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中小企业发展概况_中小企业融资论文

台湾中小企业发展概况_中小企业融资论文

台湾中小企业发展概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台湾论文,中小企业发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4年8月,笔者参加了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台湾中华经济研究院联合召开的“台湾中小企业与大陆乡镇企业之发展研讨会”。在此,对台湾中小企业的发展进行简要地介绍,并谈些个人的感想。

一、台湾中小企业的界定与发展过程

中小企业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也是一个永久性的问题。说它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是因为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存在着中小企业的问题;说它是一个永久性的问题,是因为不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也都存在中小企业的问题。亚洲四小龙的崛起得益于中小企业的发展,其中以台湾为最。

目前,世界上对于中小企业的界定,尚无统一的标准。有的以企业员工人数为标准,有的以资本额的大小为标准,也有的以生产能力为标准,还有的则以以上二项或三项为界定标准。不同国家的不同标准,反映了各个国家的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同一个国家不同时期的不同标准,则反映了同一个国家不同发展阶段的经济水平。在台湾,对中小企业的界定,从50年代开始,前后经过6次修改。1991年形成的最新规定:制造业、营造业:实收资本额在新台币①4000万元以下,资产总额不超过1.2亿元新台币;商业、运输业、其他服务业:每年经营额在2000万元以下;矿业:实收资本额在新台币2000万元以下。

从台湾对中小企业的界定中,我们可以看出,制造业、营造业是以资本额为界定标准的,商业、运输业和其他服务业则是以经营额为界定标准的。这和以前的几次修订相比,特别是和前四次修订相比,有两方面的明显的变化:一是剔除了企业职工人数的因素。在50年代第一次制定中小企业标准时,制造业和营造业常雇员在100人以下的为中小企业,商业、运输业和其他服务业常雇员工在450人以下的为中小企业;以后修订前者常雇员工人则分别增加到200人或不超过300人;到第四次修订则员工的因素取消了。这反映了台湾中小企业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由于自动化水平的实现,有些企业虽然员工人数很少,但生产能力却很大,成为“小型企业巨人化”的企业。二是企业资本每一次修订都有程度不同的增加额。50年代最初的界定标准,制造业和营造业资本额在500万元新台币以下,而商业、运输业和其他服务业的全年营业额在500万元新台币以下;以后修订,前者实收资本逐步增加到2000万元新台币,直至4000万元新台币;总资本逐步增加到2000万元、4000万元、6000万元,直至12000万元新台币;后者每年的营业额增加到2000万元以下,4000万元以下。这种变化反映这样一个事实,即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小企业的界定规模也在不断地扩大。

根据台湾学者的研究,台湾中小企业的发展,从40年代中期以来,大致经历了五个不同的发展时期。这五个时期是台湾中小企业的发展过程,也是台湾整个经济发展的五个阶段。

一是1945~1952年的战后重建时期。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台湾从日本的殖民统治下光复。由于长期战争的破坏和殖民政策的影响,台湾经济普遍缺乏资本和技术,生产落后于战前水平。加之后来国民党退守台湾,物资缺乏,物价暴涨,失业严重。为了稳定经济,克服困难,台湾在实行币制改革的同时,一方面恢复各项建设,另一方面实行土地改革。此时,土地资本开始导入工商业,民间有限的资本亦开始投入工商业,中小企业的发展开始萌芽。到1952年,台湾中小企业已经普遍发展起来,民营企业已经超过公营企业。

二是1953~1961年的进口替代时期。从1953年开始,台湾推行四年经济建设计划。此时经济发展的策略是“以农业培养工业,以工业发展农业”。大力提高农业生产技术,增加农产品生产,以做到农产品自给有余,以农产品出口,换取发展工业生产所需要的设备和原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充沛的人力资源,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特别是民生需求较高的轻工业,如纺织、家电等,以替代进口产品。这样,由于发展生产所需的资金较少、易于筹措,生产设备和技术层次较低,企业管理简单,加之有利的国际环境,经济稳定增长,中小企业得以迅速发展。

