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癌组织中肿瘤芽表达情况及临床病理特征研究论文_王玮

 (衡阳市妇幼保健院 湖南衡阳 421001)

摘要:目的 针对子宫内膜癌组织中肿瘤芽表达情况及其临床病理特征进行探究。方法 对50例子宫内膜癌的病理切片实施回顾性研究,对每例切片中肿瘤芽数量进行计算,并对肿瘤芽细胞行免疫组化染色。采取统计学方法对肿瘤芽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因素实施分析。结果 通过对所有患者子宫内膜癌临床病理特征与肿瘤芽表达之间关系的统计发现,患者的Ki-67增殖指数、淋巴结转移以及脉管侵犯与肿瘤芽的表达具有很大的相关性。但患者的pTNM分期、年龄、肌层浸润深度以及肿瘤直径与肿瘤芽数量没有明显的相关性。并且通过对比正常癌细胞与肿瘤芽细胞的免疫组化染色计分发现,肿瘤芽细胞的vimentin以及N-cadherin计分升高;但E-cadherin、CK(AE1 /AE3)以及β-catenin计分降低,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 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病理特征与肿瘤芽的表达情况具有较大的相关性,可以作为子宫内膜癌预后的方法。

关键词:子宫内膜癌;肿瘤芽;临床病理特征研究

子宫内膜癌属于女性生殖系统中一种较为常见的恶性肿瘤。相关研究表明,子宫内膜癌多发生在年轻女性身上,其发病原因和临床症状各种各样,且发病率越来越高[1]。雌激素依赖型(Ⅰ型)和非雌激素依赖型(Ⅱ型)是子宫内膜癌的类型。可以使低级别且患者预后较好的为Ⅰ型肿瘤,级别较高但易发生深肌层浸润和淋巴结转移且患者预后差的为Ⅱ型肿瘤[2]。此次分析的目的是通过对子宫内膜癌组织中肿瘤芽表达情况及临床病理特征研究,找到新的组织病理学指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择选我院病理科2013~2017年诊断的50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且这些患者临床资料完整,患者年龄在28~59岁之间,平均年龄43.5岁,这些患者都进行过整个子宫、双附件切除及盆腔淋巴结清扫。由2016年UICC/FIGO女性生殖病理TNM分期将患者分为Ⅰ18期、Ⅱ16期、Ⅲ期和Ⅳ期各8例。全部样本先在10%中性福尔马林中固定然后用石蜡包埋。最终50例患者中获得了46例患者的随访资料。

1.2肿瘤芽定义及计数

此次分析采取20倍物镜对每张切片中肿瘤芽数量最多的区域进行计数,并把计数结果分为3级,分为0级、1级、2级以及3级,分别指每个20倍视野内肿瘤芽数为0个、1~4个、5~10个以及大于或等于11个。

1.3免疫组化的结果判定

对抗体着色出现棕褐色或者棕黄色时则为阳性细胞。在20倍的中倍镜下在视野最好的区域进行计数(对出现正常癌细胞的阳性数以及100个肿瘤芽细胞进行计数)。

1.4统计学处理

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表示),χ2检验计算资料(x±s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0.05表示)。

2结果

2.1子宫内膜癌临床病理特征与肿瘤芽表达之间的关系

通过对所有患者子宫内膜癌临床病理特征与肿瘤芽表达之间关系的统计发现,患者的Ki-67增殖指数、淋巴结转移以及脉管侵犯与肿瘤芽的表达具有很大的相关性。但患者的pTNM分期、年龄、肌层浸润深度以及肿瘤直径与肿瘤芽数量没有明显的相关性,详细情况见表1。

3讨论

近年来由于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在不断的提高,已成为女性生殖道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3]。传统对子宫内膜癌分期的方法是采用UICC/FIGO分期的方法,此方法对于患者的预后以及护理上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4]。然而,在实际的应用中有时患者的分期较早但具有较差的预后。基于此,对寻找较为方便的子宫内膜癌预后方法是非常有意义的。

肿瘤芽的表达最早可以追溯到1954年,Imai第一次报道了在直肠癌组织边缘由不超过5个细胞组成的细胞团。这些细胞团密切相关于癌细胞的侵袭的程度,并且具有很强的其生命力[5]。Imai还对各种癌细胞(包括胃癌、舌癌、子宫颈癌、喉癌以及乳腺癌等等)进行了分析,发现肿瘤一旦出现肿瘤芽均具有很强的恶性度。直到1985年Gabbert等通过在超微以及光镜结构水平下详细报道了肿瘤芽。直到目前,将肿瘤芽定义为在恶性肿瘤浸润灶边缘区域内单个的小团或者单个的细胞,这些细胞通常是在5个以内。通过大量对于围绕结直肠癌的研究发现,结直肠癌以及侵袭能力与肿瘤芽的数量具有较大的相关性。

本研究通过对所有患者子宫内膜癌临床病理特征与肿瘤芽表达之间关系的统计发现,患者的Ki-67增殖指数、淋巴结转移以及脉管侵犯与肿瘤芽的表达具有很大的相关性。但患者的pTNM分期、年龄、肌层浸润深度以及肿瘤直径与肿瘤芽数量没有明显的相关性。并且通过对比正常癌细胞与肿瘤芽细胞的免疫组化染色计分发现,肿瘤芽细胞的vimentin以及N-cadherin计分升高;但E-cadherin、CK(AE1/AE3)以及β-catenin计分降低,对比差异显著(P<0.05)。

综上所述,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病理特征与肿瘤芽的表达情况具有较大的相关性,可以作为子宫内膜癌预后的方法。

参考文献

[1]詹佳琦,马晓欣.miRNA-302a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J].现代肿瘤医学,2017,25(15):2460-2463.

[2]赵牧童.葡萄糖转运蛋白4(GLUT4)的表达与子宫内膜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研究[D].首都医科大学,2016.

[3]赵琦.子宫内膜癌组织中ER、PR、p53、Ki-67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7,21(2):256-258.

[4]郭骏辉,刘冬梅,乔爱琪,等.错配修复蛋白表达与子宫内膜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J].肿瘤研究与临床,2017,29(10):649-652.

[5]金娜,姬霞.子宫内膜癌组织中雌孕激素受体蛋白表达特点及其与预后相关性分析[J].现代肿瘤医学,2018(2):280-284.

论文作者:王玮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8年1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30

标签:;  ;  ;  ;  ;  ;  ;  ;  

子宫内膜癌组织中肿瘤芽表达情况及临床病理特征研究论文_王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