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浙江现象”

解读“浙江现象”

陈敏[1]2003年在《解读“浙江现象”》文中认为本文分为四个部分。 首先由浙江经济增长之谜,提出“浙江现象”的概念。 第二部分指出“浙江现象”的核心在于制度创新,并对此展开深入分析。在“块状经济”制度创新中,通过分析浙江“块状经济”的地理空间分布,得出浙江“块状经济”的成因及目前“块状经济”创新的五大趋势;在所有制结构创新中,通过各种所有制经济成分的增长贡献率比较,说明所有制结构变化的资源配置效应;在企业成长机制创新中,运用群落理论和共生理论对小企业集群进行解释,论述浙江民营企业群落式衍生扩张的制度经济优势;在融资体制创新中,论述了高效率的民营金融成就了“块状经济”与专业化市场,推动了浙江区域金融的深化;此外是政府管理调控制度创新。 第叁部分再进一步挖掘“浙江现象”的底蕴在于人文支撑。说明浙江的区域文化环境、传统民间文化精神与传统民间文化理性,有利于浙江民营经济发展。 最后针对“块状经济”与浙江民营经济现状,从制度创新角度提出对策,展望未来。

吴锦良[2]2007年在《解读浙江 思考中国——《浙江现象与浙江经验丛书》述评》文中研究表明浙江是一个“叁无”小省:无资源优势,无国家扶持,无政策优惠。但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却创造出了令世人瞩目的“浙江现象”: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水平和活力居于全国前例;浙江不仅赢得了“市场大省”、“经济大省”和“民营经济大省”的美誉,还在制度创新、社会发展、基

钱茂伟[3]2006年在《浙江现象的前瞻与后思》文中研究指明用什么理论来思考浙江现象,这是一个远没有解决的课题。作者主张用传统与现实关系来思考浙江的起飞,用政府与民众关系理论来思考浙江现象的意义。全文分叁部分,主要观点是,反思浙江现象的精神支柱,不如直接从浙东区域社会存在的工商习俗中寻找基因;浙江现象的内因,是区域人群有一个重工商、重外贸传统;浙江精神的可贵之处,在于民间的成功,也在于政府的转型,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闯出了一条成功的道路。

原华荣[4]2005年在《“浙江现象”解读》文中研究指明“浙江现象”是由发展绩效、发展特征、发展条件、制度创新、“浙江精神”所共同展现的一幅全方位图景;“浙江现象”的生成,赖于区位、人力资源、制度创新、初始资本的累积优势,扬长避短的发展战略和“浙江精神”的交互作用。内涵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的“浙江精神”,贯穿于“浙江现象”展现和生成的各个方面,处于十分关键的地位。“浙江现象”并非发展效绩与发展条件不对应形成的“错位现象”,而是改革开放以来发生在中国东部和沿海地区,以“区位”为共有解的“区位现象”。浙江的特殊性在于其独有的展现和成因;发展条件在新形势下的转变可能会影响“浙江现象”的持续辉煌而须亟谋良策。

佚名[5]2003年在《张德江主政浙江回眸(之一)解读“浙江现象”》文中研究表明"浙江现象"的背后有文化的因素。原浙江省委书记张德江认为,浙江经济发展的巨大成就靠的是邓小平理论的指引和党的改革开放政策;靠的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而就浙江的具体情况来讲,其深层原因,还在于浙江悠久的历史和源远流长的文化。这种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传统与当今时代的发展得到了有机结合,形成了"自强不息、坚韧不拔、勇于创新、讲求实效"的"浙江精神"。这种"文化基因",在改革开放的环境中,极大地推动了浙江经济的蓬勃发展。文化与经济的日益融合,迸发出巨大的创造力,极大地推动了浙江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

徐邦友[6]2014年在《自由与发展:浙江现象的新解读》文中认为浙江的快速发展是众目关注的现象,对此现象的学理解读却因视角的不同而有全然不同的释义。本文拟从自由角度解读浙江现象,发现浙江发展的深层秘密在自由。在此基础上,文章梳理出浙江社会自由空间扩展的基本路径:市场体系发育、审批制度改革、公共服务供给、"法治浙江"建设。同时指出,浙江目前已处于由追逐性发展向探索性发展的转型阶段,未来的探索性发展需要有更大的社会自由空间。

