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应力梯度和地温影响煤层瓦斯含量计算

地应力梯度和地温影响煤层瓦斯含量计算

一、Calculation of gas content in coal seam influenced by in-situ stress grads and ground temperature(论文文献综述)

郭涛[1](2021)在《深部煤层气赋存态及其含量预测模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数个实例显示,深部煤层气井产气峰期后产气曲线衰减缓慢,稳产期极长,浅部煤层气井几乎没有见到类似现象。由此暗示,深部煤层气赋存态可能存在特殊性,选区理论及排采控制措施均与浅部煤层气有所不同。为此,以沁水盆地榆社-武乡区块为研究对象,基于煤样测试分析,结合该区地温场和地应力场特点,研究了深部煤层气赋存态特点,探讨了深部煤层气赋存的地质控制因素,得到某些新的认识。第一,温度和应力的耦合作用造成煤样不同物性敏感性差异化。孔隙具有极强的应力敏感性和较强的温度敏感性,煤体结构是导致孔隙温度-应力敏感性分异的重要因素;温度对孔隙应力敏感性、围压对孔隙温度敏感性均有影响。渗透率具有极强的温度-应力敏感性;渗透率应力敏感性与温度没有实质性关系,渗透率温度敏感性随围压的增加而逐渐加强。第二,现有气体密度模型对深部温压条件的适用性有所不同。从游离相甲烷密度来看,RK方程拟合结果误差最小。从吸附相密度分析,基于DR模型扩展的超临界吸附模型适用性最强。吸附热力学特征指示,深部煤储层甲烷超临界吸附仍为物理吸附,绝对吸附等温线属于I型吸附曲线;最大吸附量V0和吸附相密度随着温度增加呈线性降低,常数D随温度的升高呈线性增大。第三,深部地层条件下煤层甲烷以游离气-吸附气之间的过渡态形式赋存。对于研究区,煤层赋存态在埋深条件下表现出明显分带性。煤层游离相甲烷在埋深小于1149m的浅部带时以游离气形式存在,在埋深1149~4152m之间的深部带以压缩游离气形式存在,在埋深大于4152m的超深带以过渡态形式存在。对应过渡态游离气带,吸附相甲烷同样向过渡态游离气形式转化。据此关系,建立了原位煤储层吸附气与游离气含量估算模型,首次采用吸附模型证实了煤层吸附气含量存在“临界深度”以及该深度以下游离气重要性增加的前人认识。第四,深部煤层气赋存态转化是内外在地质因素耦合作用的结果。外在因素为地层温度和地层压力,吸附气在浅部以压力正效应为主,在深部以温度负效应为主;游离气则对压力响应明显,对温度响应微弱。内在因素为煤储层孔裂隙和煤层水,孔隙度越大,游离气储集能力越强;水分含量增高,吸附气和游离气含量随之减小。论文包括图件77幅,表格30个,参考文献170篇。

蔺亚兵[2](2021)在《黄陇煤田低阶煤层气控藏要素与高产地质模式》文中指出鄂尔多斯盆西南缘黄陇侏罗纪煤田低阶煤层气勘探开发取得局部突破,但规模性建产仍面临诸多地质问题。鉴于此,本文系统分析了该煤田高渗煤储层发育机理和低阶煤层气控藏要素,建立了高产地质模式,取得如下创新认识:(1)揭示了黄陇煤田低阶煤储层高渗发育机理。基于试井资料,提取构造应力场要素,发现深度600m左右煤储层渗透率最高,对应的侧压系数、水平主应力差、有效应力最低。建立了构造应力与煤储层渗透率的两段式反向耦合(<→D)模型,揭示了该煤田高渗煤储层发育特点及其地质控制机理。(2)揭示了第一次煤化跃变作用(FCJ)对早期煤化阶段煤孔结构及其吸附能力的控制特点。黄陇煤田FCJ位于镜质组随机反射率(Rr)0.60~0.65%之间,对煤吸附性产生了深刻影响。发现FCJ之前煤样朗格缪尔体积及游离烃产率随Rr增大呈减小趋势,主控因素为富惰质组煤的显微组分组成;之后两个参数显着增大,煤化作用影响更为显着,富惰质组特点对吸附性影响明显减弱。研究认为,煤化沥青质产物被镜质组吸附或堵塞镜质组孔隙,这是煤吸附性在FCJ前后突变的根本原因。(3)建立了黄陇煤田低阶煤层气成藏模式。发现煤层气富集区主要集中在黄陵矿区北部、焦坪矿区东部、彬长矿区中南部及永陇矿区中北部,埋深300~800m为煤层气富集最佳层段。根据煤层气稳定同位素组成判识,彬长矿区、永陇矿区和焦坪矿区为生物成因气,黄陵矿区发育次生生物成因气和热成因气两种类型。建立了盆缘缓坡水力封堵-生气二元成藏和多源富集成藏两类成藏模式。第一种类型是低阶煤储层在盆地边缘有利渗透率和水文地质条件作用下,次生生物成因气生成与保存的结果。第二种类型是煤系下伏地层油气资源通过垂向构造裂隙向煤系地层运移,并在煤系地层与煤层气共生成藏。(4)建立了黄陇煤田低阶煤层气高产地质模式。分析勘探开发试验资料,发现该煤田煤储层渗透率越高、水动力条件越弱,煤层气井产量越高,而资源条件差异对气井产能影响较小。直井和多分支水平井对低阶煤层气开发具有较好的适用性,U型井效果不甚显着。结合成藏模式,建立了背斜翼部高位、背斜轴部及向斜富集区三种煤层气高产地质模式。建议在背斜等构造高部位选择直井,在向斜低部位选择多分支水平井,形成两种井型优势互补的低阶煤层气开发技术体系。该论文包括插图114幅,表格29个,参考文献240篇。