三是1962~1973年的出口扩张时期。经过近20年的发展,进入60年代台湾的工业品市场已经开始饱和。为了寻求海外市场,推动工业生产的持续发展,台湾便开始实行出口导向的工业发展策略,采取了一系列奖励出口政策,如扩大出口退税、外销低利融资、奖励储蓄与投资、设立加工出口区、保税工厂与保税区等。加之劳动力持续充沛,国民储蓄大幅度增加,国际经济繁荣,各种以出口为主的中小企业纷纷建立,纺织、塑料制品、鞋类、雨伞、玩具、竹藤制品、电子器具等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迅速取代传统农产品出口,成为台湾出口产品最主要的部分。当时台湾对外贸易以每年30~40%的速度增长,中小企业成为冲锋陷阵的主力军,对台湾当时经济的高速增长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四是1974~1984年的稳定成长时期。进入70年代,台湾国民所得有了很大的提高,储蓄率增加,资本积累较快。此时,出现了全球性的石油危机,导致国际经济萧条,原料成本上涨;台湾内部也开始出现工资上升,劳动力紧缺。所以,出口导向经济受到很大的冲击。这一时期,台湾便实行“稳定中求发展”的策略,在实施重大工程建设,扩大公共投资的同时,实行第三次进口替代政策,推动资本密集型产业如重化工、机械、电子等产业的发展,生产工业原料、零组件和半成品。此时的中小企业,有的发展成为重化工产业中心生产厂的卫星工厂,有的发展成为高科技跨国厂商的代理工厂。但就大多数中小企业而言,仍然维持自己的本行业,致力于提高产品质量,扩大花色品种,积极拓展海外市场。

五是1985年以来的升级转型时期。进入80年代,特别是80年代中期以后的近10年来,国际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方面由于周边国家和地区致力于经济发展,增加了竞争对手;另一方面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保护主义,形成了一些区域经济组织。同时,一些大型跨国公司,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能够机动地利用不同地区的比较优势,和同类企业展开竞争;还有一些近年来形成的从生产到分销一体化作业的巨霸企业,利用雄厚的资本、较低的边际成本、精良的产品,参与市场竞争;加之台湾内部的一些不利因素,使台湾中小企业腹背受敌,迫其升级转型。在企业组织上,在中小企业之间开始联合的同时,形成以大企业为中心的卫星工厂制度,以及网络化经营;在投资方向上,纷纷将企业移师其他国家或其他地区。

二、中小企业在台湾经济中的地位

在台湾经济中,中小企业占有相当重要的比重。据60年代初至90年代初的30余年的统计,各种类型的中小企业②从1961年的17.89万家,发展到1990年的79.5万家,占全部企业数的比重在99.60%(1961)至96.77%(1992年)之间;中小企业的产值,从1976年的5135.8亿元新台币增加到1991年的40531.7亿元新台币,占各类企业产值的比重在38.14%(1988年)至49.81%(1991年)之间;职工人数从1976年的226.2万人到1990年的271.5万人,占全部企业职工的比重在57.23%(1986年)至65.49%(1988年)之间。

据台湾中央银行对民营企业资产状况的调查,1986年中小企业制造业中,平均每个员工固定资产净值分组情况为:资产不足100万元新台币的企业为16.5万元,资产在100万元以上、500万元以下的企业为22.3万元,资产在5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的企业为23.8万元,资产在1000万元以上、4000万元以下的企业为27.4万元。在中小企业的资金来源中,1992年来自内部金融机构的短期和中长期贷款占42.02%,家庭实收资本和家庭借款占33.29%,其余来自商业受信和其他方面的实收资本。

外资的进入,对台湾经济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从1952年引入第一笔60万美元开始,1993年增加到17.17亿美元,历史最高水平是1989年,达到20.44亿美元。1952~1993年,侨资累计达26.09亿美元,占引进资金总额的15%;外资累计达150.96亿美元,占85%。在外资中,日本占29%,美国占27%,欧洲占12%,其他国家和地区占18%。外资的进入,在解决资金缺乏的同时,促进了产品出口,提高了技术和管理水平。

