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资讯科技业及其政策_信息技术的发展论文

香港资讯科技业及其政策_信息技术的发展论文

香港信息技术业及其政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信息技术论文,香港论文,政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贾宝琦 译)

一、信息技术的基础设施

信息技术产品的生产与使用,通常需要由几项重要要素组成的基础设施的支持。对信息技术的使用来说,其要素包括电信和电力网络与人力资源。人力资源中特别需要能操作计算机系统,并能改造系统,使其为本地服务的熟练工作人员。而对于信息技术产品的生产和服务来说,除了上述要素外,还需要专业化人员,象计算机工程师、程序编制员、系统分析员和电子工程师这样的信息技术人员;象生产工程师和质量管理人员这样的生产人员和懂销售、财务、发行和其他方面管理的专家。另外,还需要具有研究与发展的能力,能设计新产品和生产程序,并且能为现有技术开辟新的应用领域。除此之外,还要有生产消费电子产品和电子部件这类具有互补性的产业。无论是信息技术产品的生产还是其使用,也还都需要资金市场。

在电信方面,香港具有较强的优势,它有连接境内外的幅射面很广的电信网络。香港的电话穿透率是亚洲“四小龙”中最高的,实际上已超过了澳大利亚和日本这些发达国家的水平,很多港商都把计算机和传真机连到他们的电话线上,致使数据通讯量每年以80%的速度增长。另外,香港无线电寻呼业务订户的穿透率和蜂窝型移动式电话用户的穿透率在世界上分别为最高和第二。在香港几乎所有线路都实现了数字转换和光纤互连。现在香港不仅是600家跨国公司的地区电信连接中心, 而且也已成为环太平洋地区的重要电信中心,它通过海底光纤电缆与台湾、日本和韩国相连。目前,正在接通与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印尼、澳大利亚、新西兰和菲律宾等国的连线。香港有两条光纤电缆通到中国大陆的深圳和广州,中国大陆长途电话有50%经香港转接。所以,中国大陆电话通讯量占香港国际电话通讯量的40%。

在人力资源方面,香港有25%以上的人没上过中学,中学入学率低于台湾和韩国,仅高于新加坡。目前香港普遍存在人才流失问题,其中工程师和计算机专业人员的流失,造成信息技术人力资源的短缺,由此导致了信息技术人员素质的降低。大批人员是没有经验的中等水平信息技术专业人员。最近几年由于西方经济不景气,出现了人才回流现象,但回流人员的队伍不稳定,还有再次外流的可能。

在研究与发展方面,香港政府不象新加坡、台湾和韩国政府那样大力支持研究与发展项目的开展,对研究与发展项目的资助很有限。因此,研究与发展活动的开展只好靠私营部门。可是,私营部门在研究与发展方面的开支仅占国民生产总值的0.6%,而韩国占1.6%,台湾和新加坡均占0.9%。 香港政府本身出资的研究与发展项目也落后于另外“三小龙”。这意味着香港出口产业的产品设计和生产技术的整体水平还是相当低的。

二、信息技术产品的生产与应用

1.信息技术产品的生产

香港政府本着不干涉经济事务的原则,对各个行业都一视同仁,采取同样的态度。所以,它既没有拨出部分经费用于信息技术的研究与发展,也没有对信息技术项目给予资助和通过主动购买本地产品的方式来促进本地信息技术上的发展。然而,尽管在缺少政府支持的情况下,香港与信息技术有关的行业所占比重还是相当高的。香港是重要的计算机硬件的生产地和出口地,根据1992、1993年有关材料统计其生产额估计为18.23亿美元到23亿美元之间。硬件出口产品主要是零部件, 占出口量的76%;个人计算机占12.2%;外国设备占12%。根据1991年统计,属于硬件业的公司有192家,雇用工人15529名。现在硬件业利用内地劳动力廉价的有利因素,正在把生产转向大陆。有些公司已不再从事信息技术的生产而转向到大陆经营房地产开发。这一情况虽然反映了香港企业家所具有的灵活性的特点,但同时也反映出香港信息技术业的发展并不稳定。香港在软件生产方面具有潜力,因为这方面的人员素质比较高。可是到目前为止,一个外向型软件业尚未形成。当前的软件生产主要为本地工业的需要,改编进口程序和进行用户编程。软件业还没有象硬件业那样把业务转向大陆,也没有从大陆引进很多编程人员。实际上,从信息技术产品的生产和出口水平,特别是硬件来看,并不能说香港的信息技术产品生产搞得好。首先,香港1984~1990年生产的增长率就大大低于“四小龙”中其他三小龙,甚至泰国。这些国家由于政府的支持,信息技术业已超过了香港。香港的硬件生产仅限于组装,几乎没有研究与发展和产品设计,也就是说没有增值,没有对本地技术的应用。这一产业的成功,主要靠员工的低工资、有利的投资环境和作为中国市场与世界其他市场之间的中介人的特殊的作用。然而,随着工资水平的提高,1997年的来临和中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香港所独具有的这些有利条件已丧失和行将丧失。虽然“四小龙”中其他三小龙也有类似的工资水平上升和技术开发落后等方面的问题,但是它们有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信息技术产业正在逐步转向生产技术密集型和具有高附加值的产品上来。而香港采取的是把生产转向大陆,自己只保留管理职能的方针,这样,香港在信息技术生产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极为有限。相比之下,新加坡也把劳动密集型生产转到马来西亚和印尼,但它的重点是力图把新加坡建成一个研究与发展、产品设计和管理为一体的中心。采用这种方法将会创造更多高工资的就业机会和提高国家的技术力量。

