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知识内化为能力是高三总评的关键_质量分数论文

将知识内化为能力是高三总复习的关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总复习论文,能力论文,关键论文,知识论文,高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就教学目标而言,“中学阶断应着重培养的科学能力包括以下3 个方面:

(1)认知能力(智力)注意力、观察能力、记忆能力、 想像能力和思维能力。其中观察能力是能力基础,思维能力是核心。

(2)实践能力 指实践中检验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实验能力、迁移知识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自学能力等。

(3)创造能力 关于创造力的定义,各家也有各家的说法。 有许多科学家已从不同角度定义过创造力。如心理学家认为,创造力是一种特殊的心理能力,它不同于记忆力、注意力、概括力和想象力等心理能力,也有的说,创造力是一种产生非自然演化而来的,或不是用普通方式制造出来的事物的过程。还有人认为,创造力是打破固定习惯的能力,是运用独创精神击败习惯思维方式的能力,如此等等,一般定义为解决问题与创造新知识的能力。”(摘自《高考化学测量研究与实践》一书。)就学生而言,通过学习实践产生终身受益的各种能力是至关重要的,我国近期教育,从恢复高考到80年代末,教育教学改革提倡落实“双基”,高考试题也较好适应这种需要,侧重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测量,重点考查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以及基本技能的熟练程度。进入90年代,随着信息、知识经济的到来,社会需要更多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高考命题也由“以知识立意为主”转向“以能力立意为主”,化学科试题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载体,测量学生的能力和能力品质。这就要求一线广大教师能以现代教育理论指导教学工作,尤其是高三化学教师在基本完成了知识教学任务进行总复习时,决不能将知识简单重复,而是应由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复习、由学生自己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使其网络化,同时要将化学知识提练升华,形成学科知识体系,并将知识内化为能力,从而达到解决实际问题和激发创新思维的目的。因此在总复习过程中,要充分挖掘试题的教育功能,对精选习题的分析要坚持轻结论、重分析过程的原则,要在“一题多解”和“借题发挥”上做文章,教师要想方设法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组织、归纳和综合知识的潜能、运用掌握的知识解决问题的潜能、探究创新的潜能、通过习题的分析过程得到充分的培养,运用讨论或动手实验等多种学习形式,将典型试题的传统解法和最佳解法都做充分的研究和展示,这样不仅可在生生、师生互动中学会评价学习结果,而且能达到优化解题思维的目的,同时也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要求,因此在总复习课中力争在培养学生思维品质和科学素质方面有所突破,下面通过《化学教育》2001年增刊中2道题的分析,努力体现上述观点。

1运用化学科知识的典型规律, 开展一题多解的思维训练,达到开拓思路优化解题思维的效果和提高学科思维能力的目的

例1《化学教育》2001年增刊中基本概念14题

向100mL的FeBr[,2]溶液中通入标准状况下的Cl[,2]3.36L全部被还原,测得溶液中[Br[-]]=[Cl[-]],则原FeBr[,2]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是( )

A.0.75mol/LB.1.5mol/L

C.2mol/L D.3mol/L

此题是一道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的计算题,审题过程中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Cl[,2]全部被还原,[Cl[-]]=[Br[-]]等,再挖掘试题中隐含条件:FeBr[,2]中Fe[2+]全部被氧化,Br[-]部分被氧化, 再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用不同的方法解答:

方法一:电荷守恒法

根据题意可知此氧化还原反应的产物是FeCl[,3]、FeBr[,3]、Br[,2],因为电解质溶液中阳离子的正电荷总数等于阴离子负电荷总数,Fe[3+]是带3个单位正电荷的微粒,Br[-]、Cl[-]都是带1 个单位负电荷的微粒,题给信息是Cl[,2]全部被还原,其得电子总物质的量为:

配平后的解法与方法三中的(2)相同。

2 教学设计中要精选一些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套题,题目难度的设计要有梯度,通过试题分析培养学生接受信息并能独立的对信息进行分析、综合、抽象、判断、推理等思维加工的能力,培养学生通过信息获取一定思维策略的能力,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实现对某类化学知识的整体把握。

