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交加--论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肖乾_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风雨交加--论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肖乾_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历经风雨 前行不已——记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肖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主义论文,哲学家论文,风雨论文,著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起肖前,提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这 套书,很多人都有深刻的印象。这套在中国学术界和大众中产生了深远影响的教科书, 浓缩着肖老一生执著追求真理的漫长历程。他把毕生的精力都投入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的探索和实践中,以自己的著述和思想,在新中国哲学发展史上书写了浓重的一笔。作 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的肖前,还担任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名誉 会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哲学评议组特邀成员、北京市委政策研究室顾问;他首批享受 国务院特殊津贴,并被收入剑桥世界知识名人录。所有这些,与其说是让世人惊羡的殊 荣,不如说是记载了一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上下求索的艰辛步履。

投身革命 幸遇名师

1924年7月,肖前出生在湖北省沙市一个普通的读书人家。四五岁时,他随父母定居苏 州,在省立苏州实验小学读书。抗日战争爆发后,举家内迁,辗转于长沙、泸州、重庆 等地。在那些动荡漂泊的岁月里,肖前受上高中的哥哥的影响,读了斯诺的《西行漫记 》和范长江的《中国的西北角》,他被书中描述的红军艰苦奋斗的英雄气概和共产党人 高尚的道德情操深深震撼了。正是这些书在他幼小的心灵中播下了爱国和革命的火种。

在四川省国立二中上学期间,肖前一头扎进书海,用当时同学的话来说,是“无书不 看,无物不晓”。他自己订了一份重庆《新华日报》,随时关注时事动态,而且读了很 多进步书籍,这段学习更坚定了他的人生方向。尤其是艾思奇的《大众哲学》,在他心 中结下了不解的哲学情结,促使他日后走上了追求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研究道路。

1944年高中毕业后,他选择了民主气氛浓厚的西南联合大学,考入物理系,与后来著 名的物理学家李政道一起学习。他广泛涉猎自然科学,不仅养成了严谨的思维习惯和踏 实的学风,也为以后从事哲学研究打下了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在发奋读书的同时,他 积极投入“要民主、反内战”的学生运动中。他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的外围组织——民主 青年同盟,在王汉斌、彭佩云的领导下开展学生工作,并由组织推荐担任了校学生自治 会理事。在昆明发生“一二·一”惨案期间,肖前置自身的前途和安危于不顾,毅然加 入了罢课联合委员会并担任委员,勇敢地站在了斗争的最前列。

1946年底,在地下党组织的安排和吴晗的推荐下,他来到晋冀鲁豫解放区,在太行山 上的北方大学文教学院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之后被留校任教。千金易得,名师难求。 不知是命运的安排还是历史的机遇,1947年春节,年仅23岁的肖前见到了仰慕已久的哲 学家艾思奇。当时艾思奇受毛泽东委托,正在组织人员编写中国近现代哲学史,肖前被 安排当他的行政和学术秘书。在艾思奇身边,肖前一边工作,一边学习,很快便成为艾 思奇的得力助手。1948年,北方大学合并到华北大学,后来又在此基础上成立中国人民 大学,肖前一直在这所大学工作至今。

在中国人民大学成立之初,肖前有幸成为第一批接受苏联专家培训的哲学工作者并担 任助教工作。他后来曾回忆说:“自己一生最值得庆幸的是遇到了大众哲学家艾思奇和 苏联专家凯列两位老师。”在这两位老师的影响和指导下,他走上了哲学研究的道路, 从此开始了一个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的研究生涯。此后,他担任中国人民大学马列主义教 研室、哲学教研室主讲教师,历任哲学系副主任、《光明日报》哲学专刊编委、《哲学 研究》杂志编委等职。年轻的肖前把自己的满腔热情都投入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与 教学中。他勤学深思,博览古今,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在哲学教育和研究的天地中逐 渐崭露头角。