2.信息技术的应用

在亚洲“四小龙”中,香港在计算机硬件、软件和服务业方面的投资居第二位,占本地区生产总值的1.06%。这一相对高的比例,与服务业在经济中所占主导地位有关。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劳动力的69.5%。各类服务公司通常是信息技术产品的主要用户。另外,服务部门的规模与信息技术投资水平相关。现在香港的银行和金融机构是信息技术产品的最大用户。有几家银行和一些公司比较早就采用了专家系统和人工智能。与此同时,公共和生产部门这几年也越来越多地采用信息技术。

三、信息技术政策

香港的经济政策经常被人引证,作为自由化发展模式的典范,香港的信息技术政策同样也反映了香港政府的自由化的经济战略思想。如前所述,政府对信息技术产品的生产与使用基本上不干预,这种态度比较突出地反映在与信息技术部门有关贸易和外国投资政策上。多数进口产品是免税的,无需许可证,外国投资者所赢利润,可全部带出境外,对他们在香港的活动,除最低限度的规定外,无其他更多要求。在贸易或外国投资方面,也没有为保护或促进境内产业的发展而采取什么限制。对信息技术业虽没有从税收方面采取什么刺激办法,但香港的公司和个人税率本身就低,这对外商投资来说,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对上述香港在信息技术业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政府已意识到并开始着手解决,在强化技术政策、人力资源的培训、支持研究与发展、促进信息技术的生产与使用,以及与私营部门合作等方面都在采取必要的措施。

1.技术政策

虽然香港政府对工业政策仍保持不参与态度,但对事关商界利益的几类技术政策,在态度上有些变化, 逐渐表示愿意执行。 其中一例是1991年成立了“工业与技术开发理事会”(ITDC)。该理事会正是鉴于商界与政府都意识到香港在信息技术方面落后于邻国,为加强其技术基础而成立的。该理事会下设的技术评论委员会专门负责注视国际技术发展最新动向,并就有关香港在技术密集型产业方面的竞争对策向政府提供咨询。“香港实用研究与发展资金有限公司”是政府为资助私营公司的研究与发展活动而专门成立的。

2.人力资源

鉴于香港面临信息技术人力资源短缺的现状,政府采取了一些措施。一是1982年成立了职业培训理事会。该理事会下属的19个培训委员会, 根据未来产业人力需求估测, 提出满足未来需求的建议和办法。1986年该理事会又成立了一个信息技术培训中心,其目的是培训信息技术专业人员,提高现有专业人员的水平,编写教材,以及就信息技术培训问题为商界提供咨询。二是放松对大陆雇员的条件限制,并适当招聘东南亚国家的工人。 1994 年政府又宣布了一项决定, 将从大陆引进1000多名专业人员,以解决某些行业熟练人员不足的问题。除了政府所采取的各项措施外,私营部门也在积极行动,如在公司内举办各类培训班,以解决人力资源短缺问题。从1990年对500 家商业公司所做的统计看,76%的公司都在计划筹办内部培训班。

3.促进信息技术应用

私营部门在这方面采取的步骤:一是举办如信息技术周活动,以提高商界和公众的信息技术意识和鉴赏力;二是由商业公司举办各种软件使用培训班;三是香港工业大学建立校园计算机网络,并设学生计算机室,以提高计算机的使用率。另外,为提高香港计算机使用率,1988年市政会通过组织讲课和在几个图书馆成立趣味俱乐部等形式,开展计算机扫盲活动。除此之外,1984年政府还在75所公立中学设置计算机课程。1988年教育部门又向另外的29所公立中学提供了微机系统。

4.促进信息技术产品生产

为了加强对香港信息技术业的支持,政府只是采取了一些试验性的做法,还没有制定全面的计划去促进其生产,或者对信息技术产品的生产与使用进行政策性协调。目前唯一与信息技术政策有关的政府机构是工业和技术开发理事会(ITDC)技术委员会下属的信息技术分委员会。但这只是一个咨询机构,无专职工作人员。另外,还有一个由海外技术专家组成的技术评论委员会,其任务是向政府提供有关技术问题的咨询。为提高香港工业的技术力量和竞争力,政府成立了一个香港实用研究与发展资金有限公司。它为本地公司进行的有价值的研究与发展项目提供资金,其中资助的一个项目是展布频谱无塞绳电话的研究与发展。工业和技术开发理事会1994年还成立一个基金会,主要资助那些对香港的工业和技术发展有益的项目,1994~1995年有1.8亿港币作为保留资金,资助由行业的研究机构、贸易和工业协会、高校、专业机构和研究所等提出的研究项目。今后几年还有类似的资助经费。1992年成立的香港工业技术中心公司主要对高技术产业的新兴企业和在扩大中的企业提供象技术转让、产品设计与开发这类的支持性服务。该中心得到政府大力支持,政府采取一次性资助,提供场地和贷款等,帮助该中心建起了可容纳70~80个承租人的大楼。该中心最终可望成为包括新兴企业、中小型企业和几个跨国公司、各种类型公司的综合体。该中心得到政府的起动经费资助,运营后将自负盈亏。

