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比较_货币供应量论文

中德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比较_货币供应量论文

中德货币政策中间目标比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货币政策论文,中德论文,目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定义及标准

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又称货币政策的中间变数,它是实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中间性或传导性金融变量,是货币政策工具(公开市场业务、存款准备金比率和再贴现率等)和最终目标(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等)之间的过渡性指标,所以也称中介目标。

(1)为货币管理层提供反映短期经济变化和金融趋势的数量化的参照系数。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一个战略目标,是宏观经济的总目标,具有空间上的复杂性和时间上的漫长性,有关的资料也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整理出来。中间目标的设立,正是为弥补这种货币政策最终观察不足的缺陷。

(2)为间接的宏观金融调控创造条件。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介入货币政策的传递作用过程,可以在防止宏观失控的同时,使宏观调控富于弹性和层次性,避免经济动荡。

(3)为货币政策工具与最终目标保持协调提供一个阶段性的调整标准。

可见,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选择,直接关系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能否实现的问题。因此各国货币管理当局对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制定都非常关注。当然,各国根据各自的国情及其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对中间目标的选择也不尽相同,但其选择中间目标的标准都大致一样,即大致遵循“五性”标准:(1)确定性,即中间目标须有严格的内涵与外延;(2)可测性,即作为中间目标的变量必须能准确和迅速地进行量的测度;(3)可控性,即中间目标的具体变量应便于货币管理当局运用政策工具有效地驾驭和控制;(4)相关性,即中间变量的变动应能对最终目标起着显著、重大的影响和牵制作用;(5)相容性,即中间目标的金融变量与手段、目标之间相辅相成。

二、不同的模式

近年来,英国、加拿大、新西兰、瑞典和芬兰五国货币政策目标发生了重大变化,其货币管理当局基本上已放弃了中间目标,转而直接依据最终目标来调整其货币政策操作。这一改变是基于80年代以来的金融自由化、金融创新和大量的国际外汇交易等,减弱了货币供应量与本国经济活动的联系。其他国家则仍依靠中间目标,其金融变量的指数主要从以下五个项目中选择:(1)利率;(2)汇率;(3)股权收益率;(4)贷币供应量;(5)国内信用增加额。

1993年底,中国人民银行制定的金融改革规划明确提出,中国的货币政策将以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标。而近年来,正是一些发达国家先后放弃以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时候。除前面提到的英国、加拿大、新西兰、瑞典和芬兰五国外,美国和日本也于1993年前后放宽了监察货币变量的范围。迄今,在西方主要工业国家中央银行中,只有德国联邦银行仍使用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首要的中间目标。这一时代背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货币决策者,动摇了控制货币供应量的信心,加上以贷币供应量为中介目标,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待深入探讨,是中国和德国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选择作一比较,就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三、中德货币政策中间目标选择的异同

1.选择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的原因

近年来西方主要工业化国家纷纷改变货币政策目标,出现多种模式,其中间目标的选择也不相同,但大都放弃了以货币供应量作为首要的中间目标,根据就在于货币供应量与其国内经济活动的联系消失。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大致有三:

(1)在80年代以来的金融自由化浪潮中,金融创新,特别是共同基金的发展速度极快,降低了公众对货币的需求。

(2)一些货币被外国人大量持有,而被外国人作为金融资产持有的货币,并不直接与本国经济发生联系。

(3)外汇交易急剧膨胀,而作为外汇交易对象的货币脱离了对本国商品和劳务的总需求。

与这些国家不同的是,中国和德国的货币供应量与本国经济活动之间的联系仍然很紧密。

对于中国来说,(1)中国的金融业正处于推进规范化的进程中,各种管理和监督不断加强,而不是在推进自由化,金融创新受到限制和制约;(3)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还刚刚起步,能够替代货币的金融工具少;(4)人民币不是可兑换货币,即使在2000年前如期实现了经常帐户下的可兑换,但在资本帐户下仍旧不可兑换,所以没有成为外汇交易的重要对象。

