《对外投资公告》,宣布以自有资金2000万元设立全资子公司“天津健豪云印刷科技有限公司”,从事云印刷及相关产品的技术开发、生产和销售。2014年7月1日,长荣健豪电子商务网站正式上线,2014年8月19日,长荣公司宣布以自有资金1000万元设立全资子公司“天津健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协助长荣健豪开展云印刷产业及相关网络技术开发与应用业务。2014年10月24日,长荣公司与世界胶印巨头—德国海德堡公司达成战略合作,收购后者包装印后资产,并由海德堡在除中国和日本以外的其他区域排他性分销长荣股份部分产品,同时双方在天津新建一家合资公司专门为海德堡胶印机和长荣的模切、糊盒机等研发、制造高端零部件。正如长荣股份董事长李莉所说:“同海德堡喜结良缘,既是长荣国际化的新里程碑,又代表世界印刷机第一的海德堡公司对长荣的认同,这是长荣与世界一流企业强强联合,共同研发,智造世界印后第一品牌MK的开始。”长荣公司自登陆资本市场以来,发展形势迅猛,企业在面临2013年以来印刷机械行业主要经济指标下滑的大背景之下,逆势而上,2014年,长荣公司销售额突破10亿元,员工规模达近千人,主动对产业链进行扩展,围绕印刷机械主业的同时,还发展了纸电池、设备再制造、融资租赁、电子商务等相关产业,为推动中国包装印刷产业实现转型升级做出一定的贡献。此时的长荣公司已基本开始向制造业服务化转型。

3.2015年至今

一般而言,不连续创新特指技术的不连续性。依据Abernathy等(1985)和Christensen(1997)的观点,不连续创新能够而且经常削弱行业内现有企业的竞争地位。可见,不连续创新对于后发企业在进行技术追求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继而,有学者提出,将不连续创新作为企业在行业内领先的战略指导工具使用。例如,海尔集团的壮大就是伴随着不连续创新战略实施的过程,其从1984-2009年的发展历程共分为四个阶段,分别为名牌战略阶段(1984-1985)、多元化战略(1990-1992)、国际化战略(1997-2001)和全球化品牌战略(2005-2007)。又如,对于具有典型模块化属性的制造产业,汽车产业模块化对不连续创新存在显著长期正向的影响。面向不连续创新的高科技企业成长路径分为以下三种:一是基于技术不连续的能力创建型路径,二是基于组织不连续的能力集成型路径,三是基于市场不连续的能力重组型路径。即企业成长机会主要分为技术不连续性、组织不连续性和市场不连续性。

表2 长荣公司位势跃迁动因之三:政策型市场

五、案例分析

1.2.3 参考数据 选用全国第2次土壤普查形成的1∶100万全国土壤数据库作为遥感分类的训练数据和验证数据。此数据是我国目前调查覆盖面积最大、精度最高、最完整的土壤数据,其基本制图单元为土壤亚类,共有12个土纲,61个土类,227个亚类,以及10个非土壤单元。其中,研究区内主要涉及约90个土壤亚类,2个非土壤单元。

1.长荣公司由“孕育期”→“学步期”→“青春期”→“壮年期(还未达到)”的位势跃迁动因分析

第一,丰富了高新技术企业位势跃迁理论,以往研究侧重于从嵌入性、企业成长理论等视角对企业位势跃迁进行研究,相较于前述研究,本研究更注重从高新技术制造型企业转型升级的影响动因进行探讨。基于长荣公司的案例研究发现,企业成功地向高位势跃迁,离不开组织学习、不连续创新和政策型市场的支持,因为企业在向高位势跃迁的初期,往往是在继承原有陈旧技术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此时企业为了对原有陈旧技术进行升级,必然会在探索式学习方式与利用式学习方式间亦或是同时利用两种组织学习方式进行选择,而新技术的变革由于能够带动区域经济的转型升级,继而会在所在区域内形成政策型市场支撑其发展,在不断地组织学习方式的刺激之下,加之政策型市场的连续性刺激,后发科技型企业往往会“后来者居上”,实现位势跃迁。

图3 长荣公司位势跃迁的主要动因之二:技术不连续性

图4 长荣公司位势跃迁的主要动因之二:市场不连续性

2.政策型市场可以为高新技术企业创造市场机会

有研究表明,政策设计可以创造市场机会。传统观点认为,应发挥市场“看不见的手”的作用,政府不应直接干预市场。但对于创新发展的转型经济来讲,政策制定者—政府的角色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其不再局限于支持创新能力发展的互联互通,而是越来越多地被视为塑造创新方向的主要参与者。如表2所示,长荣公司属于我国重点支持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国家在制定产业发展政策时,不仅从战术层面考虑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还会从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层面考虑产业的发展,这就为企业提供了独特的市场机会。例如,“智慧城市”、“平安中国”、“天网工程”等相关政策的实施,极大推动了安防产业的发展,这才有了诸如海康威视等安防企业的高位势跃迁。