沈书豪[3](2020)在《淮南潘集矿区深部煤系岩石力学性质及其控制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资源勘查与煤矿开采深度逐年增大,开采方式逐步向智能化推进,对煤矿深部开采地质条件的探查以及对致灾因素预测精细程度的要求越来越高。查清并研究深部煤炭资源赋存地质条件以及深部煤系岩石物理力学性质,不仅是一个地质基础性科学问题,也是我国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的现实课题,成果可为深部矿井的设计、建设和安全生产提供更加准确、完整的地质基础数据,以便提前采取有效手段和防治措施,减少或避免矿井地质灾害的发生。本文以淮南潘集矿区深部勘查区为研究对象,紧密结合该研究区的地质普查和详查工程,充分利用周边生产矿井等有利条件,通过钻孔资料处理、原位测试、野外采样、室内试验和理论分析等手段,确定了潘集矿区深部煤系岩石赋存的地应力及地温条件,分析了煤系岩石微观成分、沉积环境和结构构造特征,试验获得了常规及地温、地应力等条件下的岩石力学性质,研究了岩石宏观力学性质差异性及其主要控制因素,揭示了深部煤系岩石力学行为的地质本质性控制机理。取得的主要成果有:1)采用岩矿显微薄片鉴定、图像分析和X-射线衍射等方法对深部煤系岩石矿物成分、含量和微观结构等进行了统计与分析,获得了研究区不同岩性岩石的微观特征:砂岩主要矿物为石英,平均含量在65%以上,结构以孔隙式胶结为主,且不同层位砂岩碎屑颗粒含量和粒度分布特征区别较大;泥岩矿物成分中黏土矿物含量较高,占比60%左右,陆源碎屑矿物占比30%左右,且各层位含量差异不大,自身非黏土矿物如菱铁矿等含量在不同层位泥岩中差异较大。2)基于研究区勘探钻孔岩芯及测井资料的统计分析,得出了深部主采煤层顶底板岩性类型组成及岩体结构性特征:平面上,深部5个主采煤层顶底板岩性类型均以泥岩型为主,研究区从东到西煤层顶底板砂岩厚度逐渐增加,泥岩厚度逐渐减小;垂向上,砂岩含量最高层位为下二叠统,向上逐渐变小,泥岩含量则相反;岩石质量指标(RQD)和钻孔声波测井可以直接反映深部岩体的结构性特征,主采煤层顶底板RQD值和钻孔测井波速平面分布较为一致,在靠近研究区中部潘集背斜转折端和断层附近,顶底板RQD值和测井波速都较小,岩石质量和岩体完整性都较差,远离大型构造与褶皱区域RQD值和测井波速均有增大趋势,受岩性分布和构造作用影响。3)选用地面千米钻孔水压致裂法和井下巷道应力解除法开展了研究区地应力原位测试工作,结合AE法试验解译结果,得出了深部研究区现今地应力场类型、大小及方向:-1000~-1500m深度范围内最大水平主应力在30~55MPa之间,且随深度增加呈线性增大趋势;最大水平主应力约为垂直主应力的1.3倍,揭示出深部地应力场以水平构造应力为主,最大、最小主应力比值在1.116~2.469之间,平均为1.511,且随深度增加逐渐减小;研究区最大主应力方向为NEE向,随着深度的增加趋向于近EW向;深部现今地应力场受区域大地构造控制,研究区内不同位置地应力大小和方向存在一定差异,受区域性F66断层和潘集背斜共同影响。4)基于潘集矿区深部近似稳态钻孔测温数据建立了测温孔温度变化的校正公式,结合井下巷道测温成果对研究区简易测温孔数据进行了校正,得出淮南潘集矿区深部地温梯度值变化范围为1.52℃/百米~3.41℃/百米,平均梯度2.46℃/百米;主采煤层底板温度随深度增加呈线性增大关系,计算分析了研究区-1000m、-1200m及-1500m三个水平的地温分布规律,并编制了对应的地温分布等值线图。5)常规条件下研究区煤系岩石力学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岩性岩石力学性质参数差异性较大,相同层位相同岩性的岩石力学参数分布也较为离散,煤系岩石力学性质的岩性效应明显;研究区各岩性岩石抗压强度与抗拉强度、弹性模量和凝聚力等参数间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垂向上,上石盒子组中11-2煤顶底板砂岩抗压强度最高,下石盒子组中3煤顶板粉砂岩强度最高,各主采煤层顶底板的泥岩平均强度随层位变化不明显。6)开展了符合深部地应力变化范围内的不同围压条件下煤系岩石三轴力学试验,得出了深部煤系岩石强度随围压增加而增大,在试验围压范围内,初期增幅较大,增幅随围压增大而减小;通过对煤系三轴岩石力学试验参数的回归分析,建立了淮南矿区深部不同岩性的煤系岩石力学强度及峰值应变随围压变化的预测模型,并基于大量试验结果分析确定了研究区煤系岩石的岩性影响系数。7)在深部煤系地温变化范围内开展不同温度条件下煤系岩石恒温单轴压缩试验,结果表明温度对煤系岩石强度和变形性质的影响要弱于岩性和围压的影响,岩石单轴抗压强度等力学参数整体随温度的升高呈降低趋势;不同层位和不同岩性岩石受温度影响有差异,根据强度随温度的变化特征将煤系岩石力学性质随温度的变化类型分为Ⅰ型-强度随温度增加而降低型,Ⅱ型-强度波动不变型和Ⅲ型-强度随温度增大型三类。8)分析了研究区主采煤层顶底板岩石物质组成、微观结构、岩石质量指标(RQD)、钻孔测井波速以及深部赋存的应力和温度环境等因素对岩石力学性质的影响作用,阐明了影响深部煤系岩石力学性质的沉积特性、岩体结构特性和围压等主控因素,揭示了深部煤系岩石力学行为的物质性、结构性及赋存性的地质本质性控制作用机理。图[140]表[43]参考文献[245]

李宝林[4](2020)在《峻德矿30#煤层地应力场控制下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研究》文中认为峻德矿最大一次煤与瓦斯突出位于30#煤层,具体位置处于-500m标高的第三主采水平处。主采一、二水平已经采掘完毕,现今主要开采三水平及以深煤层。为了研究峻德矿30#煤层地应力场控制下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以覆盖峻德-兴安边界和覆盖峻德矿中部地应力测点位置的10条勘探线为研究基础,绘制出峻德-兴安瓦斯地质单元-500m标高的地应力场云图。将峻德-兴安-500m标高的地应力场云图与峻德-兴安矿区按大地位置坐标对应,以峻德矿区边界为参照截取峻德矿区-500m标高地应力场分布云图,将所截取峻德矿区域内-500m标高的地应力场云图与峻德矿30#煤层瓦斯赋存分布特征相结合,以能量准则以及最小能量原理为判据,对峻德矿30#煤层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进行研究。文章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根据瓦斯地质单元划分原则,结合鹤岗矿区各个矿井地质资料:地质构造资料、煤层埋深资料、煤层厚度资料、围岩岩性资料、瓦斯赋存分布特征资料。将鹤岗矿区划分为四类瓦斯地质单元区:峻德-兴安高突瓦斯区(Ⅰ)、富力-新陆低瓦斯区(Ⅱ)、南山-益新高突瓦斯区(Ⅲ)、兴山高突瓦斯区(Ⅳ)。2、运用峻德-兴安瓦斯地质单元内的各个地应力测点,结合所选取的10条勘探线,模拟出每条勘探线的水平、垂直应力场,运用MATLAB中数据提取编程得到10条勘探线的水平应力值、垂直应力值及上覆岩层重力所施加应力值和其对应的大地位置坐标。运用V4三次样条插值法进行数据等值线绘制,最终得出峻德-兴安地质单元区域-500m标高的地应力场云图。3、峻德矿现今主要开采-500m标高的第三主采水平煤层。以所模拟出的峻德-兴安-500m标高的地应力场云图为基础,截取位于峻德矿区内的-500m标高的地应力场云图,并结合发生过较大突出的峻德矿30#煤层中突出点处的瓦斯赋存特征,运用瓦斯地质统计法以及能量准则、最小能量原理,对峻德矿区突出危险区进行确定和分级:(1)Ⅰ级突出危险区:地应力场值在20~35Mpa、煤层厚度在3~5m之间、构造煤厚度在0.7~1.3m之间;(2)Ⅱ级突出危险区:地应力场值在5~20Mpa、煤层厚度1.5~3m之间、构造煤厚在0.3~0.7m之间;(3)Ⅲ级突出危险区:地应力场值小于5Mpa、煤层厚度小于1.5m、构造煤厚度小于0.3m。

