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学派”述评_恩格斯论文

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学派”述评_恩格斯论文

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学派”评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派论文,马克思主义论文,当代论文,批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 本文认为,法国“马克思主义批评学派”是继阿尔都塞学派之后崛起的激进的左翼马克思主义派别。该学派提倡运用批评的或批判的方法研究马克思理论和社会现实问题,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现象”、“集体现象”、“总体现象”,马克思主义应当是“批判的、开放的和发展的”。该学派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培养马克思主义研究人才方面作了一些工作,但却存在着某种否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错误偏向。

一、“马克思主义批评学派”概况

70年代中期以后,以阿尔都塞为首的“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学派”悄无声息地退出了法国理论界,一支以G ·拉比卡为首的马克思主义研究新派别——“马克思主义批评学派”(在国内的译介中,也有译作“马克思主义批判学派”或“马克思主义考据学派”的)迅即占领了阿尔都塞学派留下的理论空场。1976年,拉比卡在自己的《哲学的马克思主义地位》这部著作中,第一次提出要运用“批评的方法”对哲学、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等学科门类进行研究。接着,经过几年的努力,由拉比卡和G·本絮桑主编的《马克思主义批评辞典》于1982年出版, 这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批评学派”的正式形成,参加该辞典编写的八十余名撰稿人大多成为该学派的骨干力量。除此之外,法国科研中心下属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哲学研究中心”以及法国巴黎第十大学哲学系还形成了一个以拉比卡为核心的学术团体。自1983年起,拉比卡先后被任命为法国政治、经济和社会哲学研究中心主任、巴黎第十大学哲学系主任,他凭借自己的双重身份,开设了面向硕士生和博士生的“周末圆桌学术讲座”。学术讲座除研究中心的成员参加主讲之外,也邀请其他大学或科研单位的专家、学者参加主讲,研究中心因此也物色和吸收了不少马克思主义高级研究人才。例如,J·戴克西埃、J·比德、S ·麦西埃—若莎、G·弗雷斯以及A·闵斯特等,都是法国较为有名的或崭露头角的中青年学者。学术讲座的许多成果每年都结集出版,主要有《研究马克思》(1985)、《从马克思到马克思主义》(1986)、《意识形态、符号论、本体论》(1987)等。从1987年起,由于“马克思主义批评学派”创办了《当今马克思》(Actuel Marx)杂志, 出版文集的工作才由杂志代替。

十多年来,“马克思主义批评学派”的影响日渐扩大,他们与世界各地数百名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者建立了学术交流和通讯关系。《当今马克思》杂志的国内审读委员会和国际顾问委员会各有一百多名成员。此外,“马克思主义批评学派”还成功地举办过多次大型国际学术讨论会。例如,1983年的“百年之后马克思的事业”讨论会,1985年“两个世纪之交的拉布里奥拉”讨论会,1987年的“人类学和解放实践中的马克思主义问题”讨论会,1990年的“社会主义前途”讨论会,以及1995年的“国际马克思”讨论会等,其中,尤以“国际马克思”讨论会的影响和规模最大,它组织了世界上一百家有关的理论杂志和团体的五百余名学者以及一千余名各界人士参加了讨论会,其议题之广,参加人数之众,实为近年所少见,法国舆论界称之为“马克思主义的回归”。

二、“马克思主义批评学派”的研究方法和基本理论观点

“马克思主义批评学派”的名称,固然来自《马克思主义批评辞典》的名称及其内容,更重要的是来自他们所运用的研究方法——批评或批判的方法。

批评或批判的方法,是“马克思主义批评学派”所共同遵守的方法论原则。拉比卡认为,所谓“批判的方法”,就是马克思当年对资本主义社会政治经济制度进行批判时所使用的方法。所谓批判,并不是单纯的否定意义上的批判,而是对建立在旧理论基础上的一种新理论、新学科的理论体系的积极思考,它不仅起肯定和总结性的作用,还抛弃那些在理论上没有出路的观点或是已被革命实践证明过时了的东西。

