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海与浦东开发_邓小平南方谈话论文

中南海与浦东开发_邓小平南方谈话论文

中南海与浦东开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南海论文,浦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浦东开发开放,是九十年代中国改革开放的一面旗帜,国内外各界人士都把目光投向这里。

5年多来,浦东每一天都发生着令人惊异的变化。世人从这扇窗口里看到中国日新月异的新景观。

这一切,都缘于邓小平同志的战略思想,缘于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决策……

邓小平全力推动

1990年初,邓小平同志在上海过春节。

他老人家虽然已经退下来了,可他的心歇不下来。十几年来,他亲自倡导设立的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使南方沿海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迁。可相比之下,作为我国经济中心的上海,前进的脚步相对迟缓了。

他自责道:当年搞经济特区没有加上上海,是自己的“一个大失误”。

老人家思谋着九十年代中国进一步扩大改革开放的战略选择。他把眼光投向了上海,投向了与繁华的浦西一江之隔的那片有着巨大开发潜力的宝地浦东。

如果把长江比作一条巨龙,那么地处长江口的浦东就是“龙头”。依托上海浦西老区人才、技术和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开发浦东,振兴上海,进而带动长江流域乃至全国经济的发展,其意义将是十分重大而深远的。

老人家和上海的负责同志谈话,对浦东开发表示了极大的关注。

不久,邓小平同志回到了北京。他对中央几位负责同志说,我已经退下来了,但还有几件事,我还要说一下,其中之一就是上海的浦东开发,你们要多关心。过后邓小平同志又对中央负责同志说:“比如抓上海,就算一个大措施。上海是我们的王牌,把上海搞起来是一条捷径。”

邓小平同志的意见,高瞻远瞩,符合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一经提出,立即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新上任的国务委员兼国家计委主任邹家华受中央委派迅速赶往上海,实地考察了浦东地区,并很快向中央作了汇报。

几天之后,在中央的关心和支持下,上海市委和市政府正式向党中央、国务院上报了《关于开发开放浦东的请求》。

同年3月28日到4月8日,国务院副总理姚依林受党中央、国务院的委托,率领国务院有关部委的负责同志,再一次到上海,就浦东开发问题作了为期10天的专题研究和论证,形成了《关于上海浦东开发几个问题的汇报提纲》。

4月10日,李鹏总理主持国务院会议,听取了姚依林关于开发浦东的专题报告,并对开发开放中的若干问题逐个作了研究。

12日,江泽民总书记主持政治局会议,原则通过了国务院提交的浦东开发方案。

14日,李鹏总理视察上海,并在18日上海大众汽车公司成立5周年庆祝大会上宣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同意上海市加快浦东地区的开发,在浦东实行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某些经济特区的政策。”他特别强调:“这是我们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作出的又一重大部署。”这“对于上海和全国都是一件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事情。中央要给予必要的支持,全国各地也要给予积极的支持,但更主要的是要依靠上海人民的支持和努力。”

李鹏总理还表示,欢迎外国的企业家以及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投资参加浦东开发。他说:“我们将为此提供优惠的合作条件和日趋完善的投资环境。”

李鹏总理的声音,通过电波迅速传遍了全世界。从这一天开始,浦东开发开放的帷幕拉开了。上海再一次成为国内外瞩目的热点,中国的改革开放也由此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次年2月18日,即农历大年初四的上午,邓小平再次来到上海过春节,他兴致勃勃地登上了新锦江大酒店41层的旋转餐厅,一边透过宽敞明亮的玻璃窗眺望上海中心城区的面貌,一边嘱托身旁的上海市委书记、市长朱镕基:“我们说上海开发晚了,要努力干啊!”

旋转餐厅里挂着两张大幅地图,一张是上海地图,另一张是浦东新区地图,地图旁摆着浦东开发的模型。

一切就像当年组织重大战役时的情景一样。邓小平同志看着地图和模型,指挥若定地说:“那一年确定四个经济特区,主要是从地理条件考虑的。深圳毗邻香港,珠海靠近澳门,汕头是因为东南亚国家潮州人多,厦门是因为闽南人在国外经商的很多,但是没有考虑到上海在人才方面的优势。上海人聪明,素质好,如果当时就确定在上海也设经济特区,现在就不是这个样子。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有上海,但那是一般化的。浦东如果像深圳经济特区那样,早几年开发就好了。开发浦东这个影响就大了,不只是浦东的问题,是关系上海发展的问题,是利用上海这个基地发展长江三角洲和长江流域的问题。抓紧浦东开发,不要动摇,一直到建成。只要守信用,按照国际惯例办事,人家首先会把资金投到上海,竞争就要靠这个竞争。”

