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线电视网络的产业化问题研究

有线电视网络的产业化问题研究

王永庆[1]2006年在《中国有线电视产业化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这是一篇集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于一体的产业经济学论文。论文的目标是综合运用现代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中国有线电视产业发展中存在的规模与收益不相协调、资金投入不足、经营管理模式存在弊端以及产业化要求日益明确等现实问题展开分析和讨论,着重从产权结构调整、定价机制和政府规制叁个方面来探讨中国有线电视产业化进程中的核心问题。论文的成果既充实了媒介产业化理论,也对中国有线电视产业化的改革实践有所裨益。论文分析与研究的出发点是有线电视产业的属性随着技术与经济的发展是会有变化的,变化的趋势是:对其经济属性和政治属性的认识更加深入、由纯公共产品向准公共产品转变、产品和服务越来越丰富、自然垄断特征先减弱后增强、有线电视网络由分散走向集中,由此导致了有线电视产业的产权结构需要随着网络结构进行适应性调整,有线电视产业的定价需要具有层次性、竞争性和动态性,有线电视产业的政府规制需要逐步引入竞争机制。此外,产业中企业的产权与制度以及自然垄断产业的政府规制与竞争也为有线电视的产业化改革提供了必要的理论支持。论文根据主题做了如下工作:(1)归纳和评述了与有线电视产业化有关的基本理论;(2)论证了中国有线电视产业化中产权结构适应性调整的方案;(3)探讨了中国有线电视产业化的动态价格机制;(4)探讨了中国有线电视产业化的规制与竞争机制;(5)分析了中国有线电视产业化的制度性约束因素、产业性约束因素以及利益集团的影响;(6)分析了国内外有线电视产业化的路径和趋势。论文研究的主要结论和创新点是:1.有线电视产业具有双重属性,在其产业化的过程中不可偏废任何一方,但这并不意味着经济属性和政治属性在节目生产(制作)、播出、传输等环节被同等程度地对待,对于新闻等政治性极强的节目生产(制作)及其播出,应侧重于政治属性的考虑,而其他不强调政治性的节目生产(制作)及其播出,还有网络传输等环节,则应侧重于其经济属性的考虑。2.在对有线电视产业的公共产品性质的考察中,从动态的角度提出有线电视传输技术逐步完善的过程,也是其纯公共性日益减少、准公共性逐渐增加的过程。由此得出在有线电视产业化过程中,需要调整政府与市场在产业发展中的作用和力量对比,并在产品定价中充分考虑到其准公共产品的性质。3.在对有线电视产业的自然垄断特征的研究中,根据技术和需求的不断变化会造成成本函数改变的理论,提出有线电视产业的自然垄断特征会呈现出否定之否定的变化过程,有线电视应该逐渐地作为可以引入适当竞争的产业来看待。4.在对有线电视产业的产权结构的研究中,认为中国有线电视产业具有与国外不同的产权结构形式。根据市场经济下企业的产权缔约理论,分析了中国有线电视产权整合过程中的结构性冲突,提出必须依靠资本的运作,靠产权的缔约才能够实现网络整合。5.在对中国有线电视产业化的定价机制的研究中,根据垄断与竞争市场上消费者福利的损失情况,提出中国有线电视产业化过程中应该从垄断定价逐步过渡到竞争性定价,同时把有线电视的产品和服务总结为新闻政治类、公益科普类、商业娱乐类等,对不同类别的有线电视产品和服务需要采取不同的定价策略,实行分类价格规制。6.在对中国有线电视产业化的政府规制的研究中,通过比较发达国家与我国有线电视规制问题上的差异,提出发达国家有线电视放松规制是在其规制较为科学完善的基础上,加强市场力量的过程,而中国有线电视所面临的规制却是完善政府监管程序,并引入市场力量的过程。7.在对中国有线电视产业化的制约因素的研究中,从有线电视的制度性约束因素、产业性制约因素以及利益集团多重博弈的影响等叁个方面进行了全面考虑,其中在对有线电视制度性约束因素的分析中,采用了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视角,区分了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对有线电视产业化的影响,这种分析方法目前在国内尚属独特。8.在对中国有线电视产业化路径与趋势问题的研究中,从国际比较的视野将发达国家与中国有线电视产业化的路径和趋势做了对比,并提出中国有线电视产业化的趋势是网络硬件建设标准的国际化以及网络传播内容的民族化,这个结论将对中国有线电视产业在未来发展过程中逐步关注民族内容的生产与制作,将具有中华民族特征的节目作为有线电视强大支撑的实践提供有益的思路。

