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集成技术在电力系统的应用

数据集成技术在电力系统的应用

樊淑丽[1]2007年在《基于SVG的电力系统信息可视化技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电力系统规模的扩大,电力系统信息可视化的需求也在不断的增加。电力系统信息可视化技术是指利用可视化技术将用以表示电力系统运行状态的各种数据以图形或图像方式予以显示,良好的电力信息可视化技术可以在计算机生成的图像中显示大量的信息,帮助系统人员更有效的处理和分析纷繁复杂的电网数据,给系统运行人员提供更加直观的操作平台。电力系统可视化的基本原理是基于这样一种思想:一张图纸可以抵过千言万语,也就是说,可视化的目的是把本来需要用成千上万的文字和表格等表达的信息通过计算机产生图片来传递,图片通过内在关系反映数据信息。最基本的电力系统图形信息——电网数据和电力系统的运行状态的可视化图形信息目前典型的实现方式是通过电力系统仿真软件计算得出计算结果后用集成现有的可视化图形软件(例如PowerWord、JViewer等)进行数据分析和图象显示。然而这些图像在通过Web发布时大多采用格式非公开的位图图像,位图图像的大小和内容都是固定的,难以满足用户的交互操作的需求。随着电力信息系统的建立和公共信息模型(CIM)的提出,以及一种开放的标准文本式矢量图形描述语言SVG(scalable Vector Graphics,可伸缩矢量图像)的出现,使得可视化技术有了一种新的解决方式。本文在依托杭州电力局已建成的电力企业集成总线,以总线上的CIM标准数据服务器为数据来源建立公共信息交互平台,实现了电网数据可视化的部分功能模块。它以CIM作为数据模型,研究SVG在电网数据可视化应用中的可行性和实际效果。

栗进波[2]2018年在《电力系统中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应用》文中提出自第叁次科技革命以来,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信息网络技术不断普及,在极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工作方式。体现在电力系统中,自动化、数字化、信息化技术在电力系统中获取了广泛的应用。本文以电气自动化技术为出发点,主要分析了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作用,探究了电力系统中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应用。

张辉[3]2007年在《电力行业信息化整合技术与方案研究》文中认为本论文从数据集成与数据中心建设、流程整合与流程中心建设、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叁个方面对电力企业信息化整合技术进行研究,并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数据集成是将现有的分布、异构、各自独立的多个业务应用系统分散的业务数据进行集成,建立整合数据平台,形成数据中心,为电力企业实现数据集中管理、资源共享。流程整合是将跨部门、跨企业及各个系统中的流程进行梳理,将面向职能的系统流程进行面向角色的整合,建立企业业务流程中心,统一管理业务流程,并驱动底层的数据集成及消息传输。信息系统整合是将电力企业中MIS系统、供电部门管理系统、电力市场技术支持系统、电力营销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呼叫中心、电力资产管理系统和电力ERP等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统一的支撑平台,通过该支撑平台可以使企业领导、公司员工、用户、供应商根据不同的角色访问其权限范围内的信息系统。基于上述叁个方面提出一个电力信息系统的总体解决方案,该方案对业务流程的统一管理,规范各部门之间的业务处理流程,并对业务数据进行集中的管理,完成系统间数据的及时传递,最大程度的实现系统间的信息共享,方便企业决策支持系统的开发。最后,对方案的运行和实施成本进行分析。

