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骨与胶原生物膜相结合修复牙槽突裂的中期临床研究论文_焦炳茹1,佘小明2

人工骨与胶原生物膜相结合修复牙槽突裂的中期临床研究论文_焦炳茹1,佘小明2

焦炳茹1 佘小明2

(1.惠州市第三人民医院 广东 惠州 516002)

(2.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 贵州 贵阳 550006)

【摘 要】目的:比较分析骨诱导活性材料与胶原生物膜联合应用修复牙槽突裂较单纯使用骨诱导活性材料修复牙槽突裂的中期(术后3个月)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20例牙槽突裂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6人,用OAM植入做牙槽突裂的修复;实验组14人,植入 OAM及海奥口腔修复膜修复牙槽突裂。于术后1周及3个月用锥形束CT测量植骨区宽度及高度。结果:经锥形束CT测量,实验组和对照组在A、B、C三点的骨流失量,经统计学分析比较后有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骨诱导活性材料与胶原生物膜联合应用修复牙槽突裂在术后3个月,临床效果仍优于单纯使用骨诱导活性材料,胶原生物膜效果稳定。

【关键词】牙槽突裂;骨诱导活性材料;胶原生物膜

【中图分类号】R782.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3-5028(2015)6-0569-02

前期课题中,我们应用OAM(复合牛骨形态发生蛋白(bBMP)与牛松质骨的复合体)修复贵州小型猪腭裂骨缺损的动物实验模型[1]以及将该材料应用于临床修复腭裂与牙槽嵴裂的患者,已经证明OAM应用于口腔腭裂及牙槽嵴裂修复中的稳定性及其良好的成骨作用[2,3] ,且其应用于牙槽嵴裂的修复与应用自体骨修复牙槽嵴裂的临床效果无明显差异[3]。但通过对已植入人工骨以及自体骨的患者长期的随访和观察中发现,植入OAM和植入自体骨修复牙槽嵴裂,患者术后植骨区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吸收。由于植入骨的吸收,导致了植骨区域骨量的不足从而进一步影响了后续的正畸和修复治疗,严重影响了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提高。本课题中用目前已在牙周病治疗及种植牙中应用较为成熟的GTR及GBR技术,即胶原生物膜与人工骨(OAM)联合应用修复牙槽嵴裂,观察其在临床研究中期(术后3个月),采用GBR技术植骨与未采用GBR技术植骨两者有无明显差别,以提高牙槽嵴裂修复术后的愈合效果。

1 材料和方法

1.1实验材料

1.1.1骨诱导活性材料(OAM) 由天津中津生物发展有限公司提供,生产许可证号:津(食)药监械生产许20050065号,产品注册证号:国食药监械(准)字2004第3460617号,批号20120304; 用于骨组织非支撑性充填,加速骨折愈合或治疗骨不连、骨缺损。规格:白色或类白色颗粒状0.4克。

1.1.2海奥口腔修复膜 由烟台正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生产许可证号:鲁食药监械生产证20090030号,产品注册证号:国食药监械(准)字2011第3460301号,产品标准号:YZB/国4434-2010; 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口腔内软组织浅层缺损的修复。规格:白色或略带黄色、无刺激性气味的片状1.5×2.0cm2。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2主要实验设备

锥形束CT (NEWTOM 3G)由美国与意大利合资生产。

1.3研究对象和分组

随机选取20例牙槽突裂患者,患者均为单侧鼻腔到前腭骨的牙槽突完全裂开,宽度不一,男女不限,年龄范围9-20岁,平均年龄13岁。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6人,用OAM植入做牙槽突裂的修复;实验组14人,植入 OAM及海奥口腔修复膜修复牙槽突裂。

1.4 手术方案

1.4.1术前准备 对照组和实验组均采用相同的全麻术前准备,排除常规全麻手术禁忌症。术前行锥形束CT扫描,扫描厚度为0.4mm,范围为眶下缘至上颌牙齿的牙冠部位。

