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科普图书出版热扫描_科学论文

第三次科普图书出版热扫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图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世纪之交的中国出版界异彩纷呈,热点频出,而科普图书的出版热潮无疑是其中耀眼的一处亮点。回首新中国50多年来的出版历程,人们会清晰地发现这样三次科普图书出版热潮,那就是50年代至60年代初期的第一次热潮、70年代末期至80年代初期的第二次热潮,以及目前这场始于90年代的第三次热潮。第三次热潮较之前两次无论是图书品种、数量,还是其内容及质量,都有了极大的发展,呈现出一种百花齐放、空前繁荣的局面。

第三次科普图书出版热的由来

1.党和政府的大力倡导。为了加快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早在1994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就发出了《关于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若干意见》,1995年5月又作出了《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1996年7月,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由党和政府共同组织召开了全国科普工作会议。在那次会议上,宋健同志发言指出:“科普工作要列入各级政府的职责范围,作为一项意义深远的社会系统工程,动员和组织科技界、教育界以及全社会的力量共同推动。”最近,江泽民同志连续多次在许多重要的会议上号召重视科普工作,要求全党和全社会大力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提高全民族的科学素质。这一系列的号召及要求,使出版界纷纷把眼光聚焦科普图书,科普图书的出版骤然升温,这是形成第三次科普图书出版热潮的大背景。

2.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需要。20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突飞猛进,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如量子理论、相对论的创立,空间技术、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等领域的重大突破,使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和人民生活中日益发挥出巨大的影响。而环境污染、核武器,以及温室效应、生态危机等问题,也日益困扰着人们。这就使得科学普及工作更为社会所重视和需要。如果我们再用历史的眼光去看,这次科普图书的出版热潮,实际上是近100年来,特别是五四运动以来,科学在中国发展和传播的延续。

3.市场发育的需要。随着出版、发行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的调节机制也在发挥着其自身的作用。一段时期科普图书的相对缺乏,也促使了出版社加大科普图书的出版力度,参予市场竞争。

此次科普图书出版热的一些特点

1.涉及的出版社众多:早在1997年1月,《中华读书报》头版就刊出呼延华的署名文章,认为科普图书出版进入“战国时代”。文章分析了当时的科普出版形势,指出,国内540多家出版社中约有300多家出版社参予科普图书的出版,进而在选题、作者以及市场等方面展开竞争,故称“战国时代”。不管此说是否恰当,但出版社纷纷加入竞争却是不争的事实。而科普图书出版的主力军也由过去的科技类、教育类、少儿类出版社,扩大为社科类、大学类、美术类等综合类出版社。

2.引进版科普书成领头羊:这次科普热的最明显特征就是图书品种极大丰富,而尤以引进版最为引人注目。自1996年开始,湖南科技出版社率先出版“第一推动丛书”,共2辑,19种。其中包括了英国著名理论物理学家霍金的《时间简史》《时间简史续编》《霍金讲演录》《时空本性》,以及美国的著名医学专栏作家刘易斯·托马斯的《细胞生命的礼赞》《水母与蜗牛》等。这套书的出版直接引发了科普图书特别是以后被称之为“科学人文”图书的出版热。这以后,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迅速作出反应,推出“科学大师佳作系列”,目前已出版15种,其中有《谁是造物主》《人脑之谜》《心灵种种》《地球:我们输不起的实验室》《宇宙的起源》《宇宙的最后三分钟》《人类的起源》《周期王国》等。这套书的组稿方式也别具一格,就是由外方代理组织稿件,同时在全球推出中英文等版本。最近,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又出版了“新视角书系”,第一辑共7本,其中有《EQⅡ——工作情商》《过去2000年最伟大的发明》《大自然的猎人》《不论——科学的极限与极限的科学》等。这套书以另一种眼光去看待科学,追求独特,不求大而全。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则出版了由著名科普作家卞毓麟策划的“哲人石”丛书。哲人石又称点金石,从丛书名我们就似乎可以看出出版者的用心。这套书从1998年开始出版,迄今已出版约30本。其中有《确定性的终结:时间、混沌与新自然法则》《PCR传奇:一个生物技术的故事》《完美的对称:富勒烯的意外发现》《暗淡蓝点:展望人类的太空家园》等。其中《确定性的终结》是耗散理论的创立者、诺贝尔奖得主普利高津。而《暗淡蓝点》则是卡尔·萨根的作品。差不多同时,另一套大型引进版科普丛书,江西教育出版社的“三思文库”出版了。所谓“三思”一是取英文科学(Science)的谐音,二是指对科学要三思而行。这套书显然经过精心的组织,共分为7大系列,包括“公众对科学的理解”“知识经济”“科学前沿”“科学争鸣”“科学史经典”“科学家传记”“赛博文化”等,共35册之多。这套书带给我们许多过去不曾见的新观点,比如“科学争鸣系列”中的《倾斜的真理:论盖娅、共生和进化》,其作者为美国女科学家井恩·马古利斯,她的另两本作品《生物共生的行星》《神秘的舞蹈:人类性行为的演化》则分别由上海科技出版社和中国社科出版社出版。