唐跃中[4]2010年在《数字化电网若干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指出近几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和国际上连续出现的大停电事故,引起了人们对电网安全和新能源开发应用的高度关注。针对目前电网在抵御风险方面的脆弱性,新能源接入和应用方面的局限性,世界电力科研机构和较大的公司都开展了对新一代电网的研究,相继提出了“先进电网”、“智能电网”的蓝图。中国的电力专家们提出了建设数字化电网,最近提出了统一坚强智能电网的概念。本文介绍了数字化电网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基本概念,认为构建数字化电网的关键技术是体系结构设计、信息建模、信息集成和安全防护等方面;提出了数字化电网分层体系结构和建立数字化电网统一信息模型的方法;设计了数字化电网的数据集成平台、应用集成平台和纵向数据互联通信结构和信息安全防护方案。介绍了上海市电力公司实际应用情况。全文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章节:第一章分析了电力系统当前面临的挑战,介绍了智能电网的基本定义及其目标和功能。分析了数字化电网与智能电网的关系,指出了智能电网是一系列有关技术的总称,而不是一种广泛接受的规范的特定名词。认为数字化电网既是智能电网技术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电网发展的一个阶段。在介绍当前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剖析了建设数字化电网的若干关键技术。第二章详细阐述了数字化电网的概念和内涵,以信息流为导向,提出了数字化电网的分层体系结构。根据数字化电网的整个信息流向,自下而上将数字化电网按照逻辑分为设备层、传输层、数据层、应用层和展现层。设备层以开发智能化设备为主要特点,数据层以数据中心和数据集成技术为基础,分析应用层以应用集成技术为基础,以支持智能调度和辅助决策为主要优势。本章提出的数字化电网体系结构基于公共标准进行设计,具有系统性和开放性。第叁章把信息建模理论引入数字化电网,设计了数字化电网的全景模型。以IEC61970/968 CIM为基础,提出了对电网相关的信息进行统一建模的方法。以最有代表性的变压器资产模型构建过程与资产管理业务流程构建过程为例,分析了数字化电网的数据建模和业务流程建模方法。提出了对CIM模型进行扩展的原则和技术,建立了数字化电网统一信息模型,为信息集成奠定了基础。第四章从信息集成层次论的角度分析了数字化电网信息集成的内在规律,提出了数字化电网数据集成和应用集成方案。数据集成方案基于统一信息模型,采用信息总线技术,主要支持数据信息的横向集成,可有效解决数字化电网信息孤岛问题。应用集成方案采用基于面向服务构架(SOA)和企业服务总线技术,解决数字化电网的实时监控系统与生产、营销等经营管理系统间的集成问题。该方案具有开放和灵活的特点,能够全方位地解决数字化电网的信息集成问题。第五章研究了基于移动智能体(Mobile Agent,MA)技术的数字化电网纵向信息互联的功能需求和技术策略。比较了纵向互联通信网关的叁种通信模式,提出了一个基于MA的数字化电网纵向信息互联平台(DPG-VIP)模型,并对其体系结构进行了研究。设计了互联系统与需接入系统的接口方式及API接口。DPG-VIP平台是实现数字化电网全景可观可控的重要基础。第六章结合数字化电网体系机构,分析了信息安全防护的问题和隐患,归纳了数字化电网在控制安全、信息安全和应用安全方面的叁大需求。提出了以安全分区隔离和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为基础的信息安全防护体系。基于业务连续性设计原理,分析了数字化电网业务连续性需求,设计了容灾系统的总体方案。展望了数字化电网安全防护体系整体架构、关键技术的发展趋势。第七章介绍了在数字化电网在上海市电力公司的工程实践。设计开发了上海市电力数字化电网综合数据平台(SP-IDP)。该平台采用统一信息模型,整合了调度、生产、营销等基础业务数据,支持符合CIM/CIS标准的各类数据服务和决策支持。分析了上海公司的典型应用集成需求,建成了基于SOA构架的应用集成平台,实现了生产管理、用电营销和客户服务等核心应用间的集成,建立了灵活敏捷的跨系统业务流程。设计部署实现了上海市电力公司信息安全防御系统。

