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开放条件下银行业的竞争战略_银行论文

全面开放条件下银行业的竞争战略_银行论文

全面开放形势下的银行业竞争策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银行业论文,策略论文,竞争论文,形势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开放背景下的多元博弈

银行业的对外开放涉及到的主体非常广泛,不仅涉及中资和外资商业银行,还涉及到中央银行及监管机构,并且其博弈的出发点各不相同。

(一)中央银行:考虑的是银行业对外开放中的系统风险管理和模式选择问题。

系统风险突出体现在银行对外开放进程中货币不稳定和风险传染,而这两点都会对支付体系产生冲击。当前,外资银行在华的外币贷款已经占到20%以上,其总资产在全国占2%,贸易融资占8%,外币贷款接近25%。在此情况下,货币不稳定,譬如人民币汇率的不稳定,在银行业对外开放的格局下,有可能通过银行间市场的交易,传递到整体的支付结算当中去,这是中央银行必须考虑的问题。风险传染,不是指宏观面的不稳定,而是指特指性的不稳定。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在中国最受欢迎的外资金融机构往往来自于英美,特别是美国,如果美国整体经济形势和美资金融机构风险状况发生逆转,它就可能对中资金融机构的支付体系产生冲击,这是中央银行金融稳定职能考虑的范围。

银行业对外开放的模式选择,是指外资金融机构选择股权介入还是网点介入。为什么说这是中央银行考虑的问题呢?我国的银行改革基本上是中央银行初始主导,然后是市场跟进。大家知道,央行动用外汇储备,通过汇金公司注入中资商业银行,然后汇金公司协同中资商业银行与外资银行进行谈判,进行股权的转让,这是我国大型商业银行改革的主要模式。这样,我国金融市场的开放,更多体现在外资银行的股权介入,而非网点介入。二者差别在于,如果是网点介入,中外资银行是一对一,或者是多对多,是非常清晰的竞争;而股权是模糊的,导致的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竞争。这两种格局会使得银行间的竞争变得比较复杂,很难分清楚中外资的边界到底在哪里。例如,交通银行由汇丰持有部分股权以后,汇丰银行在长三角地区的布局跟交通银行之间的会有什么样的交叉,他们之间到底是竞争关系还是合作关系,各位如果是汇丰的管理者的话,恐怕也不一定能搞得很清楚;再如,浦发银行和花旗信用卡合作,也很难分得清这样的关系,到底是合作还是竞争。总之,在网点介入的情形下,竞争边界是非常清晰的,在股权模式下则相对变得复杂。

(二)监管当局:考虑的是银行业开放进程中对存款人和对中资机构的保护问题。

监管当局宣称保护中小存款者,但事实上发生的是对中资金融机构的保护,这是一个基本的潜在逻辑,由此也导致了一系列可预见的安排,比如只开放外资法人银行。有人认为这仅仅是延缓了中资机构直接遭遇竞争,但我认为问题不仅在此。各位可能都听到过这种观点,即中资银行需加大中间业务占总收入的比重,逐步减少利差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但走了这么多年,其中间业务收入占总收入依然很低。为什么呢?因为对中资金融机构,特别是大型银行而言,利差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由自己决定,譬如通过游说监管当局或中央银行,告诉他们利差对自己多么重要等等,不需要花多少成本,而中间业务收入的增加需要费很大的力气。但这种做法导致了一个问题:如果外资银行在华分行也享受这么高的利差,这公平么?显然,答案是不公平,因为这会在全球范围内导致套利性的资金流动,外资银行总行如果愿意的话,他可以大量拨付资金进入中国,免费享受中国金融业运行当中一些特殊的逻辑导致的额外补贴——这些补贴本应是在一个封闭、而非开放的范围内。于是监管当局在银行业开放过程中保护中资金融机构以此保护存款人这样的逻辑,可能在我国对外开放过程中期会持续存在,由此另一个问题,即商业银行太大因此不能破产的现象还会存在,金融机构在与监管当局和中央银行的博弈过程中,显然后两者不一定占优势,前者会占较大优势。

(三)中资商业银行:考虑的是经营方式和盈利模式是否有必要进行调整。

这里所说的经营方式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比如说中间业务收入占比的提升,零售业务方面对高端客户的争夺,金融资源配置的优化——譬如向发达地区、垄断性行业和优质企业集中,外资经营机构进入后有哪些值得学习的东西,等等。对此,银监会刘明康主席说过,中国银行要从部门银行向流程银行转型,这是一个比较新的观点。另外一个观点,说到底就是,风险管理模式是否要完全向西方靠拢,银监会为此也做了很多工作,比如说资本充足率的调整,新的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将于2007年1月1日实施,它是完全参照新巴塞尔协议制订的。此外,外资金融机构要进来了,综合化经营是不可避免的方向,中资银行是不是有必要采取综合化经营的模式,这是一个目前正在考虑的问题。