立足现实 创新体系

在接受了苏联专家正规的哲学指导之后,如何结合中国现实,兼容并蓄,融会贯通, 创立新中国自己的哲学教育体系,成为肖前思考的首要问题。当时,他一边给从苏联聘 请来的“洋专家”当助手,辅导研究班学员,一边独立地给本科班学员授课。在教学中 ,他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密切结合起来,旁征博引,深入浅出地阐述马克思主 义哲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深奥的哲学理论被他讲得生动活泼、通俗易懂。这些教学 实践为他日后研究哲学教学规律,推进我国高校哲学学科建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20世纪50年代末,肖前参加了由艾思奇主编的新中国第一本哲学教科书《辩证唯物主 义历史唯物主义》的撰写工作,成为该书的主要执笔人之一。该书由人民出版社于1961 年初版,1962年修订再版,1968年修订后又第三次出版。在该书的几次修订中,肖前始 终都承担着主要工作,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1981年至1983年,受教育部委托,肖前又与李秀林、汪永祥共同主编并由人民出版社 出版了《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两部教科书。这两部书以其严密 的体系、充实的内容、缜密的叙述体现了我国哲学教科书的新面貌和哲学研究的新成果 ,曾先后荣获教育部优秀教材一等奖和北京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20世纪80年代,在由中国学者编纂《中国大百科全书》的宏大工程中,肖前担任了哲 学卷的编委,主编其中“总论”及“辩证唯物主义”部分,并撰写了“世界观”、“方 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实践”等重要条目。

进入80年代末90年代初,时代主题的转换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和教学提出了新的要 求。肖前再次受教育部委托,牵头组织“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改革”这一全国重点课题 的研究。他带领课题组部分成员赴全国各地广泛进行社会考察,在此基础上主持召开了 多次哲学教材体系改革研讨会。1993年,凝聚着肖前、黄楠森、陈晏清等全国重点高校 哲学博士点众多教师共同心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上下册)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社正式出版,进一步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创新和哲学教学体系的改革。

为了适应广大读者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需要,肖前还与杨彦钧共同主编了《新大众 哲学》,由辽宁大学出版社于1996年出版。这本书既继承了艾思奇编写的《大众哲学》 深入浅出、贴近大众的优点,又洋溢着走向21世纪的中国社会和哲学思想的蓬勃朝气。

在半个多世纪的高校教学生涯中,肖前始终站在哲学基本理论教学、研究和学科建设 的前沿,成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育的学科奠基人和带头人之一。

不懈探索 无悔追求

在努力进行学科建设和教学改革的同时,肖前还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开拓创新的热情 投入到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研究中去。他及时把握时代脉搏,密切关注国家和民族前 途,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开始形成自己的哲学思想,并在长期深入的理论思考和实 践探索中逐步走向成熟。

20世纪50年代末,面对农业合作化运动后期的盲目冒进和一哄而上的“大跃进”、人 民公社化运动,他在《哲学研究》上先后发表了《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与阶级根源》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等文章,对“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做了深刻反思 ,对当时社会主义建设面临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做了认真探讨。1963年,他响应毛泽 东“把哲学从哲学家的书斋里解放出来”的号召,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把哲学变 成群众手中的锐利武器》一文,受到毛主席和周总理的赞赏,周总理还特地将此文向应 届大学毕业生做了推荐。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尽管党中央努力进行了思想上的拨乱反正、正本清源,但 “马克思主义过时论”也时有抬头。如何进一步解放思想、破除迷信,科学地研究和应 用马克思主义,成为全党的重要任务。肖前挺身而出,发表了《高举实践唯物主义旗帜 ,为恢复辩证唯物主义应有的权威而奋斗》一文,为捍卫马克思主义发出了振聋发聩的 呐喊。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他笔耕不辍,发表文章阐述自己对世界深邃敏锐的洞察,对现 实进行鞭辟入里的剖析。这些研究成果汇编成一本40万字的论文集——《哲学论稿》, 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于1988年出版。这部收入了35篇论文的文集,记录了肖前在追求 真理的道路上奋进求索的历程,体现了这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不仅要科学地解释世 界,而且要能动地改变世界”的夙愿。

肖前始终实践着以中国革命和建设为中心,研究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想。在 改革开放初期,他开始主持研究“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等重大课 题。他坚持认为:哲学工作者研究世界观必须先“观世界”,要深入实践,在实践中为 理论研究发掘源源不断的新鲜资源。为此,他带领中国哲学家调研团深入苏南等地,全 面考察了东部地区改革开放和发展经济的经验及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先后出版了 由他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关于中国社会主 义现代化的哲学反思》。这两部书从不同角度反映了他对中国现实社会发展的热切关注 ,倾注了他对我国现代化建设实践的凝重思考。