对于德国来说,虽然德国的金融自由化程度高,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都很发达,马克也是可兑换货币,但其金融创新仍然很少,甚至至今都没有象美国那样的3个月期的国库券。短期票据市场不发达,公众难以进入银行同业货币市场。具体说,德国金融创新较少的原因有三:(1)金融自由化程度高,管制较少;(2)通货膨胀率低,金融机构预防价格风险的压力不大;(3)德国紧邻卢森堡,后者为德国投资者提供了丰富的金融创新工具。金融创新工具较少与德国金融市场的稳定,保证了德国货币需求函数的相对稳定,而货币需求函数的稳定又密切了货币供应量与经济活动的联系。

2.对货币供应量的定义:

作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货币供应量,主要包括M[,1]和M[,2],其中M[,1]是指流通中的现金与可用于转帐支付的活期存款之和,这是在商品、劳务、有价证券等交易中的煤介,也是支付工资、租金、利息等的手段,是社会公众手中流动性最强的金融资产,M[,2]是M[,1]与准货币之和,其中准货币是储蓄存款及定期存款等流动性较低的存款的总和。严格地说,M[,1]是处于流通中的货币量,而不是全部货币存量,M[,2]才是货币存量的总体。

德国1973年前是以商业银行银根为主要的中期目标,1973年开始改变为中央银行货币量,1988年以后则改变为广义货币量M[,3]。其定议为:M[,1]=流通中的货币+国内非银行机构在国内信贷机构的活期存款;M[,2]=M[,1]+国内非银行机构4年以下的定期存款;M[,3]=M[,2]+国内非银行机构储蓄存款和有法定通知期的存款。而中央银行货币数量=非银行机构年存现金+银行法定准备金存款。从统计分析来看,M[,3]和中央银行货币量的变化趋势是基本一致的。

3.货币政策的调控工具

货币政策的调控工具是指那些直接为货币当局操纵,借以影响中间目标的政策手段。目前我国运用的调控工具主要有四种:(1)信贷计划。主要由存款计划,贷款计划和现金发放或回笼计划三部分组成,其中最重要的是以指令性指标下达给各金融机构的贷款计划。中央银行通过控制金融机构的贷款规模来控制货币供应量。现阶段信贷计划仍是我国中央银行调控宏观经济的主要手段;(2)存款准备金制度。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建立使中央银行可以根据经济发展状况调整存款准备率,从而影响金融机构的信用创造;(3)再贴现制度。金融机构在资金不足时,可向人民银行办理再贴现,再贴现率的变化也将影响货币供应量;(4)利率政策。在我国,中央银行调节利率有两种方式,一是由中央银行直接干预决定各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二是中央银行规定利率浮动的幅度和范围,然后通过对各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来影响市场利率,调节供给与需求。另外,公开市场业务近年也得到较大发展。

德国在选择调控工具中尽量避免行政措施,而是通过控制资金供应和影响利率水平等金融措施来实现其目标。(1)再融资政策,即再贴现政策和抵押贷款政策。前者是指中央银行通过金融机构再贴现率的升降来调节信贷规模和金融;后者是指联邦银行除了对商业银行提出的票据再贴现外,还向商业银行提供以有价证券为担保,期限3个月以内的有息贷款;(2)最低准备金政策;(3)公开市场政策,指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以达到扩张或收缩信贷的目的;(4)存款政策,即规定联邦和州政府等公共机构必须将流动资金存入联邦银行,而且没有利息,从而为联邦银行调节市场提供了一大笔资金;(5)外汇政策,即通过外汇市场控制流动资金数量的政策。实践证明,这些政策保证了币值的稳定,促进了德国经济的健康运行。

4.变化的趋势

如前所述,在中国,由于(1)金融业的规范化及其对金融创新的限制;(2)货币的金融替代工具少;(3)人民币较长时间内仍不会成为外汇交易的重要对象,所以,预计以货币供应量为中间目标的货币政策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仍将保持不变。

德国中央银行虽也一再表示将继续以货币供应量增长率作为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但其将承受越来越大的压力:(1)欧洲统一货币政策的实行使其干预任务加重;(2)德国的金融创新近年来发展也较为迅速,有可能使其贷币需求函数发生改变,内外压力共同作用,将促使德国联邦银行对其政策作相应调整。

标签:;  ;  ;  ;  ;  ;  ;  ;  ;  ;  ;  

中德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比较_货币供应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