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土地整理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论文_叶礼斌

浅谈土地整理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论文_叶礼斌

东莞市自然资源局大朗分局 523770

摘要:在土地整理工作中,其会对生态环境带来一定的影响;文中分析了土地整理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并对土地整理对生态环境影响的优化措施进行了简述。

关键词:土地整理;生态环境;影响;措施

引言

土地在人们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属于人类生产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对于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有极大的影响。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均土地面积越来越少,整体土地质量较差,耕地数量却越来越少,这一问题的出现很大程度上加剧了我国人口增多与人均土地面积减少之间的矛盾。土地整理包含有农村水、田、路等方面的管理,通过土地整理,能够实现对生态环境的有效改善,保证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和生态效益之间的相互统一。

一、土地整理分析

1.土地整理内涵

土地整理主要是为了改善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环境,以整体土地为目的,采取一系列针对性措施改造土地,使土地利用效率得到提高。当前土地有着多样化特点,必须要做好生产收益以及土地结构等方面工作,优化和改善土地结构。

2.土地整理内容

土地整理是平整耕地,重新布置林网以及道路和沟渠,实现对土地结构的优化,扩大治理土地面积,使土地有更高的生产水平;土地复垦,针对被破坏土地,通过土地复垦治疗,提高土地管理有效性,实现对土地使用状态的有效恢复;再次,土地整理应用在新土地开发过程中,能够显著增加耕地面积,对土地使用状态进行完善,优化土地环境;做好对建设用地的整理,提高农村建设用地以及废弃用地应用有效性,将土地服务职能充分全面发挥出来,改善人们居住环境。

二、土地整理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对土壤性状的影响

(1)改变土壤结构

在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土地整理会导致原有土层结构出现变化。进行公路修建时,会改变原有土壤结构。在坡地进行种植开垦时,会对土壤造结构成破坏,严重时还可能出现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现象。在利用机械设备整地时,会减少杂草数量,也降低了植物多元化。杂草能够保护土壤免受雨水冲刷,还能避免出现大面积水土流失和保护土壤养分。利用机械设备整地在除去杂草的同时,可能使土壤失去植物保护,进而导致土壤养分丢失,对农作物生长非常不利。

(2)影响土壤肥力

为了增加土地产量,通常会通过扩大种植面积来实现这一目标。由于土壤具备适应性,如果不能依照土地特性进行种植,会造成土壤肥力降低,对农作物产量造成直接影响。严重时可造成土壤养分大量流失,给土壤造成灾害,如土壤侵蚀、土地沙漠化等

(3)改变土壤质地

在土层上进行农作物种植时,土壤会变得稀松。缺少植物会使土壤暴露在空气中,雨季时导致水土流失,旱季导致沙尘四起。因此,在进行土地整理时,必须注重待整理土地的可开垦性。

2.对大气的影响

土地整理活动对大气的影响,是通过改变土地的植物覆盖情况、质地与土层结构等综合情况表现出来的,一般体现在形成大气污染、对局地小气候或区域大气质量产生影响等多个方面。

林地砍伐、荒地开垦、草地过度放牧等,可能造成地表外露,导致空气中杂物和粉尘超标。建设农田防护林带(网),不但能够改善小气候、防风固沙,还能净化空气、涵养水分,改善农田地区大气质量。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对水资源以及水环境的影响

(1)改变水文结构

对于土地整理来说,农田灌溉、水利水电工程、坡地开垦等都十分重要。这些工作不但会对自然环境造成影响,也对微型水系网络的形成产生影响。例如,在河流上游建立堤坝,能够改善部分地区自然环境类型,但河流下游可能出现干涸等状态,改变原有生物的栖息环境。此外,大面积进行耕地开垦,会消耗大量水资源,不但减少地下水储备量,也对植被生长造成严重影响。

(2)影响区域水资源分配

进行土地整理时,很多环节对水资源需求量有较大要求。例如,为了提高耕地等级和土地农作物产出率,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等,会给水资源分配造成一定影响,影响流域整体水资源分配

三、土地整理对生态环境影响的优化措施

1.提高土地整理规划的科学性

在实际工作中,针对土地整理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了解和评价,并与实际情况有效结合,确保土地整理方案的可行性。同时还要树立生态环保理念来进行工程设计和规划,尽可能的降低对周边环境所带来的影响。针对于河道要尽量不改变其原有形态,保留原有的自然风貌。科学评价土地整理规划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并对其可能会带来的影响在正式实施前提出具体的优化措施,全面提高土地整理规划的科学性。

2.遵循观景生态学设计要求

结合景观生态学的相关理论,对土地整理工作进行重新规划与设计。首先,注重保护农村地区的自然生态景观,保留农村地区的本土特色,切忌千篇一律的设计;其次,将土地生态系统中的每一块土地视为一个景观单元,从整体进行生态景观规划,应树立长远的目光,在土地整理规划中纳入生态景观理念,融合生态景观设计思路与方法,保障区域内的景观多样性,实现生态系统平衡;最后,保护现有的自然生态系统,尽量不改变原有的生态地貌,利用乡土植被资源,模仿自然原型,进行优化设计,如利用田间地头、沟渠两边的土地等,都能建造生态景观,结合乡土特色种植树木,起到美化与绿化作用,体现地域文化特色。

3.注重保护多样性生物

为了保障粮食的安全,需要通过增加耕地面积来促进耕地总量的均衡化发展,在增加耕地面积的同时,需要树立良好的环境保护理念,注意保护生物的多样化,为动植物的生存保留足够的生存条件和空间。并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在保障土地生态安全的基础上来提高耕地的质量,全面促进农业综合生产力和生态的均衡发展。

4.农田防护与生态防护相结合

在土地整理过程中,要与区域实际情况相结合,落实好具体的土地整理措施,将农田防护与生态防护相结合,以此来降低发生自然灾害的可能性,确保耕地的质量。具体可以在河沟和道路两旁种植花草,以此来起到涵养水源及保持水土的作用。在田坎周边种植草皮或灌木,避免发生水土流失问题。同时还要为生物留下足够的栖息环境。对于质量较差的土壤,需要在保护耕作层的基础上对土壤进行改良,提高农田的生产作业能力。对于新增加的土可以采用化学和物理相结合的方法来改良土壤,全面提升耕地质量。

5.提高对生态环境保护重要性的认识

土地整理是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严格禁止为了经济利益造成生态系统破坏的行为。秉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以生态系统保护为基准,在生态环境所能承担的最大限度内进行合理的土地整体与土地使用。

结束语

我国土地整理,在重视耕地面积增加的基础上,需要重视土地整理与生态环境变化方面的研究,土地整理对生态环境存在正反两个方面的影响,必须要综合多个方面因素研究分析;要重视对多区域、多尺度生态环境效应方面研究,结合区域差异展开针对性的整理;要建立适合土地整理以及生态环境影响的技术方法,应用现代化技术手段,提高土地整理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土地整理中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相关探讨[J].周锋.环境与发展.2019(01)

[2]论土地整理可能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宏观管理[J].马桂波,李涛.资源信息与工程.2018(02)

[3]土地整理对生态的影响及补偿机制的探讨[J].耿凌侠.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11(12)

论文作者:叶礼斌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26

标签:;  ;  ;  ;  ;  ;  ;  ;  

浅谈土地整理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论文_叶礼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