叶桢妮[5](2020)在《永陇矿区郭家河井田煤储层特征与构造控气研究》文中提出煤储层特征与地质构造复杂性是制约煤层气勘探开发效率的基础关键。煤储层孔隙裂隙结构的非均质性影响着煤层气的吸附和渗流过程,制约着煤层气勘探开发的效果。地质构造控制着煤层气的生成、储集和保存条件,决定着煤层气勘探工作的方向。论文以黄陇侏罗纪煤田永陇矿区郭家河井田为研究区,开展了煤储层特征、构造控气特征及基于构造复杂程度的煤层富气性预测与煤层气资源量估算方法研究,对煤层气勘探开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一定的应用价值。在煤储层特征方面,分析了煤层含气性、吸附性和渗透性及其影响因素,得出3号煤层为弱吸附性、低含气量、低渗透性煤储层的认识。研究了原生结构煤和碎裂结构煤在孔隙形态、BET比表面积、BJH孔隙体积和连通性方面的差异性,得出碎裂结构煤中裂隙孔更为发育,使得碎裂结构煤吸附性和连通性优于原生结构煤的认识。借助数字式X射线影像仪和扫描电镜,研究了原生结构煤和碎裂结构煤中宏观裂隙和微观裂隙的展布特征,认为碎裂结构煤中微观裂隙发育的密度、延展长度和开合度均大于原生结构煤;采用分形理论计算了原生结构煤和碎裂结构煤的孔隙、微观裂隙分形维数,揭示了孔隙、微观裂隙分形维数与煤岩有效渗透率的配置关系。在构造控气方面,模拟了研究区沉降史,分析了构造演化和生烃史,认为侏罗系延安组长期稳定沉降,在早白垩世晚期开始生烃,但生烃时间较短,煤层气含量较低。基于三维地震勘探地质构造精细解释结果,结合修正后的钻孔煤层气含量展布特征,分析了不同构造部位的煤层含气性特征,提出了宽缓向斜、背斜及次级背斜和正断层三类构造六个构造部位的控气类型,即向斜两翼浅部、向斜轴部、向斜仰起端、向斜与次级向斜交汇部、背斜轴部和次级背斜兼正断层等六个构造部位。进行了研究区地质构造复杂程度精细分区,研究了地质构造复杂程度与煤层含气性的关系,认为构造简单区煤层气含最一般大于3.5m3/t,构造较简单区煤层气含量为2~4m3/t,构造较复杂区煤层气含量为1.5~2.5m3/t,构造复杂区煤层气含量一般小于1.5m3/t。建立了考虑热-流-固耦合效应的地质构造控气数值模型,模拟了不同类型构造的煤层气含量、煤储层温度、压力和渗透率的变化特征,揭示了褶皱和断层不同部位的煤层气含量变化规律,认为宽缓向斜转折端具有保温保压低渗透的富气特征,背斜转折端和正断层的断层面附近具有低温低压高渗透的贫气特征,进而建立了构造控气模拟方程。通过研究正断层附近煤层气含量和煤储层渗透率的变化特征,模拟得出煤层内小型正断层控气、控渗范围分别为37m和54m,断层面附近煤层气含量降幅达86%以上而渗透率增幅为2.6%。考虑煤层厚度、上覆地层厚度和围岩岩性等地质因素,选取有钻孔煤层气含量的地质剖面验证了所总结的构造控气特征和控气构造类型。在煤层富气性预测与资源量精细估算方面,基于构造控气模拟方程,提出了考虑构造复杂程度的煤层富气性系数,建立了基于构造复杂程度的煤层富气性预测模型,为煤层富气性预测提供了新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构造复杂程度的煤层气资源量精细估算方法,估算了 1302工作面煤层气资源量和郭家河井田煤层气资源量。

陈世达[6](2020)在《黔西多煤层煤层气储渗机制及合层开发技术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黔西多煤层煤层气资源的离散性决定了其勘探开发的特殊性,基础地质研究和适应性开发技术探索仍是目前主要的攻关目标。论文以黔西多煤层为研究对象,以室内试验分析和现场动态跟踪为手段,剖析了煤层气储渗空间静、动态演化特征,探讨了其对煤层气吸附-解吸-渗流的影响;建立了薄煤层煤体结构测井识别方法;揭示了“叠置含煤层气系统”的地应力作用机制;提出了产层组合优选方法,并分析了不同改造和排采方式对合采井产能的影响。剖析了煤层气储渗空间静、动态演化特征,总结了影响气体吸附-解吸的主控因素,建立了煤层气解吸过程及解吸效率识别图版。高变质程度煤以发育微小孔为主,储渗动态的应力敏感程度最弱,对甲烷的吸附能力较强,在实现高解吸效率方面具有先天优势;碎裂煤渗流能力最强,其次为原生结构煤,碎粒煤不具备压裂增产适应性。层域尺度上,高灰分产率会降低煤层对甲烷的吸附能力;原位温压条件下,煤吸附性能主要受储层压力“正效应”控制。构建了薄煤层煤体结构精确识别方法。针对薄煤层测井“边界效应”难题,引进小波分析技术对测井曲线进行分频加权重构,提高了测井信号的纵向分辨率;选取伽马、密度、声波、电阻率测井参数,借助FISHER线性判别法投影降维思想和最小方差分析理念,建立了煤体结构测井识别图版和分类函数。查明了原位应力随埋深变化的地质作用过程,提出了“应力封闭型”叠置含煤层气系统的概念。黔西地区煤储层应力梯度变化是埋深和构造综合作用的结果,向斜轴部是水平主应力最为集中的区域。垂向上,可将应力状态依次划分为应力挤压区、应力释放区、应力过渡区和构造集中区。应力释放区(500750m)有利于相对高渗储层和统一压力系统的形成,以常压储层为主;200500 m、>750m煤储层具有“应力封闭”特征,压力系统叠置发育,储层压力与埋深失去相关性。剖析了织金区块典型合采井排采动态,提出了多层合采产层组合评价方法及排采管控建议。在层间供液均衡的前提下,确保各产层实现高解吸效率时仍具备一定的埋没度是最大化采收率的产层组合方案;“大液量、高砂量”的压裂改造是高产的重要保障;快速提液降压、稳流压、高套压和稳套压等生产方式不适应合层排采技术要求。