为说明这一观点,笔者选了一组题,它包括3小题,例2、例3 和《化学教育》2001年增刊基本概念练习的第16题,现分析如下:

例2(1999年全国高考化学20题)已知25%氨水的密度为0.91g/cm[3],5%氨水密度为0.98g/cm[3],若将上述两溶液等体积混合,所得氨水溶液的质量分数是( )

A.等于15%B.大于15%

C.小于15%D.无法计算

高考命题者将此题作为巧解巧算题,要求估算,考查学生思维的敏捷性。若用一般的计算可以得出结果,作为复习,建议教师从最基本的分析和计算开始,从分析信息、提取规律、再过度到估算。当2 种质量分数不同的溶液等质量混合时,混合溶液的质量分数为

14.6%<15%。当学生完成以上分析过程后,再继续引导学生自己提取重要信息:(1)氨水的密度比水小, 而且氨水的密度与其质量分数的变化成反比趋势,(2)当等体积混合不同浓度的氨水溶液, 其质量分数小于等质量混合时的质量分数,由此得出结论:密度比水小的溶液等体积混合后,溶液的质量分数小于等质量混合后溶液的质量分数。

例3 (广东1999年高考化学17题)已知35%NaOH溶液的密度是1.38g/cm[3],5%NaOH溶液密度是1.05g/cm[3],若将上述2 种溶液等体积混合,所得NaOH溶液的质量分数是( )

A.大于20%B.等于20%

C.小于20%D.无法计算

同样引导学生提取重要信息:(1)NaOH溶液的密度比水大, 而且NaOH溶液的密度与其质量分数的变化成正向相关;(2 )等体积混合不同浓度的NaOH溶液,其质量分数大于其等质量混合时的质量分数,由此得出结论是:密度比水大的溶液等体积混合后,溶液的质量分数大于等质量混合时的质量分数,引导学生尝试用直觉归纳、类比推理等创造性思维,找出思维策略。设两种溶液质量分数分别为m[,1]%、m[,2]%,密度为ρ,其规律为:(1)若溶液密度比水小,则等体积混合时,溶液的质量分数小于((m[,1]+m[,2])/2)%。(2)若溶液的密度比水大,则等体积混合时,溶液的质量分数大于((m[,1]+m[,2])/2)%,但只要是等质量混合,无论溶液的密度大于水还是小于水,混合后溶液的质量分数一定为((m[,1]+m[,2])/2)%,此规律一定要让学生自己获得,不仅如此,还可以将思维扩展到溶液的稀释(氨水与水等体积或等质量混合后,求溶液的质量分数),学生通过分析会发现前面总结的思维规律同样适应此类题。这样的思维过程就是培养学生将知识内化为能力的过程,而且是在原认知基础上产生了创新思维。运用此规律,可将解题思维由定量变为定性,即直接估算。例如《化学教育》2001年增刊基本概念16题:

浓度不等的两种H[,2]SO[,4]溶液等质量混合时,其质量分数为a%,而等体积混合时其质量分数为b%,浓度不等的两种氨水等质量混合时,其质量分数为a%,而等体积混合时则质量分数为c%,则a、b、c的大小关系为( )

A.a>b>cB.c>a>b

C.b>a>cD.不能比较

解答此题时就运用提取出的思维策略分析,H[,2]SO[,4] 溶液密度大于水,氨水密度小于水,因此不用计算,直接按规律估算就知C 选项正确。

通过对典型试题的分析研究,充分挖掘出试题的功能,使知识内化为能力,因此在《化学教育》2001年增刊的基本概念习题中,安排了相关习题,如8题,用极值法讨论分析溶质的取值范围;又如11题,通过信息给予,使学生迁移Na[,2]O[,2]有关性质的知识,分析过氧化钡的性质及过氧离子的结构等;又如20题通过信息给予,要求学生运用逆向思维的方法,写出配平的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又如27题是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与化学计算相结合的综合性试题,同时体现了物理学科与化学科知识的相互渗透,凡此种种都是想为学生提供一些优秀试题供精练,以求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和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

标签:;  ;  ;  ;  

将知识内化为能力是高三总评的关键_质量分数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