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血及纤溶指标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在产妇中的应用论文_张贺,崔海龙,杨金玉,李昕

黑龙江省鸡西矿业集团总医院 158100

【摘 要】目的:探讨凝血及纤溶指标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产妇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05月至2015年05月收治的28例产科DIC产妇为观察对象,DIC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分别进行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小板计数(PLT)的测定,并进行对比。结果:28例发生DIC的产妇治疗前DD明显上升,FIB减少,APTT延长,PLT进行性下降,治疗后各指标明显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态检测D-D、FIB、APTT、PLT对产科DIC的诊治具有一定的意义,有助于临床诊断和监测患者预后。

【关键词】凝血;纤溶指标;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产妇;应用

引言: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是在严重疾病的基础上发生的一种临床综合征,患者有弥漫性毛细血管内的微血栓形成,并会发生纤维蛋白溶解亢进,出现广泛出血和全身脏器功能衰竭。患者起病急,且病情复杂,临床诊断困难,有较高的病死率。而产科发生DIC比例较高,为了更好地对产妇DIC进行诊断治疗,作者动态研究分析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小板计数(PLT)对治疗产科DIC的检测意义,现报道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05月至2015年05月医院收治的DIC产妇28例,年龄20~35岁,平均(27.96±1.02)岁。其中合并胎盘早剥2例,合并妊娠期高血压4例,羊水栓塞5例(剖宫产3例,阴道分娩2例),前置胎盘大出血5例,产后大出血9例,剖宫产瘢痕子宫破裂并羊水栓塞1例,异位妊娠并失血性休克2例;剖宫产19例,自然阴道分娩9例。排除高血压疾病、血液系统疾病及肝、肾疾病,既往1个月内使用任何止血药物、抗凝药物和溶栓治疗史的患者。所有患者的诊断标准全部符合第7届全国血栓与止血学术会议DIC诊断标准。

(二)治疗方法

28例患者均先使用普通肝素及低分子肝素治疗,然后尽快成分输血,补充凝血因子,PLT<70×109/L时补充血小板。使用普通肝素剂量每次为3~5U/

kg,每次低分子肝素钙200U/kg,每6小时抽血化验DD、FIB、APTT、PLT1次,

DIC病情稳定后,每天抽血化验上述指标1~2次。使用方法:首剂使用普通肝素1次,6h后改用低分子肝素钙,DIC控制后低分子肝素钙每12小时1次,巩固1~2D停药。发生DIC后马上使用低分子肝素钙1次,每12小时1次,DIC控制后巩固1~2D停药。

(三)观察指标

对患者发生DIC时和救治成功后的APTT、DD、FIB、PLT的检测值进行观察记录。救治成功标准参考《血液病诊断与疗效标准》中第2版中国内的临床疗效标准:治疗后患者休克、各脏器功能不全及出血等临床症状消失,淤斑及低血压等体征消失,各项实验室指标恢复到正常水平。

(四)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使用t检验进行组间对比。以α=0.05为检验水准,可信区间范围为95%,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28例DIC产妇治疗后DD、FIB、APTT及PLT结果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三、讨论

孕妇在生理状态没有出现异常的情况下,体内的凝血以及抗凝血始终保持动态平衡,并且能够对血液的凝固物质进行促进或者抑制,进而使其相互作用或者制约,从而保证能够有效进行自我调节。孕妇在正常妊娠的过程中,机体一直处于一种高凝状态,在这种状态下能够有效预防在分娩的过程中出血太多,并且为产后的止血工作也提供了有效的物质基础。但是对于这种高凝状态如果遇到了产科诱发因素,最终非常容易转化为DIC。凝血指标检测能够有效地将出血性相关指标类型成功进行筛查,PT主要反映了血浆中凝血酶原的相关水平,并且通过试验能够有效检测出外源性凝血系统有无异常。因为组织凝血活酶来源不同以及制备的方法有所不同,因此对最终的结果会造成非常大的影响。所以可以利用INR来对结果进行准确判断。而对于APTT而言,其属于一种凝血因子,能够有效针对内源性凝血系统作出反应,并且在当前被广泛应用在对内源性凝血系统具有的敏感性进行检查的筛选试验中。

孕妇处于妊娠期,其血浆纤维蛋白浓度具有非常明显的变化,通常情况下,在孕妇的21D开始就会出现升高的情况,在分娩之前就能够达到高峰。一般情况下,在没有怀孕时平均2g/L,会增加至完成分娩后期的5g/L。一般情况下在分娩之前对产妇进行FIB检测,结果高于健康非孕妇妇。导致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一种是产妇自身的需求,在进行分娩的过程中可以弥补消耗,最终将合成增加;而另一种原因则是因为机体组织中的纤溶酶的原活性在降低,并且纤溶也不具有足够的活性。产妇在妊娠的过程中,尤其是在后期,产妇的凝血因子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增加,并且抗凝功能也在逐渐减弱,进而导致孕妇机体中的环境出现了凝血机制的变化以及抗凝血机制的改变,造成患者的血液一直处于一种高凝状态。但是产妇的TT时间有所缩短,一种情况是因为产妇的纤溶酶的消耗程度有所减少,因此表现出了相对程度的增加,进而导致产妇血中的FIB降解产物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增加。

结语:本研究表明,应重视产科DIC诱因,尽早检测DIC各项血液指标,在诊断前后及治疗后通过定期动态观察DD、FIB、APTT及PLT,可及时反映患者当时的凝血状态,并可指导合理使用肝素制剂、成分输血以及治疗时间,有助于临床诊断和监测DIC患者预后。

参考文献:

[1]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单克隆抗体研制及其特性鉴定 中国免疫学杂志 - 2000,16(3)

[2]纤溶活化指标变化对肝硬化患者的影响 临床肝胆病杂志 - 2000,16(1)

[3]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cDNA克隆及其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 1999,20(12)

[4]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大鼠肝脏纤溶酶原激活物及其抑制物mRNA表达 肝脏 - 2004,9(2)

[5]糖尿病肾病患者D-二聚体和脂蛋白(a)的变化及其相关性研究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 2005,6(3)

论文作者:张贺,崔海龙,杨金玉,李昕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6年6月第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28

标签:;  ;  ;  ;  ;  ;  ;  ;  

凝血及纤溶指标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在产妇中的应用论文_张贺,崔海龙,杨金玉,李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