曹晋彰[5]2012年在《面向智能电网的公共信息模型及其若干关键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智能电网的提出和发展,给电力行业带来了全新的变革和发展机遇。以信息化、自动化和互动化为特征的坚强智能电网建设,需要完善和开放的技术标准体系支持,而CIM (Common Information Model,公共信息模型)正是智能电网的核心标准。CIM涵盖了电力企业全景语义信息和标准接口规范,有丰富多样的技术表达形式,能在各业务领域环节得以广泛的应用,是智能电网建设的重要技术支撑。本文回顾国内外智能电网的研究状况,以中国坚强智能电网的规划为研究参考,重点探讨企业公共语义模型和技术标准对智能电网的支撑作用,针对电力信息化中标准规范数据库设计、企业应用系统集成和统一命名编码叁大问题,相对应地研究了CIM在智能电网的输变电资产管理、电网企业应用集成、智能调度编码等叁个关键领域的应用,开发了CIM模型管理系统,实现了模型管理和数据服务等功能。本文所做的主要工作可归纳为以下五个方面:1)分析了电网企业的信息化和自动化现状,指出统一信息模型和标准接口是解决信息孤岛问题的关键。总结了国内外智能电网核心技术标准,明确了CIM在智能电网核心标准的核心地位;提出电力信息资源规划的基本问题,阐明了CIM在电力信息资源整合中的关键作用。研究了CIM的理论技术背景、建模方法和扩展实例,并重点概述了CIM在电网企业应用集成、资产管理和调度编码等智能电网关键领域中的应用。2)从复杂信息系统建设的规律出发,基于IEC61970/61968CIM,阐释了资产信息模型理论,分析了电力系统资源和资产的区别;提出了电力信息建模的原则和方法,并据此扩展资产信息模型,包括资产基础模型和工作模型;介绍了资产模型的各种应用,如资产数据库设计、资产分类与编码设计等;理清资产与功能位置的关系、资产管理与物资和财务管理的关联集成。3)针对目前电网管理中应用集成的现状和不足,引入面向服务架构的企业应用集成方法。按照信息集成与互操作的自身规律,遵循IEC61968标准和模型驱动集成MDI的方法论,定义了基于CIM语义和XSD语法的应用间消息交互文件,再采用WebServices技术标准将其封装成服务。形成模型驱动流水线式的面向服务架构的企业应用集成的开发方案。4)调度中心自动化系统对电网模型编码方式不一致,增加了系统间模型交互和上下级电网间模型拼接的困难。为了满足智能调度的一体化模型管理需求,首次提出并设计了一种基于公共信息模型的电网智能调度编码体系。该编码体系包含调度编码规范、CIM/XML交换规范和编码校验规范叁方面自上而下的规范,能够解决各级调度中心长期以来在电网调度编码上没有一致标准和编码规范无法深入推广应用的难题。5)以公共信息模型CIM为基础,开发了基于MOF技术的信息模型管理系统SG-CIM-FINDER。分析了系统设计原理,介绍了系统的模型管理和数据服务等功能,并以数据库设计和封装、调度中心系统集成、变电站与主站的数据交换和电网企业应用系统集成为例,给出了系统多种切实可行的应用模式。

吕鹭娜[6]2008年在《大信息平台理论在电力系统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电力行业是应用信息技术较早的行业之一,信息技术在电力工业的应用起始于六十年代初,但是直到今天,电力行业始终没有形成统一的信息化标准规范。实时性、唯一性差。无论是集团化运作、集约化发展还是精细化管理都需要信息化提供管理手段的支持。这就要求信息化依托现代管理理念,面向流程优化和应用整合,提供一体化解决方案,构建企业级应用系统。而大信息平台可以将企业的信息流处于一种实时、高级有序而又相互关联的状态。电力系统的管理信息需求应该而且可以组合在一个一体化的大信息平台——电力系统信息平台(Information Platform for Power Industry,IPPI)内,为电力系统的科学决策提供更快捷的服务。在这个统一的信息平台上,将集成企业生产运行、业务处理、决策支持和电子商务等各个层面的应用。通过这种一体化的应用可以真正实现“数据集成、业务协同、管理集中”的管理要求,从根本上消除了产生“信息孤岛”的起因。本论文针对上述目标,结合新理论、新技术,提出应用大信息平台理论构建一体化电力行业信息系统的设想。论文首先介绍了一体化电力系统平台的新概念,讨论了这个新电力系统平台的功能需求,同时介绍了该电力系统平台将要采用的主要理论和技术,然后铺开该电力系统平台设计和实施的具体步骤,架构及软件集成的复杂方法。工程主要包括一体化平台、八大应用、安全架构、基础架构及运维体系等内容,其中电力系统信息平台包含的应用集成平台就是要通过技术手段,集成应用系统,整合业务流、信息流和数据流,优化企业资源配置,促进企业级流程集成。

