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研究应面向现代化与未来_读书论文

出版研究应面向现代化与未来_读书论文

出版研究要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未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问题的提出

理论研究的意义常需借助和实践的相互作用而体现出来。出版理论的发展一方面受着出版实践的制约,包括出版实践作为研究对象的制约和超前的理论设想难以得到出版实践切实的检验的制约;另一方面,理论如果仅囿于对历史和现实的总结,其研究便失去了许多的意义。特别是对于出版工作这种从内容到形式都受着社会和技术发展的巨大影响的实践,理论研究对未来发展的自觉关注是非常必要的。

这并不是说出版史的研究不重要。事实上,“让历史告诉未来”早已成为一种深入人心的观点。但从出版的实践发展看,有时“未来”是那么的不可预料。技术对于形式的冲击常常超出人们的想象力。因此,理论要有生命力,要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就不仅要解释过去,更要能预测未来。

笔者现在清华大学中文系编辑专业主讲《编辑学概论》课程。在不久前组织的一次“书籍的现在和未来”的讨论中,学生们对此表现了极大的兴趣。讨论的引发材料是中国出版发行科学研究所阎京萌同志的《国外电子出版概况及其发展》一文①,并结合今年初在北京举行的“多媒体技术展览”中的一些最新动态。这些未来的编辑工作者,从他们各自的知识和技术了解出发,探讨了今后编辑工作的性质、方式以及编辑的作用、地位,以及出版与大众传播的一体化等问题,颇有新意。

“出版的未来”这一问题,已越来越成为一个不容搁置的现实的问题,因为出版业正在从传统的形态中蜕变、并将不断脱胎成为一种可能完全不同于今日之形态的传播产业。这种进程的紧迫性应提到战略高度来认识。事实上,在1993年北京召开的第六届国际出版学研讨会上,一些学者对此问题已表现了很大的关注②。此前,1991年5月,由国际出版教育协会和“加拿大出版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一次关于出版教育的国际会议,主题也是面向未来出版的主体──教育下一代出版家,而后者所设的出版硕士学位的研究课题中,“出版的未来”即是其中之一③。1992年7月在汉城举行了主题为“新传播媒介时期的书籍与文化含义”的科学研讨会,据悉与会者断定,“今后,电子图书(即磁盘图书)将扮演图书文化的代表性角色。”④

(二)现状分析

出版学(包括编辑学)研究在我国已经起步并开展起来,这是不容置疑的⑤。另一方面笔者感到这些研究存在的问题也是显然的。在此对这个问题不作深入分析(也有一些同志就此写过一些论文),只是指出一点,即本文开头所提到的,理论须有实践的指导意义。指导从长远来说是对未来的关注。而这方面切实的令人信服的研究却不多。

对此笔者可以冒昧地谈两点看法。(1)从研究者的习惯而言,似嫌保守。从几种主要的编辑出版类报刊看,大多数作者所写的多是结合工作而发,即离不开自己所熟悉的东西;对不熟悉的方面,特别是涉及到新技术、现代化的编辑出版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则缺乏把握,或避而不谈。这一点不能不令人想到当今编辑学研究者本身的情况。事实上,真正的专门的编辑学研究人员还是很少。另一方面,从知识结构而言,无论是专业的研究人员还是以编辑工作为主的非专业研究人员,要具备在某方面进行深入的建立在可靠信息和技术了解基础上的研究的知识和能力,看来也不容易。(2)从研究的问题看,非常丰富,但不够深入。这一点实际上与第一点有关系。出版业发展到今天,许多的问题早已成为一种共同探讨关心的问题,并且在实践中还时刻有新问题冒出来。对这些问题进行剖析、研究,无疑是建立可靠的编辑、出版理论的基础。但纵观众多研究文章,大多只是提出问题,作些一般性的分析和讨论,尚缺乏理论上的本质的提炼概括和归纳。

而就“出版的未来”这类主题的研究而言,可能是受到技术了解这一因素的限制,从目前看研究文章多是转译自外文报道或经过一些编译。这些文章当然有很强的参考意义,但决不能代替我们自己的研究,特别是结合中国出版的具体情况进行研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1993年1月20日的《新闻出版报》上登载了严华同志的一篇综述《图书新世纪──电子图书的今天和明天》,虽也是以“介绍”为主,却是一篇有理有据不无新意的文章,但象这样的文章,也还是太少;相反,在一些技术性强的报刊上,如《多媒体世界》、《计算机世界》、《中国计算机报》等,却时有一些从技术角度对今后传播,包括书刊传播的发展进行深入具体的描述的文章。这种现象本身是非常值得思考的。