曹锋[2]2001年在《有线电视网络的产业化问题研究》文中认为有线电视网络产业如何形成,如何加快有线电视网络的产业化,是我国目前及今后一段时期所要解决的两个主要问题,本文着重介绍了我国有线电视网络面临的诸多问题,以及如何利用资本市场、规模经济、企业创新、技术发展等途径来解决有线电视网络产业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加快形成中国有线电视网络产业。

方雪梅[3]2007年在《四川省有线广播电视网络发展研究》文中指出有线电视网络作为目前中国家庭覆盖率最高的节目传输网络,在全国已实现了基础干线网的全国性联网(西藏自治区除外),截止2005年底,全国共有1.26亿家庭通过有线电视网收看电视。1999年9月17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强广播电视有线网络建设管理意见》(国办发[1999]82号文件),标志着我国广播电视业进入了新一轮改革。该文件提出了框架性的改革措施,明确广播电视传输网络要从电视台剥离并单独成立传输公司运营传输网络,有线广播电视网络的企业化运作标志着我国广播影视产业化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领域。至此,全国省、市、县纷纷成立网络公司,进行本地有线电视网络的建设和运营,而由于网络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使得产权关系相当复杂,全国的有线电视网络只是物理上上的联通,在业务和管理上却很难理顺,网络的整体优势及价值也无法实现。2001年,广电总局发布了《关于加快有线广播电视网络有效整合的实施细则(试行)》(广发办字[2001]1458号),提出了广播电视网络整合的基本思路。确定要采用经济、技术、业务、行政等手段,加快全国广播电视网络的有效整合,建立以资本为纽带、以现有网络资产为基础、以节目为龙头、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实现全国联网、上下贯通的广播电视网络运营新格局,形成统一管理、统一运营、统一业务、统一标准的集团化管理新体制。网络整合成为全国有线广播电视网络产业化发展的首要目标,在“全省一张网”的整合进程中,广电总局开始启动数字电视,期望以数字化带动整个行业的产业化规模经济,推进行业的发展速度。2003年被命名为“中国的网络发展年”,标志着广电网络的数字化进程正式拉开了序幕。在网络整合和数字化推进两大目标下,全国各省各级有线电视网络都积极地提出了自己的发展目标并着力去推进和落实。四川省作为西部的经济强省,有线广播电视网络的企业化经营却存在很多问题,在推进网络整合和实施网络数字化方面,更是落后于全国其他省级城市,甚至落后于西部的兄弟城市。本文认真研究了四川省、市(州)、县(区,乡)几级有线电视网络分散经营的现状,单一业务模式下低水平运作和低收益能力的财务状况;对成都市内多网并存,无序竞争的经营状况进行了调研;具体了解了省内有线电视网络整合推进迟缓,无法实施数字化平移,有线电视网络主营业务收益能力较差,基本无法运营增值业务的种种经营现状及存在的原因,在充分理解广电总局提出的“网络化、数字化、信息化”的有线广播电视网络发展目标后,通过学习周边省市在推进产业化发展过程中的一些成功经验,对四川省有线广播电视网络的产业化发展提出一些建设思路,以促使其加快网络整合,实施数字化平移,有效开展网络增值业务,从而成为具竞争力的四川省的新一代新型的网络运营商。