“要克服一个怕字,要有勇气。”邓小平对上海的负责同志说:“什么事情总要有人试第一个,才能开拓新路。试第一个就要准备失败,失败也不要紧。希望上海人民思想更解放一点,胆子更大一点,步子更快一点。”

一席语重心长的话语,使上海市的负责同志都感到心里特别敞亮。他们表示,要抓住机遇,扎实工作,像邓小平同志设计的那样,在浦东描绘最新最美的蓝图。

1992年春天,邓小平同志南下,巡视了武昌、深圳、珠海,并再次来到上海。一路上,他又多次谈到浦东开发问题。他对时任上海市委书记的吴邦国和市长黄菊说,九十年代是你们上海最后一次机遇,这个机遇你们不要放过。他还说:“上海目前完全有条件搞得更快一点。上海在人才、技术和管理方面都有明显的优势,辐射面宽。”邓小平还鼓励上海的干部:“浦东开发比深圳晚,但起点可以更高,我相信可以后来居上。”

1993年末,89岁高龄的邓小平又一次来到上海。

这时的上海,正呈现出一派蓬勃发展的喜人景象,浦东已经展开了大规模的开发建设。黄浦江上历史性地架起了南浦和杨浦两座宏伟的大桥,其中堪称世界叠合梁斜拉桥之冠的杨浦大桥,是1993年9月20日通车的。邓小平同志已经从电视上看到报道了,非常高兴。这次到上海,他提出要到浦东看一看,到大桥上走一走。12月13日这一天,寒流南下,风力6级,上海气温骤然降至摄氏零度左右,还不时飘着细雨。邓小平同志在吴邦国和黄菊的陪同下,驱车视察了新建成的上海内环线浦东段和浦东罗山路、龙阳路两座立交桥,接着驶上了杨浦大桥。邓小平在桥上下车,迎着寒风,迈步走在高高的杨浦大桥上。他眺望着热气腾腾的浦东,含笑吟道:“喜看今日路,胜读十年书。”他对吴邦国和黄菊说:“这是出自我内心的话。”他还握着大桥建设总指挥朱志豪的手说:“这是上海工人阶级的胜利。我向上海工人阶级致敬!”

从地方战略构想到国家重大战略决策

请允许我们暂时将时针拨回二十世纪八十年代。

与亚洲“四小龙”的迅速崛起和国内一批名不见经传的地区和城市经济建设的突飞猛进相比,上海这座风光了多少年的昔日远东最大的经济、贸易和金融中心城市已显得有些黯然失色了。

但是,上海的广大干部群众有一股子劲,他们绝不甘心上海在他们这代人的手中衰落下去。上海是共和国的长子,是共和国经济大厦的支柱。几十年来,上海为国家财政奉献了数千亿元的巨资,今后上海仍要为国家挑重担,仍要为国家作贡献;在全国的经济格局中,仍要担当主角,要走在最前面。聪明的上海人,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上海工人阶级,不仅有这个决心,也完全有这个能力。

在这个基础上,一个共识正在上海人中逐步形成:上海要重塑中心城市的地位,一定要有大措施,要有大动作,要寻找新的生长点。

不久,一个个方案摆到了市委、市政府领导同志的案头。有的提出往宝山方向发展,也有的提出往金山方向延伸,但经过反复比较,真可谓英雄所见略同:大家一致的意见是东进,即跨过黄浦江,开发浦东,振兴上海。于是,到1984年,在上海市政府上报给国务院的《上海经济发展战略汇报提纲》中,就首次提出了要创造条件开发浦东,筹划新区的建议。国务院在批复中也肯定了这一重大构想。但这时的构想,仅仅是从上海的发展来考虑的,还没有如邓小平1990年那样提到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决策的高度。

1986年,开发浦东的构想开始深化。国务院在接到上海市政府提交的《上海城市总体规划方案》后,再次批复道:“当前,特别要注意有计划地建设和改造浦东地区。要尽快修建黄浦江大桥及隧道等工程,在浦东发展金融、贸易、科技、高教和商业服务设施,建设新居住区,使浦东新区成为现代化新区。”

