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美国在国际竞争中的特殊脆弱性_国民生产总值论文

论美国在国际竞争中的特殊脆弱性_国民生产总值论文

论美国在国际化竞争中的特殊脆弱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美国论文,脆弱性论文,竞争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战后的世界经济和政治生活中,美国一直扮演着超级大国的特殊角色。但随着冷战的结束,新的市场分割和经济地区化趋势的加强,美国依靠自身的经济力量、军事力量和舆论机器解决来自国际化的危机,已不可能获得完全奏效的解决。使美国国势“腾飞”的国际化道路,无情地把美国拖入了国际化竞争的浪潮之中,动摇了美国“世界霸主”的宝座。

一、美国在国际化竞争中表现出的脆弱性

美国在国际化竞争中的脆弱性是由经济国际化中的实力消长引发的。世界经济一体化的网络系统是充满矛盾的,而且随着客观情势的变化,各国经济增长的不平衡,这种矛盾愈益明显地显现出来,并且日益扩大。各种矛盾的解决,靠诉诸武力和意识形态渗透,暂时可能会起到一定作用,但从长远的眼光看,最终是无济于事的。问题的解决归根到底还应以经济实力的增长为基础。

美国作为国际化竞争网络中仍处于主导地位的国家,经济实力的增长同其他经济发达国家相比,日益呈现下降的趋势,随着国际化矛盾的突出和世界经济多极化、多元化格局的发展,这种下降趋势会越来越快。

1.从国民生产总值来看,美国在世界经济中占有的份额已经显著缩小。在1950至1987年间,美国在世界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已从40%降低到22%左右。1955年美国国民生产总值等于英国、法国、原西德三国的2.7倍和日本的16.4倍;到1988年美国国民生产总值已下降到西欧三国的1.6倍和日本的1.7倍。单就美、日两国比较,1980年美国和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分别为26317亿美元和10401亿美元,日本的经济规模约为美国的40%。到1989年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已突破30000亿美元,比1980年净增了两倍;同期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则增至52340亿美元,比1980年只翻了一番,日本的增长速度明显快于美国,其经济规模已接近美国经济规模的60%。就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来看,日本在80年代初期就已超过了美国,1988年,日本和美国之间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差额已达到了3632美元的历史最高纪录,(1988年,日本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23190美元,美国为19558美元)。

2.从劳动生产率看,美国暂时还处于领先地位,但其优势在明显缩小。1950年美国的劳动生产率是日本的6.2倍,原西德的2.8倍,法国的2.2倍,1981年分别降到1.7倍、1.1倍、1.1倍。自1980年到1987年,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幅度,日本比美国快8.4%;原西德比美国快13.7,所以美国比日本、原西德的优势又缩小了,大体上美国为日本的1.3—1.4倍,与原西德已基本持平。近年来,美国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连年下降。

3.从商品市场和资金市场来看,美国的国际竞争力日趋下降。美国的进出口贸易变化的趋势不容乐观。从1976年起,美国保持几十年的贸易顺差第一次出现了逆差,进口已经大于出口,而且逆差越来越大,至1985年,逆差已达1484亿美元。近几年来每年逆差额都保持在2000亿美元以上。与贸易状况的恶化同时发生的是美国在国际投资地位方面出现的变化。自从1919年以来,美国一直是资本净输出国。由于贸易逆差的不断扩大,特别是进入80年代以来,美国一是通过紧缩货币抑制通货膨胀;二是以高利率吸引外资以弥补国内资金之短缺,外国资金大量进入美国。由此出现的低通货膨胀率和源源不断涌进美国的国际资金,是近年来美国经济得以较快发展的两个极重要的因素。尽管如此,整个局面并没有改变。在不到几年时间内,美国就从世界最大的净债权国变成最大的净债务国。1981年底美国对外净债权达到1411亿美元的最高峰,1985年底就出现对外净债务1119亿美元,1987年底达3682亿美元,近几年也无明显下降的迹象。