贾义亮[4]2007年在《数字电视产业化发展及政府管制制度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世界广播电视数字化时代悄然来临。目前,我国有线电视正处于由模拟向数字整体转换的关键时期,如何确定与有线数字电视产业发展相关的政府管制制度,则成为政府、企业最为关注的焦点问题。论文简要介绍了政府管制理论,对国内外有线电视政府管制进行了比较,阐述了我国有线数字电视发展的背景,分析了该产业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总结并归纳了影响该产业发展的因素。论文讨论了我国有线电视政府管制存在的问题,阐述了建立我国有线数字电视产业政府管制的必要性,指出建立符合民主法制要求和市场经济原则的有线数字电视产业现代政府管理体制是促进我国有线数字电视产业全面、健康、和谐、有序发展和高效运行的必然选择。论文提出了构建我国数字电视产业政府管制新制度,这将对我国有线数字电视产业化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李蓉[5]2016年在《新时期有线电视网络产业化发展探析》文中认为有线电视传输网在国内已发展了几十年,在世界范围内成为第一大有线电视网络。随着中国有线电视事业的发展规模越来越大、社会渗透力越来越强,有线电视体制改革还在进一步深化,有线电视网络的经营性、产业性越来越明晰。在叁网融合的新时期,有线电视迎来更多的机遇、挑战,如何把握机遇、应对挑战是亟待研究的课题。下面主要分析和探讨新时期有线电视网络的产业特征及产业化发展措施,希望能为相关实践工作的开展提供借鉴。

贺德田[6]1999年在《从有线电视的自身发展看产业化经营的必由之路》文中研究表明关于有线电视的产业化问题,众多专家学者都发表了颇有见地的理论见解,本文试从有线电视的自身发展过程,探讨其事业属性与产业属性的关系。1 起步:事业的“母体”培育了产业的“胚芽” 有线电视是事业,还是产业?应该说,是事业的“母体”培育了产业的“胚芽”,是特定环境下成长的

葛新[7]2002年在《有线电视网络产业投资分析及实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有线电视网络的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有线电视网络正凭借其独特的优势,成为通向信息社会的桥梁。随着我国有线电视网络规模扩大、功能延伸和增值业务开展,有线电视网络的收入也有望成倍增长,许多上市公司已开始介入有线电视网络。因此,对有线电视网络产业投资研究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按照产业经济学的理论,首先对有线电视网络产业化性质、分类、产业主体和产业结构进行了系统地概述,其次,研究了中国有线电视网络产业性质,在信息产业地位及与其相关产业联系,对经济生活的影响。然后对有线电视网络产业主体构成进行了研究,并着重研究了有线电视网络产业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对投资有线电视网络产业一些相关的问题,成本习性和投资方式等进行深入探讨。 本文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运用现金流量贴现法对具有典型代表性的上市公司——“歌华有线“进行投资价值分析,并根据中国有线电视网络的特殊性,结合产业发展基本趋势,对我国有线电视网络产业投资价值进行研究,研究表明,有线电视网络产业是大有发展前途的。