为落实国务院的两次批示,1987年6月,上海市政府正式成立了“浦东新区中外联合咨询小组”。这个小组作了为期一年的可行性研究,形成了浦东开发的规划构想。

1988年5月,上海市政府邀请了100多名中外专家,在上海举行“开发浦东新区国际研讨会”。当时任市委书记的江泽民和市长朱镕基以及市政府经济顾问汪道涵,与专家学者共商浦东开发大计。江泽民在会上说:“上海是闻名世界的大都市,在本世纪三十年代就已经成为亚洲最大的国际贸易中心和金融中心。解放三十多年来,我们重视了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工业的发展,但由于种种原因,来不及相应地进行城市改造和建设,以至削弱了经济中心的功能和对外对内枢纽的功能。这种状况当然不能再继续下去了。”江泽民的话,抒发了与会者的共同心愿,大家报以热烈的掌声。

自此之后,上海加快了浦东开发的前期研究工作。

就在这时,邓小平同志对浦东开发发表了重要讲话,党和国家领导作了重要指示,陈云、杨尚昆、李先念等同志也都提出了重要的意见。这些讲话、指示和意见,加快了浦东开发的决策进程,同时,也开阔了上海市领导干部的眼界,丰富了他们的思想,使他们站得更高,看得更远,自觉把浦东开发和中国改革开放的全局联系起来思考。那些日子,上海的干部们议论最多的就是浦东开发要“东西联动”,振兴上海,同时要打“长江牌”,打“中华牌”,要为长江流域的经济和全国的经济发展服务;开发浦东的起点要高,要面向世界,按国际惯例办事,努力把浦东建成与世界经济的联结点;大胆探索,积极进取,率先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切按新体制的要求运作;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同步,把浦东建成既是现代化的又是高度文明的新城区……

这些思考,后来都集中到了1992年4月七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和1992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政治报告》之中。

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李鹏明确指出:“上海浦东新区是今后十年开放开发的重点。要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建设一些投资效益好的项目,通过上海浦东的开放开发带动长江三角洲地区乃至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发展,逐步使上海发展成为远东地区经济、金融、贸易的中心之一。”

在《政治报告》中,江泽民宣布:“以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的新飞跃。”

这标志着,浦东开发开放从八十年代的上海地方战略构想,已上升为九十年代的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决策。这就为上海的振兴和浦东的腾飞展示了更为广阔的前景,标志着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深入调研、精心指导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标志,浦东开发开放气势恢宏,进展顺利。

积深圳、珠海等经济特区十几年建设的经验,浦东开发开放的起点更高,标准更高,要求也更高。从1990年起的5年为第一步,主要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重点小区开发步伐;第二个5年,即1996年到本世纪末为第二步,初步具备全国第一流的市政基础设施,形成全国最大的商务活动中心,初步建成高度开放的金融贸易区和综合性保税区、先进的出口加工基地、现代化的城郊型农业和配套服务条件完备的高质量的生活区;第三步,即到2010年,基本建成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外向型、多功能和现代化的新区。

为实施这一宏大的跨世纪工程,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在要求上海广大干部群众敢想敢干、大胆探索的同时,年年到浦东搞调查研究,与上海的同志一起,分析情况,解决问题,帮助和推进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在宣布浦东开发后的第二年,即1991年,李鹏总理就率领国务院有关部委的负责同志到浦东实地考察。他在视察了一些企业建设工地和听取了市委书记吴邦国、市长黄菊的汇报后,谈了许多重要意见。李鹏说,浦东开发是一项长期工作,要有计划分步骤地实施,“八五”期间主要是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做好前期准备,关键是创造一个好的投资环境,为“九五”,期间和下世纪初的迅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开发浦东要充分利用上海现有的基础和各方面的有利条件,以进一步发挥上海经济技术的综合优势和市场发达的优势;浦东新区的目标是外向型、多功能,因此一起步就要处理好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的关系;在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也可以搞一些有市场、有效益的小片开发。

按照李鹏总理的意见,浦东开发区采用招标的方式,请国内外第一流的大师来作浦东新区的规划,又多次召开咨询会议,对各种规划方案进行讨论、分析和比较,然后优中选优,确定最佳方案。在此基础上,报请人大审定,使规划具有“法律效力”。这些年,浦东大规模的开发建设得以井然有序地进行,与事先就制定出高水平的规划有着密切的关系。

1991年10月下旬,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瑞环同志也视察了浦东新区。他希望上海广大干部、群众加快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发展步伐,把开发浦东、振兴上海这件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大事办好。

