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34例临床观察论文_徐伟

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附属第一医院 肾内科 湖南株洲 412300

摘要:目的:观察自拟方益肾化瘀汤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的疗效。方法:对照组予以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自拟方益肾化瘀汤治疗。对两组病例的疗效进行总结和随访。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2%,对照组总有效率67.6%;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自拟方益肾化瘀汤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有效。

关键词:益肾化瘀汤;慢性肾小球肾炎

慢性肾小球肾炎是临床常见病,最终可能进展致终末期肾病,治疗比较困难。本病多为脾肾亏虚,兼夹湿邪瘀阻,本虚表实。笔者于2011年7月至2014年6月期间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34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68例病例为2011年7月—2014年6月期间在我院门诊就诊及住院患者。符合中医症证候诊断标准[1]:乏力,身体困倦,纳呆,腰痛固定,间有恶心或呕吐,口干咽燥或反复咽痛,咽暗红,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细涩。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男20例,女14例,年龄25-65岁,平均(46.0±3.0)岁,病程2-10年,平均(7.0±3.1)。对照组男18例,女16例,年龄20-63岁,平均(48.0±4.9)岁,病程3-11年,平均(6.0±2.5)。两组的年龄、病情、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参照全国高等学校教材8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内科学[2]诊断标准:以血尿、蛋白尿、水肿、高血压为临床表现的肾小球疾病,其病程长,病情迁延,病变缓慢持续进展,最终至慢性肾衰。

1.3入选标准(1)符合西医诊断标准;(2)符合中医证候诊断标准;(3)排除其他继发性肾小球肾炎,经检查为继发于其他系统性疾病者,合并有心血管、肝脏或造血系统等严重疾病者。

2 治疗方法

2.1对照组 予以西药对症支持治疗,水肿者给予口服利尿剂,予以贝那普利消尿蛋白,有感染者予以抗菌素治疗。

2.2治疗组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中药自拟方益肾化瘀汤,药物组成:熟地15g、淮山15g、山茱萸12g、丹皮12g、茯苓15g、黄芪30g、当归12g、桃仁8g、丹参15g、赤芍12g、三七6g(冲服)、杜仲12g、僵蚕10g。临证加减:若持续蛋白尿者可加金樱子12g、莲须12g,芡实12g;血尿加重者加旱莲草15g、生蒲黄10g;水肿明显者加车前子15g,水煎服,每日一剂,两次温服。2个月为1疗程,1个疗程结束后观察治疗结果。统计学处理采用X2和t检验。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方法 脾肾亏虚兼夹湿邪瘀阻辩证标准、积分评定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病情程度和评分标准为重(症状持续出现)为3分;中(症状间断出现)为2分轻;(症状偶尔出现,比较轻微)为1分;无症状为0分。

3.2 疗效标准 参照第二次全国肾病专题学术讨论通过的疗效评定标准制定[3]。显效:血尿、腰痛、浮肿等症状全部消失,血压降至正常,尿镜检红细胞<3个/HP;尿蛋白定性为阴,24小时尿蛋白<500mg/d。有效:血尿及腰痛、浮肿等症状有所改善,尿镜检红细胞<10个/HP;尿蛋白定性转阴;尿蛋白定量500-1500mg/d,血压较前有所下降。无效:血尿等症状无改善,尿检减少不明显或无变化,尿蛋白定性2+以上,尿蛋白定量>1500mg/d,血压持续不降。

3.3治疗结果

3.3.1 两组疗效比较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注:与对照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4 讨 论

慢性肾小球肾炎属于中医“水肿”“腰痛”“虚劳”等范畴,主因在脾肾亏虚,病程迁延较长,再有中医认为“久病必有瘀”,“血不利则为水”,久之在脾肾亏虚的基础上,出现湿、瘀互结,故而病性更为复杂。从西医学角度来看,肾脏损伤的主要发病机制是免疫炎症损伤或代谢异常,但其进展、恶化与异常的血小板活化和凝血纤溶平衡紊乱密切相关,许多研究结果显示伴随肾脏病变的进展,肾组织纤维蛋白等凝血因子沉积增多,血液循环中的凝血活性亢进伴有纤溶活化,且肾组织的免疫炎症、内皮细胞损伤与凝血纤溶异常之间是相互关联、互有因果的关系[4]。因此治疗上当予以滋补脾肾、调节免疫治疗为本,同时配合活血化瘀药,疏通血脉,去除瘀滞,提高肾血流量,改善肾组织的营养,软化或吸收增生性病变,从而有利于消除蛋白尿及水肿,起到修复肾脏病理改变的目的。本方在组方遣药上,予以熟地、淮山、黄芪以补益脾肾,茯苓健脾渗湿,当归、桃仁、丹参、赤芍及三七活血化瘀,促进纤溶活性,改善肾脏循环。且杜仲甘温,归肝肾经,现代临床表明其有较好的降压作用,亦可进一步缓解慢性肾炎肾脏高压力状态[5]。本方标本兼治,紧扣病机,故收到了一定疗效。

参考文献:

[1]国家药品监督局.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

[2]王吉耀.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3]林源.52例慢性肾小球肾炎临床诊治分析[J].中外医疗,2013,32(1):33-35.

[4]汪萍,余华.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疗效观察[J].吉林医学,2013,34(3):463-464.

[5]卢占锋,陈喜平.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临床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3,29(6):444-445.

论文作者:徐伟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8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1/9

标签:;  ;  ;  ;  ;  ;  ;  ;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34例临床观察论文_徐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