徐妍[7]2015年在《智能电网环境下电力系统保护新技术的研究与探讨》文中认为随着我国智能电网的飞速发展,新设备和新技术的应用日新月异。超导限流器、超导电缆作为新设备的标杆在国家电网已有了示范应用,在稳态运行时能有效提高电网运行的经济性,在故障时能降低短路容量提高电网运行的安全性。分布式电源作为可再生能源重要的应用途径目前处于全面建设阶段,促进了低碳电力系统的发展。高级量测技术是智能电网的基础技术,其中光纤传感技术具有抗电磁干扰能力强、损耗低、传输频带范围宽等优点,在电力系统信息测量领域取得了比较好的应用效果。通信技术是智能电网的基础,我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北斗卫星导航通信系统,可以在农村电力系统信息监控、电力线路巡监系统等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智能电网环境下新设备和新技术的应用对电网运行提出了新的挑战。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是电力系统安全运行的重要保障。超导限流器、超导电缆作为智能电网应用的新设备,在给电网运行带来优点的同时,也对电力系统常规继电保护产生了重要影响,比如由于超导电缆的特殊电气特性导致保护误动和拒动。分布式能源接入配电网是绿色能源的主要应用形式,使得配电网成为多源配电网,原有的配电网电流保护和距离保护已经不能适应多源配电网安全运行要求,需要寻求新的解决手段。光纤传感新技术需要适应和满足电力系统设备保护所需信息的特殊性,比如抗干扰能力强、测量精度高、实时性要求高等特点。北斗卫星导航新技术信息传送能力不够强,而电力系统保护和监测需要大量信息,如何将两者特性进行有效融合,是北斗在电力系统应用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论文以智能电网环境下新设备和新技术的应用为背景,以电力系统保护为关键点,开展了以下研究工作:1、针对超导限流器、超导电缆新设备,研究了新设备投入电网运行时对电流保护的影响,并提出了可行的整定配置方法。论文首先从理论角度讨论了超导电缆和超导限流器在分别投入到线路对叁段式电流保护和零序电流保护的影响;然后在超导电缆和超导限流器联合投入后分析了对叁段式电流保护的影响,得到一般情况下限时速断保护需要重新整定、定时限过电流保护影响很小的结论,并研究了叁段式电流整定方法。随后又分析了对于零序电流保护的影响,发现联合投入后改变了线路零序网络结构,使得零序电流保护的Ⅰ段、Ⅱ段保护的保护范围减少,需要对其动作整定值重新整定,并研究了零序电流保护整定方法。2、针对超导限流器、超导电缆联合投入,研究了其对距离保护的影响,并提出了可行的整定配置方法。论文首先对于叁段式距离保护发现由于超导电缆的单位电容较大,超导限流器其电阻较大,其阻抗特性与常规线路的阻抗特性不同,会导致距离Ⅰ段、Ⅱ段保护的保护范围缩小引起保护拒动,并研究了叁段式距离整定方法。然后对于工频变化量距离保护发现设备联合投入后,当线路发生正向故障时会导致保护范围变小引起保护拒动,当发生反向故障时,由于超导电缆的容性电抗相对于感性阻抗要大得多导致电流反向,引起保护误动。并从超导电缆长度选取和整定值配置两个角度提出了解决方案。3、针对分布式新能源,研究了分布式电源接入配网后对电流保护的影响,结合超导限流器的应用,研究了应用超导限流器有效减轻分布式电源接入的不利影响,提出了超导限流器和电流整定协调解决方案,并确定了分布式能源的最大允许接入容量。首先论文针对反时限电流保护,将超导限流器装置应用于配电网络,在分析分布式电源接入对反时限保护的影响机制的基础上,所提出的超导限流器的最小参数配置解决了配电网反时限保护的协调问题。然后针对叁段式电流保护,提出选取超导限流器常导状态(故障)下阻抗及修改保护定值的方法,在考虑系统和分布式电源运行方式变化的前提下,很好地保证了保护的选择性。针对分布式电源接入的准入容量分析和研究,发现应用超导限流器可以有效提高DG的准入容量,并且分布式电源的接入位置不同会对接入超导限流器之后的准入容量产生较大的影响。4、针对光纤传感新技术,提出了一种基于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的变压器绕组变形监测方法。论文首先根据光的电磁波动理论,从理论上分析了光纤弯曲传感器的工作原理。然后根据光的波动理论根据实验来证实了光时域反射(OTDR)传感系统的可行性。分析了通过分析光接收机接受到的光功率信号的大小与时间来判断变压器绕组的变形及变形发生的位置的精度。通过实验系统,发现论文所提方法可以实时监测到变压器绕组轻微机械变形量与变形发生的位置,具有的灵敏度高、抗电磁干扰、绝缘性好等优点,提高了变压器保护的可靠性。5、针对北斗卫星导航通信技术,分析了北斗通信系统应用于电力系统常规信道破坏时作为通信系统第叁道防线的可行性,并解决了故障过程中北斗信息通道有限导致的电力系统保护信息选择和排队等问题,提高了电力系统保护信息传输通道的安全性。论文首先对北斗导航通信系统进行详细的介绍,并对北斗通信与光纤通信等其他通信信道进行比较,分析了北斗通信系统应用于电力系统常规信道破坏时作为通信系统第叁道防线的可行性。然后分析应用过程中需要克服的单次通信数据量小、通信时间间隔大、没有可靠的数据传输机制等问题,并提出了可行的解决方案。随后针对故障过程中北斗信息通道有限而故障信息需要集中发生而产生的排队延时问题,构建了优先级队列的算法解决了并行数据接收的问题。最后针对故障信息同时大量输送问题,定义了保护重要性指标和优先级,保障了电网继电保护信息等实时性要求高的数据的接收问题。