李可心[7](2020)在《临兴西深部煤层气储层特征及气水产出机理》文中认为较高温度、压力及地应力等决定了深部煤层气地质特征的特殊性,为了实现深部煤层气的有效开发,亟需开展深部煤层气储层特征和气水产出机理研究。本文以鄂尔多斯盆地东缘临兴西区8+9#煤储层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深部煤储层含气性、物性、储层能量及气水分布特征;基于煤层气产出过程物理模拟,建立了温压条件下气体产出模型,揭示了深部温压条件下气水的产出规律。结果表明:临兴西8+9#煤层主要为中煤阶煤,显微组分以镜质组为主,为低~高灰煤,水分含量较低,挥发分产率较高。孔隙以微孔和过渡孔为主,中孔和大孔含量较少。渗透率较低。深部储层吸附量随压力增大而增加,随温度升高而减少。煤样亲水性较弱。研究区地温平面展布为以紫金山岩体附近高值区为中心向四周地温逐渐降低;储层压力为略欠压-超压。地应力在垂向上存在三次转换,当埋深<1000~1300m时,SHmax>SV>SHmin,表现为剪切型;当埋深介于1300~1850m时,地应力表现为过渡型,SHmax、SV基本相当,SHmin最小;当埋深>1850m时,SV>SHmax>SHmin,为正断层型。与浅部相比,研究区深部煤层气组分以高甲烷和重烃浓度、低氮气含量为典型特征,甲烷碳同位素较重,大部分属于煤型气,少量样品表现为油型气;气体成因主要为热成因气。深部煤层含气量高于浅部储层含气量,且多数属于过饱和状态;构建了深部煤层含气量预测模型,在平面上研究区东部低、而北部、中西部以及西南部含气量较高。饱水煤样样品的核磁共振T2谱呈现三峰态,煤中相态水含量受温度影响,表现出随温度升高,自由水饱和度增加,束缚水饱和度降低。含水饱和度与驱替时间之间的负相关关系可以用分段线性函数来描述,即低压驱替阶段(2MPa),含水饱和度下降速率较大;在高压驱动阶段(4MPa~8MPa),下降较慢。高温下驱替结束后,岩心含水饱和度下降值大于常温下含水饱和度下降值;同时水下降速率明显大于常温条件下煤层水产出速率,反映了深部煤储层高温条件有利于煤层水的产出。煤层气产出过程中煤储层压力随时间呈指数函数形式降低;累计产气量随时间的变化呈对数函数增长趋势。考虑煤基质收缩效应和有效应力效应,依据物质平衡方程,建立了单位体积煤层气释放量模型,求取了深部高温高压条件下单位体积煤层气释放量及产出气中吸附气与游离气所占比例。以高温下甲烷驱替过程为例,指出储层温度条件下吨煤煤层气产出量随储层压力降低呈多项式函数形式增大。煤层气排采初期,产出的煤层气主要来源于裂隙中游离气;随着储层压力的不断降低,产出的煤层气主要来源于吸附气。论文含插图101幅,表格27个,参考文献149篇。

邓照玉[8](2020)在《深部煤层区域预测指标临界值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防治煤与瓦斯突出细则》推荐的区域预测临界值指标分别为瓦斯压力074 MPa(相对)、瓦斯含量8 m3/t,然而实际生产过程中,深部煤层经区域预测瓦斯压力小于074 MPa或者瓦斯含量小于8m3/t的煤层也曾多次发生突出。鉴于此,在考虑温度和地应力对煤层瓦斯赋存影响的基础上,对区域预测瓦斯压力和含量临界值进行了修正,修正系数为075。研究表明,考虑地温和地应力的影响修正得到的区域预测指标临界值对深部煤层的防突工作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刘帅帅[9](2019)在《柳林矿区南部煤储层特征及煤层气开发单元划分》文中研究说明煤矿区煤层气开发单元划分是煤与煤层气协调开发的基础。本文以柳林矿区南部4号和8号煤层为例,采用地质分析、统计分析、实验测试的方法,深入分析了研究区煤储层基础特征、煤体结构、含气性、孔渗性、储层压力、地应力特征、储层力学性质及富水性等。提出了煤层气开发单元划分指标及划分原则,并进一步对最优区煤矿进行了煤与煤层气协调开发单元划分,建立了开发模式。最终研究结果显示:研究区煤层呈单斜构造,全区稳定发育且厚度较大的煤层为4号和8号煤层,区内构造简单,仅在区域北部发育有聚财塔地堑;研究区煤层埋深由东向西逐渐增大,含气量呈现相同的变化趋势,临界饱和深度大致在1200m左右,但总体含气饱和度较低,储层压力状态为欠压状态;全区煤体结构主要为碎裂结构煤,其次为原生结构煤,碎粒-糜棱结构煤仅在4号煤层西部存在少部分;沙曲矿煤储层的渗透率较好,其次为贺西矿,双柳矿最差,渗透率随埋深的增加表现为幂指数降低的趋势;含煤地层富水性等级为较弱-相对隔水,岩层透水类型为微透水-不透水,且水动力条件较弱;埋深600800m的区间是煤储层改造的首选区域。在上述研究结果的基础上以数学比例的思维结合层次分析法的方法提出开发单元划分原则。基于研究区煤层煤厚、埋深、煤体结构、含气量、地应力、层间距影响因素,最终划分为Ⅰ类最优区、Ⅱ类优势区、Ⅲ类不利区。Ⅰ类最优区主要分布在沙曲矿大部、双柳矿南部、贺西矿南部及研究区西部部分地区,Ⅲ类不利区主要分布在研究区东部及西部部分地区。在Ⅰ类最优区中选沙曲矿进行煤与煤层气协调开发单元划分及模式配置。论文共有图80幅,表43个,参考文献134篇。