1.4.2手术方法 按牙槽嵴裂修复术常规术式建立植骨床,对照组以骨诱导活性材料直接植入植骨床,实验组先将可吸收胶原生物膜作适当修剪后,放置在植骨床的底部,然后将骨诱导活性材料植入骨间隙内,然后在骨诱导活性材料表面覆盖另一张可吸收生物膜,该膜超出植骨边缘约3mm,以加强封闭性;最后两组的裂隙均在无张力下缝合关闭。

1.4.3术后观察 术后1周行锥形束CT扫描,扫描范围及方法同术前。用NNTViewer-MANUALE Versione Software 2.17软件进行图像分析。于术后1周和3个月扫描移植骨区域,以术后1周移植部位骨的宽度和高度为基准,计算术后3个月植骨区宽度和高度的变化。实验中选取三点(A、B、C)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比较的方法。A点为鼻下点,B点为鼻下点下1cm处的点,C点为植骨区牙槽嵴的最低点。A点和B点作水平横断面扫描测量牙槽嵴的宽度,C点到裂隙两侧前牙切缘连线的垂直距离变化反应牙槽嵴高度的变化。术后3个月的宽度或高度的值与术后1周宽度或高度值的差值作为反应骨流失量大小的指标。

1.4统计学分析

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实验组与对照组差值进行相应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术后3个月植骨区骨流失量的变化,所有数据以 ±s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术后3个月测量实验组和对照组在A、B、C三点平均骨流失量,两组数据相比较如表1。

表1 实验组与对照组在术后3个月平均骨流失量(mm)的结果( ±s)

分组n部位

A点B点C点

实验组141.05±0.422.45±0.622.26±0.64

对照组63.61±0.46*3.36±0.21*4.03±1.15*

注:*代表与实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GBR技术中利用生物膜的屏障作用阻碍周围软组织向植骨区的生长,使骨缺损区的成骨细胞不受外界的干扰而更利于聚集成骨,其成骨的作用已在大量的临床应用中得到证实。本课题中不仅利用其屏障作用阻止周围软组织的长入,而且使其与具有骨诱导能力的OAM相结合是其技术亮点。胶原生物膜与OAM相结合,在阻止外部软组织长入的同时,由于膜的封闭作用,使OAM中的BMP不易向周围组织中挥发,使其在裂隙区的浓度聚集,有利于成骨[4]。同时,在颗粒状骨粉的表面覆盖一层生物膜,对其也起到了机械固定的作用,而稳定的环境有利于成骨。同时,靠其良好的封闭作用,也减少了术后植入骨质暴露及感染的机率。总之,生物膜与人工骨相结合,既发挥了生物膜的屏障作用以及机械固定的作用,同时又使OAM能弥补膜的机械强度差的缺点。OAM的存在起到了膜下支架的作用,保持了膜覆盖下骨缺隙区的空间,其疏松多孔的结构有利于成骨细胞和血管的长入。

4 结论

通过对植骨术后三月植骨区骨流失量测量与比较,说明了可吸收胶原生物膜与OAM相结合效果稳定,比单纯应用人工骨更有利于修复牙槽突裂,促进局部成骨。

参考文献:

[1]佘小明,田锟,钱宁,等.骨诱导活性材料修复腭裂骨缺损的动物学研究[J].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07,5(6):456-460.

[2]佘小明,金 鑫,田 锟,等.植入成品骨诱导活性材料修复腭裂骨缺损:随机对照3个月后腭部CT扫描三维重建[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9,13(42):8225-8228.

[3]佘小明,张倩,田锟,等.骨诱导活性材料在修复牙槽突裂中的临床研究[J].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2010,28(4):391-394.

[4]Feichtinger M, Mossb?ck R, K?rcher H. Assessment of bone resorption after secondary alveolar bone grafting using three-dimensional computed tomography:a three-year study[J].Cleft Palate Craniofac J,2007,44(2):142-148.

论文作者:焦炳茹1,佘小明2

论文发表刊物:《河南中医》2015年6月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0/19

标签:;  ;  ;  ;  ;  ;  ;  ;  

人工骨与胶原生物膜相结合修复牙槽突裂的中期临床研究论文_焦炳茹1,佘小明2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