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新教材中的形象系统教学_地理论文

初中地理新教材中的形象系统教学_地理论文

初中地理新教材图像系统的教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教材论文,图像论文,地理论文,初中论文,系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人教版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七年级实验教材的图像系统共有289幅各类图像资料,其中上册有132幅,下册有157幅。这些图像资料占据了两册教材50%以上的篇幅,是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教学中,如何掌握每幅图像的编绘意图和主题,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一、把握重点,重视学生用图

1.以便于学生领会课标内容的图像为重点

新教材中的每幅图像的安排都有编制意图,教师在选用图像时,应从学生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两方面出发,围绕课标要求,通过图像的运用,使教材中抽象难懂的问题形象化,使学生通过图像的直观性弄懂教材阐述的概念、原理。如“图4.1 世界人口增长曲线图”,学生通过观察图上人口增加的数字和时间间隔,就可以了解世界人口增长的历史过程。一幅图像,使抽象概念形象化、数字化,并深深印入学生的大脑,使他们更好地领会新课标的内容要求和教材的主题思想,培养了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以能发展学生高层次读图能力的图像为重点

在地理图像系统的各类图像中,以多种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等为主的地理影像及有关地理绘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如:“图4.5 世界人口的分布”“图4.11 世界人种的分布”等一类图像,教学时应注意其与地形图、气候图的密切结合,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以多种教育功能突出的地理图像为重点

在新教材图像系统中,精心设计或选编了一些集知识、能力、德育等多种教育功能于一体的地理图像。这类图像多见于序言、居民和聚落等人文地理部分,而在表现形式上,又以丰富多彩的情境画为主,如“东非高原的黑人选手,在国际中长跑比赛中,常能取得好成绩”“巴比伦城复原图”“图5.8 神舟一号”等图。教学时有选择、有重点地指导学生读好、用好这些地理图像,将有利于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二、因图施教,重视图像读法指导

根据新教材中图像表现形式,结合图像所反映的内容,可将课本图像系统概括归纳为6类,对于不同类型的图像,应采取的阅读方法和技巧是有所区别的。

1.读地图类图像要注重空间性

地图类图像是以地图的形式所表示的图形,这是教材图像中数量最多也是最常用的基本图类,占课本图像的30%左右。此类图像主要用于反映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形态(如大小、高低、深浅等)及其分布范围、分布规律、分布特征等。要指导学生用观察法先弄清地图的方向、比例尺、图例、注记等地图三要素和该图的背景位置(即地理位置);其次,要注意地图的图名、地理名称、重要的地理界线等,以此来确定地图类型;最后,分析该图所反映的地理事物在图上位置、数量大小、分布范围、分布规律与特征,有时还要分析成因和地理事物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影响。

2.读照片和素描图(即景观图)要注重地理事物的突出特征

此类图像用于直观地反映自然景观或社会景观某些方面的突出特征。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采用观察法抓住图像所反映的突出特征来掌握理解教材所表达的主题思想和地理事物本质。

3.读统计图表类图像要注重定量性与规律性

此类图像可以使数据形象化、具体化,更重要的是能够清楚地反映出地理事物发展和分布的规律性。根据其表现形式可分为:曲线图(含折线图)、柱状图、扇状统计图、饼状统计图等。在教学中,对于各种统计图要注意采用观察法、比较法等,引导学生在明确图例或纵横坐标所代表的内容的基础上,再分析某些地理事物的规律与特征,并进一步找出原因,同时还要教会学生根据数据资料绘制简单的统计图。

4.读示意图、剖面图要注重概念、原理与规律

此类图像旨在用直观、形象、简洁的图来说明地理事物本质属性、演变规律及产生的原因,是用来解释地理教学中有关“为什么这样”的知识。因此,在教学时要注意采用观察法、分解法、动态法等引导学生找出图中有关地理概念的关键点或要素,并加以识别、理解,然后分析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深刻、准确理解图像所表达的地理概念和地理原理及规律。比如,七年级上册第38页“图2.21 红海的形成示意图”,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抓住图中岩块运动的方向与同一岩层在不同岩块上的位置变化。这样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板块张裂凹陷形成裂谷和海洋的过程。