陶传奇[10](2019)在《鄂尔多斯盆地东缘临兴地区深部煤层气富集成藏规律研究》文中提出论文以临兴地区深部煤层气储层及资源赋存的特性为研究对象,立足于深部煤储层钻测井、地震等地质资料,开展了煤的物质组成、覆压孔渗、低温液氮吸附、CO2吸附和高温高压等温吸附/解吸实验等测试研究。基于“煤化作用分异-生烃期次剖析-温压特性影响-吸附孔控制-地质作用控藏”这一主线,精细描述了深部煤储层及煤的发育特征,恢复了煤系地层埋藏史、关键生烃期次,量化表征了深部煤储层煤不同尺度的微观孔隙发育特性,揭示了高温高压条件下煤的吸附/解吸特性,剖析了深部煤层气的富集成藏规律,建立了深部煤层气富集区研究的评价指标体系,主要成果和认识如下:(1)基于深部煤储层钻测井地质资料,结合数值模拟研究方法,恢复了临兴地区煤系地层埋藏史、热史和煤的成熟度史,阐明了煤层气储层成藏演化特征,揭示了临兴地区煤储层大埋深、高温压、煤变质程度差异分布的规律。8+9号煤层埋深为1086~2158 m,平均为1870 m;煤储层地温为38.4~63.0℃,储层压力主要为10.0~20.5 MPa;煤的最大镜质体反射率主要为1.06~1.5%,在岩浆热事件影响区,可增大至3%以上。通过显微镜下观察流体包裹体的岩相学特征,分析包裹体均一温度的分布规律,同时,与煤系地层埋藏史、煤成熟度史的恢复结果相结合,揭示出临兴地区煤系地层存在两个关键生烃期次。明确出关键生烃期的发生,为临兴地区深部煤层气的富集成藏奠定了气源基础。(2)依据煤低温液氮吸附和CO2吸附测试分析,阐述了煤的微观孔隙发育特征。指出在1.7~100nm孔径范围内,10~100 nm的孔隙主要贡献了煤的孔隙体积,2~3 nm的孔隙主要贡献了煤的孔比表面积。在0.489~1.083 nm孔径范围内,超微孔的孔径分布呈双峰型,两个峰值区间分为0.56~0.62 nm和0.82~0.88 nm,超微孔的孔比表面积占吸附孔总孔比表面积的98.79~99.52%。指出在深部高压条件下,超微孔对深部煤层气的吸附/解吸特性的影响起到决定性控制。同时,阐述了不同变质程度煤的孔体积、孔比表面差异发育的特征规律。(3)针对深部煤储层高温、高压的特殊地质条件,开展了煤的高温高压等温吸附/解吸实验。揭示出煤的吸附特性受温度负效应和吸附压力正效应的双重控制,煤的变质程度通过影响煤孔体积和孔比表面积的发育特性,从本质上控制着煤的吸附特性。从热力学能量变化的角度,诠释了煤吸附甲烷难易程度的微观能量变化控制机理。在煤吸附甲烷过程中,随着温度和压力的变化,总是伴随着吸附势、吸附空间及表面自由能等微观能量的变化。揭示出高温高压条件下亦存在解吸滞后效应,应用Frechet距离可以量化评价解吸滞后效应的强弱,温度的升高会使滞后效应逐渐变弱。探讨了多种含气量预测方法与预测模型的适用性,指出吸附势理论在深部煤储层含气性研究方面具有优势,即考虑温度、压力、煤变质程度三个关键地质参数,又充分体现煤微小孔对吸附甲烷的影响。(4)对临兴地区深部煤层气的富集成藏类型进行了解剖,总结出煤变质程度、温压条件及地质条件控制了深部煤储层含气量的差异分布。指明煤的吸附特性、储层温压、沉积条件、构造条件及水动力条件是影响深部煤层气富集成藏的5个关键控因,同时,建立了临兴地区深部煤层气富集区研究的评价指标体系。

二、Calculation of gas content in coal seam influenced by in-situ stress grads and ground temperature(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Calculation of gas content in coal seam influenced by in-situ stress grads and ground temperature(论文提纲范文)