从60年代初开始,台湾资金外溢,到1993年累计直接对外投资78.24亿美元。其中对亚洲直接投资占71.0%,美洲占23.6%,欧洲占5.0%,非洲及大洋洲只占0.4%。从1988年起,台湾开始直接或间接地对大陆投资。到1993年底,投资总额累计为35.9亿美元,占台湾对外投资总额的45.9%,为台湾对外投资的最大部分。

台湾学者认为,台湾中小企业是外销导向型的,而大型企业则是内销导向型的。据有关资料,从70年代初到90年代初的20年中,在台湾中小企业的全部收入中,外销部分的比重在32.70%(1989年)至75.90%(1982年)之间。从1981年到1992年的12年中,台湾中小企业中的制造商和贸易商的外销金额从153.9亿美元,增加到455.6亿美元,占台湾当年外销总金额的比重在55.9%(1992年)到69.7%(1982年)之间。按照台湾学者的经验估计,台湾中小企业外销金额的比重,制造商和贸易商分别占65%和35%。这样,1981~1988年,制造商外销金额从105.59亿美元增加到249.39亿美元,增长约1.4倍;贸易商的外销总金额从48.32亿美元增加到114.14亿美元,也增长约1.4倍。

三、台湾对中小企业发展的扶持

第一,加强对中小企业的资金支持,资金来源渠道多。台湾中小企业的发展资金,除有一定比例的自有资金外,还从官方的和民间的金融机构,以及国外厂商、政府等方面融资。1993年,台湾内外银行系统对中小企业的放款占其放款总额的38.77%,其中内部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占其放款总额的比重为35.17%,外商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占其放款总额的比重为4.57%。为了扩展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台湾专门设立中小企业银行。1981~1993年,中小企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放款占其放款总额的比重都在70%以上,最高年份达80.17%(1984年),最低年份为71.18%(1991年)。

第二,加强对中小企业的管理和服务。在台湾,“经济部”的工业局中设有中小企业处,管理有关中小企业的各项行政事务。此外,对中小企业的咨询、培训、新产品开发、产品销售等服务机构也比较健全。为了强化对企业职工的培训,管理部门在1972年颁布了“职业训练金条例”,规定对矿业、制造业、营造业、水电煤气业、运输仓储通信业,凡职工超过40人的,征收工资总额的0.5%的职业训练基金;凡职工培训符合条例要求的企业,征收的训练基金的80%返还给企业。这对中小企业的职工培训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在1991年颁布的“中小企业发展条例”中,专门有对中小企业职工培训的辅导和奖励条款。

第三,经常举办中小企业问题研讨会,为中小企业提供资讯。中小企业力量单薄,缺乏收集和处理信息的现代化手段。因此,在台湾除了有专门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的咨询机构外,有关部门经常举行由行政管理部门、科学研究部门、教育部门、学术团体、企业家等参加的中小企业问题研讨会。这对于中小企业家开阔眼界,了解各方面的情况,提高理论水平,建立和各方面的联系等很有好处。

第四,发挥民间组织的作用。在台湾,围绕中小企业成立有中小企业协会、中小企业现代化基金会、基层金融研究训练中心、管理科学学会、青年创业协会等民间组织。这些组织得到行政部门的资助。并就中小企业的各种问题展开研究,帮助私人兴办和发展中小企业,成为中小企业和行政管理部门对话的管道,它们既可以协助行政部门进行一定的管理,又可以向行政管理部门反映企业的意愿。

第五,组织中小企业和大型企业开展专业化协作。在中小企业中,占有相当比重的传统制造业,特别是机械制造业,它们和同类型的大企业之间形成生产网路关系,增强了竞争能力。这类企业以生产零部件为主,为大企业配套。目前,和大企业形成网路的中小企业,发展比较快,在中小企业中的比重有所上升。1986年这类企业产值占全部中小企业产值的比重为10.8%,1991年上升到15.2%,上升了4.4个百分点,绝对值增长了109%;出口比重从6.6%上升到9.0%,上升了2.4个百分点,绝对值增长了43.9%。