林雄[7]2011年在《陈亮事功思想与浙商精神的重塑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使得我国的经济迅速发展。我国现已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成为影响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尤为引起国内外的关注,支撑相关区域经济发展的精神文化更是成为了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在众多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精神文化中,浙商精神广受关注与赞誉,因此浙商精神作为支撑浙商群体发展经济的重要精神力量被众多学者所研究。当然在浙商精神日益受到关注和赞誉的同时,一些新问题的出现也使浙商精神的发展遭遇困境,最主要的两大问题就是浙商群体被认为出现严重的义利背离与浙商接班人群体被质疑人生观缺乏合理性。浙商精神之所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仍然有强大的生命力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有着深厚的文化传承支撑,陈亮的事功思想就是这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力图从陈亮的事功思想入手,对其价值观与人生观予以解读。在解读的基础上,对其“义利合一”的价值观与“学为成人”的人生观进行转换,以“返本开新”,指引浙商精神重塑,使得浙商精神在新的历史阶段与时俱进。本文由叁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主要是通过时代背景、思想渊源和主要内容叁大部分解读陈亮的事功思想。第二部分,主要以“浙江现象”为基础,探寻出浙商精神是其出现的内在真正动力。第叁部分,主要是在展现浙商精神现阶段困境的基础上,通过对陈亮“义利合一”的价值观与“学为成人”的人生观进行符合浙商精神内在发展要求的转化,进而总结出浙商精神重塑后的新内涵。

王铭辉, 徐逢治[8]2005年在《解读“浙江现象”》文中指出第五届21世纪中国建筑企业家论坛在浙江杭州举行。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浙江建筑业的改革与发展同样备受业内企业家们的关注。对此,本届论坛开设了中国建筑业“浙江现象”专题论坛,为参会的业内

孙庆林[9]2003年在《钱江晚报经济报道策划的思路和特点》文中认为钱江晚报的经济报道,强调"关注民生、有效服务",就是用理性的目光去关注和思考国内外一些重大的经济政策、经济事件和经济现象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影响,努力为老百姓解读经济事件,提供有效服务。钱江晚报的经济报道策划,我觉得有以下几点可供借鉴。用人物,解读经济现象任何经济活动,都是人的活动。改革开放以来,浙江人创造了浙江精神和浙江现象,我们的经济报道只有抓住创造浙江精神和浙江现象的人物进行解析,揭示人物内在的精神世界,才能更好地理解浙江精神和浙江现象。钱江晚报非常重视经济人物的报

陈立旭[10]2017年在《与时俱进地秉持浙江精神》文中研究表明在杭州G20峰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浙江提出了"秉持浙江精神,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新要求新任务。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从打造推动浙江又好又快发展的"文化软实力支撑"出发,深入地思考和探讨了浙江现象背后底蕴深厚、富于创造力的文化基因,在谋划和部署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同时,提出要与时俱进地弘扬浙江精神。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高度,强调要大力弘扬中国精神。从弘扬浙江精神、秉持浙江精神到弘扬中国精神,期间一以贯之的,是习近平对中华文化的高度自信,对文化软实力、精神力量的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 解读“浙江现象”[D]. 陈敏. 广西大学. 2003

[2]. 解读浙江 思考中国——《浙江现象与浙江经验丛书》述评[J]. 吴锦良.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 2007

[3]. 浙江现象的前瞻与后思[J]. 钱茂伟. 宁波经济(叁江论坛). 2006

[4]. “浙江现象”解读[J]. 原华荣.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

[5]. 张德江主政浙江回眸(之一)解读“浙江现象”[J]. 佚名. 现代乡镇. 2003

[6]. 自由与发展:浙江现象的新解读[J]. 徐邦友.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 2014

[7]. 陈亮事功思想与浙商精神的重塑研究[D]. 林雄. 西南政法大学. 2011

[8]. 解读“浙江现象”[N]. 王铭辉, 徐逢治. 建筑时报. 2005

[9]. 钱江晚报经济报道策划的思路和特点[J]. 孙庆林. 新闻实践. 2003

[10]. 与时俱进地秉持浙江精神[J]. 陈立旭. 浙江社会科学. 2017

标签:;  ;  ;  ;  ;  ;  ;  

解读“浙江现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