张晓山[8]2004年在《数据集成技术在电力系统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针对我国发电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上由于认识规律阶段性的限制使得多数应用软件系统只是用计算机软件对独立的业务流程进行了实现,发电企业中信息共享程度差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在企业内部形成了大大小小的信息孤岛的问题,提出了企业建立企业门户和信息资源平台的解决方案。信息资源平台能够有效地解决企业内部信息孤岛的整合问题,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及信息的综合统计查询。企业门户提供一种集中访问企业应用和信息的手段,是建立企业信息化的重要基础之一。企业门户和信息资源平台系统是一个综合的、全面的门户和信息平台系统,使用单位人员能通过使用本系统按照各自的权限处理决策和管理所需的绝大部分信息,提高工作效率,保证工作质量,全面提高单位的管理和辅助决策水平。本文首先介绍了EP(Enterprise Portal,企业门户)、中间件(Enterprise Application Integration,企业应用集成)的基本概念和框架结构。之后从网络、逻辑、功能结构叁个方面介绍了系统的结构设计及设计原则。接下来详细介绍了企业门户及内容管理平台设计、数据资源平台设计、应用资源平台设计。系统采用B/S结构,各种用户的操作界面、系统的部署和配置、运行期的页面布局和管理均采用Web浏览器操作界面和工具。企业门户和信息资源平台系统是一个综合的、全面的门户和信息平台系统,单位人员能通过使用本系统按照各自的权限处理决策和管理所需的绝大部分信息,提高工作效率,保证工作质量,全面提高公司本部的管理和辅助决策水平。