吉林人民出版社在推出由著名青年学者吴国盛主持的“绿色经典文库”(2辑,16本)之后,又一鼓作气推出了“支点丛书”,目前看到6本。其中《宇宙》《魔鬼出没的地方》是美国著名天文学家、著名科普作家卡尔·萨根的作品。他所编导的电视系列片《宇宙》在西方可以说家喻户晓。他的这本《宇宙》文笔流畅,内容全面,观点新颖,是天文科普的经典之作。《魔鬼出没的地方》则对伪科学现象进行了剖析。另外,三联书店的“科学人文丛书”、科学技术出版社的“科技兴国译丛”,青岛出版社的“柳叶刀译丛”,中国和平出版社的《雁语者》,江苏人民出版社的“剑桥文丛”,上海东方出版中心的“科学大师传记丛书”,辽宁教育出版社的“发现Discovery系列”等,也都各具特色。单行本如海南出版社的《数字化生存》,北京大学出版社的《未来之路》也很有影响。这些引进版图书大多观点新颖,写作技巧高超,对科普图书出版热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3.原创作品数量、水平大提高:与引进版相比,国内的原创作品也不在少数。江苏科技出版社早在90年代初就出版了《高科技知识丛书》(9本),获得了多项国家大奖。江苏教育出版社于1997年开始精心策划、组织《金苹果文库》,这套书由卞毓麟先生主编,组织了国内许多知名科普作家参与写作。目前已出版4辑,共40册,第3辑刚刚荣获第12届中国图书奖。其中如位梦华的《魂飞北极》《梦系南极》均是亲身经历,可读性、科学性均佳。由中宣部、新闻出版署和中国版协科技委员会指导,由江苏科技出版社、湖南科技出版社等27家地方科技出版社联手出版的“九五”国家重点选题《当代青年科普文库》则是共同协作的成果。这套书共35本,均由国内知名科学家、学者创作而成,其中如《数学上未解的难题》《极微世界探极微》《诱人的超导体》《初识化学元素》《脑海探奇》《建筑艺术世界》《西学东渐》等,有很强的可读性。由清华大学出版社、暨南大学出版社共同出版的《院士科普书系》,则是此次科普出版热潮中的大手笔。这套书由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组织176位院士参加撰写,已组稿175册,准备以每年25册的速度滚动出版,到2010年预计出版300册。江泽民总书记亲笔为该书写下了题为“提高全民族的科学素质”的序。这套书作者阵容之强大,水平之高,涉及门类之广,计划出书之多,为共和国建国以来之最。目前已出版第1、2辑,共50册。其中有《对称与不对称》《千秋罪功话水坝》《人造小太阳》《来自微观世界的新概念》等。《对称与不对称》是外籍院士著名科学家李政道先生的大作,而《千秋功罪话水坝》则是潘家铮先生所撰。湖南教育出版社长期以来一直热心科普,出版了一大批科普图书,如“科学家谈物理丛书”“科学家谈生物丛书”“走向数学丛书”“走近化学丛书”等。最近又组织了“中国科普佳作精选丛书”,以科普作家立卷,收录了许多名家名作。力图反映20世纪中国科普创作的全貌,现已出版33种。

原创科普作品数量的增加,水平的提高,是中国出版界这几年与科技界、教育界等部门共同努力的结果,也是中国科学家身体力行,艰苦创作,辛勤耕耘的结果。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