随着我国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电子政务不断发展,信息技术手段在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和监督检查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财务管理工作正从事务管理向执行分析和决策支持等方向转变。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加强预算执行动态监控工作,能够提前防范资金风险,纠正管理中存在的偏差和问题,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促进各单位提高财务管理水平,为财务管理决策和部门中心工作做好服务和支撑。

3.政策型市场可以有效地帮助高新技术企业跨越“死亡之谷”

据相关研究显示,营商环境可以激励企业的经营活动。一旦政策型市场形成之后,为了进一步促进相关行业企业的发展,由此带来的是与之相匹配的区域营商环境的改善。营商环境主要通过两方面改善,一是相关机构的改革,二是出台相关政策。例如,天津市为了提升营商环境,专门成立了营商环境办公室与天津市人民政府政府服务办公室合署办公,并颁布了《天津市承诺制标准化智能化便利化审批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对涉及优化营商环境的15个方面出台50项措施进行改革。据《中国城市营商环境报告2018》显示,天津政务环境评价排名第三,金融服务评价排名第四,全国综合排名第七名。另据世界银行发布的报告显示,2018年我国营商环境排名跃居全球第46名,比2017年大幅提升32位。随着营商环境的改善,长荣公司先后与海德堡、赛鲁迪、马尔巴赫等世界知名印刷企业合作,反映了政策型市场与营商环境互相促进的作用。

4.政策型市场可以有效地提升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所需的营商环境

高新技术企业自“孕育期”在向高位势跃迁过程中,如何跨越企业所面临的“死亡之谷”将是对高新技术企业极大的考验。已有研究表明,政策制定或设计可以有效地帮助高新技术企业跨越“死亡之谷”这一危险,这对于后续企业能否继续向高位势跃迁非常重要。如前述研究,政府往往通过实施诸如SBIR、PIPE计划帮助高新技术企业避免或减少“死亡之谷”带来的危害。例如,天津市科技局为了扶持科技型企业的发展,推出了《天津市打造科技小巨人升级版“小升高”实施方案(2016-2020年)》《天津市打造科技小巨人升级版股改、上市挂牌、国内外并购实施方案(2016-2020年)》等相关文件。作为“科技小巨人”企业的长荣公司充分利用上述政策实施带来的发展“红利”,例如2017年长荣公司的收益中包括220万元天津市科技创新专项资金、科技小巨人(智能型高效数控印刷设备研发补贴)、发展扶持资金、技术创新能力提升资金、工业中小企业技术改造项目2013年中央预算内投资等政策资金。

表3 长荣公司高位势跃迁基本路径

5.长荣公司由“孕育期”→“学步期”→“青春期”→“壮年期(还未达到)”的位势跃迁基本路径分析

前文分别从组织学习、不连续创新和政策型市场三个方面对长荣公司由“孕育期”在向“壮年期”位势跃迁过程的动因进行了探讨。自企业成立至今,在向高位势跃迁过程中,基本上延续的是一条由价值主张到价值创造和传递再到价值获取的发展路径,目前长荣公司已进入到制造业服务化转型的新的发展阶段。具体来讲,结合企业数据,本研究发现该企业在向高位势跃迁过程中的基本路径有如下三条(如表3所示)。综合以上分析,本研究提出制造型企业制造服务化演化模型,如图5所示。

图5 制造型高新技术企业制造服务化演化模型

六、研究价值与展望

本研究以我国印后设备“隐形冠军”企业天津长荣股份有限公司高位势跃迁的基本路径为案例研究对象,构建了制造型高新技术企业制造服务化演化模型。本文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具体如下:

1.理论价值

结合前述Adizes的企业生命周期理论,长荣公司从初创至今,期间成功避免了“创始人陷阱”,企业主要业务发展迅猛,由“孕育期”经“学步期”跃迁至企业发展“青春期”阶段,目前该企业正逐步由“青春期”向“壮年期”迈进。具体而言,组织学习能力是企业得以在竞争激烈的中存活的主要因素。这对该企业持续迅速发展至关重要。根据该企业的数据,本研究发现组织学习中的探索式学习和利用式学习两种方式是该企业向高位势跃迁的两种主要学习方式(见表1)。再者,在该发展阶段,除了组织学习能力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之外,企业为了不断适应行业内外环境的变化,满足顾客的需求,其会利用不连续创新进行行业内追赶,这同样对于长荣公司目前能够成为“隐形冠军”企业提供了重要的支撑,由此,可以将其视为引致长荣公司向高位势跃迁的主要方式之二,即不连续创新是长荣公司向高位势跃迁的主要动因之二。同样,根据该企业的数据和前述研究,本研究发现该企业向高位势跃迁的不连续创新主要体现在技术不连续性和市场不连续性,其技术不连续性分析,具体如图3所示。其市场不连续性分析,具体如图4所示。长荣公司之所以可以实现向高位势跃迁,除了上述两方面的动因之外,政策型市场也起到了关键作用,具体分析如表2所示。通过表2的分析,政策型市场对于长荣股份向高位势跃迁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长荣公司置身于政策型市场,实现了自成立以来20多年来的跨越式发展。接下来,对政策型市场做进一步讨论。

本实验主要研究应用于低、多层建筑的装配式节点,不须考虑重力二阶效应。采用柱两端固定梁自由端加载,水平荷载由往复作动器提供,H型不等宽翼缘钢梁通过加载头夹紧,与杭州邦威100 t液压伺服作动器连接,垂直于方钢管柱,在锚固钢梁前,通过激光测距提前画好定位线,保证钢梁、加载头,反力墙对中,用水平靠尺使钢梁垂直于地面。

第二,本研究通过案例分析,初步提出了“政策型市场”这一新概念,该概念认为,在政策驱动下形成的新市场为高新技术类企业提供了快速成长的“组合窗口”机会,不但为其创造市场机会(包括需求与供给),同时为企业的成长发展“保驾护航”,促使其顺利跨越“死亡之谷”,并且有利于形成区域内良好的营商环境。高新技术企业在政策型市场中得以成长,例如上文中提出的支持装备制造业发展的产业政策,通过产业政策,国家试图将支持性政策(如补贴等)与带来挑战的政策(如应对工业4.0或第四次工业革命)结合起来,推动企业朝着预期的方向发展。就市场机会而言,在需求层面,国家可以利用关税、税收、补贴、产品标准和政府采购来刺激或限制需求,在供给层面,国家可以利用准入准则、技术转让政策、研发信贷和补贴及获得信贷的渠道,引导企业投资朝着预期的方向发展。

第三,本研究通过案例分析,提出了制造型高新技术企业制造服务化演化模型。制造业服务化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一种普遍性现象。本文构建的演化模型,分别从广度、深度、场景三个维度,即基于产品组合的服务、基于价值链的增值服务和基于场景的体验服务提出了制造型高新技术企业服务化的演化过程。

2.实践价值

本研究的管理启示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识别出影响高新技术企业位势跃迁的三大动因,即组织学习、不连续创新和政策型市场,有助于其他企业成功地向高位势跃迁。对于我国存在的大量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来讲,如何从最初的“孕育期”开始向高位势跃迁是非常现实的问题,而基于长荣公司案例研究发现,组织学习、不连续创新和政策型市场对于企业成长具有同等的重要性,只是对于处在不同发展阶段的来讲,其在某个发展阶段的重要性更为突出。

“卓越计划”下的教学改革,已在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理论教学、专业实践、岗位实习过程中得到实践,效果良好,使我校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办学水平、人才培养质量及其专业建设在学校中起到示范和带头作用。我们还需要根据社会发展、企业需要进一步完善培养目标,不断积累经验,积极探索和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出卓越的能源动力工程专业的工程师。

第二,企业应快速识别技术与用户需求的变化。对于处于内外竞争环境瞬息万变时代的制造型企业来讲,市场和技术日新月异,应根据竞争环境的变化调整企业发展方向。如长荣公司的战略从发展初期的“以客户利益为中心,不断创新,永续经营”到目前的“以印刷装备为主导,拓展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链多轴协同,成为中国第一、全球一流的印刷产业生态圈的引领者和综合服务商”,充分体现了该企业根据竞争环境适时调整发展战略的选择。

综上所述,本研究将企业位势跃迁理论引入制造型高新技术企业转型升级研究中,通过分析长荣公司向高位势跃迁的过程与基本路径,深入探讨了制造型高新技术企业在组织学习、不连续创新和政策型市场三大动因的共同作用之下如何实现高位势跃迁,这不仅有助于相关理论的完善,还将为我国制造型企业在日新月异的内外竞争环境变化中抓住发展机遇获取竞争优势提供有价值的借鉴,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例12原文中“绕着走”和“躲着走”意思相近,译文用sidestep来表达,没有重复,读起来流畅而地道。