由以上几点可以看出,虽然从美国国民生产总值的绝对额来说,依然保持优势,但从经济增长的相对比例来说,其下降趋势是显而易见的。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慢于日本和欧盟各国,是对美国霸主地位的一个重大威胁。尤为严重的是,劳动生产率的绝对下降已经成为恶性肿瘤般的溃疡,因为生产率的下降就意味着以相同数量的劳动力和资本投入,生产较少的产品。这势必促使物价上涨、通货膨胀加剧、生活水平降低和对竞争能力的进一步削弱。商品贸易的巨大逆差,使大量廉价商品进入美国,失去了市场就意味着失去了就业机会和利润,这对美国的制造业造成了极大冲击,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净债务国的国际投资地位,使国内经济生活依赖于外国资本,受国际资金市场的影响。种种迹象表明,由于美国综合国力的衰落,国际化竞争能力下降,在国际化竞争网络中日益呈现出脆弱和力不从心的状态。

二、美国经济的“空心化趋势”是其在国际化竞争中脆弱性的一个突出表现

追逐高额剩余价值的欲望,使美国私人投资大量流入拥有廉价资源和劳动力的国家和地区,大批的劳动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企业纷纷迁移国外,形成美国经济的“空心化趋势”。

制造业是工业的基础和主体,它是制造劳动资料特别是生产工具的部门。在美国,制造业犹如国民经济的火车头,对各行各业起带动作用。美国经济走上国际化,就是以制造业的发展为基础的。但近年来,制造业生产的1/6是在国外进行的。不但传统工业离开了美国本土,而且跨国公司的国外投资部分还出现了一批高技术工业。国外生产比重的增加,加深了美国经济对世界环境、世界局势的依赖性,迫使美国更多地利用国际市场刺激经济的增长。尤为严重的是,作为美国经济基础的制造业的国内部分,也日益出现非工业化趋势,更加深了美国经济自身的脆弱性。

美国制造业的大量外流和国内制造业的非工业化倾向,使美国丧失了强有力的经济基础。制造业的发展在历史上是同整个经济平行的,制造业的下滑,将把其它经济一起拖下去。这种“非工业化”现象,对美国经济的影响,已初步显露出来。最明显的一点是美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落后于其他工业国。劳动生产率落后,新产品和新技术在市场上就没有竞争能力。然而,正是靠这些新产品、新技术,美国产品才在世界市场上拥有优势。如果美国的劳动生产率不再是最优的,工资又较高,那就只有丧失国际竞争能力。

由此可见,非工业化的“空壳公司”并不是美国制造业兴旺的产物,而是制造业丧失竞争力的结果。这种“空壳公司”发展下去后果令人担忧。而且,可以预见,美国制造业将进一步非工业化。

美国制造业的非工业化趋势表明了美国自身工业基础的扭曲,使美国在商品生产和商品销售市场处于极其脆弱的地位,在国际竞争中处于极为不利的态势。

三、经济“滞胀”阻碍了美国经济增长

美国素被冠以“资本主义经济的火车头”。它既是滞胀的首起国,又是滞胀的典型国,而且1982年后又是滞涨缓和的带头国。因此分析美国的滞胀问题,不但可以加深对美国经济现状的认识,而且对于认识滞胀的本质及其发展趋势具有普遍意义。

70年代特别是在1973年至1975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发生后,滞胀局面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明显出现了,美国首当其冲,其经济增长率越来越低,而失业率和物价上涨率则越来越高,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交织并发,成为美国经济的巨大障碍。

进入80年代后,美国经济的滞胀状态明显缓和,经济增长率有所回升,通胀率有所下降。但这种缓和仅仅是美国政府依据供应学派和货币主义的主张,推行了一套紧缩性货币政策和扩张性财政政策相结合的经济政策的结果。随着经济条件的变化,美国现今的滞胀双缓和有可能转化为双突出,使美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潜伏下巨大的隐患。

从上述美国国际化的基本特点——特殊敏感性和脆弱性上,不难对美国国际化发展规律作出简要概括。这个规律,就是在国际化联系和国际化竞争中,从强化和上升趋势向弱化和下降趋势的发展,从主导地位向非主导地位的转化。

按照马克思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存在着新质和旧质两种因素,代表着不同发展趋势。新质因素的上升和旧质因素的下降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美国的国际化进程也是如此,随着其自身国力的衰落,国际化危机的加剧,在克服危机的过程中也越来越表现得力不从心,使得在国际化进程中作为非主导地位的新质因素日益呈现出强化和上升的趋势。这种由旧质因素决定的主导地位的弱化和下降、由新质因素决定的非主导地位的强化和上升,乃是美国国际发展的基本规律,由主导地位向非主导地位的转化是其发展的基本趋势。

标签:;  ;  ;  ;  

论美国在国际竞争中的特殊脆弱性_国民生产总值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