1992年1月和11月,江泽民连续两次到上海,都重点考察了浦东新区,逐个听取了陆家嘴金融贸易区、金桥出口加工区和外高桥保税区建设情况的汇报。当了解到浦东开发仅仅两年,首批十大市政重点工程已全面施工,有的已进入竣工阶段,国外客商投资也出现热潮时,总书记说,浦东开发开放是从整个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出发提出来的。因此一定要集中力量把浦东开发这件大事办好,使这项工作不断跃上新高度。

1993年4月17日,浦东开发开放3周年之际,李鹏总理再次来到浦东考察。在了解了全面情况,并充分肯定浦东新区“统筹规划,小区启动,滚动开发,扎实前进”的开发方针后,李鹏总理又深入到外高桥保税区调查研究。在这次考察中,李鹏总理着重指出,无论是保税区、浦东新区,还是整个上海的对外开放工作,都应该和国际市场接轨,要按国际规则办事。

时隔20多天,江泽民总书记再次来到浦东考察。当时由于中央对全国经济采取了一些宏观调整的政策,外界就有人担心,中央关于开发开放浦东的政策会不会变,有些境外传媒对此也议论纷纷,颇多猜测。针对这些情况,江泽民总书记在参观了金桥出口加工区的规划模型之后满怀信心地郑重宣布:“中央开发和开放浦东的政策是坚定不移的,不会改变的。”“中央对上海未来的发展寄予很大的希望。希望上海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建设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而为经济发展上一个更大的台阶奠定坚定的基础诸方面,取得新的成就。”

两天后,朱镕基副总理也相继视察浦东。他希望大家认真学习贯彻江泽民同志的讲话精神,大胆探索,勇于实践,敢于突破,创造出与旧管理体制完全不同的新体制、新格局。同时,把浦东新区的国有土地资源管好、用好,充分发挥级差地租的效益。

此后,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乔石、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也考察了浦东。乔石说,3年来,浦东开发的速度比较快。上海要在九十年代把浦东新区的基本轮廓勾画出来,为迎接21世纪更大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浦东在发展中即使遇到一些暂时的困难也无妨,中央关于开发开放浦东的决心和政策不会改变。上海的同志要有“任凭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气魄,坚定不移地干下去,振兴上海。刘华清说,上海正在出现新的飞跃,正在向高科技、大工业发展,那么多高科技大项目,那么多先进技术的引进,建设好了不仅会对国家经济腾飞起重大作用,也可以进一步鼓舞人们树立起建设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信心。

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在较短的时间内连续到上海视察和讲话,这在新中国成立以来是很少有过的。它对上海的干部是极大的鼓舞,对浦东的开发建设工作也进一步指明了方向,对浦东的投资者来说是吃了“定心丸”,从而有力地促进了浦东开发的顺利开展。当时浦东新区有外商投资企业1273家,投资额54亿美元。中央政府采取宏观调整措施以来,没有一家外商投资企业终止合作项目。

1994年四、五月间,江泽民、李鹏又相继考察了浦东,了解浦东开发的进展情况和存在的问题。江泽民指出,4年来,浦东开发有力地推动了上海经济的发展,也带动了长江流域经济的发展。实践证明,中央关于开发开放浦东的决策是完全正确的。李鹏强调,浦东目前正处于开发的建设阶段,因此中央还需要对浦东开发给予政策上的支持,要保持浦东开发政策的连续性。

不久,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胡锦涛也考察了浦东新区。他指出,上海的改革和建设起点高、发展快、步子稳、势头好。这是因为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上海发展指明了方向。改革开放的政策,包括中央关于开发开放浦东的决策,确实是振兴上海的关键一着。

浦东的开发建设就是这样在中央领导同志的精心指导下,扎扎实实地前进着。到1995年4月18日浦东新区“年满5岁”时已今非昔比,250亿元资金的投入,使浦东的路、桥、水、电、气等基础设施面貌一新,2600多个外商投资项目的落户和100多亿美元的外资投入,使浦东不仅成为上海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增长极,也是当今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