(1)深部煤层气赋存态及其含量预测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研究基础
    1.1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存在问题
    1.4 研究方案
    1.5 论文工作量
2 地质背景
    2.1 地层与含煤地层
    2.2 构造及岩浆活动
    2.3 地温场和地应力场
    2.4 煤储层基本特征
    2.5 小结
3 深部条件下煤样的孔隙结构及其非均质性
    3.1 煤样基本特征
    3.2 煤样压汞孔隙结构
    3.3 煤样低温液氮吸附孔隙结构
    3.4 孔隙结构分形非均质性
    3.5 小结
4 深部条件下煤样孔渗的温度-应力敏感性
    4.1 实验方法
    4.2 深部煤样孔隙温度-应力敏感性
    4.3 深部煤样渗透率温度-应力敏感性
    4.4 温压作用下深部煤样孔隙度和渗透率关系
    4.5 小结
5 深部条件下煤层气密度与超临界吸附
    5.1 温压条件耦合作用下的游离态甲烷密度
    5.2 超临界吸附相甲烷密度
    5.3 温度和甲烷密度对煤样吸附性的影响
    5.4 煤吸附热力学机理
    5.5 小结
6 深部煤层气赋存态及其含量预测
    6.1 深部煤层气赋存态特点
    6.2 深部煤层不同赋存态含气量模型
    6.3 深部煤层气赋存态地质控制
    6.4 榆社-武乡区块深部煤层含气量赋存态构成
    6.5 小结
7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2)黄陇煤田低阶煤层气控藏要素与高产地质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提出
    1.2 研究现状
    1.3 现存问题
    1.4 研究方案
    1.5 论文工作量
2 煤层气地质背景
    2.1 构造及现代地热场
    2.2 含煤地层及其沉积环境
    2.3 煤储层及其基本属性
    2.4 水文地质条件
    2.5 小结
3 低阶煤储层物性及其地质控因
    3.1 低阶煤样孔隙和裂隙发育特点
    3.2 低阶煤样吸附性
    3.3 低阶煤储层渗透性及其地质控制
    3.4 低阶煤储层流体能量
    3.5 小结
4 低阶煤层气成藏要素与模式
    4.1 延安组油气显示与分布
    4.2 延安组油气成因与来源
    4.3 延安组煤层气控藏地质要素
    4.4 延安组煤层气成藏地质模式
    4.5 小结
5 低阶煤层气井产能影响因素及高产模式
    5.1 煤层气可采性地质控制
    5.2 低阶煤层气井产能工程控因
    5.3 低阶煤层气高产地质模式
    5.4 黄陇煤田低阶煤层气开发对策
    5.5 小结
6 结论与创新点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3)淮南潘集矿区深部煤系岩石力学性质及其控制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煤炭深部开采及赋存条件探查研究现状
        1.2.2 深部赋存条件下的岩石力学性质研究现状
        1.2.3 沉积特性和岩体结构对岩石力学性质的影响研究现状
        1.2.4 存在的问题与发展趋势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 论文研究工作过程与工作量
2 研究区工程概况与地质特征
    2.1 研究区勘查工程概况
        2.1.1 研究区位置及范围
        2.1.2 潘集矿区深部勘查工程概况
    2.2 研究区地层特征
        2.2.1 区域地层
        2.2.2 研究区含煤地层
    2.3 研究区地质构造特征
        2.3.1 区域构造及演化
        2.3.2 研究区构造特征
    2.4 研究区水文地质特征
        2.4.1 区域水文地质
        2.4.2 研究区水文地质特征
    2.5 本章小结
3 潘集矿区深部煤系岩石沉积特性及岩体结构特性分析
    3.1 潘集矿区深部煤系岩石学特征
        3.1.1 煤系岩石显微薄片鉴定
        3.1.2 煤系砂岩岩石学特征
        3.1.3 煤系泥岩岩石学特征
    3.2 潘集矿区深部煤系岩性组成特征
        3.2.1 研究区13-1煤顶底板岩性类型及分布特征
        3.2.2 研究区11-2煤顶底板岩性类型及分布特征
        3.2.3 研究区8煤顶底板岩性类型及分布特征
        3.2.4 研究区4-1煤顶底板岩性类型及分布特征
        3.2.5 研究区1(3)煤顶底板岩性类型及分布特征
    3.3 潘集矿区深部煤系沉积环境分析
        3.3.1 研究区煤系砂体剖面分布特征
        3.3.2 研究区煤系沉积环境分析
    3.4 潘集矿区深部煤系岩体结构特性分析
        3.4.1 主采煤层顶底板岩石质量评价
        3.4.2 主采煤层顶底板岩体完整性评价
    3.5 本章小结
4 潘集矿区深部煤系赋存条件探查及其展布规律研究
    4.1 潘集矿区深部地应力测试与分布特征研究
        4.1.1 深部地应力测试工程布置
        4.1.2 深部地应力测试方法与测试结果
        4.1.3 淮南潘集矿区深部地应力分布特征
        4.1.4 深部构造对地应力场的控制作用分析
    4.2 潘集矿区深部地温探查与地温展布特征评价
        4.2.1 深部地温测试与测温数据处理
        4.2.2 研究区地温梯度及分水平地温场展布特征
        4.2.3 深部主采煤层地温场特征
    4.3 本章小结
5 潘集矿区深部煤系岩石物理力学性质试验研究
    5.1 深部煤系岩石采样与制样
        5.1.1 研究区采样钻孔工程布置
        5.1.2 煤系岩石样品采集与制备
    5.2 深部煤系岩石物理性质测试与评价
    5.3 常规条件下深部煤系岩石力学性质试验研究
        5.3.1 常规条件岩石力学试验与结果分析
        5.3.2 煤系岩石力学性质参数相关性分析
        5.3.3 不同层位岩石力学性质变化特征
        5.3.4 本节小结
    5.4 围压条件下煤系岩石力学性质试验研究
        5.4.1 室内三轴试验装置与试验过程
        5.4.2 深部煤系岩石三轴试验结果与分析
        5.4.3 深部地应力场下煤系岩石力学性质变化规律与预测模型
        5.4.4 本节小结
    5.5 温度条件下煤系岩石力学性质试验研究
        5.5.1 温度条件下试验装置与试验方案
        5.5.2 深部温度条件下煤系岩石力学参数变化特征
        5.5.3 温度条件对深部煤系岩石力学性质的影响规律分析
        5.5.4 本节小结
    5.6 本章小结
6 深部煤系岩石力学性质差异性及其控制因素研究
    6.1 深部煤系岩石力学性质差异性分布
        6.1.1 煤系岩石力学性质试验参数分布的差异性
        6.1.2 主采煤层顶底板岩石力学性质垂向分布的差异性
        6.1.3 主采煤层顶底板岩石力学性质平面分布的差异性
    6.2 深部煤系岩石沉积特性对力学性质的控制作用
        6.2.1 煤系岩石力学性质的岩性效应
        6.2.2 煤系岩石矿物成分对力学性质的控制作用
        6.2.3 煤系岩石微观结构对力学性质的控制作用
    6.3 深部岩体结构性特征对力学性质的影响
        6.3.1 岩体结构性特征对岩石力学性质的影响
        6.3.2 深部构造特征对岩石力学性质的影响
    6.4 深部赋存环境对煤系岩石力学性质的影响
        6.4.1 深部地应力环境对煤系岩石力学性质的影响
        6.4.2 深部地温环境对煤系岩石力学性质的影响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主要结论与创新点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4)峻德矿30#煤层地应力场控制下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煤与瓦斯突出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1.2.2 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预测研究现状
        1.2.3 地应力场模拟研究现状
        1.2.4 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本章小结
2 瓦斯赋存构造逐级控制作用及瓦斯地质单元划分
    2.1 矿井概况
    2.2 区域构造演化及瓦斯赋存构造逐级控制规律
    2.3 矿区地质构造及瓦斯赋存构造逐级控制特征
    2.4 瓦斯地质单元划分原则
    2.5 瓦斯地质单元划分依据
        2.5.1 地质构造分布特征
        2.5.2 煤层埋藏深度特征
        2.5.3 煤层厚度分布特征
        2.5.4 煤层围岩岩性特征
        2.5.5 瓦斯赋存分布特征
        2.5.6 矿区突出分布特征
    2.6 瓦斯地质单元划分及其特征
    2.7 本章小结
3 峻德-兴安矿区地应力场云图数值模拟研究
    3.1 峻德-兴安地应力测点分析
    3.2 地应力场数值模拟分析步骤
    3.3 峻德-兴安矿区地质模型的建立
        3.3.1 确定模拟区域
        3.3.2 岩组划分
        3.3.3 地质模型的建立
    3.4 模型边界条件
    3.5 计算结果分析
        3.5.1 水平应力场分布特征
        3.5.2 垂直应力场分布特征
        3.5.3 矿区主应力迹线分布特征
    3.6 峻德-兴安矿区模拟地应力场分布特征
    3.7 本章小结
4 峻德矿30#煤层地应力场控制下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研究
    4.1 峻德矿30#煤层煤体瓦斯赋存分布特征研究
        4.1.1 煤层埋深对瓦斯赋存影响
        4.1.2 基岩厚度对瓦斯赋存影响
        4.1.3 煤层厚度对瓦斯赋存影响
        4.1.4 断层分布对瓦斯赋存影响
    4.2 峻德矿30#煤层地应力场对煤与瓦斯突出控制作用研究
        4.2.1 地应力场对煤体渗透性的影响
        4.2.2 地应力场对瓦斯含量及压力的影响
        4.2.3 地应力场与煤体瓦斯的共同作用
    4.3 峻德矿30#煤层地应力场控制下区域危险性研究
        4.3.1 煤—瓦斯系统失稳条件及突出失稳判据
        4.3.2 瓦斯突出地点应力场及煤体瓦斯分布特征分析
        4.3.3 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预测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5)永陇矿区郭家河井田煤储层特征与构造控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煤储层孔隙结构特性研究
        1.2.2 煤储层裂隙结构特性研究
        1.2.3 地质构造对煤层气控制作用研究
        1.2.4 煤层气资源量计算方法研究
        1.2.5 存在的主要问题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地质特征与矿井概况
    2.1 地层
    2.2 含煤地层
    2.3 构造
    2.4 水文地质
    2.5 矿井概况
    2.6 本章小结
3 煤储层特征研究
    3.1 煤储层含气性及其影响因素
    3.2 煤储层吸附性和渗透性及其影响因素
        3.2.1 煤样采集
        3.2.2 煤储层吸附性及其影响因素
        3.2.3 煤储层渗透性及其影响因素
    3.3 煤储层孔隙发育特征
        3.3.1 煤储层孔隙结构测定
        3.3.2 煤储层孔隙发育特征
        3.3.3 煤储层孔隙分形特征
        3.3.4 煤体结构对煤储层孔隙特征的影响
    3.4 煤储层裂隙发育特征
        3.4.1 煤储层裂隙识别
        3.4.2 煤储层裂隙发育特征
        3.4.3 煤储层微观裂隙分形特征
        3.4.4 煤体结构对煤储层裂隙特征的影响
    3.5 煤储层孔隙裂隙分形特征对煤岩渗透率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4 构造控气研究
    4.1 地质构造三维地震精细解释与复杂程度评价
        4.1.1 地质构造三维地震精细解释
        4.1.2 地质构造复杂程度评价方法
        4.1.3 地质构造复杂程度评价
    4.2 构造演化
        4.2.1 构造层划分
        4.2.2 地质构造演化
        4.2.3 沉降史恢复与生烃史分析
    4.3 构造控气特征
        4.3.1 3号煤层含气量特征
        4.3.2 构造对煤层气赋存的控制
        4.3.3 构造演化控气特征
    4.4 基于构造复杂程度的煤层含气性特征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热-流-固耦合效应的构造控气数值模拟
    5.1 热-流-固耦合数值模型构建
        5.1.1 热-流-固耦合机理
        5.1.2 原始构造模型和数值模型
        5.1.3 模型基本参数
    5.2 基于热-流-固耦合效应的构造控气模拟分析
        5.2.1 构造控气模拟分析
        5.2.2 构造控气控渗范围
    5.3 本章小结
6 基于构造复杂程度的煤层富气性预测与资源量估算方法
    6.1 基于构造复杂程度的煤层富气性预测方法
        6.1.1 煤层富气性预测模型构建
        6.1.2 基于构造复杂程度的煤层富气性系数
        6.1.3 煤层富气性预测模型精度评价
    6.2 基于构造复杂程度的煤层气资源量精细估算方法
        6.2.1 基于体积法的煤层气资源量估算
        6.2.2 基于构造复杂程度的煤层气资源量精细估算方法
        6.2.3 研究区煤层气资源量精细估算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论文主要工作量
附录2 地质构造等级分区评价统计表
附录3 攻读博士期间参与的项目与取得的成果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攻读博士期间的获奖
    攻读博士期间负责和参与的科研项目
    攻读博士期间获得的专利