4.少儿科普持续走强:少儿科普图书一直占科普图书中很大比例,在50年代的第一次科普出版热潮中,就出现了《十万个为什么》这样的优秀科普丛书,长销不衰。在70年代至80年代初的第二次科普出版热潮中,又出现了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的“少年百科丛书”(120册),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叶永烈的《小灵通漫游未来》,童恩正的《珊瑚岛上的死光》等一批代表作。近10年来,少儿科普图书更是有了很大的发展,出版了一大批优秀的科普作品。其特点是:①百科类图书,尤其是科普类百科有了长足进步。代表作品是浙江教育出版社于90年代初推出的4卷本《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其中有“科学技术卷”。该书文字通俗,插图量大,曾创下一年销售10万套,码洋突破一个亿的奇迹。而江苏科技社的《迷人的世界》,上海译文社的《青少年科学百科全书》,明天出版社的《告诉你为什么小百科》,浙江教育社的《拉鲁斯青少年百科全书》等一大批引进版百科,更是图片精美,印刷考究,制作上乘,为广大青少年提供了极好的科普读物,也为出版社提供了向国外同行学习的绝佳教材。②原创科幻作品有起色。科幻一直深受广大青少年读者的喜爱,拥有许多热心的读者。但一段时间,原创科幻作品一直徘徊不前,作者流失现象严重。经过一段时期的沉寂之后,到90年代中期,一批受过很好的科学训练,有创新意识的年轻作者终于推出了一批优秀的原创科幻作品。江苏少儿社出版了《中华当代科幻小说系列丛书》(8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了《中国新科幻小说系列·天狼星丛书》(8本),新蕾出版社的“金蚂蚁科幻系列”(5本),福建少儿社出版了《中国科幻列车丛书》。③彩色绘画作品极大丰富。人们过去批评原创科普作品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插图太少,不够生动。近10年来,由于电脑技术的普及,引进版图书的增加,促使原创科普作品在制作上上了一个台阶。广西接力社的漫画《神脑聪崽》,江苏科技社的《蓝天绿地丛书》《世界科技史发展画库》《多多看世界》,新蕾出版社的《地球保卫战》,广西师大出版社的《科学家爷爷谈科学》等书,或采用全彩色胶印,或采用大量漫画,使图书视觉效果极佳,可读性很强,受到广大青少年读者的欢迎。

科普图书出版热的思考

1.市场仍需引导培育。出版社目前似乎遇到这样一个尴尬的局面,一头是出版源头的热情、积极,而另一头的图书市场却显得不温不火。如除了大城市的书店辟有科普专柜外,一般书店就很难看到科普书,充其量也只是在少儿柜有科普类书。所以2000年1月,《中华读书报》刊登文章,指出相当一批科学人文图书“叫好不叫座,赔本赚吆喝”。此言是否确实,目前还难下断语。但与一般文艺类、生活类、教辅类等图书相比,科普类图书总体上销售不理想却是事实。就拿湖南科技社的“第一推动丛书”来说,除《时间简史》目前销售了30多万册,雄踞科普类图书的榜首外,其余大部分图书经过多次重印也只有2~3万的印数。而《时间简史》的英文版据说在国外销售了1000多万册。江苏教育社的《金苹果文库》,目前销售3万套,已属难能可贵,但如果和教辅类图书相比,就小巫见大巫了。而且还有相当一批科普书籍处于亏本的局面。所以如何加强科普图书的宣传和市场引导,组织好市场销售,仍是摆在出版社和书店面前的一件大事。否则科普图书的出版热将无以为继。

2.优秀原创作品仍显不足。制约中国科普图书出版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仍然缺乏一大批优秀的、知名的科普作品。出版社“等米下锅”的现象十分突出。相当一批科学家长期从事紧张、严谨的科研工作,没有时间和精力去专门从事科普创作。所以出版社仍需花大力气培养、物色有潜力、有热情的科普作家。而苦练内功,加强科普编辑和发行人员的素质也不容忽视。

3.科普理念仍需深化。最近有一些学者和出版社针对过去科普图书只重视科技知识普及,而忽视科学精神传播的现象,进行了反思,认为要强调“科学精神”的普及,加强“科学人文”书籍的出版,有些则提出了“公众理解科学”的概念,还有关于什么是“高级科普”的探讨。这对深化科普理念,扩大科普范围,丰富科普图书出版层次无疑是有益的。但在中国当前的情况下,科普仍然是一个大概念,即包含科学与技术的普及。而事实上这二者密不可分。由于读者对象的不同,写作方法各异,也很难以“高级”“低级”简单地区别。所以只要是宣传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推广科学技术的图书都可纳入科普的轨道。

4.注意选题的把关。最近市场上也有一些书,打着科普的旗号,但其实质却有宣传神秘主义伪科学之嫌,如《上帝的指纹》、《水晶头骨之谜》等。所以出版社在市场竞争之中,仍要实事求是,不能以赚钱为唯一目的,更不能哗众取宠,而是要扎扎实实的把科普工作进行下去。

标签:;  ;  ;  ;  ;  ;  

第三次科普图书出版热扫描_科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