送走了第一个5年的浦东,下一个5年怎样加快发展?江泽民、李鹏和朱镕基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又一次分别考察了浦东。在下基层、听汇报、和上海干部交换意见的基础上,他们同意浦东新区下一个5年实行基础设施建设和功能开发并举的方针,全面出形象、出效益。为此,国务院给予了浦东新区一系列加快功能开发的新政策。这些政策的内容主要有——经外经贸部批准的有:进出口经营权的年出口额在1亿美元以上的外贸企业、出口额在2000万美元以上的自营生产企业,可以在浦东新区设立子公司;允许在浦东新区选择有代表性的国家和地区,试办3—4家中外合资的外贸企业;外高桥保税区内可以开展除零售业务以外的保税性质的商业经营活动,并逐步扩大服务贸易;一旦中央政府同意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将允许首先在浦东试点,进入浦东的个别外资银行将获得优先权;在具备条件以后,经中国人民银行审批,在陆家嘴注册的外资金融机构可以在浦西和外高桥保税区内设立分支机构;可以在浦东新区再设若干外资和中外合资保险机构等等。

这些政策一公布,立即在国内外引起热烈反响。中外经济界人士都认为,中央给予的功能性政策,为浦东的进一步开发和最终起到带动长江流域经济乃至全国经济腾飞的“龙头”作用,开辟了更为广阔也更有作为的舞台。

一份出色的答卷

1990年4月18日至今,共5年多的时间,这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短暂的一瞬,然而对于浦东来说,这段日子称得上是史诗般辉煌的岁月。在这两千多个日日夜夜里,浦东发生的变化是举世瞩目的巨变和激变!昨天还被上海人称作“乡下”的地方,一转眼已经呈现出现代化大都市的雏形。宽阔的高等级的公路,高耸的智能化的楼群,无烟囱的、整洁的和静悄悄地进行着生产的高科技园区和进出口加工区,与国际惯例接轨的、有“境内关外”之称的保税区,设施先进的新建码头和正在建设之中的国际航空港、国际信息港、轻轨交通网等等,以及一大批勇于探索、大步向现代化迈进的年富力强的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

这一切,无一不吸引着外部世界的关注。4000多批外宾和200多名国际政要和经济界巨头专程来这里考察,生气勃勃的现实使他们看到了这里是当今世界难得的最具潜力的投资沃土。世界排名前200位的大型跨国公司中,已有60余家在这里落户,3000多个外商投资项目已在这里生根开花,国内4000多个各部委和各省市投资的企业也在这里成长壮大。现代通讯、新一代家电、生物工程产品、汽车及相关工业产品、计算机软件和硬件、机电一体化产品等等,从这里源源不断地销往世界各地。这一区域内的国内生产总值,已从1990年的60亿元猛增到1995年的410亿元,比上一年净增120多亿元。与此同步的是,社会事业蓬勃发展,人民收入相应增长……

更可贵的是,在取得这些物质成果的同时,浦东建设者们自觉地把浦东新区的开发建设当作学习和实践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大课堂,碰到问题就向小平理论和中央领导同志的指示请教,获得成功就注意总结归纳,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样,逐步形成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在浦东进行大规模开发建设的一系列思路。

——法规先行的思路。法规是保护投资者和消费者利益、保持市场秩序的有力武器。依靠法制是邓小平同志的一贯思想。5年多来,通过市人大和市政府,浦东新区先后颁布了14项有关外商投资的法律和法规;在规划管理、土地管理、项目审批、征地吸劳、外来人口管理等方面,出台了26个暂行规定和办法,从而确保了开发建设的有序和新区社会的稳定,受到了进区中外企业的普遍欢迎。

——金融贸易、基础设施和高新技术产业先行的思路。这是从小平同志对浦东开发的一系列指示中归纳出来的。这3个产业先行,既体现了浦东开发开放的高起点,又有效地防止和避免了浦西老城区在开发建设中出现的种种的“城市病”,同时还保证了浦东新区经济建设的后劲。

——浦东开发与浦西联动、与长江三角洲和长江流域联动的思路。这是小平同志多次强调的。因此,浦东的建设者在开发浦东的过程中,坚持打“上海牌”、“长江牌”和“中华牌”,坚持“浦东是全国的浦东”的思想,既依托全国,又服务全国。金桥出口加工区是浦东新区国外高新技术产业最集中的地方,同时也是带动上海国有大中型企业技术改造最见成效的地方,上海一大批老企业和老产品与在这里落户的世界著名跨国公司合作后,面貌焕然一新。与此同时,浦东已经成为向长江流域地区进行项目、技术、资金和信息辐射的重要“辐射源”。他们还开放市场,提供服务,与兄弟省市共享中央给予浦东新区的各项政策。