(四)外资金融机构:考虑的是选择本体竞争还是培植代理人竞争的问题。

据我个人观察,外资参股中资银行基本是强弱交叉的格局。也许建设银行是个例外,因为美洲银行与它差不多对等,相互代理会更好的说法——美洲银行将其在香港的业务全部转让给建设银行,同时建设银行与之分享中国的市场份额。工行对自己颇为自信,这源于它对中国市场的了解,在市场风险相对较高、网点较多的情况下,其运行依然较为稳健,相对其他大银行暴露的问题比较少,因此,它在允许外资借用自己的部分资源,同时也要求借用外资机构的综合化经营资源,故与之合作的机构如高盛、安联,其主营业务都不是商业银行。花旗银行是比较强势的外资机构,从与广发行达成协议看,它选择了培植代理人的模式。但代理人也有可培植的问题,有些人问我,花旗为什么选择广发,因为它只能从可行集合中选择适度规模的商业银行。同时我也相信,花旗在珠三角完成布局后,下一步是继续北上,它是选择广发行网点北上,还是继续寻找适度规模的机构,两三年后会得出一个结论。

四个主体分析透彻后,那么,在开放形势下中国银行业的竞争态势到底会怎么样?我们观察到,截至目前,外资银行在我国开设了183家分支机构,14家法人银行,242家代表处,总资产972亿美元,贷款518.88亿美元,占全部贷款的2%,贸易融资的8%,外汇贷款的20%以上。这个现状是值得分析的,它反映外资银行在中国的非均衡发展,例如,它的总资产占比是非常非常低,但是在贸易融资、外汇贷款方面占据相对优势,从区域分布看,它在全国范围内可能微不足道,但在少数地区却占据相当地位,如在上海,外资银行总资产达到了20%,远远高于2%。此外,共有27家外资金融机构入股了我国主要大中型银行及20家地方性银行,可以说,股权渗透才是外资银行目前在中国发展的基本态势。

二、当前中资银行的竞争策略

策略一:依托组织结构和产品创新的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永远是第一位,在当前开放形势下,中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制已不适应体制和市场的变化,我观察到,目前中资商业银行目前还没有一家建立了真正意义上的全行风险管理组织框架,这是跟中国的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发展滞后相关联的,比如说全行风险管理框架是指由一个风险管理部门管理所有的风险,但目前,中资银行对市场风险的管理是放在资金交易部,对信用风险的管理基本放在风险控制部,形成风险管理分割的局面。但是,如果资产证券化和衍生工具大量使用的话,会促使信用风险管理系统和市场风险管理系统趋同。这两者本是不同的概念,信用风险管理是依靠单个企业的数据分析,而市场风险是宏观的,是对于政策的理解。但是,通过产品创新,比如说资产证券化,就可以将客户风险平均化,而且即时可交易,而可交易跟市场交易的对冲是一致的。

策略二:建立面向长期客户关系维护的自主性产品创新。

在开放形势下,衡量中资银行竞争后果的唯一标准是原有优质客户的流失度。为取得竞争优势,中资银行需从两方面着眼:一是从长期角度来维持客户关系,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针对客户需求开发无需加大财务成本的产品设计。例如,民营企业和高端零售客户很大程度上是一体的,向他们提供一揽子金融服务可大幅降低成本,但目前各家银行的公司业务部和个人业务部是竞争关系,无法打通产品经理和客户经理的关系。再如,广东省的农民工会带来大量的资金流,但对他们的金融服务很不到位。我曾建议农行结合农民工的特点进行产品创新,如代替企业来寻找职位需求,同时寻找农民工资源,完成代发工资业务和资金转移业务,中间业务会大量上升。这种方式,并不需要花费IT等方面的多大投入。二是通过供给自行创造需求。大量的客户往往并不确切知道需要什么样的金融产品,银行适当的供给往往会自行创造需求。但太多的银行根本没做这样的事情,仅仅是停留在模仿,而没考虑对社区、服务范围等进行分析,设计不可模仿的产品创新。

策略三:打通信贷市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

提起综合经营,或许有人就会想到商业银行金融控股模式、全能银行等,但这没什么意义。综合经营不应从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角度来理解,因为综合规模经济实际上是把证券、银行、保险看成毫不搭界的三样东西。综合经营的真正意义是传统业务向现代化的延伸,需求扩展到哪里,业务跟着扩展到哪里。譬如企业债券或者短期融资券的出现,使企业融资成本更低,很多人认为这是对商业银行的一大打击,而在这种情况下,你马上想到的是我可以多提供一块业务,因为企业的结算永远是商业银行,企业债券承销可以作为中间业务来做。

综合经营在时间上是一种必然,与外资银行准入无关,是银行业和资本市场发展的基本趋势。可以预期,综合性金融衍生品市场的最终建立将在事实上打通三大市场,而这将分为三步:第一步是有关货币风险的交易;第二步是企业客户脱媒导致的银行收益模式的变化;第三步是法人客户由信贷需求向理财需求的变化。

策略四:网络优势是中资银行中期不可放弃的竞争资本。

当前争论较多的一个问题是,物理网点对中资银行是历史包袱还是资产?许多人认为是前者,但我认为后者。为什么外资银行目前进入程度还不大?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它们没有那么多物理网点,没有那么多网点就不可能在同一平台上竞争。事实上,如果把外资银行的物理网点跟中资银行的网点做一个占比的话,可以发现它与外资银行的资产所占比重之间基本上是对称的。特别是在零售银行日益兴起的今天,客户需要个性化、傻瓜式的银行服务,但提供这种服务必须依赖网络和人力,网上银行冷冰冰的几句话的推介是实现不了这种服务的。

标签:;  ;  ;  ;  ;  ;  ;  ;  ;  ;  

全面开放条件下银行业的竞争战略_银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