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第一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摘要:随着建筑工程的不断发展,对于其混凝土施工技术也提出了更高的质量管理要求,为了能够更好地在建筑工程之中应用混凝土施工技术,需要加强对于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技术与质量管理的控制工作,以此实现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水平的保证。本文将对此进行相应的探究,希望可以在理论化的层面上提出一些可行的建议。
关键词:建筑工程;混凝土;质量管理
目前的建筑工程在混凝土施工技术应用的过程之中还存在着相应的不足,不能够从根本上满足建筑工程施工的相应要求,下文将从混凝土的施工技术、配合比设计、施工方法、施工细节等多种角度进行分析,从而提出加强其质量管理的具体措施,并且推动混凝土施工技术的整体提高。
一、加强对于混凝土材料管理以及配合比设计
在施工过程之中需要加强对于原有混凝土材料的管理,并且优化配合比设计,才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提升其基础性能,增强混凝土的质量,为接下来的混凝土施工技术应用奠定相应的基础。
在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的过程之中,首先需要去明确配合比设计的实际流程,事实上所有的配合比设计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配制强度、原材料的选择、对于配合比设计的初步计算以及对于混凝土配合比的试配、调整与选择。
在配制强度方面,应该明确混凝土的配合要求,结合《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范》以及建筑工程的实际要求[1],综合比较其施工的和易性、耐久性以及经济性从而进行选择。在这一环节中混凝土的设计强度与强度标准差都是配制强度中所必须要考虑的相应部分。
而在原材料需要根据环境条件、耐久性要求或者是否是大体积的混凝土等多个前提条件进行水泥品种、砂石品种、砂石粒径、粗细程度等相关方面的选择。常用的水泥可以分为五种,分别是硅酸盐水泥、普通水泥、矿渣水泥、火山灰水泥、粉煤水泥等。这五种水泥在硬化速度、旱期强度、水化热、抗冻性、干缩、耐腐蚀性、耐热性、耐硫酸盐类侵蚀、抗水性、抗碳化等多种特性上也有所不同,以水化热的性能程度区分为例,硅酸盐水泥在水化热程度上显示为高程度,普通水泥显示较高程度,矿渣水泥、火山灰水泥以及粉煤灰水泥都显示低程度。所以在需要较低水化热的混凝土配制的过程之中,比如大体积的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等,比起硅酸盐水泥与普通水泥,更应该选择水化热程度较低的水泥品种。
在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过程之中需要考虑几个因素,需要明确其基本参数,一般概念上来看,水胶比、单位用水量以及砂率往往是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过程之中最为重要的三个参数。保证参数明确的同时进行配合比的相关计算,以强度计算为例,当混凝土的设计强度等级小于C60的时候,所配置的强度应该满足“混凝土配制强度(MPa)≥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1.645混凝土强度标准差(MPa)”。
综上所述,只有从根本上将材料管理以及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进行优化与加强,才能够为接下来的施工工作做好铺垫,促进混凝土施工的进行,并且能够较好地提升工程质量,满足建筑工程的施工要求。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完善混凝土施工技术应用方式
在混凝土施工技术应用的过程之中,需要针对其混凝土施工技术的应用方式、施工工序、施工细节进行相应的明确与优化[2],从而建立一个完善的混凝土施工工序体系。在施工进行之前,就需要将准备与检查工作落实到位,实现与技术工人的安全技术交底工作,明确梁柱、梁板以及剪力梁的混凝土标号的掌握,以及材料的可利用性等。
(一)施工的温度变化
在施工过程之中需要根据施工环境的变化,去选择相应的施工方式,例如在冬季施工的过程之中,应该对于混凝土的原材料进行加热,这样才能够保证混凝土早期强度的增长,结合定时的温度测量,从而保证所进行加温的实际温度能够达到预期要求,另外在施工的过程之中需要做好对于混凝土浇筑的入模温度,往往在常规的温度管理过程之中,其温度应该控制在两度及以上,否则新浇筑的混凝土冷却速度变快的同时,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混凝土的早期强度的增长。在这一环节之中也需要加强对于施工细节的明确,需要提前预留至少六块的施工石块,并且与工程的整体结构进行同条件的养护工作,这样能够加强对于受冻前混凝土的检验,并且转入常温之后再进行对于混凝土为期三十天左右的养护,实现对于混凝土工程施工的质量控制。
(二)施工的浇筑环节
混凝土的浇筑就是让混凝土材料入模并且实现塑化的过程,所以浇筑混凝土的过程之中,需要注重混凝土浇筑的方式以及浇筑的时长。如果时间过长,混凝土就会塑化程度较大,不利于整体混凝土的融合,所以在进行混凝土浇筑的过程之中应该分段、分层地连续进行浇筑,为了避免出现分层离析的问题,应该在模板上开浇筑口,或是设置相应的溜管等。
并且一般来说墙柱等竖向构件浇筑是与水平构件浇筑方式存在不同的,竖向构件在浇筑的过程之中需要先进行铺垫厚水泥砂浆,这是为了防止出现烂根现象而进行的必要举措,而水平构件进行浇筑的过程之中应该以竖向构件为基准,往往竖向构件完成之后,在进行水平构件的浇筑,中间所间隔的实际时间大约控制在一个小时到一个半小时左右,连续浇筑的过程也应该尽量去缩短所占用的时间,尽可能从运输环节、浇筑环节、间歇环节中实现实间压缩。
在实际的浇筑环节也需要去注重相应的细节,以结构浇筑的墙体为例,应该在纵横墙交界处去预留垂直缝,所以双向楼板、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多层钢架都应该按照设计要求去进行位置的留置。只有从施工细节处进行优化,才能够促进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加强细节控制,提升施工技术水平。
三、建立完善的混凝土施工质量管理体系
高质量的施工效果与施工水平是依赖于相对严格的质量管理过程的,所以需要去建立完善的混凝土施工质量管理体系,从而加强对于整个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技术的质量控制。在建立完善的混凝土施工质量管理体系的过程之中需要去借鉴其先进的管理模式,使得施工技术的质量管理能够向精细化、科学化方向发展。在混凝土施工技术应用质量管理过程之中可以应用“样板引路”、“过程控制”、“精细操作”等方式[3],将质量管理实践落实到位,确保工程质量能够达到国家规范标准,并且在混凝土施工技术应用中融入绩效模式,从而加强其施工的全过程、全方位的质量管理工作。
结语
在目前的建筑工程混凝土的施工技术应用过程之中,还存在着较多的问题,需要加强对其的质量监管以及混凝土施工技术的质量管控,可以通过优化混凝土材料的配合比设计、实现有效的混凝土材料管控、细化混凝土施工技术应用流程以及应用方式、建立完善的混凝土施工质量管理体系等多种方式,促进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技术与质量管理工作的有效落实。
参考文献
[1]张雨. 试论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技术与质量管理[J]. 科技与创新,2017(05):73+77.
[2]仇文法. 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技术与质量管理[J]. 住宅与房地产,2015(28):53+57.
[3]张时敏. 论述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技术与质量管理[J]. 城市建筑,2014(02):172.
论文作者:田振庆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7年第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13
标签:混凝土论文; 施工技术论文; 过程论文; 建筑工程论文; 强度论文; 水泥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防护工程》2017年第1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