三、综合用图,重视图像系统协调配合的整体效果

如前所述,新教材图像系统包含的各种图形,都具有各自突出的特点和功能。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各种图像的优势,扬长避短,并注意各种图像间的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做到综合利用,从而提升图像系统的整体价值,使教学更为生动活泼,富有实效。下面以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板块的运动”框题为例进行分析。本部分图像系统汇聚了地图、照片、示意图共六幅13张图像。教学时,首先让学生阅读“阅读材料”:“偶然的发现伟大的假说”、观察“图2.18 魏格纳得到了什么启示?”,再用“图2.19 六大板块与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一图,来引导学生看图例、分析世界主要火山和地震的分布与板块边界的关联,板块边界类型与运动方向等,以此帮助学生理解板块学说的主要内容。

接着,引导学生观察“图2.20 东非大裂谷”一图中红海两侧板块运动方向,同时将其与“图2.19 六大板块”一图中板块边界类型对应起来,进一步分析得出:板块发生张裂运动时会形成裂谷或海洋。

最后,让学生欣赏“图2.23 雄伟的喜马拉雅山脉”照片,同时在图2.22上找出喜马拉雅山脉的位置,观察板块运动方向,进而分析得出喜马拉雅山脉是由两个板块碰撞、褶皱隆起而形成的。接着,再观看“图2.24 喜马拉雅山的形成示意”一图,让学生自己感知喜马拉雅山脉由海洋演变到高山的整个形成过程。这样,将六幅图像协调配合起来进行教学,将有利于学生从局部到整体,从平面到立体,多层次地认识板块运动。但如果忽视了其中任何一幅图像子系统的运用与配合,都会削弱教学效果。

四、以图增知,以图增智,重视学生探究意识的培养

美国著名科学家施瓦布指出,“学生的有效学习过程与科学家的研究过程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因此,学生应该像‘小科学家’一样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发展技能和培养能力,受到价值观的教育,发展自己的个性,这就是探究性学习”。新地理教材图像系统一改老教材中图像选编成人化、信息量繁多的特点,为符合初中生阅读水平,图像中插编一些儿童照片和学生化语言,而且还增添了一些联系学生实际生活的图像。这些极大地激发起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为更多地开展探究性学习创造了条件。

例如:在学习“人类的居住地——聚落”这节内容时,可利用课文中图像给学生创设一个个宽松的探究学习环境:(1)阅读课文及三幅图像,撰写一篇地理小论文,并提出要求:分别由居住在县城或到过大城市的同学描写城市风光,其他学生描写乡村田园风光;然后向全班同学交流。(2)让学生观察课文相关图像并分组讨论亚洲、非洲、欧洲的乡村图片及课本中有关民居的几幅图片,探究他们与环境的关系;(3)观看并欣赏图4.26和图4.27,认真阅读“图4.28 北京的四合院”一图并辅以“解说员”的解说图文资料,谈谈你对北京四合院的开发与保护的看法。这样教学,将帮助学生从以往的死记硬背中解脱出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要以图感美,以图育德,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实现

由于新教材图像系统的设计考虑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因而在教学用图中不能只注意到地理图像系统的知识传授作用而忽视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功能。要体现这一改革特点,除了按照教材要求充分用好图,还应对用图精心研究,以取得更为理想的教学效果。比如,第五章“图5.8 中国第一艘载人航天实验飞船‘神舟一号’”一图,有的教师在用图时,并不简单地照图宣讲,而是以图设问:当你们观察这幅图时,都联想到了什么?语音刚落,课堂上立刻活跃起来,学生们充分运用所学的知识思考、想象,并饶有兴趣地踊跃发言,有的谈到我国科技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增强,有的想到我国航天员杨利伟上天的情景,有的表示要努力学习,将来献身于祖国航天事业等。由于教师用图巧妙,一幅看似平常的图像较好地发挥了多方面的教育功能。

总之,新教材图像系统为落实课程目标提供了有利条件。对学生而言,运用这套图像系统既是一种能力训练,也是一种学法指导。对教师而言,更是提供了促进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的转变的契机。

标签:;  ;  

初中地理新教材中的形象系统教学_地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