在肖前看来,中国搞革命和建设要走自己的路,不能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马克思 主义理论研究也应该从国情出发,不能照抄照搬别人的东西,中国一定要在坚持马克思 主义基本理论的前提下形成有自己特色的革命和建设理论。他认为,毛泽东思想和邓小 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两个成熟形态,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桥梁 。从他哲学研究的初期开始,就努力用毛泽东哲学思想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到 了晚年,他又从哲学的高度深刻阐述了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他认为,在 邓小平的著作中,处处体现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点和实践标准,生产力观点和生 产力标准,群众观点和人民利益标准,它们集中地反映在邓小平的“三个有利于”标准 之中。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现代化建设相结合的高度理论概括,是马克思主义理论 发展的新境界,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尊重实践 勇于创新

实践是哲学之根,批判是哲学之魂。哲学研究不仅是对现实的批判和反思,更应该成 为时代精神的引领和先导。这就要求一个真正的哲学家应具备“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 神”。肖前在几十年的哲学研究中,不惟书,不惟上,只惟实,保持了自己学术思想的 独立性。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他受到排挤和迫害,被剥夺了进行学术研究的自由。尽管如 此,他还是利用这段时间重新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著作,通过认真研读,深入思考 ,对马克思主义有了新的发现和认识。恢复工作以后,面对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的新情况,结合时代和实践发展的新特点,他继续挖掘马克思主义应有的科学 内涵。

1980年,他为《红旗》杂志撰写了《论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强调实践性是马克思 主义哲学的最根本的特征。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唯物主义,是建立在实践基础 上的唯物论和辩证法内在统一的哲学。他在为《哲学研究》撰写的《论实践的形式》一 文中,特别提醒人们要重视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提出的一个基本观点:“生产活动是 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他深刻总结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 神实质和理论特征,得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唯物主义”这一具有重大理论意义 的结论。鉴于长期以来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化理解,他认为,只有认识到实践观点 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才能彻底驳倒唯心主义,也才能把辩证唯物主 义贯彻到底。

他的这些观点,在理论界引起热烈的讨论,得到了许多积极的回应,当然也遭到了许 多严厉的批评,有人甚至断言:“实践唯物主义是资产阶级自由化的理论基础。”面对 诸多的批评,他毫不畏惧,坚信自己的理论方向是正确的。他坚持认为,科学的实践观 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赖以确立和发展并具有无限生命力的基础,是把马克思主义和一切非 马克思主义区分开的关键,也是中国共产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赖以确立 的哲学基础。现实的实践已经开始证明他的观点的科学性,这些观点也逐渐被理论界所 接受,并主要体现在他和李淮春等主编的《实践唯物主义研究》一书中。这本书汇集了 当时国内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在我国哲学理论创新方面迈出了重要的 一步。

学术报国 关注民生

肖前是一位“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爱国学者。他的学术研究始终与党 和国家、人民的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马克思主义不仅是他一生不断学习和探索的科学 真理,而且是他毕生为之追求和奋斗的坚定信仰。在“大跃进”时期,当有人以反对条 件论来为蛮干做论证和辩护时,他挺身而出,以《条件论》一文进行有力的反驳。他指 出:必须依据客观规律,从现有条件出发,正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在“以阶级斗争为 纲”的年代里,尽管他受到严重的冲击,被剥夺了公开发表文章的自由,但他还是顶住 了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不轻信,不盲从,坚持理论研究的正确方向,维护和捍卫马克思 主义哲学的科学性。