——面向世界高起点开发浦东的思路。这是小平同志对浦东的嘱托。由此,浦东开发的规模称得上是世界级开发的规模,浦东的规划也达到了世界高标准水平,浦东开发的资金来自世界各地,浦东开发的智力也来自五大洲四大洋,浦东开发的运作方式已在一定程度上与世界接轨,浦东经济的发展也已经纳入到世界经济、特别是亚太地区经济发展进程中作通盘的考虑。正因为这样,浦东引进外资项目、项目的水平和金额,一直名列全国前列。在金桥出口加工区落户的200多个外资项目,平均每个项目投资额为1300万美元,是全国外商投资项目平均金额的10倍。

——城乡一体共同发展的思路。城乡共同发展是小平同志的一贯主张。目前划入开发建设范围的浦东新区522平方公里,绝大部分是农村,到2000年,城市化地区也仅有100平方公里左右。因此,在浦东开发开放的过程中,绝不能把农业、农村和农民撇在一边。5年多来,浦东从总体规划、经济发展、经营管理到组织建设,都根据城乡一体化的原则予以统一安排,在建立陆家嘴、金桥、外高桥和张江4个功能性小区之后,又组建了孙桥农业开发区,目的就是要在开发浦东的同时,在开发现代化农业方面闯出一条新路。

——浦东开发不仅仅是项目开发、产业开发,而且是社会开发,要争取社会全面进步的思路。这是小平同志关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思想在浦东开发建设中的具体体现。浦东的建设者一开始就十分注重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注重社会事业的建设和社会管理的强化,注重社会矛盾的研究和化解,从而卓有成效地把握了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之间的最佳结合点。5年多来,浦东新区在加速城市化的过程中,先后转移和安置了10多万国家征用土地上的农民劳动力,没有发生大的震荡,保持了新区社会的稳定。

——用一流党建带动一流开发的思路。这与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有直接的联系。浦东的建设者提出“廉政也是重要的投资环境”。为此,他们着重抓了“养成教育”,即在各级领导干部和机关干部中养成勤政廉政好习惯。浦东新区党工委和管委会明确而又严格地设定了“领导干部个人不准直接谈地价、不准参与工程承发包、不准为亲属、子女的动迁、安置打招呼”等“三条高压线”,从而有效地防止和成功地减少了领导干部以权谋私的腐败现象。

——重视功能开发和惜土如金的思路。这是按照小平同志关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从浦东开发的实践中总结和提炼出来的。之所以提出惜土如金,是因为浦东的建设者认为,加快浦东开发决不是土地资源的廉价批租和拍卖,决不能以国有土地资产的流失为代价,而是要提高土地的利用价值,其办法是“按规划,带项目,批土地”。这样就有效地防止了炒卖地皮、圈而不用的现象。5年多来,浦东新区4个重点功能开发小区总共完成开发面积15平方公里,就是惜土如金的典型例证。之所以提出功能开发,是因为浦东新区的道路、桥梁、厂房等形态开发要真正取得成效,没有功能的发挥是不行的。如同体育比赛不能光有场地没有运动员一样。国内外有些开发区曾经出现过的“空楼现象”,时刻提醒他们要加强功能开发。

浦东建设者没有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交出了第一份出色的答卷。

“九五”规划已经开始。新的5年,是浦东新区进入基础开发和功能开发并举的重要阶段,是要初步建成“外向型、多功能、现代化”新城区框架的重要阶段。

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黄菊在上海市委全会上具体勾画了浦东新区未来5年的蓝图:

到2000年,要形成60平方公里的新建城区,使城市化地区达到100平方公里;

重点建设好新一轮十大基础设施骨干工程;

陆家嘴金融贸易区要以楼群建筑出形象、出功能为重点,积极引进中外金融机构和商务机构,力争尽快进行区内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的试点,试办离岸金融业务,加快培育金融保险市场,形成富有活力的金融贸易区;

外高桥保税区要大力开展国际进出口贸易和转口贸易、保税仓储和出口加工业;

金桥出口加工区重点发展以现代电子通讯设备、新一代家用电器、机电一体化等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和出口加工业;

张江高科技园区重点发展以现代生物与医药、微电子为主的高科技产业,逐步形成高科技产业化的发展基地……

浦东的前景是宏伟而又美好的。

“抓紧浦东开发,不要动摇,一直到建成。”上海人民牢记着邓小平同志的这一嘱托,不断开拓前进。

中南海紧紧连着浦东。浦东,必将以更新的面貌跨入21世纪!

标签:;  ;  ;  ;  ;  ;  ;  ;  ;  ;  

中南海与浦东开发_邓小平南方谈话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