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员工不良安全生产行为原因分析与对策论文_吴迪

企业员工不良安全生产行为原因分析与对策论文_吴迪

大港油田第二采油厂 河北沧州 061103

摘要:安全管理工作一直是企业管理的重点工作,而安全事故是否发生是鉴别管理成败的决定性因素,造成发生安全事故的原因可以说是多种多样,经过各种统计分析,归根结底无外乎都集中在人的不良安全生产行为上。安全会议讲安全,安全检查查安全,安全员督查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还现场巡视安全行为,可即使这样,不安全行为仍难以彻底杜绝。本文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充分解析,从不安全生产行为产生的不同形态入手,寻找员工不安全行为的成因及对此解决的对策。为石油企业员工行为管理提供经验性参考意见。

关键词:行为,事故,意识

引言

美国海因里希法则提出的事故致因理论认为,事故的发生是由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引起的,但人的因素是首要的,因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归根结底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造成的。如果说违章是导致安全事故发生的本质原因,那么不良的安全生产行为就是导致事故发生的前兆。因此,避免事故的发生我们就要从人的行为入手,以人为本,找到根本原因,形成有效的管理对策与手段。

“以人为本”最早出现在《管子?霸言》篇中“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强,本乱则国危。”表明“人”在成就霸王之业中同样起到了根本性作用。《管子》重“人”的思想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与“王霸天下”一致,员工是支持企业持续发展的核心因素,是企业产生、存在、发展、壮大的根本动力。也是开展任何一项工作的主体力量,既是开发者也是享受着,既是事故隐患的缔造者,也是杜绝隐患保平安的守护者。对于企业管理者在管理中要确立员工的主体地位。那么,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就要从企业主体入手,从无意识不良安全生产行为,有意识不良安全生产行为,受心理因素影响的不良安全生产行为三方面入手,从根本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达到杜绝任何事故发生的理想目的。

1.不良安全生产行为内容及导致事故发生的原因

不良生产行为的基本特征是与员工公认并且遵守的企业规范相对立,不受企业规范的约束并试图打破这种约束,具有扰乱行为准则、扰乱是非观念、破坏生产秩序、破坏企业安全的潜在危害性和现实危害性,成为事故的先兆和基础。员工的不安全行为包括:操作不当、风险识别不足、违反操作规程、使用不安全设备、进人不安全场所、忽视使用个人防护用品佩戴、对易燃、易爆等化学危险品错误处理等。这些都是造成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杜邦安全管理中曾提到事故是可以避免的,引起事故的根本原因在于人的不安全行为与物的不安全状态。究其实际来说,物的不安全状态也大多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引起的。如设备设计不当、工艺流程设计不合理是由于设计人员的失误造成的,工作环境完全可以通过人的工作而改善。因此人的行为在预防事故,保障安全或事故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由于设计、管理、使用、操作时人的过失所引起的责任事故,不论是直接责任,还是间接责任都和人的操作行为有关。

2.人的不安全行为的成因

2.1无意识行为 员工对每项工作程序应该遵守的规章制度根本不了解,或一知半解,不能掌握生产操作规范及应急措施,工作起来凭本能、热情和习惯。出事故的可能性就大;风险就大,小之擦破手指,划伤,轻微擦碰,大之骨折,致残,危及生命。还有的职工在工作中粗心大意,对工作不认真,马马虎虎,心不在焉,需要经常给他敲警钟,工作时总是需要有人在一边提醒,不安全因素始终围绕在这种人的身边,时刻都有发生事故的可能。还有一些员工对生产环境风险因素识别不足,高空落物、地面湿滑、高温高压等极易对自己造成的伤害。这些归类为无意识行为。

2.2有意识行为

2.2.1图省事随便干,有些员工嫌执行安全操作规程多余、麻烦,生产中想怎么干就怎么干,怎么方便就怎么干,随意性很强。作业中只想省事、方便,却把安全规程、安全措施忘到了脑后。

2.2.2心存侥幸蛮干,有些员工在过去的工作中偶尔发生过违章操作,但都没有出过事,便认为这样干也不会发生事故,一旦环境、设备、人员心里发生变化,就很可能因侥幸引发事故。另有一些员工工作上雷厉风行,但工作方法简单粗暴,不拘小节,在心理上视小心谨慎为啰嗦,有一定的技术能力,就把操作规程放在一边,凭经验工作,很少能听进别人的劝告,明知不安全直着性子干,这种违章不出事故就混过去了,一旦发生事故就有可能是大事故。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3心理因素影响行为

2.3.1得过且过不想干 员工在工作中缺乏积极性,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发现工艺流程有异常、安全器具有问题,不及时检查整改、更换、修理及上报。抱着今天混完我的班,明天爱谁管谁管的自私心理,即造成了对自己生命的不尊重,同时又把别人的生命置之于脑后,这样一旦放松管理,就有可能发生事故。还有的职工在工作中不求上进,平时不注意学习,技术水平一般,一旦遇到紧急任务,就仓促上阵而不顾安全,在大型工作时随着其他人一起工作还可以,自己单独工作哪怕从事简单的工作时都有可能发生事故。