拉比卡在《马克思主义批评辞典》序言中,更深入地阐明了自己的研究方法。首先,他援引了恩格斯在《资本论》第3 卷序言中的一段话作为论据:“不言而喻,在事物及其互相关系不是被看作固定的东西,而是被看作可变的东西的时候,它们在思想上的反映,概念,会同样发生变化和变形;我们不能把它们限定在僵硬的定义中,而是要在它们的历史的或逻辑的形成过程中来加以阐明”。(《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25卷,17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接着, 拉比卡又指出,列宁也批判那些编造教科书以便在“定义”上进行烦琐阐述的学院派做法,列宁在阐述什么是帝国主义和专制制度时,运用的正是批判的方法。同时,列宁也赞同恩格斯的下述观点:任何具体事物间都存在着各种关系,这些关系往往是矛盾的关系,因此,具体事物既是自身又不是自身。由此,拉比卡确定了一个研究原则,那就是通过批判的方法,确定源于马克思主义领域的范畴自身的历史的或逻辑的形成过程,也就是用批判的方法探究一个具体事物本身及其概念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并在此基础上发展新的理论体系。

拉比卡这种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态度和方法得到了该学派的一致赞同,正如《当今马克思》杂志在发刊词上所说:“我们认为存在着一种与人类解放运动相联系的批判能力。我们所理解的马克思现实就是这样:我们没有现成的解决办法,但我们能够提出问题、建立信息渠道、进行比较研究;我们要让武器的批判和斗争的批判能处处发扬光大,并使我们更好地运用批判的武器。”(J·比德,J·戴克西埃:《发刊词》,载《当今马克思》,1987(1)。)

“马克思主义批评学派”从“批评(或批判)的方法”出发,对马克思主义作出了许多评论和结论。

(一)对当代马克思主义总体特点的认识。

拉比卡在1987年第50届法语哲学大会上所作的“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报告中指出,当代马克思主义有如下三个方面的显著特点:1.马克思主义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即广泛意义的文明现象,因为它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2.马克思主义已经成为一种集体现象,这在马克思生前就已经成为现实。这种现象的表现是无数人参加了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发动起来的斗争,产生了许多著作、流派和集团,还产生了许多国家制度模式。3.马克思主义已经成为总体现象,这种现象表现为它使实践和理论相互作用,社会、政治、文化和科学之间也相互作用。拉比卡在这里试图说明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影响日益扩大化的趋势,即马克思主义在今天已成为“马克思主义文化”,它不仅已经渗透到各学科领域,而且已经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二)只存在马克思的哲学,而不存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

这是拉比卡在他的《哲学的马克思主义地位》以及E ·巴里巴尔在他的《马克思的哲学》中表达的观点。拉比卡认为:1.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强调,历史是“唯一的科学”,意识形态是历史的一个方面,而哲学是属于意识形态领域的,所以,马克思和恩格斯从一开始就对哲学持否定的态度。2.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发表之后,就再也没有涉及哲学的研究,十年后,马克思才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中似乎重新对黑格尔哲学进行研究,但这只是从黑格尔的逻辑学里学习方法,而不是要回到哲学那里去。3.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这一著作中,断言“德国工人阶级是德国古典哲学的继承者”,并且为哲学重新划定了范围:哲学不再研究自然界,也不再研究历史,“要是还留下什么的话,那就只留下一个纯粹思想的领域:关于思维过程本身的规律的学说,即逻辑和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文2版,第4卷,257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拉比卡言下之意是认为,无论马克思还是恩格斯始终都对哲学持否定的态度,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说法是不成立的。

巴里巴尔也认为,“马克思的哲学”包括“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但是自19世纪末出现了“正统马克思主义”,以及20世纪30年代以来出现了“制度化的马克思主义”后,却把马克思哲学的两个方面视为不可分割的部分,把它视为工人阶级的“世界观”,并作为“体系”强加给马克思,其实,这两方面是没有严格联系的。巴里巴尔还认为,马克思生前只是写过一些有关哲学的片断和草稿,之所以称马克思为“哲学家”,是因为马克思的哲学在今天比任何时候都重要。

(三)马克思主义应当是“批判的、开放的和发展的”。

“马克思主义批评学派”认为,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已经失去效用的东西,应当运用批评的方法,随时把它抛弃,同时要对现实性问题进行批判性研究和思考,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四)反对一些对当代马克思主义分类划分的方法。

拉比卡认为,应该按照马克思主义自身的定义,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根据社会事实,把马克思主义看作是阶级斗争的积极表现,而不是把马克思主义看作支离破碎的、各种观念混杂在一起的大杂烩。因此,他反对以下对马克思主义的划分方法:

——按照历史阶段或历史事件去划分。例如,根据1848年革命、英国资产阶级工业革命、德国社会民主党创立、巴黎公社等阶段性地划分马克思主义。

——按照观念斗争形式去划分。例如,按照存在主义、现象学、结构主义、实证主义等划分马克思主义。

——按照种类去划分。例如,根据正统的、批判的、独立的、经验的、反对派的等学术特征划分马克思主义,因而也不赞同什么“西方马克思主义”、“东方马克思主义”的说法。

(五)反对“斯大林主义”使哲学从属于政治。

“马克思主义批评学派”认为,“斯大林主义”使马克思哲学完全从属于政治,这使得共产党哲学家全力投入了意识形态斗争之中,卷入了“两大阵营”的所谓“两种科学”的长期论战,导致了对社会生活、精神分析乃至从绘画到语言的一切领域的统治,从而造成了哲学发展的停止。

由于“马克思主义批评学派”的人数众多,相互之间的观点差异较大,上述几方面的观点只是他们较为一致的看法。

三、“马克思主义批评学派”评析

“马克思主义批评学派”是法国理论界一个激进的左翼马克思主义派别。它至少具有如下几方面的特点。

(一)政治上的激进性。

“马克思主义批评学派”的许多成员,包括拉比卡、巴里巴尔、比德等人在内,都是从法国共产党中退出来的知识分子党员,同时又在不同程度上曾经是阿尔都塞的“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学派”的成员。阿尔都塞学派解体之后,产生了两个截然相反的派别:一派向右转,成了法国鼓噪一时的“新哲学”派别,如B·H·列维、A·格吕克斯曼、J·M·贝努阿、J·P·多列以及G·拉多尔罗等就是该派的代表;另一派则向左转,就是以拉比卡等人为首的“马克思主义批评学派”。“新哲学”派别开始跟着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后来则变成了彻底否定马克思的一支反动的哲学小宗派。而“马克思主义批评学派”则沿着阿尔都塞早期“左”的方向,发展成为激进的左翼马克思主义研究派别,他们不仅在理论观点上较为激进,而且,在政治行动上也较为激进,他们时常参加青年学生们发动的学潮和示威游行。

(二)学术上的多学科性和现实倾向性。

所谓“多学科性”,是指“马克思主义批评学派”所涉及的研究领域较为广泛(至少包括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以及哲学等学科)。例如,在他们的“周末圆桌学术讲座”上,1983~1988年所涉及的主题有“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中的科学和空想”,“从黑格尔至今的哲学、经济和社会思想”,“国家和意识形态”,“哲学、本体论、意识形态”以及“政治和宗教”,等等。

所谓现实倾向性,是指“马克思主义批评学派”的研究比较接近现实问题。拉比卡曾反复强调自己的研究原则和任务:1.瓦解资产阶级意识形态。2.发展纯理论。3.研究推动世界发展的力量。这三个方面都是针对现实的,这一点从《当今马克思》杂志的其中几期的主题内容就可以看出。例如,第1期是“马克思主义现状”、第3期是“西方社会与社会主义思想”、第6期是“(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是一场革命吗”、第9期是“世界是不是个大市场”、第12期是“生态学与历史唯物主义”、第14期是“社会主义新模式”、第18期是“今日帝国主义”,等等。

(三)学术活动具有国际性。

“马克思主义批评学派”与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学者或学术机构建立了密切的学术往来关系。例如,与德国不来梅大学H·J·圣德居勒教授领导的研究所、柏林自由大学、国际黑格尔协会、国际辩证法哲学协会建立了学术往来关系,与西班牙马德里自治大学P ·里巴斯教授领导的研究所,与意大利的葛兰西研究院、那不勒斯的意大利哲学研究院,与希腊雅典的蓬第奥斯大学,与加拿大魁北克蒙特利尔大学的社会和经济变化研究中心等学术单位建立了学术关系。凭借这些关系,“马克思主义批评学派”成功地举办过多次国际理论讨论会。在《当今马克思》杂志上,也时常刊登各国学者的论文。例如,英美分析马克思主义学派的G·A·柯恩、J·罗默和J·埃尔斯特,世界体系著名理论家I ·沃勒斯坦以及意大利、西班牙、德国的许多学者都曾在上面发表过文章。