5.加速政府部门计算机化

从信息技术方面的花费看,香港公共部门可称第二大户,然而政府在新技术的应用方面并未起到带头作用。事实上政府在1989年以前就没有正式制定过信息技术战略,它不过是保守的用户。计算机应用的出发点,主要考虑是节省人力的需要,而并非是提高政府部门现代化技术水平,在计算机应用上各部各自为战。部门之间没有联成网络。政府所有的微机数与工作人员数的比例,在香港各部门中是最低的,每个雇员所拥有的微机数仅为0.055台。有人认为,单从这一事实就可以说明, 政府在信息技术应用上是落后的。随着信息技术在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而香港与其他亚洲国家相比,其信息技术的竞争地位却在下降,政府在计算机应用方面的保守做法已遭到人们的批评。因此,于1988年香港政府数据加工代理处就香港政府计算机化问题进行了一项咨询性研究。1989年在有关研究结束后,将建议提交政府有关部门。政府落实建议的第一步,是制定部门信息技术的战略规划,以改进信息技术的使用状况;第二步,是在信息技术领域实行两级管理,以增加就业机会和提高整体工资水平;最后,是把政府数据加工代理处提高到部一级,改名为信息技术服务部,委以制定政府范围内计算机战略规划的重任。该部经费预算从1985~1989年的700万美元增到1990~1991年的2640万美元,几乎翻了4番。为加速政府使用计算机步伐,政府采用公开招标方式,与一些大公司签订了采购协议。

6.政府加强与私营部门合作,共同开发电子数据交换系统

政府出于贸易和经济方面的考虑和其所不可替代的作用,几经曲折,最终愿意与商界合作,共同开发电子数据交换系统。为此,政府与由11家公司组成的TradeLink合作组织组成了一个特别开发委员会, 双方成员各占一半。该系统不仅将要与现有的电子数据交换系统互连,而且还要扩大电子数据交换的业务范围,将使所有公司(约35000 个)之间都能进行电子数据交换。该系统预计1995年将提供商业性服务。进入联机系统的第一批文件是海关申请和纺织品的出口许可证。公共与私营部门合作的模式将会大大有助于今后信息技术项目的开展。

促进香港信息技术业的发展,除了靠政府的积极性外,更重要的是离不开私营部门的积极性,更何况要加强私营部门的信息技术应用,主要靠私营部门本身。由此而诞生了象香港计算机学会和香港信息技术联合会这样的组织。计算机学会由学术界人士从事实际工作和咨询人员组成,其宗旨是:(1 )通过召开会议和开展公共关系项目促进生产和服务部门对信息技术的应用;(2)解决汉字计算机系统尚不完善的问题;(3)支持香港电子数据交换系统的开发;(4)促进信息技术专业人员继续教育的开展。信息技术联合会与计算机学会不同的是,它是面向商界的信息技术组织,其目的是向商界人士提供信息技术信息源;为培训信息技术人才做准备;为政府提供信息技术咨询,以及保证香港积极参加国际技术交流。

由于香港的信息技术业没有得到政府的足够重视和支持,与其他“三小龙”相比已落后了。政府已意识到这一问题,近几年来针对信息技术业方面存在的问题,先后采取了一些支持性措施。这虽然为时太晚,但还是有希望的。如果政府打算支持技术信息技术业,促进信息技术产品的生产,重要的是要采纳技术评论委员会和ITDC的建议,把生产重点放到象中文软件和无线电通信这类产品上。在这方面香港已具有一定优势,将来在国际市场上可能具有竞争力。在信息技术政策上可仿效台湾,充分发挥中小企业积极性。这样既可产生规模经济,帮助小公司解决它们面临的问题,又可发挥这些公司的灵活性。另外,政府还需要做的事情有:保护知识产权、大力培养工程师、计算机科学家和其他信息技术专业人员、政府本身广泛采用信息技术,加强与其他机构之间的系统建设等等。

注:信息技术,本文所讲的信息技术指的是包括计算机硬件、软件和服务及数字数据通讯在内的一套技术。而通常意义上的信息技术所涉及的面比上述要广,还包括电信、广播通讯和办公室技术。本文把这些看成是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的组成成分,它对信息技术产品的生产和使用起着支持和补充的作用。

标签:;  

香港资讯科技业及其政策_信息技术的发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