张爽[8]2013年在《我国叁网融合中的政府责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叁网融合在推动科技进步、拉动经济增长、改善国民生活水平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世纪90年代,欧美发达国家先后开展叁网融合,推动了本国信息科技的迅速发展,为国民提供了质优廉价的多样化信息服务。我国政府一直以来十分重视电信网、广电网和互联网的融和发展,在政策层面积极引导推动,出台了多项关于叁网融合的政策规划,取得了一些进展:叁网融合时间表已经制定,正在实施过程中;融合试点工作分两批在全国54个城市全面展开;新行业的产业链逐步形成。其中,试点工作也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整合了基础网络资源;探索了多样化的融合模式;确立了非对称进入的原则;培育多元竞争主体,促进竞争有序开展。虽然试点城市的叁网融合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并没有突破性的进展,融合进程一直停滞不前,陷入“知易行难”的发展困局。究其原因,虽然存在市场机制发挥不畅、商业模式尚未成熟、技术标准有待统一等诸多外部困难,但以政策体系不够完善、监管体制存在巨大障碍、相关部门利益纠葛等为代表的内在矛盾,才是阻碍融合进程的根本原因。因此,如何界定政府在叁网融合进程中应承担的责任,以及如何确保这些责任能够履行到位,将对叁网融合在我国能否取得成功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基于此,本文正是以叁网融合中的政府责任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国内外叁网融合历程的全面回顾和政府责任内涵的系统辨析,结合我国实际国情,对叁网融合中的政府责任进行细致梳理,提出构建以法律责任、社会责任、行政责任、经济责任和技术责任为核心的我国叁网融合政府责任体系。通过对五项责任逐一进行全面的分析研究,提出完善我国叁网融合中政府责任体系的建议,并以中国电信业为实例,对责任体系的可行性进行充分验证。当前,我国叁网融合进程中主要存在:融合法律缺失、普遍服务体系不健全、监管体制不合理、行政手段干预过多、融合技术基础薄弱等问题。这些问题不同程度地反映了政府在该领域的责任缺失,政府有必要在法律责任、社会责任、行政责任、经济责任和技术责任五个方面进行反思并履行其责任。在法律责任方面:要制定统一的叁网融合法律,修订反垄断法律,创建网络安全法律法规,做到有法可依;加强政府法律执行能力建设,改革争议解决程序,做到执法必严。在社会责任方面:要通过立法规范普遍服务内容,引导主体自觉执行;健全利益协调与用户参与机制;推动中介组织建立和完善,促进政府责任履行。行政责任方面:重组监管机构,成立高级别的监管委员会;调整监管体制,成立独立的监管机构;优化监管机构权责,实现业务和网络的分离监管。经济责任方面:推动基础网络建设,培育产业链快速形成;设立叁网融合规制主体,明确机构的独立性和职能的合法性;规范市场秩序,减少行政干预;打破产权垄断,形成多元竞争主体;提供财政扶持,确保监管的公正性。技术责任方面:确定演进路线及国家技术标准,明确发展方向;建立技术监管体系,保障信息安全;建立行政监管体系,发挥协同管理效果。电信业作为我国叁网融合中最具代表性的行业,上述五个方面的政府责任在其行业发展进程中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验证了叁网融合中政府责任体系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为我国叁网融合的实践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向指引。本文的研究既有理论价值,又不失实践价值。在理论价值层面,本文拓展了叁网融合中政府责任的主题和内容,填补了本领域内的某些缺陷和不足。尤其是从整个政府“大”责任的视角出发、结合国情进行叁网融合中政府责任本土化的相关理论研究,为融合发展的突破打下了深厚的理论基础。在实践价值层面,论文的研究直接回应叁网融合进程中的一些问题和观点,为我国叁网融合进程提供了一些极具实践意义的建议。在本文的研究过程中,笔者力图在研究主题、框架、内容、模型和方法上所有创新。从研究主题上看,行政学界对于叁网融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叁网融合的内容、模式、监管机构设置和准入机制设立等方面;经济学界则将内需拉动、产业链建设等作为研究重点;社会学界关注的是叁网融合的普遍服务如何落实;至今还没有学者明确以“叁网融合中的政府责任”为题进行系统地诠释与研究。从研究框架上看,本文将叁网融合中的政府责任界定为一个体系,包括:法律责任、社会责任、行政责任、经济责任、技术责任五个要素,并依照这五个要素的内在和相互间的逻辑关系分别进行论述分析,这样的研究架构在当前叁网融合中的政府责任研究中尚属首创。从研究模型上看,本文从叁网融合的发展历程和我国融合的现实环境出发,创新地将政府责任作为叁网融合中的一个内生变量,尝试建立包括电信企业、广电企业、终端设备制造企业、用户、中介组织和政府在内的叁网融合模型,探讨这些主体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机制,得出政府在叁网融合中的角色定位和责任要求,为叁网融合的发展提供保障。从研究方法上看,本文除应用公共行政学理论、法学理论等传统的政府责任理论外,还尝试运用管理学理论、生态学理论、系统论等研究政府责任,通过多学科的交叉,探究叁网融合各主体间的博弈关系和共生机制,分析在叁网融合不同阶段政府责任的实现路径。叁网融合作为我国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战略,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将对我国信息产业、文化产业和公共事业的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同时提高国民产业和社会的信息化服务水平,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多样化的生产、生活需求。这其中,政府责任也将随着叁网融合的不断发展而做出动态调整,以服务国民、服务经济、服务社会为宗旨,探索建立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叁网融合政府责任体系,走有中国特色的叁网融合之路。