四、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发展趋势

台湾中小企业自身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主要表现为:一是大多为以家庭为基础的投资经营主体,“利权不外溢”成其本能,这种对利权的排他性格,使它难以在全社会选择优秀的经营管理人才,因此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和扩大;二是和上一个问题相联系,企业管理多是人治,缺乏完善的规章制度,独断专行,不利于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三是科技人员缺乏,技术基础较差,开发能力弱;四是融资成本高,1992年,民间借贷中的远期支票借款和信用拆借,最高年利率分别达到55.08%和54.72%;五是劳动力和土地紧缺,工资和地价上升幅度大,加之台币汇率上扬,环境保护措施日趋严格,经营成本大幅度增加。

对台湾中小企业今后的发展趋势,有如下若干估计。

首先,台湾的经济结构正在发生变化,即由轻型产业结构向重化工结构转化。重化结构要有企业规模的大型化与之相适应,同时主管部门奖励企业合并,合并企业在税收方面有很大的优惠。因此,中小企业的比重在下降。1961年,中小企业占企业总数的比重为99.6%,以后除个别年份的比重持平外,基本上是逐年下降的,以至到1992年下降到96.77%。预计今后还会进一步下降。这是符合企业规模结构变化规律的。

其次,随着内部投资环境的恶化,中小企业的投资外溢的现象将进一步加剧。目前台湾地价十分昂贵,与10年前比较,地价大约上升了100倍。台湾人工成本上升也比较快。1989年,工业和服务业职工平均月工资为20155元新台币,1992年增加到27712元,4年增长37.6%。这十分不利于中小企业的发展。因此,在比较利益的驱使下,中小企业对境外投资逐年增加,以后还会进一增加。若大陆有比较稳定的政策,进一步吸引台资包括中小企业资本是有可能的。

再次,进一步密切中小企业和大型企业之间的关系。80年代中期,台湾开始推行中心卫星工厂制度。当时在“经济部”工业局之下成立了“中心卫星工厂制度推动小组”;1990年又在行政管理部门的支持下,相继成立了“财团法人中卫发展中心”。这些措施推动了中心卫星工厂制度的发展。到1992年底,到中卫发展中心登记的中心卫星体系达123个。这些中心卫星体系分为三类:一是外围企业供给中心企业零部件,中心企业装配成品;二是上游中心企业生产原材料,供给下游外围企业生产加工;三是由专业贸易企业为中心企业,长期为各卫星企业提供稳定的外销产品服务。

再次,面对着激烈竞争的内外市场,今后发展的重点将是新产品开发。目前行政管理部门鼓励科研机构为中小企业开发新产品的技术服务,鼓励企业向新产品开发投入。台湾企业界呼吁台湾当局开放两岸人员交流,特别是科技人员的交流,也是考虑了新产品开发的因素。

最后,企业组织形式将由家族投资经营为主,向股份制的方向发展,其中的一部分将发展为跨国公司。

五、值得思考的几个问题

参照台湾发展中小企业的做法,从实际出发,如下几个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一是可否考虑统一划分标准,不再区分乡镇企业和城市中小企业。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乡镇企业产权市场逐步发育,生产要素跨社区流动,乡镇企业相对集中,小城镇建设、户籍和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等,为统一划分标准提供了前提。

二是设立专门机构,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充分发挥中小企业扩大就业的作用。在国务院有关部门成立中小企业的专门管理机构,了解、研究和解决中小企业发展中的问题。

三是建立中小企业银行,扩大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资金保证。

四是成立中介机构,为发展中小企业服务。除应建立健全中小企业的教育培训机构外,还应建立为中小企业服务的咨询和民间团体机构,为中小企业的发展铺路搭桥。

五是加强同境外、国外中小企业的联系。国外中小企业众多,不少企业对发展和我国中小企业的联系有兴趣。应发挥中小企业在引进资金、产品出口等方面的作用。

六是加强对中小企业的研究,特别应加强对国外中小企业的发展特点和政策的比较研究。

注释:

①按照当前汇率,1美元相当于26.70元新台币,而1美元相当于8.70元人民币,这样,人民币和新台币之比约为1:3。以下除注明者外,台币均指新台币。

②包括矿业及土石采取业、制造业、水电燃气业、营造业、商业、运输业、仓储和通信业、金融和保险业、工商服务业、其他营利事业。

标签:;  ;  ;  ;  ;  

台湾中小企业发展概况_中小企业融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