(6)黔西多煤层煤层气储渗机制及合层开发技术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1.3 项目依托
    1.2 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中国煤层气勘探开发现状及研究趋势
        1.2.2 含煤层气系统研究进展
        1.2.3 原位地应力测量与应力场分析
        1.2.4 煤体结构划分与测井识别
        1.2.5 贵州省多煤层煤层气开发现状及关键技术
    1.3 面临科学问题和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案和技术路线
    1.5 完成的主要实物工作量
    1.6 研究成果及创新点
        1.6.1 研究成果
        1.6.2 创新点
2 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构造背景
        2.1.1 区域构造特征
        2.1.2 区域构造演化
    2.2 煤系沉积作用
        2.2.1 煤系地层及沉积特征
        2.2.2 煤层发育特点
    2.3 煤岩煤质特征
        2.3.1 宏观煤岩类型
        2.3.2 煤变质程度作用
        2.3.3 显微煤岩组分
        2.3.4 煤质变化
3 不同变质程度煤煤层气储层物性表征
    3.1 不同变质程度煤储渗空间静态表征
        3.1.1 压汞法对中大孔的表征
        3.1.2 低温N_2 吸附对2~100 nm孔隙的表征
        3.1.4 低场核磁共振综合表征
    3.2 煤岩吸附特征及影响因素
        3.2.1 煤变质程度对吸附的影响
        3.2.2 灰分产率对吸附的影响
        3.2.3 储层原位温压条件对吸附的影响
    3.3 不同变质程度煤煤层气解吸特性
        3.3.1 解吸阶段划分理论
        3.3.2 解吸效率及解吸节点变化
        3.3.3 煤层气解吸动态识别图版
4 不同煤体结构物性显现特征及测井识别
    4.1 煤体结构物性显现特征
        4.1.1 显微镜对微裂隙的表征
        4.1.2 不同煤体结构低温N_2/CO_2 吸附特征
        4.1.3 不同煤体结构核磁共振结果
        4.1.4 单轴压缩作用下煤体损伤演化规律CT观测
    4.2 测井曲线重构及煤体结构测井响应特征
        4.2.1 测井曲线分频加权重构
        4.2.2 煤体结构测井响应特征
    4.3 煤体结构定量识别方法及应用
        4.3.1 Fisher判别法分析原理
        4.3.2 判别图版与分类函数
        4.3.3 方法验证及应用实例
5 原位地应力场转换及其储渗控制效应
    5.1 煤岩储渗空间动态演化表征
        5.1.1 核磁T_2 谱动态变化特征
        5.1.2 核磁分形维数及其动态变化
        5.1.3 煤岩等效割理压缩系数
    5.2 煤储层原位地应力分布特征
        5.2.1 煤储层原位应力场临界转换深度
        5.2.2 应力比随埋深变化规律统计分析
    5.3 地应力-渗透率-储层压力-含气性协同关系
        5.3.1 地应力对渗透率的控制作用
        5.3.2 含气系统叠置发育的地应力封闭效应
6 多煤层煤层气高效开发技术对策
    6.1 合采产层组合优选评价方法
        6.1.1 产层解吸动态与动液面协同关系
        6.1.2 产层跨度
        6.1.3 地层供液能力
    6.2 储层压裂改造方式
        6.2.1 合采井压裂改造
        6.2.2 水平井分段压裂
    6.3 排采管控方式
        6.3.1 排采制度对产能的影响
        6.3.2 排采阶段及管控方式
7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7)临兴西深部煤层气储层特征及气水产出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研究基础
    1.1 选题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存在问题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5 论文工作量
2 地质背景
    2.1 研究区位置
    2.2 地层与含煤地层
    2.3 构造地质条件
    2.4 水文地质条件
    2.5 小结
3 深部煤储层特征
    3.1 样品采集与实验
    3.2 煤岩煤质特征
    3.3 储层物性特征
    3.4 储层能量特征
    3.5 深部煤层气、水特征
    3.6 小结
4 深部煤储层气水产出规律
    4.1 深部煤层水产出物理模拟
    4.2 深部煤层气产出实验机理
    4.3 深部煤储层产出理论模式
    4.4 煤层气排采物理模拟过程中气体产出特征
    4.5 小结
5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8)深部煤层区域预测指标临界值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深部煤层瓦斯吸附影响主要因素分析
    1.1 温度对煤层瓦斯吸附的影响
    1.2 地应力对煤层瓦斯吸附的影响
    1.3 深部煤层瓦斯吸附特性综合分析
2 我国煤层防突区域预测临界值适用现状
    2.1 目前通用的瓦斯压力临界值指标
    2.2 深部煤层“低指标”突出现象及应对措施
    2.3 深部煤层“低指标”突出现象原因分析
3 深部煤层防突区域预测指标临界值确定
    3.1 区域预测瓦斯压力临界值理论计算方法
    3.2 区域预测瓦斯含量临界值理论计算方法
    3.3 理论数据修正系数的确定
4 实例应用
    4.1 煤层瓦斯参数情况
    4.2 瓦斯压力临界值确定
    4.3 瓦斯含量临界值确定
    4.4 临界值数据分析
5 结论