3.局限性和展望

本研究识别出制造型高新技术企业位势跃迁的基本路径及三大影响动因,提出了若干具有理论和实践价值的结论,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例如对于政策型市场,其涉及到市场的细分部分,本研究并未进行研究。再者,尽管探索性案例研究方法对于理论构建具有突出的优势,但仍无法避免案例研究的结论可概化性问题,未来进行更多的大样本统计检验十分必要。

在1965年之前,国内各大表厂生产的手表均是以某一国外手表型号为蓝本仿制而来,这主要是因为当时国内尚无手表设计的专业人才。到了1960年代中期,随着在苏联留学和国内大学(早期主要是天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毕业的钟表计时专业人才陆续参加工作,国内各表厂开始自主设计、研制手表机心。天津手表厂于1966年8月15日设计、研制成功“ST5型”机心。这是我国第一款自主设计的手表机心。由于受当时文化大革命运动的影响,装配该机心的“东风牌”手表直到1969年才正式投入生产。“ST5型东风牌”在整个1970年代成为天津市“三大件”市场的核心产品,1978年“东风牌”手表产量已达120万只/年(图

【参考文献】

[1]2019年全国科技工作会议在京召开 [N].科技日报,2019-01-10.

[2]德勤.中美独角兽研究报告 [R].2018-06-14.

[3]科技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国家高新区瞪羚企业发展报告2017[R].2017-10.

[4]IPLytics GmbH.Who is leading the 5G patent Race?[R].2019-04.

[5]Lee K,Malerba F.Catch-up and changes in industrial leadership:Windows of opportunity and responses of firms and countries in the evolution of sectoral system[J].Research Policy,2017,46(2):338-351.

[6]Lee K,Mani S,MU Q.Explaining divergent stories of catch-up in the telecommunication equipment industry in Brazil,China,India,and Korea[M].Economic Development as a Learning Process:Variation across Sectoral Systems.Edward Elgar Publishing,2012.

[7]Mu Q,Lee K.Knowledge Diffusion,Market segmentation and technological catch-up:The case of the telecommunication industry in China[J].Research Policy,2005,34(6):759-783.

[8]Malerba F,Nelson R.Learning and catching up in different sectoral systems:Evidence from six industries[J].Industry and Corporate Change,2011,20(6):1645-1675.

[9]Landini F,Malerba F.Public policy and catching up by developing countries in global industries:a simulation model[J].Cambridge Journal of Economics,2017,(41):927-960.

[10]刘慧.嵌入性情境下高技术企业位势跃迁能力研究 [D].杭州:浙江工商大学,2016.

[11]Audretsch D B.Standing on the shoulders of midgets:The U.S.Small Business Innovation(SBIR)[J].Small Business Economics,2003,(20):129-135.

[12]Filho S S,Bonacelli B M,Carneiro A M,et al.Evaluation of ST&I programs:a methodological approach to the Brazilian Small Business Program and some comparisons with the SBIR program[J].Research Evaluation,2011,20(2):159-171.

[13]Honjo Y,Harada N.SME policy,financial structure and firm growth:Evidence from Japan[J].Small and Medium Economics,2006,(27):289-300.

[14]朱梦璐.网络嵌入性视角下高技术企业位势跃迁模式研究 [D].杭州:浙江工商大学,2015.

[15]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 [M].李默,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16]蔡西阳,张文杰.企业位势理论研究 [J].中国流通经济,2008,(8):53-55.

[17]蔡西阳,李捷.企业位势理论及评价方法研究 [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1):46-50.

[18]苗振林.铁路建筑企业的企业位势研究 [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2.

[19]吴名.嵌入性视角下高新技术企业位势跃迁路径研究 [D].杭州:浙江工商大学,2016.

[20]Argyris C,Donald A S.Organizational learning:A theory of action perspective[M].MA:Addison-Wesley Publications,1978.

[21]Garvin D A.Building a learning organizatio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3,71(4):78-91.

[22][Kogut B,Zander U.Knowledge of the firm,combinative capabilities,and the replication of technology[J].Organization Science,1992,3(3):383-397.

[23]Fiol C M,Lyles M A.Organizational learning[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85,10(4):803-813.

[24]De Geus A.Planning as learning[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88,(88):70-74.

[25]Stata R.Organizational learning:the key to management innovation[J].Sloan Management Review,1989,(30):63-74.