2.3.2环境转变不适干 员工在工作中受生产生活环境变化影响,生活与工作事件相互作用刺激员工心理神经、造成工作走神、精神恍惚、大喜大悲、导致不安全生产行为的发生,极易造成严重后果。在实际生产中,无论是领导干部还是技术员工这种现象很普遍,有时候个人情绪还会影响到工作中的其他人,导致事故的发生。

3.解决不安全生产行为的对策

要杜绝不安全生产行为习惯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加强引导规范行为教育,建立健全完备的制度管理机制,强化情感沟通与情绪疏导,树立规范行为操作光荣,不良行为生产可耻的良好风尚,提高员工安全风险意识,增强预防事故的预判能力,养成良好的安全生产行为习惯,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所在。

3.1无意识不良安全生产行为

加强预防,规范行为教育 要提高不良安全生产行为的思想认识,真正把工作的重点放在事前预防上,预则立,不预则废。打牢基础安全教育工作,进行超前预防。加强对职工行为规范、安全操作规程安全教育,提高安全观念和安全技术素质;抓好劳动纪律,培养职工遵章守纪的良好习惯,为预防习惯性违章打下坚实的基础。要善于行为安全教育引导,把防范工作做到每一个作业环节、每一个岗位、每一个人身上,比如,操作规程上墙,操作警示牌悬挂,开展班前讲解会等方法手段,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特别要关注加强重点人群和薄弱环节的风险识别与教育,开展安全行为操作交流会,工作现场操作风险分析会等手段,分享操作安全经验,杜绝因无意识不良行为造成事故的发生。

对于无意识不良安全生产操作行为的员工,要制定详细的安全操作规程,要求每位员工都要熟记会背,做到按标准上岗,干标准活,办标准事。将班组作为反不良安全生产行为的前沿阵地。有针对性地进行每周一次的班组安全日活动,每日坚持10分钟的班前班后安全会,对工作场所进行危险预知。只有基层班组杜绝了不安全行为,实现了安全生产,才能为整个企业的安全生产打下坚实的基础。

3.2有意识不良安全生产行为

有意识不安全行为表面看起来简化了操作步骤又没酿成事故,既简单又方便。但不安全行为操作不一定出事故,事故必然出自不安全行为,这一事故规律表明不安全行为最终必然导致事故的发生。

曝光监督 建立奖惩机制 对于这部分职工要运用宣传媒介对不良安全生产行为予以曝光。尽管有些员工知道这种行为是一种恶习,然而有的员工却意识不到这一点。可采用影像录制、照相等手段对其行为予以曝光,从而使职工照镜子正衣冠,不犯第二次错误。同时要建立奖惩机制,加大奖惩力度。对于第一次有意识者,发现其不良安全生产行为让其下岗,并当义务安全员,纠正他人的不安全行为。第二次给予留厂察看。第三次解除劳动合同。对遵章守纪,并能及时纠正不良安全生产行为者给予重奖,奖要奖得让人眼红,激励其继续保持,并让更多人以其为榜样,效仿学习,罚要罚得让人胆寒,让想为变为不敢为,打掉其惰性心理,同时对其进行心理教育,督促其上进。

3.3心理因素影响的不良安全生产行为

行为科学理论指出,安全意识是在一切活动中对自身安全作用反映和控制的外在环境条件下的一种戒备和警觉的心理状态,意识通过思维来表现,并决定个体行为。心理活动是造成行为规范与否的最主要的最具有核心作用的因素。行为是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心理和行为是知与行的问题。情绪是复杂的心理过程,是人的主观态度受到各种影响的外在表现,是体现,又是行为,直接影响安全意识并起放大作用。

心理因素影响的不良安全生产行为是安全生产的大敌,易淡化“安全第一”的思想,使各种事故埋下祸根。其特点具有普遍性,存在范围广泛,干部有,员工有;具有反复性,在同一单位、同一人员和不同人员身上都会重复出现;不可预测性,人受各种主客观因素影响,一旦有机可乘,就会产生。 因此在实际生产过程中,要对员工加强心理疏导与教育沟通,形成思想不集中,不操作;心态未平复,不操作;急于求成,头脑不清醒不操作的心理操作规范行为。同时要加强领导与员工,员工与员工之间的情感沟通,互相排解不良情绪,集中精力的投入到生产工作当中。

结论

企业员工不良安全生产行为的产生,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不是单独存的某些影响因素的个体,是一个人综合的心理与思维的外在表现形式。对于消除员工的不良安全生产行为,我们应该根据具体环境,所处的氛围,人员情绪,个体性格,不良行为的成因等综合因素进行预判,运用合适的方法、恰当的手段及时沟通解决问题,实现控制不良安全生产行为引发事故的目的。

论文作者:吴迪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2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29

标签:;  ;  ;  ;  ;  ;  ;  ;  

企业员工不良安全生产行为原因分析与对策论文_吴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