陈志伟[9]2017年在《基于纳米材料磁状态可调整的多功能电力变压器研究》文中提出由于电网中出现日益严重的直流偏磁现象,会引起变压器铁心振动加剧、谐波增大、电压畸变等问题,并且会给电力系统安全运行带来严重的威胁;此外,根据我国目前经济发展和能源战略发展的需要,电力网中非线性负载占有大部分比例,该类负载具有冲击性、无功功率不平衡等特征。因此,研究一种综合具有偏磁补偿及无功调节能力的新型电力变压器,对保证电网安全可靠地提供优质电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及工程价值。本文针对目前电力系统中日益突出的直流偏磁现象和线路无功不平衡问题展开研究,在国内外首次提出:基于新型纳米两相复合磁性材料,构建一种全新的、内在磁状态可以自我调节的铁心结构,并将变压器铁心与电抗器铁心磁路集成。利用纳米材料导磁和励磁之间的有效转换,创新性地在一台变压器本体上实现了多种功能的转换,比如:可调电抗、无功调节、直流偏磁补偿等。为电网智能化安全运行提供一种新的节能型、智能化电力设备。首先,本文利用磁交换耦合作用,提出了一种适用于电力系统电磁装备的软、硬磁两相复合型纳米磁性材料,建立材料数学模型并确定材料剩磁和矫顽力的关系,确定了复合型材料制备工艺和磁性能处理技术。针对纳米复合磁性材料对外磁场具有快速反应的特性(高剩磁、低矫顽力),并结合电力电子技术,设计了一套阶梯型交、直流脉冲混合电源,用于复合磁性材料磁性能调节,实现了材料在硬磁相和软磁相之间有效的转换,为完成调节铁心磁状态的目的奠定了基础。然后,为了满足变压器直流偏磁磁通定向补偿和电感值连续可调整的目标,运用磁路磁阻理论和磁集成技术,提出并设计了一种电力变压器新结构。重点研究了复杂磁场作用下纳米磁性材料磁特性之间相互转换机理及其控制方式,通过改变磁性材料的剩磁实现了对偏磁磁通反向补偿及调节电感铁心磁饱和程度的能力,进而减小了直流偏磁对变压器的危害。完成了电感值连续可调的目的,实现了线路无功实时、快速调节的需求,可以消弱电网谐波污染,提高了线路无功补偿的可靠性以及整个电力系统的性能。实现了电磁装备工作点从“电调整”到“磁调整”的改变,该结构的特点是不改变变压器外部中心点接线方式,可以有效的保证中性点安全接地。基于纳米两相复合磁性材料的磁特性,提出一种磁集成解耦策略,解决了电感绕组和变压器绕组之间的解耦问题,在保证变压器功能的条件下集成了电抗器功能。最终实现了单台变压器兼具变压、平波、直流偏磁抑制和快速线路无功功率调节的能力,降低或消除电网谐波污染,减小了电力装置体积,完成了装备一体化设计。最后,制作了两台10kVA兼具直流偏磁补偿及电感调节能力的新型电力变压器;搭建基于新型电力变压器的小型配电系统;完成直流偏磁补偿和线路无功调节实验,验证了本文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和正确性,为我国智能化电网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刘晓辉[10]2005年在《水电厂异构数据库系统集成的研究》文中指出本课题对系统集成技术进行了全面的介绍,并从水电厂的实际应用背景出发,在对已经投入使用的应用系统的现状进行详细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水电厂的异构数据库系统的集成方案,尤其是针对数据集成的实现方法进行了深入的阐述。 在水电厂异构系统的数据集成的实现方法上,针对特殊的电力领域,采用了IEC61970标准的CIM规定系统间统一的数据模型,通过CIM XML来充当共享数据的交换载体,用CORBA技术实现异构数据库系统之间的通信和交互平台,并提出了将两者结合的水电厂系统集成架构,实现系统之间通用信息的共享和部分功能的整合,为提高企业整体的管理和决策能力提供了更好的信息平台。 最后,本文对水电厂系统集成的其他方面进行了简介,包括结合数据仓库技术建立决策支持系统以及探讨了应用系统Web化在水电厂中的应用趋势。

参考文献:

[1]. 基于SVG的电力系统信息可视化技术[D]. 樊淑丽. 浙江大学. 2007

[2]. 电力系统中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应用[J]. 栗进波. 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 2018

[3]. 电力行业信息化整合技术与方案研究[D]. 张辉. 苏州大学. 2007

[4]. 数字化电网若干关键技术研究[D]. 唐跃中. 浙江大学. 2010

[5]. 面向智能电网的公共信息模型及其若干关键应用研究[D]. 曹晋彰. 浙江大学. 2012

[6]. 大信息平台理论在电力系统的应用[D]. 吕鹭娜. 厦门大学. 2008

[7]. 智能电网环境下电力系统保护新技术的研究与探讨[D]. 徐妍. 东南大学. 2015

[8]. 数据集成技术在电力系统的应用[D]. 张晓山. 河北农业大学. 2004

[9]. 基于纳米材料磁状态可调整的多功能电力变压器研究[D]. 陈志伟. 沈阳工业大学. 2017

[10]. 水电厂异构数据库系统集成的研究[D]. 刘晓辉. 浙江大学. 2005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  ;  ;  

数据集成技术在电力系统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