[26]Helleloid D,Simonin B.Organizational learning and a firm's core competence,competence-based competition[M].New York:John Wisely and Sons,1994.

[27]Hsu C C,Pereira A.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performance:the moderating effects of organizational learning[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 Science,2008,(36):188-205.

[28]Lin Z,Peng M W,Yang H,Sun S L.How do networks and learning drive M&As?An institutional comparison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9,30(10):1113-1132.

[29]Yang H,Lin Z J,Peng M W.Behind acquisitions of alliance partners:Exploratory learning and network embeddedness[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11,54(5):1069-1080.

[30]Hagedoorn J,Duysters G.Learning in dynamic inter-firm networks:the Efficacy of Multiple Contacts[J].Organization Studies,2002,23(4):525-548.

[31]Vanhaverbeke W,Beekens B,Duysters G.Explorative and exploitative learning strategies in technology-based alliance networks[J].ECIS working paper series,Vol.200322.Eindhoven:Technische Universiteit Eindhoven.

[32]魏江,潘秋玥,王诗翔.制度型市场与技术追赶 [J].中国工业经济,2016,(9):93-108.

[33]Abernathy W J,Clark K B.Innovation:Mapping the winds of creative destruction[J].Research Policy,1985,14(1):3-22.

[34]Christensen C M.The innovator's dilemma[M].Boston:MA: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1997.

[35]Leifer R,McDermott C M,Colarelli O'Connor G,Peters L S,et al.Radical innovation:How mature companies can outsmart upstarts[M].Boston:MA: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1994.

[36]Bessant J,Lamming R,Noke H,Phillips W.Managing innovation beyond the steady state[J].Technovation,2005,25(12):1366-1376.

[37]王海龙,黄明,林德明.汽车产业模块化对不连续创新影响的实证分析 [J].运筹与管理,2018,27(9):99-104.

[38]王海龙.面向不连续创新的科技创业企业成长路径研究 [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7.

[39]Commission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A European economic recovery Plan[R].The Commission to the European Council,Brussels,2008-11-26.

[40]Adizes I.Organizational passages--diagnosing and treating life cycle problems of organizations[J].Organizational Dynamics,1979,8(1):3-25.

[41]Adizes I.Corporate life cycles:How and why corporations grow and die and what to do about it[M].New Jersey:Englewood Cliffs:Prentice Hall,1990.

[42]Yin R K.Case study research:Design and methods[M].London:Sage Publications,2013.

[43]Patton M Q.How to use qualitative methods in evaluation[M].London:Sage Publication,1987.

[44]Glaster B G,Starauss A L.The discovery of grounded theory:Strategies for qualitative research[M].Piscataway:Transaction Publishers,2009.

Basic Path of Enterprise Potential Transition——Based on an Exploratory Case Study of a Manufacturing Hidden-Champion Enterprise

AN Yi-long1,2,ZHANG Ying-hua3
(1.Pearl River Colloge,Tianji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Tianjin 301811,China;2.Meinders School of Business,Oklahoma City University,Oklahoma City Oklahoma 73106,USA;3.School of Business,Tianji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Tianjin 300222,China)

Abstract: Tianjin Changrong Technology Group Co.,LTD.,the“hidden champion”enterprise in China's Post-press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is taken as the case study objec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nterprise potential theory,the basic path and motivation of manufacturing high-tech enterprises'transition to high potential are discussed deeply in the paper.This study opens the“black box”of manufacturing high-tech enterprises'transition to high potential,and the basic path of realizing potential transition is explained in detail and in depth through the combination of organizational learning,discontinuous innovation and policy-based market.The finding in this study is that the company has achieved a high-potential transition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incubation period”,and entered a new stage of service transformation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under the combined effects of organizational learning,discontinuous innovation and policy-based market.The findings of this paper have enriched the relevant theoretical system of enterprise potential transition and provided reference value for other manufacturing high-tech enterprises in China to successfully realize high potential transition.

Key words: Potential transition;Organizational learning;Discontinuous innovation;Policy-oriented markets;Basic path

中图分类号: F06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292X(2019)12-0051-09

收稿日期: 2019-09-13

基金项目: 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TJGL18-014)。

作者简介: 安轶龙(1978-),男,河北张家口人,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小企业管理与高等教育研究;张英华(1950-),男,天津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企业运营管理研究。

(责任编辑:ZYN)

标签:;  ;  ;  ;  ;  ;  ;  ;  

企业位势跃迁基本路径-基于一家制造型隐形冠军企业的探索性案例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