改革开放初期,他深刻反思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提出实践本身也应 该有一个标准,就是看对解放生产力有没有好处。当有人提出还应该考虑生产关系标准 的时候,肖前据理力争:“生产关系标准指什么呢,是不是越大越纯越公就越好呢?” 他发表了《谈谈生产力》等一系列文章,旗帜鲜明地批评了各种怀疑和否定生产力的观 点,为实现理论上进一步拨乱反正、恢复马克思主义的本来面貌做出不懈努力。1992年 ,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发表以后,肖前又将实践标准、生产力标准和“三个有利于”标 准结合起来,认为“三个有利于”标准是对生产力标准的深化和发展,是判断改革成败 得失的最高标准。其中生产力标准是核心,增强综合国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最终归 宿。实践标准和“三个有利于”标准也是统一的,坚持前者,必然坚持后者,坚持后者 ,必然能更好地坚持前者。1996年,他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础》一文中又郑重指出:人民群众是最伟大的生产力,是社会实践的 主体。社会主义是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伟大事业。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和群众观 点是不可分的。邓小平的“三个有利于”标准抓住了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生产,以及 实践的目的——人民的共同富裕和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实践标 准的实际应用和发展。

世纪之交,在江泽民提出“三个代表”的思想以后,肖前尽管年事已高,行动不便, 仍然坚持每天阅读报刊,关注理论界的反应和各地实践的报道。鉴于苏联解体的历史教 训,他认为,应十分重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下大 力气惩治腐败,这是党风好坏、民心向背的关键,也是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国家兴衰 荣辱的关键。对中国社会的关注,对国家命运的忧思,对人民疾苦的体察,构成了肖前 全部思想和活动的主要脉络。

桑榆未晚 霞光满天

爱智是哲学的真谛,求真是哲学的本性。在哲学王国里探索了几十年的肖前,不仅以 他睿智的思想启发和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而且以他执著真诚、乐观豁达、勇敢坚毅 的品性影响和激励着他身边的每一个人。在处于大变革中的当今社会,许多人心浮气躁 、急功近利,不愿再安下心来扎扎实实做学问,可肖前仍保持着一份宁静与淡泊。肖前 是位性情率真的人,对真理的执著追求,对名利的超然淡泊,对他人的热心坦诚,是他 对“真”做出的最好诠释。他总是实事求是地估价自己,不居功自傲,不沽名钓誉。

在一篇题为《我与哲学》的短文中,他写道:“我曾自信崇尚理性反对迷信盲从,其 实要做到这一点则很难、很难。50年代末,我在社会主义学院授课时,遇到对我国当今 伟人能否‘一分为二’的难题。经过一番思考,我做了解答。而此一解答,在当时可以 说是‘机智’的,实质上却是错误的。‘崇尚理性的我’,原来不过是在‘个人迷信’ 的笼子里谈哲学;虽然谈得很艰苦,却偏离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应有的无限广阔的视 野。”在哲学研究已颇有建树之时,他保持着这样一份清醒,对自己做如此深刻的剖析 ,这是怎样的一种坦荡与率真!也许正是这种精神,才使他在追求真理的跋涉中步子迈 得更平稳、更坚实。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不仅是肖前自己做人处世的座右铭, 也是他从事教育工作的箴言。肖前在哲学的园地里耕耘了几十年,桃李满天下。为培养 有志于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青年,他总是把自己的利害得失抛在脑后,为学生的发展 尽可能提供有利的条件。他不仅以自己渊博的学识和睿智的思想把学生领进智慧的殿堂 ,而且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他们如何处世做人。在他的言传身教下,这些学生有的后 来成为著名的哲学家、理论家,有的成为优秀干部、商界精英,在各行各业大显身手。

1996年秋,他不幸身患中风。病后的老人不得不暂时放下自己研究多年的课题,离开 自己心爱的讲坛,和病魔开始了一场艰难的较量。他乐观地称自己是“两手抓”,即一 手抓体能锻炼,一手抓脑力训练。尽管读书看报非常吃力,可他每天坚持阅读,始终以 一个理论家特有的敏锐关注国内外重大时事和理论研究动态,关心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 与繁荣。

在半个多世纪的理论研究生涯中,肖前把自己的全部热情和精力都献给了社会,献给 了党,献给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学与研究。他严谨治学,诲人不倦,为新中国马克思 主义哲学正规化教育奠定基础;他乐于探索,勇于创新,不断汲取科学和实践发展的新 成果,为在新时期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开辟道路。

标签:;  ;  ;  ;  ;  ;  

风雨交加--论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肖乾_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