佚名[9]2003年在《《中国有线电视》创刊十周年稿件总目次(1993.10~2003.10)》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 0 0 3年金秋十月 ,《中国有线电视》创刊整十年。十年来 ,《中国有线电视》同全国有线电视研究者和爱好者密切联系 ,相互支持 ,以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和开拓创新的工作作风 ,不断推介国内外最新技术 ,促进了我国有线电视事业的发展 ,夯实了有线电视理论基础 ,方便了广大用户的实践操作 ,从而奠定了《中国有线电视》杂志在我国广播电视事业发展中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和更加突出的学术地位。在十年的成长历程中 ,《中国有线电视》以其严谨的期刊风格和质量过硬的整体水平 ,多次荣获荣誉奖项 ,并步入国家核心期刊的行列 ,首批进入《中国期刊方阵》。在信息化到来的今天 ,为继续响应科技兴国的发展战略 ,进一步加快我国有线电视业向数字化、网络化、多功能化的发展步伐 ,《中国有线电视》将再接再厉 ,不断探索 ,以更加优异的成绩答谢广大作者和读者十年如一日的大力支持和深切关爱。刊登《中国有线电视》第 1至第 16 0期 ( 1993年 10月至 2 0 0 3年 10月 )所刊发全部稿件及作者名录 ,一方面表示对数千作者的感谢 ,另一方面便于读者、作者及研究机构查阅

金慷[10]2013年在《SZ有线面向叁网融合的业务创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叁网融合的大背景下,有线电视网络和电信网络全方位、全业务的竞争即将开始。作为地市级有线电视网络运营商的SZ有线,如何通过发挥现有网络平台的技术优势来满足用户不断提升的需求,从而在政策和技术不断变化的今天,维持企业的快速良性发展,是不得不面对的问题。现实中对于此类问题的研究焦点往往集中在网络技术或市场营销方面,而本论文尝试选取“业务”这个连接在网络与市场中间的关键环节进行研究。论文首先介绍了国内外有线电视网络及叁网融合的发展历史,展望了有线电视网络在叁网融合政策下的发展趋势;全面梳理了SZ有线的网络运营情况和业务发展现状;并对SZ有线正在独立开发的基于叁网融合的全新业务形态——家庭信息化POS业务做了重点分析。然后,运用核心竞争力分析模型和企业竞争态势分析模型对SZ有线进行分析,明确了SZ有线在叁网融合下的核心优势和战略发展方向,为新业务开发策略的制定提供了战略基础。最后,本文提出了SZ有线新业务的开发策略是:在合理分析自身优劣的基础上,以客户需求为中心,细分目标客户群,开发符合并超过客户需求和预期的业务,在维持用户基数的基础上努力提高用户ARPU值。同时,提出新业务的开发的实施重点是:“两个创新”、“四个要素”及“智能家庭网关”。

参考文献:

[1]. 中国有线电视产业化问题研究[D]. 王永庆. 北京交通大学. 2006

[2]. 有线电视网络的产业化问题研究[D]. 曹锋. 电子科技大学. 2001

[3]. 四川省有线广播电视网络发展研究[D]. 方雪梅. 西南财经大学. 2007

[4]. 数字电视产业化发展及政府管制制度研究[D]. 贾义亮. 北京交通大学. 2007

[5]. 新时期有线电视网络产业化发展探析[J]. 李蓉. 科技创新导报. 2016

[6]. 从有线电视的自身发展看产业化经营的必由之路[J]. 贺德田. 广播电视信息. 1999

[7]. 有线电视网络产业投资分析及实证研究[D]. 葛新.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2

[8]. 我国叁网融合中的政府责任研究[D]. 张爽. 吉林大学. 2013

[9]. 《中国有线电视》创刊十周年稿件总目次(1993.10~2003.10)[J]. 佚名. 中国有线电视. 2003

[10]. SZ有线面向叁网融合的业务创新研究[D]. 金慷. 河北工业大学. 2013

标签:;  ;  ;  ;  ;  ;  ;  ;  

有线电视网络的产业化问题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