(四)学术研究的批评性。

“马克思主义批评学派”以批评的眼光审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现实,反对用僵死的定义去理解马克思主义,反对仅仅从概念范畴上把握马克思主义,主张抛弃那些被证明已经过时了的东西。例如,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里运用暴力进行革命的思想,关于工人阶级队伍的组成及其贫困化的思想,关于资本主义很快就会灭亡的思想等,“马克思主义批评学派”认为这些都是“过时的”结论。针对当今西方社会的现实,他们提出了自己新的主张:不赞成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里搞暴力革命,而主张利用社会民主、社区自治来实现“自治的社会主义”。在革命力量的问题上,认为随着工人阶级队伍的新变化,要依靠新的社会力量,如妇女运动力量、生态运动力量、社区运动力量等。关于资本主义的前途问题,他们认为资本主义虽未像马克思、恩格斯当年预言的那样很快就会灭亡,但其本质没有变,所以,当初具有的社会矛盾依然存在,因而资本主义社会仍然是要灭亡的。

当然,“马克思主义批评学派”由于人数众多,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其理论观点都不是铁板一块,虽然他们的学术观点至今没有公开分歧的迹象,但理论的分野却是显而易见的。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至少可以分为三个派别:一是“正统派”,以拉比卡和安德烈阿尼为首。该派的理论观点一般来说比较严肃正统。二是“阿尔都塞派”,以巴里巴尔为首。该派大多支持阿尔都塞原来的理论观点,因而也常常为他作辩护。三是“自由派”,以比德为代表。该派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比较“自由”,喜欢标新立异。如比德一会儿提出“元马克思主义”概念,一会儿提出“现代性理论”,一会儿主张“新契约论”,一会儿主张“超越马克思主义”,等等。

尽管“马克思主义批评学派”内部存在着某些理论差异,但他们的行动在总体上还是比较团结一致的。该学派自产生至今近20年来,在宣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在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方面,作出了一些积极的贡献。比如,自80年代以来,“马克思主义批评学派”从两个方面为宣传和传播马克思主义作了大量的工作:一是出版了不少内容较好、思想较为严肃、具有一定影响的研究著作和刊物。例如,除上面涉及的出版物之外,尚有《〈资本论〉新论》(比德,1985)、《意识形态论》(拉比卡,1987)、《种族、民族和阶级》(巴里巴尔和沃勒斯坦合著,1988)、《罗伯斯庇尔:一种哲学的政治》(拉比卡,1990)以及《马克思的哲学》(巴里巴尔,1993)等。而其机关刊物《当今马克思》自创刊以来,以其内容丰富、观点客观而受到读者的欢迎,传播面很广,在南美洲也有了葡萄牙文版发行。二是牵头主持了多次大型的国际学术讨论会,会后又出版了会议论文集。例如,《百年之后马克思的事业》(1984)、《马克思主义的现实》(1991)、《社会主义的前途》(1992)以及《国际马克思大会》(1996)等。另外,“马克思主义批评学派”并不单纯是个学术研究团体,它还是一个教学实体。它每年都接收来自世界五大洲的学生和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在那里就学和从事研究工作,培养了不少研究马克思主义的人才。

从总体上来看,“马克思主义批评学派”的理论观点大多是比较严肃的,尤其是对马克思主义现实性的许多问题所作的研究和评论,为我们进行马克思主义研究提供了不少新材料,许多观点也给我们以有益的启示。但是,应当指出,在“马克思主义批评学派”的理论主张中,也有一些片面甚至是错误的东西,最突出的是认为“只存在马克思的哲学,而不存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这种观点实际上承袭了阿尔都塞的说法。阿尔都塞曾经在他著名的《保卫马克思》这部著作中说:“马克思主义哲学还处于不完善状态”,(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中文1 版,11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在《列宁与哲学》的演讲中又说:“时机尚未成熟,黄昏尚未来临,无论是马克思本人还是恩格斯或列宁都还不能写出马克思主义所缺乏的伟大哲学著作”。(阿尔都塞:《列宁与哲学》,载《马列主义研究资料》,1984(3)。 )这种否定马克思主义哲学存在的观点是极其错误的。的确,马克思本人虽未写过纯哲学的著作,但他的精深的哲学思想都与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融为一体。例如,《德意志意识形态》、《哲学的贫困》、《共产党宣言》、《〈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资本论》,以及参与部分写作、主要由恩格斯完成的《反杜林论》等,就是这样的经典著作,作为马克思主义研究者,不能对此视而不见。此外,像比德那样,试图用“元马克思主义”或“现代性理论”来“替代”或“超越”马克思主义,更是十分错误的,因为这种“元马克思主义”或“现代性理论”,仅仅是用资产阶级哲学家的思想观点同马克思的一些词句结合起来的理论,这样做,实际上又回到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所营造的巢臼里去。

标签:;  ;  ;  ;  ;  

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学派”述评_恩格斯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