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儿童的道德生命自由生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生长论文,道德论文,生命论文,儿童论文,自由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教育最终的价值关怀是什么?答案应该是不会引起质疑的,那就是人的生命。为什么把孩子放在第一位考虑?因为孩子象征着未来,他是一个无限生长的生命,而教育所面对的就是这样无限生长的生命。因此,教师要经常唤醒儿童的道德生命,激活儿童的生命力量,使混浊的人生变得清澈,使沉睡的生命得到觉醒。
一、对话——儿童道德生命自由生长的方式
人总是在受教育中成长为人的。从一定意义上说,任何形式的教育都是施教者与受教者的一种对话。教育要立足和尊重人的生命存在,就必须构筑起理想的对话方式。这种对话必须是基于理解、平等、宽容之上的。
这个问题是我们在德育中一直视而不见的。大家都把目光投身到德育体制的改革、德育理论的建设以至具体到教材体例、篇目的重建与设定,惟独忽略了我们的教育对象本身。他们是什么?他们怎么样?他们为什么这样或者那样?当我们研讨德育新理念、新思维时,惟独没有问一问孩子们真正的需要、感受。孩子们的内心世界对我们来说依然是一片神秘而陌生的原始森林。当孩子们出事了,我们才终于发现长期以来在德育过程中存在的一个致命的盲点,即缺少对于教育对象起码的理解和基于理解、平等、宽容之上的对话。在许多学校里,我们师生关系是不平等的,是猫和老鼠的关系,是警察和小偷的关系。于是,这种对话便常常以“训示”和“告诫”的方式出现。对话的方式决定了我们的德育理念。相当长的时间以来,我们将这种“以上对下”、“以强对弱”的对话方式发展到极致,过多地强调教育者的塑造作用。认为学生是一张白纸,我们在上边染红的就是红的,染蓝的就是蓝的。这样一种观念制约着我们德育的内容和方法。一方面我们的德育内容有什么,我们就塑造什么,另一方面我们怎么能够使其就范,就怎样来塑造,让学生成为我们所想要的那种模式,结果常使我们大失所望。其实鲁迅先生早就说了,对孩子的教育,“开宗第一,便是理解”。德育中缺少平等的对话,这种德育本身就是不道德的。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我敢拿脑袋担保:如果学生不愿意把自己的欢乐和痛苦告诉教师,不愿意与教师开诚相见,那么,谈论任何教育都终归是可笑的,任何教育都是不可能有的。”
二、情感——儿童道德生活自由生长的桥梁
情感沟通对于儿童道德生命自由生长至关重要。长期以来美德袋式的教育之所以受到批判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忽视儿童作为一个生命个体的生动的主观性,忽视了儿童的情感体验,学生在接受枯燥的道德教条的同时自身也被“物化”了,只把儿童看作是等待填充的“道德之洞”或“美德之袋”。亚里士多德认为“美德不仅是‘知之’,而且是‘乐之’,如果只是知之,而在情感喜好上并不趋向之,就不能说美德已经形成”。种种现实告诉人们只有道德认识、道德思维是不够的,道德教育只有激发主体的内在动机、内在生命体验,让儿童在各种关系中产生、积累、孕育情感经验,才能有效地提高他们的道德能力。
缺乏情感沟通或者说是积极的情感沟通,是我们当前德育低效的又一根结所在。这是因为达成道德能力的基本要素之中道德情感具有最强的粘合力,虽然一定的道德认知和道德意志之间也有相互联系和相互促进的一面,但单靠认知的促动,德育产生的力度仍是远远不够的,这一点已为道德教育实践所证明。而有了道德情感的参与,等于增加了一个新的心理动力和中介环节。有了道德情感的动力性中介,道德认知和道德意志之间的结合才最紧密,道德意志才能变成儿童的内在需要,道德行为才能真正得以实施。也可以这样说,道德情感是催化剂,只有架设了道德情感这座桥梁,道德个体从道德认知到道德意志、道德行动之间的道路才可能畅通起来。
融入了情感的德育,它的名字应该叫信服、叫震撼、叫感动,它以最稳定的状态驻存在学生的内心世界,伴随学生终生。
三、空间——儿童道德生命自由生长的环境
提到德育,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思品课,这是一个相对狭小的空间。为了让儿童的道德生命自由生长,必须拓展德育的学科空间,通过各门学科的教育教学达到“载道作用”和“渗透作用”。既然道德为儿童日后的生活服务,那它就应弥散于儿童生活的各个空间。德育的实义应该是指向于儿童一生的,这一生的背景应该是整个社会。因此,我们的德育,必要时理应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向更为广阔的空间。
曾有一位日本老师把学生带到一个大型国际停车场,让学生从头至尾地数一数,在这么多的汽车中,有多少辆是日本制造的,共占了总车数的百分之几。结果,学生们在经过了仔细清数过后,发现竟然有70%左右的汽车是由自己的国家制造的。在停车场这个“课堂”里,荡漾着学生们的爱国情愫。事实上,这种“课堂”还可以是在部队、在工厂、在孤儿院、在社区、在家庭、在法院、在体育馆,在一切儿童可能涉足的地方。美国教育中一般没有德育课,即使有些地方有,课程安排也是十分有限的。但是,美国德育的空间却是很开放的,他们追求的是让儿童在开放的环境下自由吸取和生长,这些正是我们的德育所要大力借鉴的。
四、活动——儿童道德生命自由生长的渠道
许多学校的德育固于道德说教,考核也仅看思品课考试成绩,这显然是把德育与智育混淆了。德育与智育的区别在于:前者必须帮助学生完成从知到信、从信到行的两次转化。承载这两次转化的理想途径便是多样的德育活动。
一位小学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让班上的每一个学生带一只鸡蛋到学校,并将它完好地保存一天。在学生们看来这是轻而易举的事。然而,事情并非学生们想象的那么简单。有的学生将鸡蛋放在口袋里,在上学的路上不小心碰坏了;有的学生将鸡蛋放在课桌里,下课时同学移动课桌,鸡蛋就掉到地上摔坏了;也有的同学一直将鸡蛋拿在手上,认为这样万无一失,可在玩的时候,同学一挤,鸡蛋也坏了。如此这般,一天下来,仅有少数的几个学生能将鸡蛋完好地保存下来。老师说:“把一个鸡蛋给你们保存一天,你们就这么辛苦,你们都长这么大了,父母为了哺育你们,该花多少心血呢?”体会父母养育自己的辛劳,懂得要尊重、孝敬自己的父母,在这么一个易行的活动之中,在几毛钱的代价之中,该是怎样的效果!