(9)柳林矿区南部煤储层特征及煤层气开发单元划分(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存在问题
    1.4 研究方案
    1.5 样品采集方案
    1.6 论文工作量
2 研究区概况
    2.1 研究区位置
    2.2 地层及含煤地层
    2.3 构造特征
    2.4 水文地质特征
    2.5 小结
3 研究区煤层及煤储层物性特征
    3.1 煤层
    3.2 煤体结构
    3.3 储层含气性特征
    3.4 储层孔渗特征
    3.5 储层压力特征
    3.6 地应力特征
    3.7 储层力学特征
    3.8 含煤岩系富水性评价
    3.9 小结
4 研究区煤层气开发单元划分
    4.1 开发单元划分指标
    4.2 开发单元划分结果
    4.3 小结
5 研究区煤与煤层气协调开发
    5.1 煤矿煤层气开发单元划分
    5.2 煤与煤层气协调开发配置模式
    5.3 小结
6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鄂尔多斯盆地东缘临兴地区深部煤层气富集成藏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依据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深部煤层气的概念与内涵
        1.2.2 深部煤层气的勘探开发现状
        1.2.3 深部煤储层温压及地应力条件
        1.2.4 深部煤储层吸附/解吸及含气性
    1.3 面临的科学问题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案与技术路线
    1.5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1.6 主要创新点
    本章小结
2 区域地质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构造发育特征
    2.3 地层与含煤地层
    2.4 岩浆活动特征
    本章小结
3 深部煤储层地质条件及演化特征
    3.1 深部煤储层演化特征
        3.1.1 构造演化史特征
        3.1.2 埋藏史与成熟度史数值模拟
        3.1.3 关键生烃期次恢复
    3.2 深部煤储层地质条件
        3.2.1 煤层的埋深
        3.2.2 地温场分布特征
        3.2.3 储层压力变化规律
        3.2.4 地应力状态特征
    3.3 煤的物质组成及孔渗特征
        3.3.1 宏观煤岩特征
        3.3.2 显微煤岩及工业分析
        3.3.3 煤的变质程度
        3.3.4 煤孔渗特性
    本章小结
4 高温高压作用下煤的吸附/解吸特性
    4.1 实验样品条件
    4.2 实验煤样的低温液氮吸附
        4.2.1 实验设备与实验条件
        4.2.2 孔隙类型与孔径分布
        4.2.3 煤变质程度控制下的孔隙发育特性
    4.3 实验煤样的二氧化碳吸附
        4.3.1 实验设备与实验条件
        4.3.2 孔径分布特征
        4.3.3 基于DFT理论的孔隙特征分析
    4.4 高温高压条件下煤的吸附/解吸实验
        4.4.1 实验设备与实验条件
        4.4.2 高温高压控制下煤的吸附特性
        4.4.3 高温高压吸附过程中微观能量变化
        4.4.4 高温高压控制下煤的解吸特性
    本章小结
5 深部煤储层含气性特征
    5.1 含气量求取方法适用性探讨
    5.2 深部煤储层吸附气量预测
        5.2.1 温压对吸附势与吸附空间的控制
        5.2.2 深部煤储层吸附气量预测模型
    5.3 深部煤储层含气量空间变化
        5.3.1 含气量的平面分布
        5.3.2 含气量纵向上的变化
    5.4 深部煤储层解吸气与残余气
    5.5 深部与浅部煤层气的差异变化
    本章小结
6 深部煤层气控气特征及选区评价
    6.1 沉积条件控气特征
        6.1.1 沉积相及聚煤作用
        6.1.2 煤的物质组分控气
        6.1.3 围岩封闭性
    6.2 构造条件控气特征
        6.2.1 褶皱与断层发育特征
        6.2.2 褶皱与断层控气
    6.3 水文地质条件控气
        6.3.1 区域水动力条件
        6.3.2 流体势的计算
        6.3.3 水动力控气
        6.3.4 水化学条件
    6.4 深部煤层气富集成藏类型分区
    6.5 深部煤层气富集区评价
        6.5.1 评价方法及指标体系
        6.5.2 富集区评价结果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Calculation of gas content in coal seam influenced by in-situ stress grads and ground temperature(论文参考文献)

  • [1]深部煤层气赋存态及其含量预测模型[D]. 郭涛.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2]黄陇煤田低阶煤层气控藏要素与高产地质模式[D]. 蔺亚兵.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3]淮南潘集矿区深部煤系岩石力学性质及其控制因素研究[D]. 沈书豪. 安徽理工大学, 2020(07)
  • [4]峻德矿30#煤层地应力场控制下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研究[D]. 李宝林. 河南理工大学, 2020(01)
  • [5]永陇矿区郭家河井田煤储层特征与构造控气研究[D]. 叶桢妮. 西安科技大学, 2020
  • [6]黔西多煤层煤层气储渗机制及合层开发技术对策[D]. 陈世达.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8)
  • [7]临兴西深部煤层气储层特征及气水产出机理[D]. 李可心.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3)
  • [8]深部煤层区域预测指标临界值的研究[J]. 邓照玉. 能源与环保, 2020(01)
  • [9]柳林矿区南部煤储层特征及煤层气开发单元划分[D]. 刘帅帅. 中国矿业大学, 2019(01)
  • [10]鄂尔多斯盆地东缘临兴地区深部煤层气富集成藏规律研究[D]. 陶传奇.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9(10)

标签:;  ;  ;  ;  ;  

地应力梯度和地温影响煤层瓦斯含量计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