因此,笔者在这里所说的“出版研究要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一方面是指研究的对象,一方面也包含了这样的意思;我们每一个关心编辑出版理论建设的人,都有一个首先提高自身素质的问题。

(三)可研究的问题

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出版研究,可以有一系列非常有吸引力的研究主题。而对这些主题的深入研究,有利于为人们编织一幅幅从现在到未来的出版业发展的“图景”,从而指导我们的出版实践。

1.未来出版业的主体

这个问题涉及到对未来出版发展的预测。事实上,当技术的发展使“计算机变成图书”,而计算机间的联网又使得现在纸张图书出版发行过程变得毫无必要时,今后出版社的主要职能和编辑的工作性质也随之成为一种全新的概念。到那时,编辑还将是出版业的主体吗?是否操纵出版业的将是拥有雄厚技术和资金的大公司?或者二者的趋同?

2.对传统书籍的冲击

电子图书的兴起是否意味着纸张书的消退或消失呢?事实上,电子图书会发展成什么样,正如最初的计算机发明时难以想到现在的Intel公司的微机芯片功能密度可以强大到如此程度一样无法预料。另一方面,电子图书和纸张都是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有各自存在的理由。共存也好,局部替代也好,都是人类文明发展不可阻挡的自然选择。但有一点,如果仓促得出结论,好象纸张的时代已告结束,这对于出版实际来说是有害无益的。对此,有学者指出,在我们出版界,“这一点上应控制自己,因为这种言过其实的广告大做特做会使我们的读者迷惑不解,给他们造成过大的压力,并且摧残出版好书的业务⑥。”

3.出版与环境问题

对环境问题的自觉关注已影响到几乎各个行业。今后出版业的发展,也必将充分考虑环境因素。事实上,如果因为纸张的供应导致森林资源的破坏,从而成为纸张图书消失的一个合理根据,那么,对磁盘图书而言,也必须从相关的角度核实这一观点⑦。因为制造工作需要非常复杂和多方面的条件,随后还有众多引起污染的因素,因此,磁盘图书的生产从对人与环境的副作用而言,也存在着许多问题。

4.阅读心理问题

正如有关文章所言,电子图书的发展,会使人们在阅读心理上产生巨大的冲击。对纸张图书的思念和怀旧,对电子书的抵制,可以想象会一如工业革命对宁静田园生活的破坏,而不可避免的遭到许多人的反感一样,研究这种微妙的心理,对于把握图书出版经营战略的调整和转变是至关重要的。

5.版权问题

据报道,目前,美国25万个终端,每年有1200~1500万件文献在电脑中转印,出版业面对着愈来愈多的人通过电子网络满足阅读需要的新形势,因此,版权密码化势在必行⑧。出版商纷纷要求拥有电子版权,以限制把出版物自行输入电脑。但也有人认为出版商只应拥有纸印品的版权,如美国一些作家发表电子出版物版权声明⑨,强调作者应严格控制其对电子版权的控制权,并在签署协议时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版权问题将随着出版的发展进一步复杂化,出现诸多现在始料不及的问题。

可以研究的课题还有很多,笔者认为,加紧对这方面的问题的研究,对于我们来说已具有切实的意义。而从研究方法上,则不妨如上所示一个主题一个主题地深入研究,这是进行完整的理论建构的基础。没有这些基础工作,理论永远只是一种似有实无的状态。在此笔者想到国外对编辑学或出版学的一种观点即“出版学无所谓学,出版学只是一系列出版研究主题的总和⑩。”这是否也是一种“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态度呢?

(四)结语

“不要以为这一天还十分遥远,现代电子技术改变我们生活的速度真可谓迅速异常。

无疑,这是一场革命,将对传统的出版观念、出版技术和图书结构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

这是前述《图书新世纪──电子图书的今天和明天》中编者加的“短评”,它表达了对出版发展有着敏感的忧患意识的人们的一种紧迫感。这也应该是我们所有从事编辑、出版理论研究的人应具有的一种紧迫感。因为,“未来出版业”之成为出版研究现实课题的一天,也许真的已并不遥远。面向现代化、现向未来,这将是出版理论研究的必然选择。

标签:;  

出版研究应面向现代化与未来_读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