适合于儿童的活动对于其德育生命的生长具有核心作用。在儿童活动的王国里,非真实的事对未来的生活却具有了完全真实的意义:在游戏中轮流活动可能是克服自我中心的上佳途径,抢救“伤员”或帮助“弱者”可能是利他思想的萌芽,奋不顾身的全身心投入可能是他未来坚强意志的第一次尝试。与同伴的交往活动,为儿童的道德能力提供“现场经验”的机会,同时对孩子摆脱对“大人”的依赖获得相对独立性也很有帮助。教师应主动关注、研究学生中典型、敏感和棘手的问题,在活动中提高学校德育的针对性、形象性和指导性,让学生学起来简明生动,用起来切实可行。通过参与活动,学生补充、深化和整合自己已有的道德经验,对现实有了更多的了解,这样有助于学生处理现实中遇到的道德问题。
五、生活——儿童道德生命自由生长的根基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的著名报告《学会生存》在谈到学校教育时指出,儿童的人格被分裂成两个互不接触的世界——“在一个世界里,儿童像一个脱离现实的傀儡一样,从事学习;而在另一个世界里,他通过某种违背教育的活动来获得自我满足。”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可以归结为长期的封闭式的德育,使学生成了“笼中之鸟”,严重地脱离现实生活,学生接触社会后发现社会中的“现实规范”与学校灌输的“理想规范”之间存在着强烈的反差,会感到茫然若失,无所适从,产生心理上的错位和变态。用这种道德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毕业就是落后。那时,即使打开笼门,他们也没有胆量和能力展翅翱翔。
当然,我们毫不怀疑这一封闭式的德育背后所蕴含的善良愿望——尽可能使儿童在“净土”中免受不良影响。然而,在这一善良愿望指导下的教育实践无异于让儿童在床上练习游泳,一旦下水,结果可想而知。学校不应该也不可能把儿童与鲜活的社会生活隔离开来。事实上,现代德育要走出困境,就应回归生活,德育只有植根于生活世界,才能具有深厚的基础和强大的生命力。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说:生活的外延有多大,那么德育的外延就应有多大。生活世界是德育的根基,因为生活世界是蕴藏着丰富的价值和意义的世界,它在形式上似乎表现为平凡、琐碎和世俗,但生活的价值和意义却泛化地存在于其中,人们在具体的生活中能够探寻和感悟到其中的乐趣、价值和意义;同时,生活世界能够帮助学生确立生活信念,它是构成学生的各种素材的主要来源;另外,人类的精神世界也不是凭空构建的,它需要有一定的基础,而这个基础是受教育者所处的生活世界。生活世界为人的成长提供了必不可少的背景性知识。如果没有生活世界,学生对生活、人生及世界的真切认识便无以形成。因此,德育应该把人引向人的生活世界,引导人去积极建构个人完整的生活经验,追求生活的完整性,在完整生活的建构过程中同时获得德性的完满,以此实现德育目的。
当前有两本“教科书”同时在对学生的思想品德产生着影响。第一本是学校德育教科书,其中不乏时代和历史的局限,如对学生要求过高,不分层次,与飞速发展的社会现实脱节;第二是“生活”这本教科书,由家庭影响和家长身教、社会交往、大众传播媒介等组合而成,反映了生活中各种价值观念的矛盾冲突。令人担忧的是,第一本教科书显然跟不上第二本教科书的急剧变化。道德教育要根植于火热的现实生活和儿童特殊的生活世界里,儿童既是学校教育的主体,也是其日常生活的主体,其特殊的生活世界是社会现实生活的一部分。基于上述考虑,我们认为,学校德育改革和发展的价值取向应“生活化”,即让学校德育从政治化、抽象化、空洞化的说教之国走出来,回归生活,关注、指导和引导受教育者的现实生活,教育帮助受教育者通过自己的劳动创造新生活,并以文明健康的方式享用新生活。儿童道德生命自由生长最肥沃、最鲜活的土壤应该是生活。
蒙田有句名言:“我们的教育仅仅不使人变坏那是不够的,应该使人变好。”要做到这一点,我们的德育必须从落后观念的阴影中走出来,站在生命哲学的高度,去真正地把儿童当作是一个个独特的生命个体,去关照、宽容、锤炼他们,让儿童的道德生命得以“诗意地栖居”。
标签:生活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